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楼兰 >

第4节

楼兰-第4节

小说: 楼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察队沿长城西行到了当天的宿营地――西湖。这里确有一个湖,湖水向东延长约30公里,断续地与玉门关外的圆湖水相接,都是疏勒河下游水流形成的。此湖区远离人烟,嚣声罕至,一片宁静。黄昏已近,湖面泛起一层轻雾,远处祁连山的余脉已为暮色所染,一片苍茫,山水相映,更觉迷人。    
    湖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高可达3米。湖区周围几十公里内,有大片枯死的古老胡杨林。这里的湖水是咸的,只有一眼泉井是淡水,被人们称为“珍珠泉”。考察队从敦煌出发,到这里已走了108公里了,沿途是戈壁、沙包和碱泉,渴了只能喝点个人从敦煌带出来的水,因此大伙看到这股戈壁中的甘露,不禁喜从心来,泉边欢声笑语不绝。    
    这里有几间土房,有几个老乡常年在此牧放羊群,粮食从敦煌县城运来。向导介绍说:“这里是最后一个居民点,再向西将进入‘无人区’了。”    
    西湖,又名后坑,原为敦煌旧塞。这里有许多古址遗迹,还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戍堡。《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了求得汗血马,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数万军队出玉门关后,攻到大宛国境,但因沿途缺粮,士兵又死伤甚重,于是败退而回,并上书汉武帝要求撤军。汉武帝接信后大怒,立即派使者把守玉门关,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杀之”。李广利无法,只得率军退回敦煌塞。玉门关外是一片荒漠,数万军马如何驻扎,粮草又如何供应?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站在敦煌旧塞上,一切恍然大悟,后坑属敦煌郡范围,周围几十公里,有湖泊,有树林,有飞禽走兽,驻扎数万军队是完全可以的。    
    考察队在湖边搭起帐篷,起灶支锅做饭。晚上,队员们头枕粗大的芦苇草捆,耳听湖上的风声,身上虽然盖羊皮大衣,但却感到“春风已渡玉门关了”。次日清晨,考察队员们专门看了附近一处天然胡杨林。胡杨是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据了解,在新疆境内的胡杨面积就有65。2万公顷。胡杨属阔叶林,具有耐旱、耐碱的特性,它分布在荒漠地区和沙漠边缘,无疑是天然防护林带。而现在看到的胡杨林全已枯死,树干千奇百怪,或曲或伸,或虬结,面积很大,遥想当年疏勒河水浩大时,一定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景色绮丽,贰师将军将此作屯兵地,是十分相宜的。    
    离开胡杨林,考察队向西就进入了无人区,此后半个月内,只能依靠电台和外界保持联系了。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0节 流不到目的地的河

    车行不久,考察队就到了疏勒河畔。疏勒河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向罗布泊洼地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河水出祁连山的昌马峡后,北汇合昌马河,流经今玉门镇,折向西流入安西,从安西再流经敦煌北,汇党河流至玉门关。疏勒河上游水势较大,由于沿途渗漏严重,出玉门关后水势较小,至其下游已成为沼泽。据清人考证,疏勒河就是《汉书・;地理志》中应劭注的冥水,昌马河则为古籍记载中的端水,两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清初疏勒河被称为苏赖河、苏勒河或素尔河,《西域水道记》记载,清政府在平定噶尔丹 之后,为宣传统一新疆的功绩,引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域古国――疏勒国的名字,改河名为疏勒河。近百年来的考察,人们发现疏勒河下游的沼泽地断断续续深入到罗布泊地区,这说明,古代的疏勒河是直接流入罗布泊的。    
    车队驶近疏勒河河道时,原以为只剩下干涸的河床,但出乎意外,横在面前的竟是水流潺潺的悠悠西去的河水。考察队员们都纷纷脱下鞋袜,大家都要趟水而过。四月天气,河水依然寒冷刺骨,但是谁也不肯放过涉水趟过疏勒河的机会。澹澹之水,在此远征,尽管它已流不到目的地,可还是一往无前,直到远方干裂的荒漠地带将它完全吸尽为止。    
    越过疏勒河后考察队就进入了罗布荒漠。对于这一荒漠,历史上有过许多描述。《楚词・;招魂》中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山海经・;西山经》中称:“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史书中记述此地是“乏水草,多沙卤”,“其地崎岖薄脊”。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则描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到了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作了详细描述:“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禽兽绝迹。”他还写道:“行人夜中骑行过沙漠时,因故落后,迨至重行,则闻鬼语,数次使其失道,由是丧命者为数极多。”总之,罗布荒漠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在20世纪的今天真有这么一块荒芜可怖的地区吗?在罗布荒漠中,考察队又能见到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1节 风蚀地和流沙

