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风情上海滩 >

第19节

风情上海滩-第19节

小说: 风情上海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词。      东昌路渡口,外滩城    

    入夜时分,从浦东的东昌路渡口,坐上轮渡,驶向对岸的十六铺,会惊诧于这样的景象:同系一江水,外滩处人流如潮,灯火若市,而咫尺之隔的十六铺却是“波心荡,冷月无声”。  可是时光退回一百余年前,却是另番田地。“其时,凡远近贸易,皆入吴淞口进泊黄浦而来,县城东门外,舟胪尾衔,帆樯如林,蔚为奇观。”1832年,英国人林赛和传教士郭士腊,乘船闯入上海,躲在江边的芦苇中向十六铺窥视,惊讶地发现,七天之内竟有400余艘商船进入上海。鸦片战争后,上海在列强的胁迫下开埠通商,看来与十六铺脱不了干系。当时的外滩,租界还没兴起的时候,保不准就是芦苇丛生,野舟乱横,影影绰绰之中正好容贼人藏身吧。  十六铺客运码头就在轮渡出口的隔壁,20年前,这里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上客运中心,每天有两万名旅客在这里登船出行。进入1990年代,黄浦江上的延安东路隧道、南浦大桥相继建成后,这里便失去了水上通道的意义,日渐没落了。1999年,申通航线(上海-南通)伴随着最后的客轮的汽笛声消失了,之后差不多每隔数月,都会有着一条航线无奈地告别历史舞台。眼前的十六铺客运码头,人丁寥落,晚上7点关门谢客后,就像是被隔绝于喧嚣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登船码头上甚至找不到一艘停靠的客船,昏暗的灯光下,江水拍岸的声音清晰入耳。  守夜的门卫说,报纸上已经登了,这里要搬到吴淞口去。这些日子,旅客更少了,现在定时开通的只剩下去普陀山等旅游景点的少数几条航线了。按照上海市政府的构想,未来这里将与外滩连成一线,建成融合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视觉效果和高科技手段为一体的“现代商业中心”,而客运中心则转移到了现在的吴淞口公园附近。届时,恐怕连十六铺码头的名字也会被彻底遗忘吧。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德兴馆 阳朔路(图)

  指望在现在的十六铺里按图索骥,寻找过往的历史遗存,无异于缘木求鱼。大上海的发展,一日千里,倏忽之间旧貌便换新颜。十六铺的发展虽然滞后了些,但也早已换了新天。    德兴馆倒是不难找,就在中山东路和东门路的交汇口,出了轮渡口一眼就能看到。四层的普通楼房,褪了色的“德兴馆”字样,店面被粉饰成了街市上千篇一律的模样,自然少了老字号的沧桑韵味。原以为藉此在历史轮回中找到了一处可供参照的地理坐标,不曾想,此店早非彼店,易了主人,早换了地方,“上海本帮菜的源头”的招牌倒是还在,只是由布幌变成了烫金描红的黑色匾额。所谓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求生存,也许只能这样。  饭店的沈经理说,老德兴馆原来在后面的弄堂里,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就搬到了路口来,酒好也怕巷子深。  那原先的巷子还在吗?东门路的两侧连着许多或窄或宽的旧式弄堂,我们揣摸着往偏僻的弄堂里钻,居然真的在一条叫做真如路的弄堂里找到了。76岁的沈迎娣老人指着面前的一家鞋帽批发部,说,这就是真如路2号,老德兴馆最早就是在这里,五几年搬走后,这里做了上海服装二厂的厂房,前几年才被现在的安徽生意人租了下来。站在窄窄的真如路上,看着头顶被衣架、电线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很难相信当年就是在这里,在码头上忙碌一天后的贩夫走卒们放工后来到德兴馆,扔上几个铜板,沽上一壶酒,酒酣耳热后,再四下散去。弄堂的老人说,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已经进驻了,这里迟早会变成废墟。    

  与真如路垂直相连的阳朔路同样感觉名不副实,同治年间这里称为洋行街,那时十六铺水运发达,南北洋商船云集,海味、南北货、腌腊、地货、药材等商号遍布,洋行街便是贩卖洋货的商号集中的街区。现在俨然已是住宅区内名不见经传的旧式弄堂,哪里还有什么商号巨肆,只有几处石库门房子和门楼上业已模糊的精美石雕,提醒着观者这里曾经的沧桑和旧主人殷实的家底。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东门路 外咸瓜街(图)

