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象征朱可夫-第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朱可夫与艾森豪威尔在战后初期结下的友谊,一度被世人传为美谈。两个军事巨人在不 同制度和意识形态下建立起来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友谊,使当时柏林管制委员会的工作带有许 多戏剧色彩。
艾森豪威尔及其西方盟国的许多人,通过在柏林的日子,对朱可夫有了真正的了解。他们从 内心深处对朱可夫个人是十分赞赏的。他们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朱可夫都堪称伟大人物。 因为他不仅有才能,而且态度坦率、待人诚恳。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只能通过翻 译进行交谈,因而难以产生亲近感,但是随着接触的增多,他们终究还是建立了互相信任的 基础。
对此,朱可夫也有同感。他说,世界和平完全有赖于俄国人和美国人能否把他们在战争时期 所达到的那种合作和谅解继续保持下去、坚持到底。
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双方都抱有友爱与尊重的个人情感,但是在他们之间仍然高高地矗立 着一堵难以逾越的墙。他们始终板着另一副面孔打交道,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像朋友那样随便 聚会与交流。
为了解决战后欧洲的有关问题和早日促使日本投降。同盟国决定召开一次政府首脑会议。
由于战争的破坏,柏林已经丧失了举行这次会议的基本条件。经过朱可夫建议,各国政府同 意把会议地点选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德国皇太子的宫殿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这座大型建筑物 ,足够安置众多的与会人员。波茨坦近郊小镇巴贝尔斯贝格几乎未遭任何破坏。战前住在那 里的大都是达官贵人,小镇上布满了许多建筑考究的双层别墅,隐没在绿荫花丛之中。在这 里最适合安置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重要随员。
为了给会议创造更好的条件,朱可夫派出了大批的工程兵部队,昼夜不停地施工建设,修整 房屋和道路。根据各国首脑的习惯爱好,美国人给杜鲁门总统的房间选择了蓝色,英国人给 丘吉尔的住处选择了粉红色,而苏联人给斯大林的住房选择了白色。到7月10日,一切准备 就绪。
7月13日和14日,苏联代表团的顾问和专家到达波茨坦。其中包括总参谋长安东诺夫、海军 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外交人民委员会维辛斯基和葛罗米柯等。斯大林没有一同前来。按计 划,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应于7月16日乘专车到达。
7月15日,斯大林在动身前给朱可夫打电:〃你千万别搞什么仪式和乐队来欢迎。只要 你自己和你认为必要的人到火车站来就行了。〃
第二天,朱可夫和先期到达的几位负责人一起来到了火车站。列车停稳后,朱可夫到车厢跟 前迎接斯大林。斯大林看起来情绪很好,他迈步走近欢迎的人群,向大家招手致意。可能出 于对这 块土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车站广场的四周,不慌不忙地坐进了汽车, 随后又打开车门,邀请朱可夫同他坐在一部车里。路上,他询问了朱可夫有关会议的准备情 况。
第十七章战后余烟(8)
当斯大林来到下榻的别墅,他仍然兴致勃勃,他问:〃这座别墅从前是谁住的?〃有人说: 〃这是德国的鲁道夫将军的别墅。〃斯大林不喜欢房间里那些过多的摆设,他要求将不必要 的家具搬走。
同一天,以杜鲁门总统为团长的美国代表团和以丘吉尔首相为团长的英国代表团也抵达波 茨坦。安置停当后,杜鲁门和丘吉尔一同前来拜访斯大林。第二天早上,斯大林又礼节性地 回访了他们。
波茨坦会议不仅是三大强国领袖之间的一次例行会晤,而且也是取得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盛 大庆典。但是,同时也不容否认,同以前的几次会议相比,波茨坦会议则带有各强国想利用 德国失败的真空,来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的企图。
会议于7月17日开幕,预定8月2日结束。会议最初开得十分紧张,美英两国明显地形成统一 阵线,这使苏联一方总是处于1比2的不利局面,所以会议中苏联代表团的任务显得更为艰苦 和复杂。
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战后欧洲各国的体制问题,其中主要是在民主基础上改造德国的问题。最 终,盟国就对德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方面达成了协议。
