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2049,相信中国 >

第32节

2049,相信中国-第32节

小说: 2049,相信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路线图的设想(1)


  ●大战略构想
  无论哪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它都会有一个长远的大战略构想,就象是任何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都必须要有一个航向一样,否则会引起发展中的盲目和混乱。
  自然,这个大构想不能是随意的设想,而是要综合考虑国家目前所处环境、国际的大趋势以及国内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才能决定的,如战后的日本国家发展构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1。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以日美同盟为基准,政治上要在美国方面制定的新宪法内,军事上以美军要求为准;
  2。将国家重点放在经济上,政治保持低调;
  3。待经济实力达到大国水平后,再全力谋求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反观日本自战后到今天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一直在稳定地执行这一战略,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迅速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在这期间,尤其是在冷战期间,日本一直遵循日美同盟这一条原则,在政治上以美国的对外政策为基础,制定适合日本的政策;在军事预算上一直保持1%这个低百分比的做法(近几年才突破这个限制)。同时,日本也不失时机地抓住美国亚洲政策中的不足之处,借以大力发展日本的力量,如在朝鲜战争中,日本就争取到大量的美国订单,对当时日本凄迷的经济状况而言,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这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对日本恢复战后经济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并且,由于美国在亚洲失去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地,日本、韩国成了美国直接对抗东方阵营的前沿阵地,因而感到有必要恢复日本的部分军力——如同美国在欧洲支持德国复兴以对抗前苏联一样,日本也就不失时机地重建日本自卫队。尽管日本制定了1%的军事支出预算(这确实是一个低百分比)限额,但日本也清楚,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扩大,这个百分比的绝对数额也会随之增大,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超越前苏联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个百分比的基数就变得非常庞大了,在日本近些年突破1%的界线后,其军费开支也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费支出国。日本突破1%的界线实则也成了日本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从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的席位、向海外派兵、开始对亚洲局势发表自己的言论等种种活动来看,日本已经开始行动了。当然,日本不会一蹴而就地实现它的第三步战略,目前,日美同盟仍是日本制订对外政策的基础,日本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尚需时间,但这也只是时机问题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构想,只不过这种构想因国力的不同和周边环境的不同而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同罢了。如德国的构想就要符合构筑大欧洲这个大设想,德国的目标就是成为大欧洲的领导力量;而南非的国家构想就是首先解决国内延续多年的种族问题,之后,再使南非成为非洲大陆的中坚力量,促进南非对非洲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同样,英国的大构想就是既保持其传统欧洲主要国家的地位,又保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以求左右逢源,既能在欧盟内拥有权利,又能对美国的政策施加影响。当然,英国也清楚,它不可能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了,但它希望它仍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的大构想只有在符合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对国家有利;而相反,一个不符合现实要求、一味随心所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构想则要么成为别国的标靶,要么成为他国扩张的借口——萨达姆政权就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它既成了美国的标靶,又成了美国控制波斯湾的借口,海湾战争的后果人所共知,伊拉克战争则彻底结束了萨达姆小帝国。
  还有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种增长其实是有一个大背景的,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拉拢东南亚国家,而东南亚国家也不失时机地要求美国向东南亚开放更大的市场,以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出于战略需要,答应了东南亚的要求,这导致东南亚对美国贸易连续多年出现巨大顺差。
  这和日本因为朝鲜战争才得到美国从订单到政治的大力支持、从而走上复兴之路如出一辙。这可以说是一种边界外经济刺激方式——国内稳定,而国外的战火硝烟,对经济则是极大的需求刺激。仅就经济角度而言,美国也是经常利用这种边界外刺激方式,如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等各种热点战争刺激美国经济。它们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绝对保证本土的安全,这一点美国和东南亚、日本是一致的——充分保证内部的和平环境,让战争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不是让战争毁灭国家经济。美国将国际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交替运用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中国呢?
  依据中国的传统和世界的形势,基本可以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步骤和所需要的时间,即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国的战略构想。这是一个和平的发展战略,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喜欢用战争掠夺发家致富的国家,况且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过去500年的殖民时代,单靠炮舰已不可能毁灭别国。但显然这种战略需要经受考验,无论是中国社会内部,还是周边环境或美国的居心叵测,都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未知数,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风险系数并不低。
  从两个方面大致可以计算出中国崛起所需的时间,即经济发展速度和中国目前与美国、欧洲的差距。从经济上来看,中国基本上还需要50年的时间——这50年必须是和平的50年,否则中国的进程将大打折扣。并且这仅仅是总体经济规模上的比较,实际上真实的经济水平比较应该是人均经济水平的比较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包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控制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这些才是更真实的。再者,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要全方位的崛起而并不是只梦想做一个土财主。只有全方位的崛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文明核心,这才符合中国发展战略的目标。
  就文明崛起的步骤和战略而言,基本可以判断出中国未来将会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于维护国内经济发展和统一的需要而确保中国的海岸线,即中国开始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海岸线利益;第二阶段是随着能量的积蓄,中国的利益已经广泛地延伸到亚太地区,同时,亚太国家也重新多了一个利益选择。但美国在冷战时设置的岛链战略则成了中国和亚太国家间的主要障碍,中国和亚太国家必将谋求解除这种过时的岛链封锁政策;第三阶段就是中国的真正崛起。从规模和实力来说,中国和亚洲已经形成一个亚洲联盟,并已经初具规模,但中国要成就一个完美的文明大国还是得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文明的辉煌再现不像经济和军事那样立竿见影,但却更深远持久。