  1983年的汪曾祺老人,身在遥远的北京,却念念不忘东门路上的老式旅馆,他在散文《星期天》里饶有兴味地写道:“一座回字形楼房,四面都有房间,当中一个天井。楼是纯粹木结构的,扶梯、栏杆、地板,全都是木头的,涂了紫色的油漆,住在楼上,走起路来,地板会咯吱咯吱地响。”现在的东门路上,这样的声音早成稀罕物,当年的木式房子不是拆了重建,就是添砖添瓦,脱胎换骨了。解放前这里叫小东门大街,一衣带水,昔日的大小商号倘若能坚持到现在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可是一路数过来,也只有“万有全”、“东升阳”寥寥可数的几家还在。昨日繁庶,早被雨打风吹去。    

  外咸瓜街的名字还一直保留着,还有豆市街、花衣街都还健在。解放后,十六铺的区域定位,随着上海的发展,几多变化,直到1980年代才渐成气候,充当了大上海水果农产品的集散地,这些旧日的街名也才因为指称的方便,得以逃过被岁月吞噬的命运。传出市政府重新规划十六铺的消息后,果品商们陆续闭门歇业离开了,这里便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才傍晚,打烊或关闭的店铺已经比比皆是。不过,欣慰的是,开始有高楼大厦来此立足了,外咸瓜街与东门路的十字路口上,久事大厦已经投入使用,做了福建兴业银行的办公营业地。不远处的豫园老街,还有南京路商圈,那里的繁华也正一天天向这里渗透,十六铺的未来值得希冀。  还有太多的地方已经无迹可寻。1908年,法商第一条有轨电车从这里开往徐家汇,可具体在哪里开动马达,轰鸣而去的,没有人知道。也是在这一年,绅士沈缦云筹建的新舞台剧场在十六铺落成了,王永春、白玉梅等当时名重一时的戏剧名伶曾在此登台献艺,票房之鼎盛,不逊于当时租界内歌舞升平的“大世界”,想着总会有老戏迷存有记忆吧,可是经过众多老人自相矛盾的指点后,记忆反而更模糊了。  想在十六铺找一位老人问问掌故,是件很难的事。原住民属于老城厢内,十六铺只能是外乡人的聚集地,时间不论长短,改变不了的是客居的心态,谁会记挂着不属于自己的异乡的历史呢?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站在命运的节点(图)

  百米之外的盐码头街已经拆了,老太平弄也没了,外咸瓜街还只剩下短短的一截,尽头是崭新的围墙圈着一片断瓦残垣,历史被生生隔在了墙外。  既然改造无法避免,十六铺的名字应该保留下来,至少为老上海的发源地留住一丝记忆的血脉。这是最低的愿望,也是老十六铺弥留之际惟一还可能实现的愿望。  周国平在一篇叫做《侯家路》的短文里写道:“我终于忍不住到侯家路去了,可是不再有侯家路了。”原来是南市区里以姓命名的小街中不起眼的一条,离着十六铺老街只有一箭之遥的距离。  忍不住回到十六铺的也不乏其人。2001年的初冬,上世纪30年代大达轮船公司的“小开”(上海方言,厂主或店主的儿子)杨麟回来过,垂暮之年的老人惊闻十六铺改造的消息后,越洋而来,寒风中伫立江边,想着走不动的那天,像一匹老马躺在十六铺的江边,听“雾晨汽笛”。张爱玲也回来过,2003年初的时候,是在电视剧《她从上海来》里,袅娜的刘若英,一袭亮色的旗袍,从十六铺码头款款而出,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向常德路上的那个家。    