    车队由北转向西,驶进了罗布荒漠,展现在眼前的是广阔无垠的大片戈壁沙漠。远近一座座沙山沙谷,时隐时现,在阳光反射下显出红、青、蓝的色彩。在这里看不见一根草,一棵树,没有生命,没有声息,似乎进入了一个一切都静止不动,连空气也都已凝固了的世界。    
    罗布荒漠,南部是库姆塔格沙漠,北部是风蚀土堆群,也就是著名的罗布风蚀地。这片风蚀土堆群,也就是著名的罗布风蚀地。这片风蚀地在罗布洼地东北,面积约为二千六百平方公里。考察队的车队正是在这片风蚀地边缘的沙山、沙谷中艰难曲折地穿行。将近黄昏时分,考察队来到了一群高大的风蚀土台群的中间。    
    风蚀地,即雅丹地形,分布在罗布荒漠东部的这一片高大的风蚀土台群,其土台高约一二十米不等,土台与土台之间的凹地,其距离从一二百米至一二千米不等。登上一座高大土台眺望四周,只见那星罗棋布在砂砾地上的土台群,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出各种姿态,引人入胜。罗布风蚀地是发育在古代湖相沉积和河流冲积上的,造成罗布风蚀地貌的主要创造者是强烈的漠北寒风。罗布洼地,深居内陆中心,但是在罗布洼地东北有一条约七十公里宽的口子,与敦煌以西相连,在每年四五月份的风季时,强烈的漠北朔风从东北向西南吹来,风起砂飞,粗细砂砾随风吹刮地面,就像无数砂轮在磨打。千百年的剥刮,使得地面上松散砂质土层刮跑了,留下了坚硬的粘土层,这些土层甚至也被剥刮成一座座不成规则的高台,形成了今天的风蚀土台群。这里的风蚀土台都是呈东北――西南方向,而且靠近这片风蚀地面积也很大,越向西南部,其风蚀土台逐渐趋矮,中间的凹地有的也只是一是因为受风力的影响,以致使风蚀土台随此而变化其大小。因此,罗布风蚀地的形成和大量砂土的流散,有其本身地质构造的原因,但其主要的成因是季节狂风。    
    当天晚上,考察队的帐篷就搭在一个高大的土台的西南脚下。半夜风起,风声从远到近,在帐篷顶上呼啸着,好像有几十双手在扯着帐篷,虽不闻鬼哭狼嗥,但那凄厉的风声,也叫人毛骨悚然。这是考察队进入罗布荒漠的第一夜。    
    清晨,考察队离开了罗布风蚀地,从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边缘绕过。罗布洼地南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居于内陆中心,极为干旱,沙丘全系流沙。因受地形的影响,沙丘主要分布在沟间梁状的山坡上,沙漠为很多呈南北方向的沟谷所切割,沙丘高度在一二百米之间,也有达三百米以上的。分布在东北部的沙丘,由于受东北风的作用,形成东北、西南方向的沙垄;而其南部沙丘,除受东北风影响外,还受地方性季节风影响,沙丘顶部呈金字塔状。车队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边缘穿行,在软沙漠中行驶十分困难,短短几十公里,陷车五次。中午时分,才到达黑风口。这里每到风季,狂风肆虐,天昏地暗,一座沙山,顷刻之间,会化为漫天灰沙。考察队员都下了车,准备稍事休息,突然有人惊呼起来:“看,流沙!”风起处,只见遍地的沙子像河水一样急速流动,人也随着沙河漂浮。一霎时,漫天黄沙飞舞,人人眼无法睁,口无法张,风越刮越大,大有把人卷走之势,考察队员都纷纷钻进了汽车中。在人们的眼前顿时出现奇景,行进时的汽车像有谁施展了腾云驾雾的法术,车身全隐没在尘霾中了,只见车顶在空中移动。这是一场真正的八级以上大风。    
    当夜宿营,帐篷都绑在汽车上,狂风彻夜不息,呼啸之声如地动山摇,车身不停地摇晃。半夜过后,风势减弱,天空却飘舞起雪花来了。次日清晨起来,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每个人除了眼睛、鼻孔和嘴外,满脸都是灰沙,个个都像土地爷,考察队带了一车水,可是谁也不用水来洗。由于缺水,在这里每个人很快就学会了用沙子洗耳洗脸,甚至用沙子洗碗,真是别有情趣。沙漠中太阳辐射很强,早晚温差很大。早上飞雪,不得不穿皮袄,中午却只能穿一件衬衣。两天时间,考察队中每个人的皮肤都迅速地由黄白变成了棕红,脸上手上都隐隐作痛。但是,每个人的精神都非常饱满。考察队在沙山沙谷中行走了两昼夜,考察队员都尝到了流沙中行旅之苦,“黄沙断碛千回转,西向流沙道路长”,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2节 奇异的盐谷

