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风情上海滩 >

第10节

风情上海滩-第10节

小说: 风情上海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境中竟永远没有放弃做人做事的信念,这是特定时代里的历史的缩影没有辜负上海老街旧时月色的风致。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佛主、天主(图)

     

 我抛弃了一切的忧伤和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正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苏州人、苏北人、山东人、安徽人。。。。。。从移民潮到难民潮,老县城的城墙拆了,这里逐渐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潘汉年这样描述它所看到的上海人:  “多热闹啊,你仔细瞧着十字街头的骂街的泼妇,有盯梢的的小白脸儿,有吆五喝六的泼皮,有‘我入你妈的’痞子,有坐着汽车绑票的土匪,有狂叫明天开彩的慈善家,有刚才演讲‘劳工神圣’回来的阔少,坐在包车大骂车夫阿三没有吃饱饭,有刚认识之乎者也而大卖圣贤书的阔客,有穿着西装的先生,向人招呼而恭恭如也作揖的,有生理学博士穿着小马夹高跟鞋去演讲‘妇女解放’的,有手里拿着一本《曾国藩家书》,坐在人力小车上演讲“爱国保家”的,有左手提着白兰地,右手挟着美姑娘要赴跳舞场的文学家,有三五成群的翻戏党,有身怀手枪手拿镣铐的包探爷,有手持木棍,身着警服,眯着眼儿打盹的巡士,有穿白夏布长衫黑纱马褂的拆白党,有装着一提箱烟土逍遥过市的土贩。。。。。。”    

  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人能约束你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心灵流浪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异乡的竞技场上,人们将去哪里寻找一把温暖的火种,去焐热一下自己伤痛、冰冷的心?  从中华路向江边的十六铺走去,密密匝匝的上海地图上,这片上海最具历史积淀的区块已经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弹丸之地了。然而你不能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方寸之地,历史上却密密分布着众多的道教宫观、耶稣教堂、佛教寺院、儒教孔庙、伊斯兰教清真寺。有异乡人存在的地方,永远有天国之神的塑像存在,不是因为人们真的向往天堂,而是只有它能够蒙上现实的眼睛,超越现实的存在,给你心灵永恒的镇定与逃离现实的慰藉。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汇成了老城厢的特色,它是上海这个万国都市数百年聚成的海纳百川、中西包融的特点的溯源。  历史沧桑,如果昔日重来,我们应该能在这里看到的是包括广福寺、留云寺、一粟庵、华严庵、青龙禅寺、宁海禅院在内的80余座寺庙;城隍庙、大境关帝庙、紫霞殿、药王庙、蕊珠宫、文帝庙、三宫殿等30座宫观;敬一堂、董家渡教堂、天恩堂、城中堂、谦心堂、神召会等10余所教堂及布道所。小桃园清真寺、福佑路清真寺等伊斯兰教堂。700年,一个异乡人就有一个神祗的守护,这里真是一个神护佑的地方,一个人神共欢各得其所的地方啊。  然而该烧的都烧了,能毁的都毁了,我们还能寻访得到的已经不多了。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天主教徒徐光启与“敬一堂”(图)

  穹窿顶、柔和的灯光从高高挂下的枝形吊灯里弥漫开,圣母像、绿色的纹样顶墙,十字架,竖着的是公平、平等还是殉道、宽容、责任或者独立个性?管风琴奏响时,整个弥撒大厅里充斥着天庭海浪般袭来的乐音回响,唱诗班的男童女童们着上圣婴长袍,天籁般的和声伴着管风琴、如歌的小提琴,穿越大厅的每个角落,慰抚着众多茫然的心灵,哈里路亚,哈里路亚教堂的气氛始终是那么温馨、肃穆而宏大,让人感到整洁、宁静、舒适,如同走向另一个世间,美好而安宁。  如果不是因为徐光启,也许天主教不会那么快地在南市区得到迅速的普及,南市区、徐汇区也不会成为西方宗教在上海最为盛行、教徒众多的两大教区。老城厢也不会成为上海和中国天主教的发源地。梧桐路小学的学生们迎着阳光的笑脸温馨而璀璨,他们并不知道每天听课游戏的学校,便是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敬一堂”原址,这个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如今已经尘封在了精美的画册里。    

