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

第4节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4节

小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探听了,非常受感动,赶快回去报告。敌国因此放弃了残暴的侵略行为,反而自动来求和,并且请问佛法。 
  迦叶摩腾法师因弘法而消弭了邻国强大的武力侵略,化险为夷,这就是讲经的功德,也是他的道德、威仪和神通所感召的。这是迦叶摩腾法师还没有到中国来以前,因弘法而担当了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的事迹。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件事:不要以为我们到寺庙来,都是求保佑呀!求平安呀!有的人甚至说:念念佛就好了,还要讲什么经,实在是麻烦。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讲经的功德非常大,试看,讲经能够感动护法龙天来保护国家,使敌国无机可乘,侵略的野心不能得逞,可见讲经和听经都不是白费功夫的。 
  过去在大陆,太虚大师讲经,都是人山人海,挤不进去。但是,你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吗?他是浙江人,他的口音,相信你们一个都听不懂。但那时大家都要去听他讲,为什么?认为去听了就有功德。所以我们来参加佛学讲座,纵然听不懂,也必须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听。要知道,在讲堂里面,有天龙八部来护持道场,不要以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他们不在,实实在在这些护法神都在场,同时要相信,能够听经,一定是有很大的福报。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当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受到汉明帝的使臣所礼请,来到了中国的都城洛阳,驻锡在洛阳雍门外新建的白马寺,就在这儿翻译佛经。他们带来的梵本经典,依历史的记载,有六十万言,就是六十万字,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部翻译的经典,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两位法师共同翻译出来的。除了这部经而外,他们还陆续翻译了《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合异》等五部经,再加上《佛说四十二章经》共有六部,合计一十三卷。可惜后来兵荒马乱,国家动荡不安,国都经常更迁,没有固定在洛阳,其他的五部经都遗失了。到现在,两位尊者翻译的经典,仅仅保存着《佛说四十二章经》流传世间。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翻译的呢?那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到今年(一九八九年),算起来,这部经翻译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历史了。所以在座诸位,今天能够听闻本经,可见是三宝慈光加被,我们该怎样感恩才好! 讲到这里,两位译者已经介绍完了。 
  三、同译:同,就是共同;译,就是翻译。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共同把它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国的文字。 
 僧道斗法的故事 
  现在,我顺便再讲一个跟这一部经有关的故事,叫做「僧道斗法」,这个故事是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翻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引起中国原有的道教很大的反应,才演出了这出戏。 
  话说汉朝时代,不论朝廷或者民间,大部分都信奉道教,自从汉明帝梦见金人,佛教传来中国以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老百姓,都虔诚地信奉了佛教,这样一来,中国原有的道教,难免不慌了手脚,认为如此下去还得了,非好好地跟佛教斗一斗,较量较量究竟谁的经典是真的?谁的出家人有功夫?于是,自动提出来要跟佛教斗法。 
  当时有所谓五岳道士,其中两个首领──褚善信和费叔才,感觉到非常气愤,联合了六百九十个道士,上表奏到朝廷,说明要与佛教来一次较量,请求汉明帝主持公道。 
  那是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事。说起来汉明帝也是很民主的,他征求了两方的同意后,就下令尚书令──当时朝廷的大官,叫宋庠的:择定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在白马寺的南门搭个坛场,让道士和两位法师来一次和平神妙的真理之战! 
  在《高僧传》里面,只说到这一场比赛就是双方各自把经典拿来焚烧。不过,我想,最先可能会有一场辩论,真正辩论的话,佛教的法师都是辩才无碍的,而且佛教有因明学,是一种论理学,当时,一般法师都精通这一门学问,要辩论,道士怎样也辩不过他们的。 
  再说,到了元宵节那天,在白马寺南门,东边设立道坛,搭得非常的庄严,上面陈设了五百零九部道教的真经,并且排设着堆积如山的五果三牲等供品祭祀天地,参加的道士约有五百多名,可说是声势浩大,阵容强壮。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西边的坛场,只是供奉着佛象、舍利,还有《佛说四十二章经》和其他的经典,场面非常简朴,但很庄严又很隆重。 
  皇上汉明帝,亲自驾临现场监视,命令双方各把经典放在坛场上,而后同时用 檀香木焚烧。道士褚善信等,于是虔诚地念经、绕坛祷告: 
  「元始天尊!你要显灵、保佑。。。。。。」 
  说得声泪俱下。 
  要知道,有好多老道士,他们的修炼,有的也是有功夫,他们有神通的,平常可以飞天钻地,呼风唤雨,穿墙而过。褚善信、费叔才正是怀有这样的功夫。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西天来的两位法师的神通,比他们大得多了。所以,这一下子他们的真言,急急如律令,一切根本失效。他们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熊熊的烈火,把所有的道经化为灰烬。 
  再看看佛教,同样的一把火,檀香木燃烧起来以后,佛象、舍利以及所有的经典,怎么烧也烧不去,反而在烈火之中放出五彩的祥光,正是真理的光明与烈日争辉的象征。 
  这时候,迦叶摩腾大师,竟飞到空中去,运用他的神通变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并且在空中飞来飞去,甚至睡在空中。──表示他的神通自在,是无所障碍的,要怎么样都能随心所欲。同时,在虚空中变化的时候,他还作了一首偈,歌唱道: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 
  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 
