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私募江湖 >

第13节

私募江湖-第13节

小说: 私募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4年6月,证监会发文规定,不安排国家股、法人股因送配股而增加的股份或配股权上市流通,但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受让的转配股不能上市流通。因此,一些机构和自然人便积极受让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配股权并获得配股。
    然而,证监会担心几十亿元转配股上市可能会对股市发生冲击,1994年10月,又下发通知规定,转配股暂不上市流通。这让已经受让转配股的投资者大呼失策。
    此后,大多数投资者看淡国家股和法人股转配股的价值。
    很微妙的是,1999年12月底,涌金系以每股4。5元的价格协议受让兴业证券所持有的闽福发(000547)转配股股权600万股,成为闽福发的第二大股东。而那时候,对转配股能否流通仍然争论不休,政策仍不明朗,且这与前一个转配股方面的重要规定已相隔4年。
    然而,离涌金的转配股动作后不到3个月的2000年3月13日,证监会发布了转配股分期分批上市的通知,安排转配股逐步流通。2000年4月18日,涌金持有的闽福发转配股获准上市流通。据推算,涌金至少在此役套现1。05亿元,年化收益率高达577。8%。





    正文 私募涌金的早年岁月(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51:15 本章字数:1522


    法人股上,魏东也瞅准了机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法人股是否会上市流通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因此尽管有人称法人股将会是“最后一桶金”,但许多投资者仍然不敢轻举妄动。然而,涌金自1996年起,就频频出手大肆收购法人股。
    涌金系先后收购了金荔股份、精密股份、哈慈股份、银河动力、中宝股份、四川湖山、康赛集团(后改名为天华股份)等公司的法人股。前3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先后退市,给涌金的投资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其他法人股投资为涌金赚取了不菲的收益。总体而言,涌金在法人股投资中获利超过1。5亿元,投资收益率超过100%。
    2003年后,股改预期日渐明朗,上市公司法人股转让溢价整体上也水涨船高,此后投资法人股的成本也大大提高,股改后的获利水平相应降低。先期进入者如涌金系,基本都是以净资产价格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自然是这场股改的最大赢家。
    1999年,由于二级市场行情火暴,此前备受市场冷落的战略配售股顿时引发了投资者的兴趣。获得配售股份意味着在短暂的锁定期过后就可以获取一级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巨大差价。这一方式也成为当时私募基金获取无风险收益的主要渠道,相当数量的私募基金凭借战略配售实现了快速崛起。涌金系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1999年11月到2001年3月,涌金通过这一方式参与了三九医药、首旅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IPO。根据这些公司战略投资者股份开始流通日的收盘价计算,两年时间内,涌金凭借战略配售获取了1。4亿元左右的利润。
    之后,涌金系开始将下一个投资目标锁定在创业企业。1999年年底,涌金系在中关村高科技园成立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运作青岛软控与北京传媒的相关股权。
    虽然创业板时隔10年才推出,但2004年深交所就获准设立中小企业板,也让一批获得创投支持的创业企业成功登陆。2006年10月18日,青岛软控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并创下了中小板新股上市的历史最高价26元。2004年12月22日,知金科技投资的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以2007年5月18日北青传媒8。85港币的收盘价计算,涌金系间接持股的市值约为2934万港元。这些企业都让涌金系获得10倍以上的高回报。
    涌金系敛财的第一阶段,即在1995~2002年,不停通过政策盲点和市场机会套利,这些“埋伏”性的投资,在日后相关新规出台并稳定之时火速兑现。2002年后,涌金系顺利转型为实业与金融结合的投资基金,走上新的征途。
    虽说消息灵通是涌金财富暴增的一个因素,但魏东身上还具备了其他优势。
    据魏东友人回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认购新股的收益率很高,而调动资金能量大绝对收益就高。那时的新股发行方式是存单认购,即某地发一只新股,便指定当地一家(一般是地市级的)银行为代理点,欲购者将资金打入这家银行的专户,到截止时以专户中资金总量按户数等比例分配,谁有本事在短期内拆借到更多的资金,谁的收益就高。
    魏东在这时期全力参与新股申购,他哥哥魏锋在银行工作…这也是一种优势,当然,他还具备另一项卓越的优势…他在申购长江流域一个小城市的新股时,弄清了进入这个城市的最便捷的方式是每周两班的船运,他便把两班船的船票悉数买下……这令他的中签比例大大提高。这足以说明魏东本身就具备相当聪明灵活的头脑,而信息优势令他如虎添翼。
    魏东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他一手创建的涌金系对此后兴起的阳光私募将有很大影响,其中关联度最高的,要数云南国投与上海涌金投资这两股势力。这也是后话。