中国路线图的设想(2)


  当然,我们也清楚,从世界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一帆风顺的。
  西班牙的崛起之路就是一条与葡萄牙的争雄之路,两者之间的战火从波涛汹涌的海上一直蔓延到罗马教皇奢华的桌前。两国的舰队在漫长的美洲海岸、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非洲和比利牛斯半岛附近的海域上进行着角逐,到处都是硝烟战火,罗马教皇不得不一次次地为这两个海洋强国划定瓜分世界的新界线,每发现一片新的世界就得重新划出一条界线。大英帝国的崛起则必须想尽办法击败西班牙那庞大的无敌舰队,争夺它尚未来得及占领的殖民地。英国人从依靠德雷克的海盗劫掠西班牙的黄金运输船队到处决玛丽皇后,可谓无所不用,直到最后在1588年竭尽全力消灭西班牙舰队后才确立了大英帝国的霸主地位。接下来,英国人要应付荷兰、法国、德国、俄罗斯此起彼伏的崛起之势。荷兰人在从北大西洋到太平洋、印度洋几乎所有海面上都在与英国人争夺殖民利益;法国不但在世界各地与英国人争夺殖民地,更主要、更具威胁的是在欧洲大陆企图建立统一帝国,即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两次挑战。然后是俄罗斯,它倒是很少向世界的大洋发展势力,那是因为俄罗斯的海上力量很脆弱,但俄罗斯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扩张则一直势头强劲,从君士坦丁堡到中亚的伊拉克、伊朗,再到远东,到处都有俄国人的影子;紧接着是德国的崛起,那时世界几乎已经被瓜分完了,没有多少殖民地留给德国,愤怒、高傲的德国人于是两次企图像拿破仑一样统一欧洲。然而德国的崛起和远东的日本一样,过分倾向于暴力,结果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而归于失败。
  这不过是自1492年至今短短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尚没有谈论更多的欧亚大陆上古老帝国的崛起,但这已经够了。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班牙的崛起是成功的,英国的崛起也是成功的,美国后来的崛起更加成功,但法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则不能算是成功。而荷兰挑战英国的崛起距离成功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在它鼎盛的时期,被称之为“海上马车夫”,因为荷兰当时拥有1。6万艘商船,总吨位等于英、法、西、葡四国总和,荷兰人利用这种规模庞大的商船可以在欧洲和世界间进行垄断竞争,荷兰的海运费用是欧洲最低的,这类似于今天我们熟悉的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价格战,以驱逐其它竞争者。此外荷兰还拥有庞大的海洋渔业船队,最多时达6400艘,这使得荷兰在欧洲渔业市场上也占有大笔份额。“到17世纪中期,荷兰人在南非好望角和东南亚、中国台湾之间占据着大片殖民地和众多的贸易据点,对英国人的海外扩张构成威胁。”②荷兰的挑战对英国来说威胁巨大,英国是依靠海洋维持霸权的,而荷兰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挑战令英国颇为紧张。1651年,英国终于摊牌了,英国公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英国进口商品只能使用英国船只或商品产地国的船只运输。这显然针对的就是荷兰,由于英国的海外贸易量巨大,荷兰在英国有巨大的海运业务,如果失去英国的市场荷兰必将遭受沉重打击。荷兰随即声明不承认这一条例。英荷两国分别在1552~15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三次爆发战争,最后,荷兰功亏一篑,不得不宣布承认该条例,此后荷兰一蹶不振。
  可见,崛起者与卫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殊死的较量,每一个居于老大地位的强国绝对不会风度翩翩地与新崛起国家坐下来商量新的利益划分,这里绝不会有什么君子协定,只有用不断地决斗来判定每一块肉归谁,这就是丛林政治。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知识、财富和生活也许早就走出了丛林时代,但人类的政治则从来就没有走出过丛林。
  当然,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也多少让世人谦和了一些。15~20世纪那种血腥、残酷、大屠杀式的崛起与反崛起竞争已经多少收敛了些,毕竟如果在现在还要大打出手的话,核武器的威力会让双方和世界都毁灭。但穿上晚礼服不等于大家都成了谦谦君子,不等于就没有尔虞我诈和利益争夺,只不过现在在核武器的威慑下,大家都默认用掰手腕的方式决定肉的归属,而不再是直接用剑而已。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中国、印度和日本这些传统的亚洲国家,以及巴西这样的新兴势力,它们在未来几十年里显然总体上都成崛起之势。很显然,中央情报局已经把这些都悄悄告诉了总统先生。美国不得不采取遏制战略,其实美国从来也没闲着——与前苏联的冷战大大削弱了俄罗斯和它庞大的联盟帝国,这个帝国今天已经分崩离析;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之势,美国则一方面维持在日本的驻军以阻滞日本军力膨胀,同时用广场协议这种野蛮的经济手段严厉压制日本经济发展;对印度则维持它与巴基斯坦的敌对关系,并努力渗透对印度经济、军备的干涉能力;对中国,美国则继续维持遏制态势和战略包围、封锁。
  美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不断利用反恐之名努力渗透到亚洲腹地,在亚洲扩大美国的战略力量,美国和世界都很清楚,控制了欧亚大陆就保住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未来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势力必然来自欧亚大陆。
  ●第一步:海岸线—利益线
  前苏联的失败给我们留下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不能将军事与国家经济本末倒置;给我们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不能陷入美国的战略陷阱中。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