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问我最喜欢什么?那我就老实地告诉师父,我比较喜欢那花花绿绿的老虎。」
可见,虽然「有虎口之患」,老虎要把他吃下去,他不但不感到害怕,反而「心存甘伏」,心甘情愿地投进去,这种自投火坑的态度,是不是很可怕呢?
「投泥自溺,故日凡夫」,好象一只大象,走到泥沼里面,越陷超深,不能自拔,也无所谓,这就叫做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一个出家人,或者学佛的人,要是能够看透这一点,而且能够超越,突破了这个关卡,就可以成为超尘脱俗的阿罗汉了──阿罗汉当然是已经断欲又无生,对人间的五欲,也看淡了。换句话说,你能够看得透妻子舍宅(财色)之害,就可以出离尘世的五欲、六尘,不为它所迷惑,就成为出世的圣人阿罗汉了。
本章经文,强调对妻子(眷属)的依恋、执着,就学佛修道的人来说,是不适宜的。常常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要出家呢?」说实在的,「家」等于是「枷」,枷锁。有了妻子(儿女)、房舍(家产),你要修行、出世,谈何容易?
讲到夫妇的问题,我想起杭州城隍庙,有副对联,上联是:
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做为夫妇,是前生姻缘注定的,是好的姻缘,或者恶的姻缘,这要看家庭是不是美满幸福,如果是,就是善缘。一个家庭要是一天到晚吵吵闹闹,象疯人院似的,这是恶缘。不论是善缘或者恶缘,无缘不合,如果没有缘的话,不会结合在一起。
既然讲到夫妇,就有儿女,因此,下联写儿女的问题:
儿女原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我们家里生了一大堆儿女,原来是过去世和父母彼此欠了债而来的。有的是来还债,有的是来讨债,总而言之,孝顺的是来还债,那败家子是个讨债鬼,是为讨债才来的。因此,过去有一位大使夫人──刘世纶居士说:「没有生儿育女是福气,因为没有人欠你的债,你也没有欠人家的债呀。」
有句成语叫「相敬如宾」,宾,是宾客。夫妻相处,先生对太太,太太对先生,彼此非常客气,象款待客人一样。在座的诸位,你们大部份都有了家庭,是不是对你的「另一半」,把他(她)当作客人似的款待呢?
有一个文学家,就着这个成语,加以发挥,说:「好多幸福的家庭,夫妻的确是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但有的经常适得其反,日子久了,难免在意见上发生磨擦,终于变成『相近如冰』,互相接近,好象冰块一样,冷冰冰的。」
在现实当中,的确如此。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不象谈恋爱或者刚结婚的时候,打得非常火热。在不知不觉中,好象进入冰窟似的,真是太苦恼了。再进一步恶化下去,不是吵架,而是打架,见面时好象敌人似的,所以,如果夫妇关系演变为相近时冷冰冰的,甚至演变成「相近如兵」,后果是多么可怕呀!