    为了避开充满了陷阱的沙海,考察队又转向北方,沿着天山东部的克孜勒塔克山向西,绕道走山前戈壁硬地。进入罗布荒漠的第四天,汽车突然进入了一个银雕玉琢的山谷,地下白花花一片,似雪似粉,山丘的岩石又现出铜绿,阳光照射下,奇光四射,令人眼花缭乱,原来考察队进入了一个用盐铺满的山谷中了。    
    新疆有丰富的盐资源,罗布泊是盐湖,这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汉书》称罗布泊为盐泽,公元6世纪北魏人 郦道元 在《水经注》一书中也曾记述:“蒲昌海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蒲昌海即罗布泊。根据地质资源材料,新疆盐的储藏总量可达亿万吨,其盐矿布满全疆,但在这个不毛之地的罗布荒漠中,竟有满谷的晶盐,实属罕见。这一晚,就在盐谷露营。谷中有涓涓细流从地下渗出,水微咸。在泉边发现了山羊和野骆驼的蹄印,还拾到了一小撮驼毛,证明这儿确有野骆驼出没。这是考察队进入罗布荒漠后第一次发现野生动物活动的踪迹。    
    罗布荒漠过去曾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活动区。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他来罗布泊考察途中,在新疆南部还曾发现过老虎的踪迹。当然,现在这类被称为新疆虎或南亚虎的,已经完全绝迹了,但在世界上已濒于消亡的野骆驼还在罗布荒漠中活动。傍晚时分,向导带着两个人跟踪寻找,但荒野漫漫,不敢远走,只能是怏怏而返了。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3节 甜水泉

    次日,考察队根据《新疆图志》所提供的“汉玉门阳关道”的材料,决定向西去花条山。再折向南去寻找甜水泉。只见花条山上的岩石黑、红、绿、白色相间相错,斑斓闪光,煞是好看,因为甜水泉距离花条山还有7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绕沟翻山,于是考察队决定当晚就在花条山下扎营。    
    第二天考察队抽一部分人坐小越野车去寻找甜水泉,其他的人留原地休息。从花条山到甜水泉,完全要依靠罗盘和地图来辨明方向,汽车沿山沟绕道,后来又穿过了两个碱滩,这才远远看见了甜水泉边的高大风蚀土台。甜水泉处于一块沼泽地中,具体位置约在今天地图上的羊塔克库都克的北面。这眼在古丝道上曾哺育过无数人的清泉,现在已被掏挖成了一井口。泉井中正注满了清水,四周长着茂盛的芦苇,附近还躺着一匹野骆驼的骸骨。密密麻麻的骆驼蹄印,从远处来到泉边,蹄迹践踏的路面竟有一二米宽,显然,这不是一二峰骆驼,而是一群骆驼了。    
    距泉井不远有一座风蚀高台,高达7米~10米。几个人在高台崖边发现了一个鹰巢。“上去看看!”考察队中的年轻人嚷了起来,搭成人梯,爬了上去。出人意料,在此巢中竟发现了破毡毛片、麻绳结、线头和驼毛等,这显然是老鹰从地面衔来筑巢用的,巢中还有两个鹰蛋。在这荒芜人烟的地带,居然会有人间社会使用之物,看来,考察队确实来到了古丝道上了。清凉甜美的泉水,使考察队人人欢欣不已。连日来,大家不洗脸,不嗽口,现在,可以尽情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