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

第33节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3节

小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家长,当他将要去世的时候,往往给家人留下遗嘱,嘱咐重要的事情。同样的,佛临涅盘的时候,也要将他对弟子的教诫讲出来,这种经称为《遗教经》。这里说,有一个沙门,在半夜里很用功地念诵迦叶佛所遗留下来的这一部《遗教经》。
  「其声悲紧,思悔欲退」,由于他所念的这一部经,不是一般的典籍,而是迦叶佛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殷切教导的《遗教经》,当然是最重要的话,因此,这位出家人念诵的时候,感触很深,念着念着,念的声调变得非常的悲怆凄凉,好象要哭出来似的,而且带着几分急促、紧张。念到最后,自己万分的感慨,想到自己出家以来,这么用功的修行,到头来却是一无所得,既没有证到圣果,也不能了脱生死,他就很懊恼,很后悔,认为当初要是不出家,也不必吃这么多苦头了。「欲退」,等于说他退了道心,想要还俗。
  「佛问之曰」,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他的心理,很慈悲地问他:「汝昔在家,曾为何业?」你平常是很用功的,这个不谈。今天我们来谈谈别的,我要了解了解你的过去,你在出家之前,是干那一行的?
  「对曰:爱弹琴!」这个沙门很老实地告诉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业,只是很喜欢音乐,常常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释迦牟尼佛说法,所谓观机逗教,依着讲话的对象的根机,而采用那一种方法来开导他。所以,既然这个沙门过去喜欢弹琴,佛便就着弹琴的问题来同他研究。对他说:「任何一种琴都有弦,我们弹琴的时候,要是弦太松了,弹起来是什么样的呢?」
  「对曰:不鸣矣!」这个出家人就告诉释迦牟尼佛:「效果太差了,弹起来根本没有声音。」不鸣,就是弹不出声音。
  「弦急如何?」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既然弦非常松,发不出声音,那末,把它调紧了,效果又怎么样呢?」急,就是非常紧。
  「对曰:声绝矣!」「假使把弦调得太紧,说不定会弄断了,不然的话,弹出来的声音非常尖锐,效果也是很差的。」
  「急缓得中如何?」释迦牟尼佛说:「既然松了不行,紧也不可以,那末把它调得松紧适当,这时候弹起来怎么样?」
  「对曰:诸音普矣!」沙门说:「对,弹琴必须把弦调得恰到好处,它发出来的音调才会很和谐、很悦耳的。」诸音,各种音调,好象古代所谓的五音:「工、商、角、征、羽」,现在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每一个音调都刚刚好,很普遍地受到大家的欣赏与共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说:「你对弹琴倒是有研究和心得的!现在我就告诉你,我们出了家,修学佛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我们学道的人,目的是为了要成佛、证果,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弹琴更不简单。我们的心,好象琴的弦一样,首先要把它调好了。适,就是适中,恰到好处。把我们的心调平衡,就容易得道了。
  「于道若暴」,假使我们这颗心很浮躁,不能安定下来,对于道,心太急了,希望早点了生死、证道果,就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几卷经,还要念好几种经,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要拜一千拜或几千拜佛,要持几万遍咒,日子久了,你就「暴即身疲」,感到身体吃不消,非常疲劳。
  「其身若疲,意即生恼」,假如我们的身体感觉太辛苦、太疲劳,承受不了,心理上的负担太重,就会烦恼不安,认为学佛太辛苦了。
  「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在我们心理上一烦躁,心境就不平冲,不能够安安稳稳的,很顺利地去修持。这样一来,修持受到了阻碍,到最后就会产生退堕的行为,反而招来好多的痛苦。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当初发心要来学道,抱着很大的理想,本来每天念经、念佛、持咒、打坐,一旦退了道心,改变了主意,不要学佛了。我们可以发现,好多人出家了,发了大愿,后来退心不修,干其他的,无所不为,说不定会产生种种的罪恶、魔难,可能还会增加其他的罪过。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因此,我劝告你要修道,只有先让我们的心境保持平衡的状态,既不太急躁,也不太懈怠,就这么一天一天,平平稳稳的,在很清净,很快乐的情况之下,一步一步地修学下去,一定能够保持修学的初心,不会退却道心,最低限度,我们的心境一定是很安乐的,学佛,就要有这样的功夫。
  这一段经文,就是教我们学佛修道的方法。
  记得十多年前,能仁中学的校长妙钦法师病重的时候,当时我在普贤中学教书,无论他是在医院或是在常住,我每天下午下了课都去看他,有一天,我告诉他:
  「我们成立了『太虚讲堂』,等你精神好时,请你去讲一次,留一个纪念。好吗?」
  他说:「我已经不久于人世了;不过,我一定要去讲一次,跟大家结个法缘。」
  于是,过了一个月,就由广范法师和王玉霞居士陪他来,他讲的就是(中道之行),也讲到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修行不要太懈怠,也不要太紧张,用功不要过度,把身心弄得非常疲累。他还特别语重心长地说:「我已不久于人世,现在没有办法再好好地修行了,我希望大家要记住我的话,用功一定要适中。」
  妙钦法师也讲到,佛教中流行了这样的成语: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半天;出家三年,佛归西天。」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一个刚出家的人,发大心,每天要怎么样拜佛,怎么样诵经,日夜不停地在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还嫌时间太少了,恨不得是三十六小时,或者四十八小时,整天整夜非常的精进。这一年当中,佛总是在他眼前,从早到晚一直在心中陪伴着他。可是,「出家两年,佛在半天」,由于太急,太辛苦了,又好象没有多大的进步,他受不了啦,佛已经离开了他,从他的眼前升到半天去,等于说佛已经离他很远了。而「出家三年,佛归西天」,这时,更辛苦了,所以佛已经回老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佛越走越远,跟我们好象没有关系似的。这种情形太多了,并不是笑话。
