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道无为 >

第13节

大道无为-第13节

小说: 大道无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当指出,即使在当前这一步上,我们如果真能尝试去运用的话,每个人亦都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因为凭这些论断已经可以比我们此前更加正确地处置人间事务了。也可以凭此去正确处理包括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若干具体的实践问题了。

    例如正确看待和处置我们企业经营中经常都会面临的“胜败”“得失”问题。当我们通过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渐渐修成“太极观”后,我们看待和处置企业“胜败”、“得失”的方式方法都会变,结果也会很是不同。在没有修成“太极观”之前,我们很可能看“胜”是“胜”,看“败”是“败”,看“得”是“得”,看“失”是“失”;这样看得太死、太绝对,就会使我们的心智产生执着,即:执着于对立双方的一方面,例如执着于求胜、求得,执着于不要败、不要失。

    这样的执着从道理上讲已经是重大的失误,是片面和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其产生的认识恰恰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因而本身就属于一种虚华不实的“妄想”。

    而从实践活动上讲,这样的执着(偏执),导致的是处理事物时的生硬、偏狭和“乱
举”、“妄动”,其结果多半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执着,就不能顺着规律办,而是逆着规律办,逆着规律办,会有什么好结果呢?规律又不会因为你“妄想”程度实在很高而有所改变,规律又不像人一样可以买通。所以,把“胜败得失”看得太清楚,太孤立,太片面,太执着于对立面的某一方都是“失道”的表现,都无法从容驾驭住对立事物的运动与转化。

    相反,如果修成了“太极观”,看待同样的问题就会大有不同。由“太极观”去看,企业的成败得失,重要的不在于成败得失本身,而在于促成发展变化的因素和条件。

    因为修成了“太极观”的人知道,事情并没有完,哪怕再不利,转机还是在的,这是“大道”的规律,客观事物的规律。所以,一切只看怎样正确的对待和处置,看我们是否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我们是否能认识到转化的趋势和条件。修成了“太极观”,处置起事情来就大不一样。在实践中,这些人一是处变不惊,处乱不惊,处不利不惊,甚至可以直接说,这些人处大失不惊,处大得也不惊;因为他明白一切都可能转化。这是其一。

    其二,这些人处理实际问题将是相当随和,平心静气,发生的都发生了,总是有道理的,企业家要紧的恰恰是随时随地随机地在实践中弄明白这些小道理(因为“大道理”已在胸中),然后根据大道理的指引来恰如其分的处理好实际事务,该“失”就“失”,该“得”才“得”,无所执着,顺应和尊重“大道”、“小道”,然后继续观察和维护对立事物的运转,积极组织相关的积极因素,创造积极条件,使事物的运转得以靠近企业的目标区域。

    其三,根据“太极观”,有修养的企业家将会这样看问题,他能看到“胜”中有“败”,能看到“得”中有“失”;同理也能看到“败”中有“胜”,看到“失”中有“得”。那么他处理事物就完全不一样,他作为企业家,这时很明白自己的任务,那就是:

    当处于“失”的境况时,他的任务是从“失”中看清楚“得”之所在,然后清静无为的于“失”中之“得”上做文章,他不是去“救失”,而是去“救得”,失的就任其失,甚至助其失就行了。这种情形相当于古人所说的“救事”,古人主张遇任何事都无所谓,即使遇到大大不利之事,也是没有必要有所谓的,关键只看人们是否会“救事”。我理解,这种“救事”,很相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转化矛盾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恩威公司的洁尔阴被坏人假冒,在社会引起一场很大的风波,当时搞得沸沸扬扬,到处都传出“洁尔阴不洁”的流言,全国一些媒体给予报道,退货不断,公司损失巨大。面对这样突然不利的事件,我们没有乱作乱应,没有说人家不能退货,相反,我们主动在全国范围要求所有经销“洁尔阴”产品的商家和医疗机构全面封存所有“洁尔阴”,由公司全部收回,另作处理。

    我们这样做看起来就是加大加重了损失,但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应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彻底清除“假洁尔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经销单位的利益。我们这样做了,做得干净彻底。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查处这一假冒案件,很快,问题水落石出,不法分子落入法网。。。。。。

    通过这一个波折,我们首先是损失,但我们以合乎大道的精神来处置这件事,顺应了这种“得失转化”,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这种转化,结果,我们在“失”中也有“得”,因为通过此事,通过此举,我们公司及我们的“洁尔阴”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经销各环节中的信誉和地位更高了。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加大损失的举措,促成了由“失”向“得”的转化,很快结束了损失阶段,很快重迈入“得”的阶段。

    从这件事的处置上看,我们看到,其实,得与失并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也不是企业家非得执着的什么究竟;企业的根本在于它要为众生服务,它要运转,运转中出了问题,就顺着真正的道理去解决就行了。也就是说,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得”,也不是“失”,而是为人民运转。

    这样看问题,恰恰能很好地处理“得”与“失”这两大问题。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很能说明问题,很能说明“太极观”的运用是怎么回事。在“太极观”运用的这一步上,我体会,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几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用“太极观”来对应处理。

    归纳起来讲,“太极观”在企业中运用有以下几个要点:

   (1)用“太极观”处理矛盾,具有对矛盾的超越性。即,超然于矛盾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之外,不陷在其中某一方中,不执着其中任何一方。