关于对德国的政治原则,会议决定,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解除德国全部武装,铲 除或控制可用于军事生产的一切德国工业;消灭国家社会党及其控制的组织,解散一切纳粹 机构,确保这些组织和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禁止一切纳粹和军国主义的活动或宣传; 战争罪犯及参与策划或推行纳粹事业,结果造成暴行或战争罪行者,必须予以逮捕并交付审 判。纳粹领袖、支持纳粹的有力人物、纳粹机构及组织的高级官员,以及危害盟国占领及占 领宗旨的任何人,均应逮捕与拘禁;一切曾参与实际活动的纳粹党徒,及其他对盟国宗旨持 敌对态度者,均应解除其公职、半公职及在重要私人事业中的负责职位;对德国境内的教育 应予监督,彻底消除纳粹及军国主义理论,促进民主思想发展。
关于对德的经济原则,波茨坦会议决定,在同盟国占领期间,德国应被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 单位。为消除德国的军事潜力,其武器、军事装备、战争工具以及各型飞机和海船的生产均 予禁止。至于金属、化学品、机器以及军事经济直接需要的其他物品,生产应受严格管制, 并以核准的德国战后和平需要量为限度……。
波茨坦会议虽然对上述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是对管制委员会的任务却不十分明确。关于战 争赔偿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会议授权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取得资产来满足自己的要 求。规定苏联和波兰将从美、英、法占领区的军事工业设备中获取10%作为赔偿。会议同意 苏联接管柯尼斯堡和东普鲁士的一部分;波兰接管东普鲁士的其余部分,并管理奥得河… 尼斯河一线以东的地区。
上述这些决定,在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得以执行。各方在许多问题上常常是争论不休、各执一 词,最后不了了之。
此次会议并未对所有问题都取得共识,在一些问题上各方存在颇多分歧,其间又以丘吉尔与 斯大林之间的争论最为尖锐。会议讨论很激烈的一个问题,是美英两国再次提出把德国分裂 成南德、北德和西德三个国家。这个问题美英曾在上次克里木会议上提出过,当时就遭苏联 反对。同样,这次苏联代表团又一次拒绝了分裂德国的建议。斯大林在会上说:〃我们拒绝 这一建议,因为它是违反自然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分裂德国,而是使它成为一个民主的、爱 好和平的国家。〃但是使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感到遗憾的是,建立统一的德国的目标,只是 一纸空文,在之后漫长的40多年时间里始终没有得到实现。
会议期间,在一次三国首脑的谈话中,杜鲁门突然向斯大林神秘地说,美国有一种威力异常 大的炸弹,但他并未把它称作原子弹。在杜鲁门说完的瞬间,丘吉尔两眼死死盯着斯大林的 面孔,观察他的反应。然而斯大林并不露声色,他装作对此并不在意,从而骗过了丘吉尔和 杜鲁门。实际上,斯大林心中有数。当他返回住所,便立即与莫洛托夫和朱可夫谈到这一情 况。莫洛托夫听后说:
〃他们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价。〃
斯大林轻蔑地说:
〃让他们抬高身价好了。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一言不发的朱可夫知道,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谈的就是原子弹。
后来事实证明,美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果然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 下两颗原子弹。
7月28日,波茨坦会议还没有结束,但是因为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他的首相任期在这一天 即告结束。于是,新当选的英国首相艾德礼,在这一天戏剧性地从英国赶赴波茨坦,取代丘 吉尔担任了英国代表团团长。
丘吉尔离别之前,在他的住所里举行了招待会。朱可夫同斯大林、莫洛托夫、安东诺夫应邀 出席。
在招待会上,美国总统杜鲁门首先讲话,他建议为击败法西斯德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斯大林干 第一杯酒。斯大林则说,丘吉尔先生在英国极困难的战争年代里,肩负起了同希特勒德国作 斗争的领导责任。在他胜利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重大使命之际,应当为他干杯。