  神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这首偈是什么意思呢?「狐非狮子类」,狐狸精,虽然变化多端,但是和狮子比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狐假虎威」,狐狸,它连老虎都骗过了,但是,事实上狐狸只有雕虫小技,而且疑心病最重。所以,狐狸和狮子比起来,简直是不能比的,它们不是同类的。 
  晚上的灯,以前都是小小的一盏,或者是微弱的烛光,现在用日光灯,算是光亮了,但是跟太阳和月亮的光比起来,依然差得太远了,所以「灯非日月明」,这譬喻说你道家要跟我佛教较量,你只是只狐狸,我却是狮子;你只是一盏小灯,我却是太阳、月亮。 
  「池无巨海纳」,小小的水池,容量极有限,只能装一点点的水,而大海是可以容纳百川的,你们看看,许许多多的大江大河,最后都流汇到大海去,水池和大海,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丘无嵩岳荣」,丘,是一个小小的土堆,那里能够跟宏伟峥嵘的嵩山──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相比呢?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现在佛法传到中国来,是法云如甘露一般遍满世界,所有的群萌,这许多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神通稀有事」,现在我显了神通,这是世间稀有,难得的事。 
  「处处化群生」,说实在,我并没有要显神通,我也不要跟你们斗,这是不得已的,为了要度化你们,为了指引你们一条更光明的大道,我才这样方便地做了。 
  迦叶摩腾大师在虚空显神通变化,那末,竺法兰大师呢?他在坛场中为大家演说妙法: 
  「你们要回头啊!要信佛、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将来可以离苦得乐,最后必定能够得大自在,证得圣果。」 
  竺法兰大师,以无碍的辩才,感化了好多人来信佛。 
  当时在场的朝廷大官,有个太傅(官名)叫张衍的,领导着大众欢呼,并且很不客气地对道士说: 
  「你们的法术一点也不灵验,现在应该要改信佛教才好!我真是为你们难过,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道士首领费叔才,不禁万分感慨,当场倒下去,就这样悲愤地死了。 
  而许许多多的大臣、宫娥彩女以及老百姓们,在赞叹声中,都皈依了三宝,甚至出家为僧,成为佛陀座下的忠实弟子。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出家,他们是: 
  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 
  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 
  后宫阴夫人、王婕妤、宫人等一百九十人; 
  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 
  这些人,都是汉明帝亲自批准出家的,他们出了家,住在哪里呢?朝廷建了十座大寺庙,七座在城外给男众安住,三座在城里给女众安住。这是在历史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的事实,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的。 
  后代有一位皇帝──唐太宗,曾撰了一首名为〈题焚经台〉的诗,追念这一件事: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唐太宗常常到焚经台去凭吊,他说:「门径萧萧长绿苔」,当他登上焚经台的时候,进了门,走上这一条路,萧萧,就是很凄凉的样子,长绿苔,因为时间久了,从汉朝到唐朝经过了九百多年那么悠久的时间,已经变得很荒凉,所有的地方,都长了好多青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我每次登上这个焚经台来,走来走去的,难免不想起当年佛道斗争焚经的这一回事,心中实在有无限的感慨。 
  「青牛漫说函关去」,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不是青色的;青牛,是仙家所骑的。道教的祖师是老子。你们看道教的图画,老子骑了一头牛,就是青牛。青牛漫说函关去,就是说你不要以为老子骑了青牛,已经从函谷关出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他主张无为,与世无争,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说:算了吧!我还是去修炼我的功夫。所以,他就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走他的路了。 
  「白马亲从印土来」,佛经流传到中国,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的,这是史实。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当年道教跟佛教的较量,谁是谁非,究竟怎样分辨呢?凭烈焰,凭着一把火来决定,所以,为了分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当初才筑了这座焚经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春风本来是无情的,在这个地方,唐太宗却认为它也是有情的,也了解当年的事情实在是很尴尬的,的确是一把火把所有的道经都烧光了,因此春风也不忍心看到那种狼狈不堪的场面,就把道教经典所化成的灰烬都吹光了。假如不被吹光,留到今天也是很难堪的事啊! 
  唐太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使人读了感觉到当年佛道斗法的情景,依然历历分明。 
  为了让大家对佛教传到中国来有个深刻的印象,我不惮其烦地从佛教的《高僧传》、中国[二十五史]的《汉书》里面,找了这些材料来介绍给大家,希望诸位把它牢牢地记住。 
解释经文
经 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骄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一段,是本经的序文。 
  本来,佛住世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经本的流布;佛圆寂以后,经过他的弟子们把所讲的佛法结集起来,才有经典的流通。 
  一切的经典,都可以分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这是中国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所分判的。 
  道安法师把每一部佛经分判为三分,后人都认为他有特殊的见解,因而称誉他:「弥天高判,千古同遵」,成为佛门的佳话。弥天是道安法师的别号,这个尊称的来源是: 
  在跟道安法师同一个时代,有位学者名叫习凿齿,听到了法师的大名,特地去拜访他。道安法师虽然知道他是谁,仍然很有礼貌地向他请教: 
  「请问你的尊姓大名?」 
  习凿齿趾高气扬地说:「你不认识我吗?我的名字,四海之内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叫『四海习凿齿』!」 
  接着,又傲慢地反过来问道: 
  「你这位大师的上下如何称呼?」 
  道安法师见他那么骄慢,随即毫不客气地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