不久之前,蔡博厚居士来跟我聊天,闲谈中他对我说:
「菲律滨话『啊沙瓦』(ASAWA)是很有意思的。」
接着,他就为我解释,我也感到很有道理,顺便告诉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些本地的风情。
菲律滨人,丈夫是太太的「啊沙瓦」,太太是丈夫的「啊沙瓦」,意思就和闽南话「牵手的」一样,指配偶,是一个名词。男女两人的感情很好,所以「啊沙瓦」(结婚)了,这个「啊沙瓦」是一个动词。但是时间一久,彼此之间的感情淡了,象寒冰一样,叫做「沙瓦」。把啊字拿掉,成为「沙瓦」(SAWA),即厌倦了对方,没有那么亲热了。再接下去是「啊瓦」(AWA),就「嘎瓦瓦」(KAWAWA),这时候夫妻感情不好,意见不和,经常闹情绪,就很可怜(嘎瓦瓦)了。所以「啊沙瓦」(ASAWA)这个字,拿掉了两个字母,成为「啊瓦」(AWA),意思完全不一样,和上面所举的成语,由「相敬如宾」到「相近如冰」,乃至「相近如兵」,意思一样的。
因此,本章讲妻子甚于牢狱,有两种解释:第一,指我们的心系念着妻子。第二、如果成了家,这个家庭不美满的话,痛苦无边,比被关在牢狱里面更是痛苦的。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释迦牟尼佛又说:爱欲当中,没有一个超过色,比男女之色、色欲更厉害的,它是五欲当中的一个。
这个地方,我引两部论来说明色与爱欲是什么意思。在《阿毗达磨论》中,把爱与欲加以分类说明。
(一)爱有六种:1。眼触色尘生爱: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尘,看到好的,就生起贪爱,欢喜心。2。耳触声尘生爱:我们的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那鸟儿叫得很好听,或者那首歌唱得很感人,我们也生起了爱心。3。鼻触香尘生爱:我们的鼻孔,接触到外面的香尘,好香哦!就生起爱心来。4。舌触味尘生爱:舌头触到味尘,而生起爱心来。好象湖南人喜欢吃辣的,浙江人喜欢吃臭的,这就是种味觉了。5。身触触尘生爱:我们的身体与触尘相接触,生起了贪爱心。6。意触法尘生爱:我们的意识,与法尘相接触了,生起爱心来。
(二)欲望心有十种:1。女色:喜欢有姿色的女人。2。财宝:贪爱钱财宝贝。3。声名:喜欢好的名誉。4。饮食:对吃的东西生起欲望心。5。睡眠:贪睡。6。家宅:喜欢建置房产。7。田园:购买田产。8。衣服:有的人很会打扮,买了或者做了很多衣服。9。眷属:儿孙满堂,对家庭很眷恋的。10。官爵:做大官。这十种都是贪欲。
《大智度论》把色分为六种:1。颜色:比如说长短方圆、青黄赤白。2。形容:我们的形体容貌,巧笑美目。有的人笑一笑,他的眼睛也能够表达心意,所谓眉目传情。3。威仪:身裁很窈窕,行动幽雅,使人看了动心。4。语言:讲起话来低声娇语,很好听的。5。细滑:皮肤非常的润泽。6。人相:形态生得很美观的,所谓美貌妖态,妖里妖气的。
以上是两部论典对于色与欲的分析。
「色之为欲」,这种色的情欲,「其大无外」,简直大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没有一个再超过它了。因此说爱欲莫甚于色。有句成语叫「色胆包天」,色是个很大的祸患,一旦色欲冲动,胆量能够把天都包了,公然不顾一切去做。
「赖有一矣」,还好,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当中,只有色欲这么厉害。「若使二同」,假如还有其他一欲,也象色欲有这么大的魔力,那就不得了啦!「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肯发心学佛修道了。可见,色欲会障碍我们的道心与修行。
依照佛经中说,要对治色欲,必须作九种观想,譬如说男女之爱,无论是男的很疼爱女的,或者女的喜欢男的,但是事实上不可以的,那怎么办,就要作九种观想:1。青瘀:人既然死了,风吹日晒,尸体变为黄赤色,再发黑青色。2。烂:死尸皮肉腐烂。3。胀:尸体膨胀。4。脓血:死尸的脓血流了出来。5。虫蛆:死尸进一步生了虫,被虫啃啖着。6。坏:皮肤破裂、腐烂。7。散:皮肉全都烂掉,只剩下七零八落的筋骨。8。烧:死尸用火烧为灰烬。9。白骨:剩下一堆散乱的白骨。
这是佛经里说的,一个人如果想克服爱欲心,想修学佛道,应当以这九种观想来对治它,才能用功,否则的话,就为色欲所包围,没有办法学道。
因此,《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个人的淫欲心如果不能够断除的话,就没有办法跳出尘世,脱离苦海。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爱欲之人,犹如执炬」,大凡迷恋于爱欲的人,就好象手中握着一个火把,「逆风而行」,比如吹着南风,我们向南方走去,顶着南风向前去,叫逆风而行。这火把一直烧着,最后怎么样呢?