第十七章战后余烟(9)
然而,使在场的人都感到意外的是,丘吉尔忽然举杯向朱可夫祝酒。毫无思想准备的朱可夫 急急忙忙向丘吉尔祝酒。在朱可夫对丘吉尔的祝词中,竟无意识地把丘吉尔称为〃同志〃。 看到身旁一些人那困惑莫解的目光,朱可夫感到很窘迫。虽然朱可夫紧接着打了一个园场, 但是第二天,斯大林和苏联代表团的成员仍然为朱可夫得到丘吉尔这样的〃同志〃而发笑 不已。
8月2日,波茨坦会议按期结束。这次会议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但是总的来说 ,它为战后各大强国的协调与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波茨坦会议一结束,斯大林便立即返回莫斯科。临行前,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在8月12日 苏联体育节时,邀请艾森豪威尔访问莫斯科。
斯大林欣然同意,并向美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电说,艾森豪威尔访问莫斯科,将作为朱可 夫元帅的客人。也就是说,艾森豪威尔将以军事活动家的身份被邀请访问苏联。
作为东道主,朱可夫责无旁贷地陪同美国客人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并一起返回柏林。 这次访问,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作为军事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交流他们在反法西斯战 争中各自进行的许多重大战役的情况。艾森豪威尔对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柏林 等各次会战很感兴趣。他问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期间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时,在高度紧张的 日子里,体力上的负担能否吃得消。
朱可夫回答说:〃对于士兵和司令员来说,负担同样沉重。在交战特别激烈的20天里,我每 昼夜睡眠不超过两个小时,就连这点时间也是硬挤出来的。为了维持体力和工作能力,只有 经常在寒冷的室外作一会儿体育活动,或喝浓咖啡。〃朱可夫接着说,莫斯科会战的危急阶 段一过去,他一下子就死一样的睡了过去,以至旁人都无法把他唤醒。当时斯大林两次打电 话找他。得到的答复是:〃朱可夫在睡觉,我们没法叫醒他。〃斯大林说:〃别叫他,让他 自己醒吧!〃在朱可夫熟睡的时候,他的部队向前推进不少于10公里。他醒过来后,感到十 分满足和愉快……这种情况,对于有相似经历的艾森豪威尔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此 ,艾林豪威尔后来写道:
〃由于朱可夫元帅若干年来在红军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作为一位指挥若干重大战役的负责 首长的经历,比我们时代的无论哪一个人都长。无论哪个在当时看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俄国 战区,都要派他去指挥,这似乎已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他对俄国军队的编成、部队作 战地区地形,以及他据以作出战略性的决定的种种理由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位 造诣很深的军人。〃
在一路的访问中,两人还谈到双方战斗部队的兵力配制等问题。朱可夫得知,美军的师一般 保持在17000人左右,而苏军的师一般在8000人左右。在交谈中,两人对战争的许多看法是 不尽一致的,它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评估战争代价时,苏联人最关 心的是对国家的领土、领海和其它资源的总消耗,而美国人则是以人的生命,即伤亡多少作 为主要标准来估计战争代价的。在提高部队士气方面,美国人很重视部队轮换、免费乘车、 短期休假、娱乐设施,特别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疲劳和战场牺牲。而朱可夫则对此并不太看 重,他认为巨大的胜利不可避免地要求付出高昂的伤亡代价。
体育节检阅那天,艾森豪威尔及其一行前往红场。当他们走向检阅台时,人群中自发地响起 了欢呼声,一直持续到他登上检阅台。艾森豪威尔刚刚站定,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将军来 到他面前。
安东诺夫说:〃大元帅说,你若愿意的话,他邀请你和另外两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