  很少人知道徐光启,一个农家子弟,位及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士大夫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天主教,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教儒教、道教。也许他是一个官场上的另类。然而从历史的节点,从中国士大夫们所肩负的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上而言,也许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选择,明代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及政治上推行的厂卫制度、宦官专政,保守乃至于压制人性的理学思想,已经使中国由盛唐时世界经济的中心、轴心国,沦落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国。变法、发展科技,实业救国成了身处明末时期的徐光启一生的追求。也许在那样的历史节点上,西方传教士所怀存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理念与先进技术的信息,以及天主教徒虔诚、自律的行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他。而从地域上来说,县城所在的港口之地,正是早期传教士进驻中国的第一站。及至清代,上海开埠后,传教士登陆上海传教的根据地就是离港最近的南市老城厢及十六铺。无论是开风气之先的地域还是强国之梦,最终使他皈依了天主教,并师从利玛窦等著名传教士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在他漫长数度起落的仕途生涯里,不改农家子弟的朴素,以及宗教徒的虔诚、刻苦、自律的精神,日日不懈地研究西方式的天文、历算和农业、水利、军事工程,一方面付之于治水、抗击外敌的行动与谏议中,一方面将大量西方学术编著翻译、介绍到我国,成为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  1607年徐光启丁忧回上海守制,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仰凤)与之同来,在徐光启住宅(今南市九间楼)创设圣母玛利亚祈祷所,天主教开始在上海传播。他是目前所知最早来上海的外国传教士。因为徐光启位居人臣,于是上海随徐光启而信奉天主教的人数激增。如今,从梓园向前走200米,走到光启路口便是俗称“九间半”的徐光启故居了。这幢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建筑,当年曾是三进一百多间房屋,现在我们看到时,只有最后一进房,上下各九间。这就是徐光启当年丁忧在家,为他父亲二年守丧的地方。  明末清初,上海的信徒在徐光启宅(今光启路)附近建立一个天主堂,这个教堂本是最早的天主堂,但到清代已毁损无迹可寻。“敬一堂”的建成,得自于承继家风的徐光启的孙女,也是潘氏大家族的媳妇。1640年她和外国传教士潘国光,购进安仁里(今安仁街)原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世春堂旧宅,建造天主堂。所以人们就把安仁里的天主堂称为“劝人为善之宗教”。除礼拜堂外,还建有观星台一处,用于观察天象,研究天文学。1665年(清康熙四年),清廷实行禁教,勒令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只限于广州一地活动。1724年(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允准浙闽总督觉罗满保的上奏,下令全面禁教,天主教堂及教产全部被没收,于是老天主堂的礼拜堂被改建为关帝庙,原观星台址改建为敬业书院。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清政府公开承认天主教是“劝人为善之宗教”并同意把康熙、雍正年间没收而没有改作他用的教堂归还天主教会。但上海老天主堂的地产已改为关帝庙和敬业书院,按理不在归还之列。但法国天主教会坚持老教堂的部分空地依然存在,要求归还。为了避免纠纷,上海道同意另外购置董家渡和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土地作为赔偿,原老天主堂土地仍归上海官有。1861年(咸丰十一年),清廷要求法国出兵攻打太平军,便同意将老天主堂地产全部归还天主教。于是,次年由上海道吴煦执行,将关帝庙拆除,将敬业书院另迁他址,全部地产归还教会。后法国天主教会即在原址重建教堂,取名“敬一堂”,是“崇敬一主”的意思。但民间仍习称老天主堂。  新天主堂则是1853年在董家渡建造的主教大堂,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上海教区的主教府,与徐家汇耶稣会会院一起成为江南教区的两大重镇。  “。。。。。。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宗教始终是直指人心的,如果剥去徐光启的名人传播效应,还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深深打动着这一方县民的情感。  与新教相比,也有人这样说:“天主教更为恬静,更少攫取欲;天主教徒宁愿过一辈子收入不高但尽可能安稳的生活,也不愿过有机会名利双收但却惊心动魄、担当风险的生活。如果说‘吃好睡好,两者择一’。天主教徒则乐意睡得安稳。”这样的价值取向是多么扣合中国部分儒士、儒商、追慕高级文明层级的市民心态。也许正是这种宗教中所体现的追求安稳、宁静、体面的绅士般的有节制的理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深深释放了这一地紧张着每天的新知与未知,站在潮流前沿的城市人群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动修为的力量、毅志与心灵的平静。  然而这是一个俗世的天堂,当县城中芸芸众生里映现出一方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的一个组群时,也许他们的另一面,还在身体力行着资本主义的获取,这样的冲突可以结合在一个群体身上,最终表明,淡泊安稳、体面与追求现世的功利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便组成了老城厢上海滩的文明特征。  让我们再看看他们俗世的一面。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城隍老爷秦裕及城隍庙(1)…(图)

