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6-中庸的智慧 :成就真理与中庸必由之路-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怎么会不引起韦昌辉的怨愤呢?
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后,洪秀全于1856年8月22日发密诏给韦昌辉、秦日纲、石达开,命令他们进京,除掉杨秀清。
1856年9月2日凌晨,韦昌辉率领的3000亲兵秘密冲入东王府,熟睡中的杨秀清和他的妻小被杀。之后,东王府男女老幼、文武官吏全部被杀。东王的部下也惨遭杀害,死于此事的天京军民达两万余人。
当初,杨秀清还是个烧炭工的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机警谨慎的人,但后来升到太平天国第二把手,他竟得意忘形,对各王诸将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他责骂、杖打过几乎所有的高级首领,甚至以“天父”的名义重重打过洪秀全40大板。到了如此不知深浅的地步,不死何为?
显山露水,捕捉玄机
做人心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一看就诡诈多变的,让人避而远之;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无“神”的迹象,然而其深处则是包藏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这两类心术不能说那一种更高明一些,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用不同的心术罢了。
唐代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又经过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屡建功勋,被封为汾阳王。他身为国家元老,功高几可盖主。然而,在汾阳王府第里,却与别家府第大不相同,毫无森严壁垒之势,而总是门户大开,任出任入。
有一天郭子仪部下的一位将军求见。当时郭子仪正在侍侯夫人和爱女梳妆,他毫不在乎被人看见,仍不慌不忙,照旧侍侯完毕才去接见。他的儿子们见了,面子上很觉得过不去,便一起约好向父亲劝谏。他们说:“父亲功业赫赫,世所罕有,但却不注意尊重身份,凭谁都可以进入你的卧室,这样没有规矩怎么行呢?”
郭子仪听了这话以后,只好向儿子们讲明他这样做的用意。他说:“你们的心意我又何尝不知道呢?可是你们却一点也不懂我的良苦用心,我们的家现在有五百匹吃公家草料的马,有上千个吃公家粮食的仆人,人口杂多而繁乱。而我自己呢,权势地位、声名财产,什么都已经到了头。往前,我没有什么可以再去追求的东西;往后,也没有什么可仗恃的东西。就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像别人家那样大门紧闭,不与外人往来,搞得门深似海,只要有一个人诬馅我,就会有人跟着胡乱猜测,如果传到圣上的耳朵,弄不好全家九族都将遭遇杀身之祸,那时便有口难辨,悔之莫及了。而像现在这样,我们家的四门洞开,任出任入,一切都明白地摆在众人眼里,谁要想加罪于我不是就找不到借口了吗?这正是我的用意所在啊。”
郭子仪一席话,道破了玄机。他的儿子们听了恍然大悟,认为实在有道理,纷纷拜倒在地,深深佩服父亲的深谋远虑。
封建社会官场险恶,政治斗争激烈,像郭子仪那样地位和权势的人,必须时刻提防别人的陷害,而这类陷害往往又是难以预料的,他采取这种开放性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不神之神”的境界。
郭子仪的做法,是对封建社会深刻理解,对封建官场了如指掌,对最高统治者心态透辟掌握后的聪明措施。
其实,由于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对立统一、矛盾变化之中,“神奇”与“不神”往往也是可以统一和转化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有些人往往容易用习惯的旧眼光对事物进行衡量,因而看不到这类特殊事物本身蕴含的神奇内质,只是把它视为平凡的变体而予以忽视,甚至加以嘲弄,直到该事物的神奇内质被揭露开来,露出奇光异彩时,才恍然叹服。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无学何以致用
第十三章〓中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有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斤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有的人说,实践出真知,书读太多了会成书呆子。这是两个极端,把这两个极端统一起来也是中庸,这个中庸就是要学以致用。
无学何以致用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一辈子都在学习中度过。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候则完全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地学,是先有目标,然后才行动。因为方向明确了,所以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呢?难说。
孔子言: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只要你愿意学,机会多的是。为人处世中,愿意学习和不愿意学习,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人先天条件好,因而自得自满,这些人往往是一事无成。所以说,劝人学是件善事,听人劝是一件好事。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以勇武刚直、擅长治政而著名。但他在刚刚见到孔子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见子路来见他,以为他是为求学而来的,所以迎头便问:“你爱好什么?”子路没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贸然回答:“我爱好长剑。”孔子摇了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是个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学好问,成就将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气壮地说:“南山上的竹子,本来就直挺挺的,用不着矫正。砍来当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来,本质好就行了,做学问有什么用呢?”