「必有烧手之患」,一定会烧伤自己的手,这叫做「惹火烧身」。
本章说明如果我们迷恋爱欲,不顺佛道,将来会烧毁了法身慧命,这一点必须要特别注意!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前章释迦牟尼佛只是告诫大家,对爱欲、情欲,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本章,可以说是佛现身说法,把他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告诉大家。
天神,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魔王,名叫波旬。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将要成正觉的时候,这个魔王心中非常恐惧,担心有了佛,他的子孙岂不是要减少了,因此,他存心扰乱,阻挡佛成就道业,起初,派了很多魔兵魔将,用武力来对付佛,但是释迦牟尼佛并不感到害怕,不为所动。魔王第二步便派魔女来扰乱佛。
因此,「天神献玉女于佛」,天神把他如花似玉的女儿献给佛。我们大殿中木雕的释迦佛八相成道图,在角落口有幅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行,有群女子在他身边跳舞唱歌的图象,就是魔女在扰乱佛修行。佛知道她们都是没有存着好心的,目的是「欲坏佛意」,要破坏佛的道心,不让他修持成佛。
佛看到魔女,呵斥她「革囊众秽」,革囊,就是皮的袋子;众,很多很多;秽,就是肮脏。意思是指魔女,形貌虽然生得这么漂亮,但是心不端正,满肚子都充满了肮脏,外表的躯壳虽然美丽,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罢了!
「尔来何为」,你这样不觉自己肮脏,而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去」,你走吧!「吾不用」,我不需要你!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个皇太子,要多漂亮的女孩,就有多漂亮的女孩,他尚且能够放下,哪里需要这些魔女来给他。
「天神愈敬」,魔王眼看施用硬的、软的、威胁、诱惑,佛都无动于衷,因此反而对他更加敬重。
「因问道意」,因而,进一步恭恭敬敬的,请问他修学佛道的意思。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目的就是要广度众生,既然魔王请问佛法,就很慈悲地为他讲解说明,最后,魔王自己去修持,也觉悟了,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本章说明修学佛法,要是不执着,能够精进的话,将来一定可以得道证果的。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夫为道者」,我们修学佛道的人。举一个譬喻,「犹木在水,寻流而行」,就好象一根木材,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的方向漂流着。「不触两岸,不为人取」,它在河流的中间,不会碰到两岸,而且在中途也不会被人家把它捞起来拿走。同时,「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不会被鬼神把它阻挠拦住,也不会被洄流,就是漩涡,漩转的水,把它圈住了。「亦不腐败」,这根木材的本质很坚固,虽然浸在水中很久,但它没有腐臭败坏。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释迦牟尼佛说:我可以保证,这根木材,最后一定会流到大海中去的。
上面的经文,很容易理解,相信不用讲,大家也会明白的,不过,我这里想把几种譬喻的要点举出,稍微阐解一下:
(一)寻流:就是顺流。是譬喻修行的人,如果顺着佛道去修持,把一切烦恼、情爱都扫除掉,内心非常清净,可以说到达了一心不乱的境地,这就好象水的本性,一般都是顺流而下的。
(二)两岸:是譬喻修道有两重障碍。第一,凡夫贪爱物欲:一般俗人,都是对物质存着贪心,爱取的欲望,也就是喜欢的东西,希望占为己有。第二,外道执着邪见:外道,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宗教,佛教通称他们为外道。外道往往执着不正确的思想见解,如修苦行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一种邪见。
两岸,也可以说是执着断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或是执着常见(世界上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同的两边。有时候,两岸也可以譬喻为「空」和「有」,凡夫由于受情爱所迷惑,把一切人、事、物都看成是实实在在的,而加以执着,认为是「有」的。外道却认为一切是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