  关于弹琴的故事,很多佛经都提到,在《阿含经》中有,《大智度论》也有,本经是说沙门在诵迦叶佛遗教经,释迦牟尼佛用弹琴的故事教导他学佛的方法。
  妙钦法师所讲弹琴的故事,出自《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叫(二十亿的故事),他讲得很生动,我长话短说,再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十亿是印度瞻波城一个最有钱人家的子弟,由于他爸爸的财产太多了,有二十亿。大家都知道一个「密笼」(ONE MILLION)是一百万,那末,二十亿就是二千个「密笼」了。他爸爸有这么多的财产,又是晚年得子,因此,就以他的家产为儿子取名叫二十亿。
  二十亿这孩子一生下来,受尽了父母的呵护、宠爱,连路也舍不得让他走,一直由人抱着,所以他的脚板底都生了金色的毛。后来,种种的因缘,他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专心修行,日夜不休息地用功。过去脚板底金色的毛,也因不断经行而磨光了,而且走得流血。他因为太用功,也就退了道心,甚至于想还俗。最后,释迦牟尼佛也是用弹琴的故事来开导他,他才把心调适好,终于证了阿罗汉果。这个二十亿修行用功的故事,跟本经所讲的大同小异,不过,那个故事的情节,讲得很生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应该要采取「中道」才好。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求得清净,去除烦恼,必须先去除内心的垢染。
  「佛言,如人锻铁」,好象一个铁匠,要把废铁或是铁矿锻炼成为器具,必须先把它熔化,再加以锻炼,到最后「去滓成器」,把里面的脏东西、不能用的废物(渣滓),都淘汰掉,然后才可以打成各式各样的用具。「器即精好」,才算是很精良、很美好的器具,也才能够耐用。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我们学道的人,要修持,就和炼铁同样的道理,必须去除内心的垢染。垢,就是肮脏;染,就是染污。我们内心有什么染污呢?就是种种的烦恼,最大的是贪心、 心、愚痴、怀疑、邪见,这都是我们内心的渣滓。我们要把这些烦恼一扫而光(即无明断尽),那末,所表现在外面的行动,自然是清净的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本章共计举出九种的难处,类似前面第十二章,讲到人生有二十难。不过,前面的二十难,通于因果,这里的九种,只是从果上来讲,目的在劝导我们不可坐失机缘。前几种是世间的果法,后几种是出世间的果法,总而言之,是劝导我们要能够把握时机,不要错失机缘。
  「佛言」,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讲:「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我们为什么生到这世界来为「人」呢?佛教讲六道轮回,讲十法界,这可以说是佛教的人生观。佛经也讲每个人内心都具有贪、嗔、痴三毒,由于贪心、 心和愚痴,而去造作了种种的业,然后就得感果。比如我们造了十恶、五逆的罪,就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去。这三种恶道的众生,畜牲披毛戴角,是我们所看得到的,饿鬼和地狱,虽然我们的肉眼不容易看到,事实上还是存在的。
  人,由于起惑造业,地入三恶道里面,受罪业报完满了,再来投胎为人,可见人身难得,好不容易我们才能做人的,这一点,在佛经里面有好多好多的譬喻,我举个「盲龟浮木」的寓言,说给大家听听。龟,是很长寿的,好象我们上面人家送来放生的那一只,已经好几年了,有的时候给它吃,它就吃;有的时候好久没有喂它,它还是活着,可见乌龟的寿命是很长的,所以一般人做生日,都做红红的面「龟」,那是象征长寿的。
  「盲龟浮木」这故事,出于《杂阿含经》(卷十五),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讲:我们人身难得,譬如有一只瞎了眼睛的乌龟(有的经典说它只瞎了一只眼睛),数百劫来,它都生活在海里面,差不多要一百年,它的头才伸出海面上来。在海中有一根木头飘浮着,这根浮木上面有一个孔,乌龟就想把它的头钻进去,但是海水随风飘荡,木头也随着波浪起伏,乌龟当然很难可以遇到浮木上的那个孔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我们一个人在六道当中轮回,生生世世头出头没,正象这只盲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钻入木孔,我们也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够投胎做人呢?」
  可见能够做人,实在太难得了。有的人常常埋怨:「哎呀!生不如死,不如早一点死吧!转个面目来,说不定可以换个比较好的身体哩!」
  但是,我们的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可以说比那只盲龟要钻浮木的孔更难。所以,我奉劝诸位不要埋怨人身,我们要活下去,要珍惜我们这个人身。试想,在六道当中,有多少众生,但是,能够听闻佛法的,只有苦乐参半的人道众生,才有机会,其他各道,天道太享乐了,那里的众生体会不到苦,当然不会去珍惜佛法了,而三恶道的众生,受苦已经来不及了,那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人类,知苦知乐,才有希求向上向善,离苦得乐的心,所以,我们既然获得这希有的人身,有机会学佛学法,就必须珍惜人身,借假修真,好好地去修持,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了!
  释迦牟尼佛,也常常以「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的譬喻,告诫我们,想得到人身,好象手指上那么一点点的尘土,机会是很渺茫的;一旦失却人身,万劫不复,要再感得人身,实在太难了。所以,我希望我们善友,千万要记住,人身难得,必须好好珍惜!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我们现在总算是成为人了,但是人有男性和女性的分别,要成为男子汉大丈夫,更是不容易。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所谓男女平等,女强人也很多,而在传统的观念中,还是重男轻女的。佛在两千多年前说法,也是就着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的。有一部《玉耶女经》,是佛为玉耶这个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