5615-解读苏东坡-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小轩窗,正梳妆”,这种场景的形成,观察角度是从外向内的,而且是婚前互相爱慕的男女常见的表达爱慕的方式。若是结婚之后,苏轼自可学习张敞,在窗内给夫人画眉。此时若以窗户为后景,岂不是只能看到剪影,如何看清面容?若让王弗对着窗户,苏轼处于“逆光”之中,那么后者的“尘满面、鬓如霜”岂非枉谈?“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心碎情景又怎样产生?
因此,从“诗美发生学”的角度,可以做出这种结论:“小轩窗,正梳妆”,是深深烙在少年苏轼心目中王弗的最初印象,也是诗人心中最美的意象。一旦王弗入梦,心爱的人在闺阁之中顾盼多情、让人心醉的神态便会浮在梦中……
王弗篇定情之时 窃窃私语明月夜
我对苏轼与王弗的婚姻系自主恋爱的测度,是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词的理解开始的。从来解释苏词的人,都说“短松冈”是王弗的坟地。依此便有这样的解释:“这‘明月夜、短松冈’便是苏轼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使自己断肠的地方啊!”(《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第248页)让人更加啼笑皆非的是,有人将这三句解释成死去的王弗还在断肠:“我料你年年肠断处,在那月明之夜,在那长满短矮松的山冈”(钟莱茵《苏轼三部曲》第298页)。“料想对方定会年复一年地在荒郊月夜为思念丈夫而悲伤”(刘乃昌《苏轼选集》第150页,齐鲁书社1981年版)。按此解法,王弗益发可怜了,与他“感情平平淡淡”的夫君竟然要她死后还在荒山野地里年年为他断肠,我们不禁要问东坡先生,既然如此,干嘛还要夫人入梦呢?
让我们从还从诗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这三句词。首先,苏轼怀念亡妻,为什么要选取“明月夜”这个意象?如用“浓雾里”、“暮霭中”,与“千里孤坟”不是更能相得益彰、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气氛么?
“明月夜”在古诗中是个常见的意象。从南北朝时开始,歌咏男女爱情的诗中便每每出现它:
洞房明月夜,对此泪如珠。
──南朝·齐人《李夫人及贵人歌》,见《玉台新咏》卷九
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
──南朝·梁人《闺思诗》,见《古诗类苑》卷九十五
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
──北朝·周人《乌夜啼》,见《艺文类聚》卷四十二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唐·杨炯《有所思》,见《全唐诗》卷五十
红裙明月夜,碧簟早秋时。
──唐·白居易《小曲新词》,见《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一
好是一窗明月夜,一杯摇荡满怀春。
──唐人孙某《代谢崔家郎君酒》,见《北梦琐言》卷六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学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参《全唐诗话》卷四
每一见时明月夜,损人情思断人肠。
──五代·欧阳炯《西江月》,见《古诗类苑》卷九十五
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宋·晏几道《行香子》,见《全宋词》卷二十八
以上诗词中出现的“明月夜”,要么写洞房之事,要么写相思之情,要么是少女怀春,抑或是快乐的消魂回忆,都与男女相恋有关,没有一处是悲情之句,更不要说与墓地关联。
那么苏轼其他作品中的“明月夜”或夜间“明月”又是怎样的呢?在脍炙人口的《赤壁赋》中,他最引以为快意的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水调歌头》中的“明月”不仅是与天宫相连的媒介,也是寄托美好意愿的载体。这些暂且不论,我们只看苏轼的小词:
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临江仙》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点绛唇》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
──《西江月》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南歌子》
显而易见,“明月”在苏轼诗文中,是玉宇,是琼瑶,是美好的憧憬,是快乐的意象。我们如果把《江城子》中的“明月夜”生生地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不是与苏轼心目中的那轮美仑美奂的明月意象恰恰相反吗?
王弗篇定情之地 永生难忘短松冈
下边要重点谈谈“短松冈”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短松冈”指王弗的墓地,那它就与前面的“千里孤坟”相重复。这首词副题为“乙卯正月二十四日记梦”,梦中出现的主景是王弗再度出现在“小轩窗”里。前面已提孤坟,若是清明时节,或亡妻祭日,那以孤坟为主,后面再次照应,还有些道理。这首词既不是以凭吊“孤坟”为主,作者就没有必要在短短的六十八字中再次使用。
历来学者们都把“短松冈”说成王弗的墓地,依据是苏轼的《戏作种松》诗,那里有“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之句(《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第248页)。事实上苏轼回川安葬父亲、同时安葬王弗时,他已是三十二岁的鳏夫,哪里还是“少年时”?
苏轼少年时确曾跟随祖父耕田、放牧、种树,他的祖父苏序死于庆历七年(1047),当时苏轼十二岁,这才是“少年时”的确指。苏洵等人于“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曾枣庄《苏洵评传》后附苏洵年谱),那里才是真正的“东冈”。而“二月”也是种松的大好季节。至于王弗的坟地,苏轼明言在“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里可龙里先君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亡妻王氏墓志铭》)“眉之东北”,与他“少年种松”的东冈在年代、方位、植树时间上都不相符。
苏轼在著名的《东坡》诗中还说:“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稍稍留心,便可算出,从苏轼祖父苏序之死到在密州梦到王弗,时间已过了二十八年。苏轼少年时所种的松树二十八年后若还是“短松”,那他选的树种也太差了,或者说眉山的水土太糟了!