  他们无疑还是幸运的,回首故土时,十六铺至少仍在。倘若迟到一两年,或许更短的时间,恐怕惟有与周国平一般的悲情了。  2001年,上海市开始酝酿“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试图以延安东路为东西轴,黄浦江为南北轴,构筑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被视为继浦东新区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黄浦江面临着从交通运输航道向城市品质载体的转变。  十六铺位居外滩之侧,与隔江的陆家嘴商业区咫尺相望,东近仁恒滨江园、菊园等高档居住区,西邻老上海的豫园商业街,2010世博会的会址也在其南向不远,可谓是历史与未来、现代与古典的交汇地。然而从高处望向这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紧紧围绕着这片破落的老街区,临江的仓库码头在外滩的对比下也分外杂乱扎眼,像是现代化上海的一处丑陋的疮疤。    

  “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计划”的就是把这样的疮疤彻底从上海的肌体上除去,给它重新覆上都市化的外衣。  2003年初,十六铺的规划蓝图终于浮出水面。未来的5年内,十六铺临江片将建成大型水上旅游总站(包括游艇码头和水上巴士站),与青浦大观园、东方绿舟和环淀山湖的度假村等市郊景区联手,开辟水陆衔接的辐射型都市旅游线,同时吸引世界级豪华型游艇,开展近海水上旅游、长江旅游、环太湖旅游等,最终使十六铺成为上海的水上旅游集散中心。而内陆片则致力于建成高档商业中心和生态滨水聚居区,延续陆家嘴的都市图景。  这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绚丽图画,而是在历史的积淀上重塑新的未来,拆和迁的阵痛无法避免。曾作为国内最大的水运中心的十六铺客运站将整体迁往吴淞公园附近;作为上海农果品集散地的十六铺果品市场也将就地解散,分流至浦东地区;最令人不舍的是,东门路附近的那些虽然破落但原汁原味体现老上海风情的街巷里弄,要为高楼大厦让位。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凌晨谢幕(图)

  2004年12月2日凌晨1时,上海十六铺码头的两幢大楼被成功爆破,走过了140多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告别了历史舞台。  随着隆隆的巨响,10层的申客饭店和2层的十六铺码头客运大楼,由南向北,分段依次轰然倒地。这两幢楼南北向共200多米宽,面积近2万平方米,爆破单位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把100多公斤的炸药分置到几千个炮眼里。按照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规划,现在黄浦江上零星分散的浦江游览,今后将集中到十六铺。这里将建成水上巴士、游船、观光艇等旅游船只上下客的公共站点,其中也会有直达世博园区的航线。整个十六铺地区,则会逐步建成现代风貌和时尚享受相结合的高档商务区。    

  人们用“梦”来形容十六铺的这场都市化改造,城市规划师们正在为此殚精竭虑,让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十六铺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每一个铭记了刻痕的缺口和弯曲的边缘。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永不停息的幻想(图)

  上海,这座梦幻之城,被植入了多少异族的思想和意念,而外滩情结从上个世纪延伸到现在,依然是浦江人难以割舍的情愫。在外滩一体化工程启动后,南外滩将建设成为集金融、贸易、办公、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繁华闹市地区,她的整体改造受到诸多关注。  全长约450米的黄浦江外滩风貌延伸段建筑立面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根据黄浦区外滩一体化的整体规划,未来将建成北起苏州河,南至江边路,总面积3。56平方公里,岸线全长6。1公里的外滩风景线。  事实上,2003年十六铺码头的搬迁,已经使外滩一体化的雏形透出了隐约的影子:外滩风貌区与其南部延伸段已经连接了起来。外滩一体化地区的整体建设要在功能上形成南北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土地现有功能和潜在功能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在形态上实现南北相互融合,沿岸与腹地有序伸展,形成有机整体。  “外滩一体化”规划中,沿黄浦江开发规划将划分为风貌保护区、综合功能区、滨江居住区和世博综合区四个部分。    

  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是外滩风貌保护区,同时也是以金融贸易功能为主的商务功能区以及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组成部分。   延安东路,直到复兴东路一段,将以延伸和补充中央商务区功能为主,形成综合功能区。通过古城公园建设,拆平外滩新开河路地区的地块,打开外滩与豫园之间的视觉通道。同时要启动十六铺地区的开发,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旅游服务功能,使十六铺地区成为配套齐全、功能综合的上海滨水旅游娱乐中心。   复兴东路到陆家浜路南浦大桥,将规划建设以高档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滨江居住区,成为中心城沿江地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居住开发区。其中董家渡聚居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