    正文 君安证券传奇(1)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51:17 本章字数:966


    君安证券传奇
    就在第一起券商整合事件尘埃落定后不久,谁也没想到正如日中天的君安也卷入风暴中心。在君安MBO(管理者收购)东窗事发之前,谁都愿意相信,君安证券将成为国内第一个美林或高盛这样的金融帝国。但是,事情却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君安证券的总裁张国庆自己也没有想到,君安证券会与国泰证券合并成国泰君安,与此同时申银证券与万国证券合并为申银万国,造就了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波券商行业的整合。让张国庆更没有想到的是,君安旧部居然有那么多人投身私募,且做得轰轰烈烈,成为一股神奇而强大的君安系力量。
    张国庆,1956年出生,湖北人,20世纪70年代自部队复员之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系统,20世纪80年代从湖北分行办公室副主任的职位调任深圳分行,担任证券管理处处长。
    1991年,张国庆时任深圳证券管理委员会发行部处长。一天,他与几个朋友相约在深圳一家宾馆,开始满怀壮志地商讨一家新券商的诞生。在场的一共7人,他们中间真正懂金融的不多,主要的角色是出资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国庆早先在部队服役,与军队企业关系密切,最为信任的人脉也在那里。
    1992年8月,张国庆与几个朋友合资成立君安证券。尽管注册资本号称5000万元,但实际到账的钱一半都不到,甚至还有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才只凑了几十万元。不过,出资方是包括军队企业在内的5家国有企业。这家军队企业叫合能集团,是君安股东中唯一有军方背景的公司。国泰和君安合并后,合能的股东位置由慧能集团替代。但军方资产的注资为君安证券的背景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1992年盛夏,经友人推荐,张国庆第一次见到了同是湖北人、年仅24岁的杨骏。那时,他就认定,这个年轻人将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据张国庆回忆,“(杨骏)最打动我的,就是他极富感染力的笑。当他望着你时,那是整个眼睛在笑,在放光,像天使般,童真而无邪……”
    1989年,杨骏获得大连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他来到深圳招商局投资公司做投资和企业分析。一年后,他转到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先任总经理廖熙文的秘书,不久转做发行。当时毕业没多久的他,很快就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任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正文 君安证券传奇(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51:19 本章字数:1012


    据说,当时特区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人员只有3个人。而深圳证券市场早年1/3的新股发行由特区证券公司承销。生逢其时,杨骏几乎包办了特区证券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的编制。1991年7月,深圳开设B股市场,作为深圳唯一证券公司发行部的负责人,杨骏负责所发行B股的所有发行、交易乃至清算。这段时间,他也接触了最早一批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投资者。这或许就是此后为什么在B股不被市场重视的时候,他几度敢于大手笔投资B股的因缘所在。
    在很多人眼中,张国庆有种北方人的爽直劲儿,喜爱呼朋唤友,为人比较强势。而杨骏性格温和、踏实上进。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君安开山鼻祖在日后公司发展中互为补充,被认为是“天作之合”。
    杨骏加盟君安证券后,先后主管证券发行承销、资产管理、经纪和证券研究业务。很快,“1/3的招股说明书都出自君安”。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间,君安曾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元人民币。君安在国内下辖60多家证券营业部,其交易量一直居深圳证券交易第一、二位,居上海证券交易所前6名之列,其国债交易量也居全国前10名。
    但显然,这些无法满足君安的野心。
    张国庆与杨骏很快勾画了一张几年之后看来都充满了远见的君安金融帝国蓝图。君安布置下的每颗棋子都指向这个宏伟的目标,在每个领域的目标都是国际第一的公司,梦想是超越他们。君安成立没几年,就设立投行业务,目标直指美林;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目标直指高盛;设立风险投资,直指KKR①;设立研究所,直指野村②;而投资入主申华实业更是为了缔造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③。很快,君安就从最早的证券发行部,转变成由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风险投资、研究所、控股公司五足鼎立的金融帝国。
    君安收购申华实业是券商首次以合法的途径控制上市公司。这起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申华事变”,让君安从中“坐收渔翁之利”,而这原本完全是一场公司内讧导致的风波。
    上海“老八股”之一申华股份的创始人、董事长霍建国,在1996年10月23日被通知公司已被广州三新公司收购5%的股份之时,才知道申华的常务副董事长李伟荣与几名董事一起,瞒着他暗中向三新公司伸出了“引狼入室”之手,之后他们更是强烈推选大股东三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明园担任申华的董事长。





    正文 君安证券传奇(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51:20 本章字数:857


    霍建国不想坐以待毙,他给君安副总杨骏打了电话,表示欢迎君安长期入主申华公司。杨骏自觉机不可失,于是开始在二级市场大举收购申华股票,很快持股比例就大幅超过了三新。最终,君安以占申华总股本的15。19%,成为第一大股东。霍建国继续担任董事长。
    幸运的是当年的君安,成功利用公司危机控制了一家上市公司。而杨骏、康晓阳、石波、肖华等人更是尝到了资本市场运作的魅力与甜头。事后康晓阳担任申华总经理,后来成为知名私募的石波与肖华分别担任副总。
    君安证券成立的上百人的研究所,成为很多君安人的共同记忆。该研究所由杨骏一手创办,每年7000万元的预算在业内亦属罕见。研究所为当时股市盛行的技术之风,树立了另一种楷模,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杨骏认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究。他制订了庞大的内部培训计划,公司员工被分批送到海外培训,并计划招聘留学生人才。1996年以来,君安安排其中层以上经理人员轮流脱产培训英语,并陆续派至华尔街金融机构实习进修。
    进军海外也是君安时代末期的一着猛棋。1998年年初,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摇摇欲坠之时,杨骏前往韩国。其时,韩国第四大证券公司东西证券刚刚宣布破产,“当时1亿美元便可收购”,这是君安希望收购的目标。杨骏看重的是东西证券在全球都有办事处和席位,通过收购,君安可一跃成为国际投资银行。当时君安还有意并购一家犹太人百年前创办的位于纽约的小型投资银行。
    很明显,当时君安的目标是建立一家国际化的投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时,有实力与海外投资银行同场竞技。原君安的员工透露,杨骏十分勤勉,他从1994、1995年就开始看巴菲特、索罗斯的英文版着作,博览外国资本运作经验的书籍,这为君安的未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这些超越时代的构想并未能实现,但敢于设想这些国际收购行动本身,清晰地勾勒出君安当年大胆无忌的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