   (2)驾驭矛盾的运动。由于超然于矛盾之外,故能驾驭住矛盾的相互运动,驾驭住它们的转化过程。

   (3)所谓驾驭矛盾运动,不是以意志强加于事物,而是主动顺应,加上积极创造转化所需要的条件。

   (4)“太极观”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可转化的,事物本身如此,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而且企业目标又是“正”的,那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处置不好的事情。而且,企业家的工作内容,恰恰是日常地处置驾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矛盾。企业家的功夫高下,也在于认识和处置矛盾的实际能力究竟怎样。

    我们前面讲到“道德修养”,这里讲它的运用。我们认为,两者在实际生活中是并行的;边作修养,边尝试运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修养有进步,运用就正确一些、自如一些;运用多一些,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实际体会多一些,也有助于修养上的深入和提高。

    所以,企业家的道德修养问题,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两个问题构成的是同一个课题。希望对此有所认识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把这当作日常必修课来做。因为“悟道”的利益,还不只是在乎企业的运行,这里面同时有个“人生的运行”问题。人生受益,也是这里所讲的“道德修养”中包含的更大利益。

    但是,我们也讲到了,这里谈到的还只是运用的第一步,这一步所依据的只是道家思想中的“初级真理”。这一步与道德修养的对应关系,还只是对应了修“太极观”的第一、二层,“太极观”的三、四、五、六几个层次还没有与之对应地运用,这便是我们下面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东西了。

    在修“太极观”的第三和第四个层次上,我们看到了“阴鱼”、“阳鱼”合抱为圆满、完整、不多不少的“一”。一般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道家思想中辩证法之所在,认为它讲的是事物的“一分为二”和矛盾对立运动、对立面“相反相成”等等。

    我理解上述解释是不太符合道家精神的。学者们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偏差出在与道家思想的方向刚好弄反了。学者们的理解是从“一”开始的,“二”(即阴和阳)的得来,是由“一分为二”得来的;就是在这点上,其方向与道家的“求索”是相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家的宗旨在于从纷繁的现象走向最唯一的根本“道”。目的是探求支配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其探求的方向,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是从“多”走向“少”;再从“少”走向“一”;最后是由“一”走向了“无”。从“多”到“无”,这完全是具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的。学者们在解读道家思想时,却把方向搞颠倒了,他们从“一”到“二”,再到“多”。

    这种方向的不同,使角度完全相异;在这样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同一幅“太极图”,其理解和结论当然大不一样,与道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当然迥异,一种是背道,一种是近道。

    按我的理解,道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在于:

    第一步,用一分为二,去辨别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世间事物无论怎样丰富多采、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用一分为二来辨证,找到问题实质,方能产生出二,以此类推,统统概括。

    顺便说一句,现在连外国人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也顺着道家思想的方向走,受道家思想的指引,搞出了“二进制”逻辑和“二进制数学”,专门供给电脑使用,并且是电脑所以能够成为电“脑”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这进一步证明了“二”能够概括和处置世间所有事物,同时也证明了道家思想的方向是从“多”到“二”,然后,从“二”之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家追求。

    因此,我认为,按照道家思想的方向特征来解读“太极图”的话,其理解应当是这样的:

    太极图一分为二,是阴、阳的对立,也是辩证法。但道更追求的是合二为一,就是人怎样与大自然社会结合,而不是与大自然格格不入,所以一分为二的辩证,弄清每一事物的真实道理,然后将自己结合进去,求得一个统一的一。邪恶也有胜,就是正义的措施不当,会招致邪恶的胜。只是你怎样去辨别真善、真恶,针对实质找到致胜的办法。所以邪是不胜正的。胜和败,要分清是善的胜,或是恶的败;要弄清此问题必须一分为二的辩证,他是善或正义的,采用的方式又合符规律的,那他必定能胜;如他是正义的,但采用的方式不合规律,他也会遭到失败。但应坚信一点,只要是正义的,虽一时不慎遭至失败,在认识到失败的原因后,他最终会胜,即是败中有胜,胜中有败,看你的认识与辨别如何。

    一分为二,三生万物,找准位置将自身合进去,就是合二为一,佛道均讲一个真心、真如心。我们看到,前边也谈到,在这一层次上,“道”、“佛”两家是相交的。相交在什么地方?相交在佛学也主张断除“二元对立”,道家也主张抛弃“二元对立”,这是一个相同点;第二个相同点是:佛学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的同时,都不是直端端去生硬的否定“二元”,而是把人引导到“二元”之外的第三立场;佛道之间略显差别的地方在于:佛学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立即要人直视本心,要人觉悟本心中佛的“无二”本性,就是一个真如心;而道家在指导人们断除“二边之见”后,偏重于要人们直视万事万物的本质,要人们觉悟世间一切本自圆融如一,并无对立的事物本性。这段舆论修心,细致体味,其实佛道是没有差别的,至少在这一层面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虽然各自的提法、说法采用了一些不同的语汇。

    那么,在这个第三、第四层次上,产生的运用课题是什么呢?它就是“抱一”、“守
中”。

    这里“抱一”和“守中”,都是基于对“二”的抹煞与抛弃之后,于第三立场上对事物的本质──混沌的“一”──进行体悟和领受的一种道德修养状态和过程。这个过程和状态,就是指人的心智活动和生命的能动因素,全都集中在对事物的“无二”本质的直接体会与认识上(所以称之为“抱一”)。这是对万事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中的任何一件事物的“无矛盾性”、“不可分性”和“混然于一性”进行能动的觉悟和深入。这是真一的道理。

    而“守中”,则是从一旁来说的,说的是你“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