  城隍庙,其实是一个道教场所。然而它的代名词却是——快乐、有趣。南市棉阳里弄内的外公抱着小孙子说,带你去城隍庙兜兜,小毛头第一次听说可能还茫然,第二、第三次听见时,便会欢呼一声牵着外公的衣裳,拔脚要出弄堂奔着去了。岂只是毛头小孩子,城隍庙对于其周边每一个弄堂里的成年人来说,就是一个东方式的迪斯尼乐园,老少皆宜,快乐无比。  老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了,原址在今城隍庙后的晴雪坊瞿家弄,规模不大,明嘉靖年间选择现址重建,规模扩大,香火日益鼎盛。  历史上元明以后,中原和江南的城市居民最信奉“城隍神”,他的地位远在“土地爷”、“灶王”“关公”之上。“城隍神”是道教中最具有城市精神和商业意识的神祗,他被认为是一方土地之繁荣的守护神,他的兴盛表明上海市民意识和商业地位的崛起。老一代的上海商人都认为,每逢大事,城隍老爷最灵验,求得应,赛过静安佛寺。商界的盛事,都喜欢放在殿前广场举办,成为民间的广场文化。明代的理学家牙呲城隍祭祀是“淫祀”,但上海人坚持把“城隍神”奉为第一。民间的信仰和官方的提倡分道而流,但城隍神却得到上海底层社会的支持。  各地城隍神的选立方法,通常都是生前本乡尊敬的人物,上海立县后,按礼制规定可以供奉自己城市的“城隍神”。南市老城隍庙里供着的上海城隍是宋代大词人秦观的七世孙、祖籍扬州,自身是浦东三林塘人的秦裕,元朝时的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世乱时秦裕弃官归家。他的选立据说得自于朱元璋的钦点。秦裕作为江南世家之子,才学为人俱佳,为人忠孝,行事能力强,家传蒙古语言文字书籍,是元朝的官宦世族。元被明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人才,力请他出来帮忙治国平天下,秦裕坚持“一臣不事二主”,拒绝朱元璋的力请。洪武六年秦裕去世时,惊动朱元璋,朱元璋下召:“生不为我臣,死后卫吾土”。请他的灵魂作了上海的“城隍老爷,保一方平安。”城隍制度,都神称“公”,府神称“侯”,县神称“伯”,秦裕便被尊称为“秦裕伯。”    

  南市的城隍庙门前,威武雄壮的石狮蹲踞门首,传统庄严的牌楼式庙门门额上俨然雕刻着“保障海隅”四个大字。没有比这四个字更能强有力地传达着这个襟海带江的港口之城万众们的祈望了。  庙内殿堂的格局是“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因为秦裕伯入封之前,邑庙的原址是专祀汉代名将霍光的“金山神主庙”,当时人民追念他护海神功,封他为护海公,未立城隍神之前,民间善男信女焚香礼拜,视之为城隍老爷的替身;金山神像的背壁塑有江南提督陈化成神像,翎带朝服,清官装束。150年前抗击英舰攻打吴淞炮台时,陈化成英勇阵亡,上海人民追念其功绩,塑像附祀庙内。除此主要的神祗外,城隍庙常规神在这里也一应俱全。入正门,东庑殿内供奉的是财帛司神(后成为豫新点心店);西庑殿供奉高昌司神,二门正中朝南戏台下高悬5尺多长的特大算盘一具,传说芸芸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