孔子进一步解答道:“不错,砍了竹子,是可发当箭用的。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的箭头,并且磨得十分锋利。难道不会射得更加深入吗?”
子路听了,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我十分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学而知之,是自古以来治学立身的良训,也是为人处世中能够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像子路刚开始那样,根本就不懂得学习重要性的当然很少,但我们大多数人则只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为人处世中,是否肯于学习是大不一样的。有些人自恃先天条件好而不肯学习或很少学习,随着斗转星移、时间变换,那点先天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消失。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不如别人。
金溪县有个人叫方仲永,当他五岁时,就能写诗,人们指着什么事物叫他作诗,都能当即写成,文采道理都有可取之处,被认为是神童,渐渐就有人请他父亲带方仲永去作客,并即席作诗,有的人还赠些银两。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他去拜见县里的人,不叫他学习。在他13岁的时候,让他写诗已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他已经默默无闻,和一般人一样了。
神童历代各国均有,但“神童”最终成才却并不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怕笨,而怕所谓的“灵”。认为自己笨的人,只要肯于勤学苦读,而以为自己“灵”的人往往想凭“灵”生活一辈子,到头来只能是一场黄梁美梦。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的先天条件差异是比较小的,因此在学习中主要在于一个“勤”字,只有肯于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中国有句名言:宁为有瑕玉,不作无瑕石。
玉虽有瑕但终归是玉,石虽无瑕但终归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他会有一些缺点、毛病,但瑕不掩玉,终归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平庸的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终归是个平庸之辈。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缺点、毛病而不用,而对那些虽无缺点毛病,但无真才实学的人颇有好感而信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滥竿充数的人不能长信。
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特别钟爱的是听众竽合奏,他每次都要300个乐师一同吹奏,听起来才过瘾。
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也混在三百人中,每回都参加演奏。他双手捧着竽,嘴唇微微地动,一样享受很高待遇,这样,他也混了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位新任的国君,也爱听吹竽,但是他却爱听独奏,他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吹奏,这时,南郭先生知道没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扔下他的竽,悄悄溜走了。
时光的不可逆转性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我们对时间就只能珍惜。在生活学习中不应为流逝的时光而白白的叹息,重要的是努力抓紧余下的时光。人生易老,青春难再,对于时间和年华要格外珍惜。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虽然是个双目失明的人,却依旧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
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70岁了,很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反问道:“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听后,认为他答非所问,很气愤。
师旷解释说:“我这个瞎了眼的臣子哪里敢跟君王开玩笑呢?我听人说过:‘少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壮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烈日当空,光焰夺目;到了老年,才下决心学习,那就好像晚上点起蜡烛’。”晋平公听了,点头称赞道:“你说得真好!”
古人尚且活到老学到老,今人更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中庸的智慧》 第二部分纸上谈兵,自掘坟墓
纸上谈兵,自掘坟墓
纸上谈兵的儒生赵括可以说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最佳人选”。自以为天下能与自已匹敌的只有名将白起,孰不知过其者甚多,自己乱箭穿身不说,还为40万赵军掘了坟墓。
赵括到底是什么性格?理论脱离实际,书生之能,还是纸上谈兵之辈。总之,他正是刚愎自用那两种人的前一种,没有多少经验,凭自己的一点浅薄知识夸夸其谈,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在与秦军交战中,理论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招致长平惨败,使赵国彻底走向衰落。
赵括是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奢是一个老成持重、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将军,但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位空谈家。赵括自幼聪明肯学,又热情好辩,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父子俩也经常辩论行军作战事宜。辩论时赵括口才颇佳,又常常引经据典,赵奢往往不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赵括虽无实际经验,却也学了些理论知识,就十分狂妄自大,经常自我吹嘘,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举世无敌的将军,但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清楚,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已,并无真实本领。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遭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家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
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了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拆除了廉颇等人的筑建的防御工事,做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
秦国见赵国果然中计,用赵括为帅,换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帅,此次换将,是军事机密,只有少数人知道,为的是不让赵括知道。王元做了副将,同时增派了大批援军。
冯亭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看到赵括急于进军,忙来劝阻,并把廉颇的策略解释给他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