当然,苏轼诗里也曾载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送贾讷倅眉》)。老翁泉才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墓地所在,王弗就葬在其侧不远,可那里水源十分丰富,按照苏轼“十年斫松”的理论,到这时也决不会是“短松冈”。
二十多年前,我去拜谒这两座墓时,发现老苏先生和程夫人的墓,周围全是香樟,王弗的墓在西北角,整个墓地之上,竟无一棵松树。
寻访山边老农,得到的回答是:祖祖辈辈人都在说,苏坟从来都种香樟,松树会生毛毛虫,有钱的人家哪会在墓地种松?香樟树从不生虫,而且名贵,乡里人都说,有了这些香樟,苏家子孙才芳名远扬的①!
也许有人会说,九百多年前当地情景不是这样,苏坟边的松树在“文革”期间被眉山愚公大肆造田时砍伐了。那么,让我们看看苏洵当初在给程夫人(也给自己)寻找墓地时,当地的情形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苏洵的《老翁井铭》: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
“高大壮伟”之山,汩汩流出之泉,这是神仙居住场所,谁能看出“短松冈”的影子?
《万古风流苏东坡》第1卷《人望》问世之后,有关苏轼与王弗自主恋爱的描写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2002年夏,我赴河南郏县参加第十三届国际苏轼研究会,一位来自成都的记者找到我的房间(对不起这位记者,他当时没给我名片,因此忘记了他的大名),告诉我说,他就是眉山青神人,算作王弗同乡。他郑重其事地说,青神确实有个王家庄,在王家庄通往中岩山的途中,确实有个山冈,上面全是乱石,松树只能在石缝中生存,自古迄今,这些树一直只有数尺高,是个名符其实的“短松冈”。
三年之后,我到王弗老家青神县和苏轼读书的中岩寺之间,按照那位记者提供的线索再次寻访,发现许多地方都是短松林立的山冈,究竟与苏轼词中的“短松冈”是不是类似,读者看了便会自己做出结论。
那么好,在弄明白“明月夜”是男女欢爱意象、“短松冈”并非王弗墓地之后,我们进而探讨前面那句“料得年年肠断处”。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却不是“时时刻刻”。这两个字连用,带有明显的周年、周期色彩。“朝朝暮暮落复开,岁岁年年红以翠”,这是卢照邻《同崔少监同作双槿树赋》的雅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刘希夷《白头吟》中的名句;二者都是以花的荣枯作为周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年年望月”的意象,更符合当时苏轼的心情。这里的“年年”,分明在描述一种周期性的纪念日。
王弗病逝那天是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八,归葬眉山之日是九年前闰六月二十九,而苏轼这回是“正月二十日记梦”,与那两个日子毫无关系。那个令他们年年断肠的“明月夜”只能是他们定情之时,而“短松冈”分明是他们的定情之地。
如前所述,王方是小户人家,小户人家之女悄悄外出,那是常有的事。如果十七八岁的苏轼将王弗带到他六年前种的松树林里,或者去祖父坟前讲讲老人家当年如何砸菩萨、救灾民的义侠之举,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松龄六年左右,不是“短松冈”又是什么?
那轮皎洁的明月,恰是青年男女情爱的见证。
王弗篇正月二十 终生梦寻难遗忘
常说“人生如梦”的苏轼是个爱做梦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梦”字在他诗文中共出现738次。除了《江城子》外,《苏轼诗集》中还有《记梦》回文诗二首,记“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记梦并叙》写张方平之梦标明梦的时间;其他如《王晋卿前生图偈》、《记梦参寥茶诗》、《东坡志林》中的《记梦赋诗》、《记子由梦》、《记子由梦塔》、《梦中作雪铭》、《记梦》短文等,都与爱情无关,而且大都不记时间。
诗文中的梦尚且大都不标时间,为什么要在比诗更不注重时间效应的小词后,明确标注上“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字呢?为什么王弗偏偏要在正月二十这天夜里,特地入梦?
六年之后,也就是元丰四年,被管制在黄州的苏轼,在一首诗中向我们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这里的潘、郭二人是潘丙、郭遘,他们在前一年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就曾与相送过。这里透露出的几个信息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苏轼喜欢在正月二十日这天出游,而且是在两年的同一天去了禅院。去年是冒着寒风去的,诗中的“十日春寒不出门”便是注脚。去禅院,无疑是要给亲人烧香、祭奠,苏轼在诗中用了“招魂”这个意象,若在一般朋友聚会场合,这两个字是不太吉祥,而苏轼偏偏要这样写,可见这是他去禅院的心底秘密。其次,他所去的岐亭本叫楚王城(战国时楚之春申君封于此地),作者偏偏要将它视作“女王城”。再细心考察,原来陪他同行的还有侠士陈季常,作者在路上还为陈季常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