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 发展时期的20年代(一)-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 第2期 … 科幻影视史画连载
王荣生
20世纪20年代,世界科幻电影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题材呈多元化:机器人、外星人、激光、人兽变异、潜水艇、返老还童等题材方兴未艾。电影艺术伴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放映时间从世纪初的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场面趋于庞大壮阔,从无声走向有声,动作节奏变换,蒙太奇与特写镜头艺术技巧已成时尚,表演艺术个性化。然而,这时期的基调悲凉沉郁,所展示的未来图景大多灰色阴暗,常于荒诞不经中融入了忧患色彩。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不多,模仿者甚众,新瓶装旧酒、追求时尚的平庸之作充斥影坛。
欧洲与美国的科幻电影在题材和艺术走向上开始分野。在欧洲,科幻电影界继续拓宽幻想的空间,追求艺术的多样化。称为科幻电影拓荒者的法国却开始走向衰落,一代宗师梅里斯之后,少有领风气之先的佳作。尽管1922年在巴黎诞生了世界第一部立体电影《浮士德》,但法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是《死亡之光》(1923)。影片的情节简单原始:一位疯子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类似激光的射线枪,妄图凭借它称霸世界。当这毁灭之光向巴黎城喷射时,电影中出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法国工业实力的象征——埃菲尔铁塔轰然倒塌。《奇光》(1923)则是当时法国最佳科幻片。影片中,也是一位疯子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光,用它来使整个巴黎陷入了沉睡之中,仅有数人或乘飞机或呆在埃菲尔铁塔顶上,侥幸摆脱了长眠。他们游荡在这座死城的大街小巷,发现时间停止了流逝,人人都纹丝不动,最后,巴黎终于复活了。电影大量采用定格与放慢节奏的手法,着力烘托这一困境的喜剧气氛,并且赋予其道德寓意:人不可能独立生存,我们需要彼此依赖,才能生存下去。
德国科幻电影界将科幻中的幻想与预见两大要素奇妙地融为一体,催生出颇具独创性的鸿篇巨制,雄踞世界影坛。德国于1926年推出的《大都市》堪称20年代世界科幻影坛的一座丰碑。它的场面之宏大,演技之高超,在1968年《2001年——太空旅行》搬上银幕之前,一直是无与伦比的。前者拍摄时间长达16个月(当时大多数影片的拍摄仅需数月),参加拍摄人员多达37383人,耗资达7百万马克之巨。
该片故事发生在公元2000年间一座特大的地下城里。城市由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实业家费里德森统治,他的儿子弗里德却和一帮朋友在天堂般美丽的花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工人们是一种类人生物,处在玛丽亚的控制之下。玛丽亚不准他们造反,要他们耐心等待“调解者”的到来。弗里德爱上了善良的玛丽亚,但他的父亲却将她绑架了,并让一位疯子科学家创造了一个与她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作为她的替身。于是,“邪恶的玛丽亚”怂恿工人们暴动,这些没有头脑的类人动物对主人唯命是从,砸烂机器,冲击地下城,见人就杀。好在弗里德与“善良的玛丽亚”设法拯救了人们。最后,经过伟大的“调解者”即“博爱”的斡旋,工人与实业家握手言和,劳资矛盾冰消瓦解。
导演兰从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壮观那里获得灵感,采用蒙太奇镜头,通过活塞振动与光束造成类似当今“镭射”的意象幻觉与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效应。影片最触目惊心的场面是晦暗阴森的地下大都市,幽灵般起舞的人群;工人们穿过幽闭恐怖的空间,置身于黑压压的机器中间;浑身金属的机器人通过高压充电,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地下城遭遇大浩劫。
然而,这部蔚为壮观的巨制太依赖于电影技术,人物刻画不免流于肤浅,因而招致科幻大师威尔斯的抨击,称之为“一部荒唐透顶的影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特勒与戈培尔却很欣赏这部电影,1933年他们刚一登上权力宝座,就召兰去替他们拍电影。可是,这位天才的导演当天就离开德国,到美国好莱坞攀登他的事业顶峰去了。时过境迁,1981年科幻界元老弗里德瑞克·波尔仍盛赞《大都市》是“第一部场面浩大,科幻色彩浓郁的科幻片”。
狂人或邪恶科学家这一题材诞生于本世纪初叶,走俏于20年代的影坛,成为科幻电影中常盛不衰的主题。天才加狂人的科学家发明出超人的手段与技术,妄图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这种题材的电影多如过江之鲫,但其中佼佼者当推德国名导演兰执导的《赌徒——马布斯博士》(1922)。影片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赌徒——马布斯博士》的背景是1984年的德国,马布斯博士具有超人的力量,能翻云覆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打击任何人。他掌握了通灵术,能看透对方的内心活动,还有催眠术,能控制他人或者使他们心中产生幻觉。马布斯博士无恶不作,巧取豪夺,垄断股市,操纵黑道,甚至连自己的恋人也要残酷剥削。在第二部《地狱——时间之人》中,这位世界霸主、生命的赌徒与邪恶的超人恶贯满盈,终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该影片还是一部社会讽刺片,真实地再现了20年代德国政治腐败、通货膨胀的社会现实:1919年德国革命左翼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失败,革命领袖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遇害后,德国受到一小撮寡头资本家的绝对统治。作为一部预见未来的科幻片,《赌徒——马布斯博士》所预示的现代思想专制其准确性远甚于乔治·奥威尔的科幻小说《1984》。它被誉为负面乌托邦电影的经典:未来世界纲纪松弛,秩序分崩离析,听任一个集人类科学技术于一身、嗜权如命的撒旦式天才的任意蹂躏。
这一时期的苏联科幻电影脱颖而出,一反美国电影动作加冒险奇遇的传统,推出了风格独特、艺术新颖、基调幽默的社会讽刺科幻影片。1923年问世的《阿丽塔;机器人暴动》,其标新立异的未来派画面设计对后世科幻小说封面设计与插画艺术家的影响极大。火星人女王阿丽塔被扮演得美貌绝伦,据说该影片上映的当年,就有数以百计的苏联新生婴儿取名为阿丽塔。影片讲的是一名发明家开枪打死妻子,并诱拐一名年轻的士兵和一名负责该谋杀案的侦探逃往火星。在火星上,发明家爱上了国色天香的女王,而士兵却在一名女仆的帮助下进行了一场革命。革命失败了,但这不过是一场梦,地球上的生活并非那么糟糕。
在苏联刚刚从内战与饥荒中喘过气来的当时,上映《阿丽塔》是为了与流行的西方电影竞争。苏联的评论家对该影片的反应冷淡,但观众却很欢迎。该喜剧片的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对本国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充满善意的揶揄,而对西方的“腐朽”面则是尽情地讽刺。表演艺术博采世界影坛的各家风格,栩栩如生。弗里德里克称该影片为“无声电影时代最佳科幻影片之一”。
20年代世界科幻电影界三大导演之一的库勒肖夫借鉴西方通俗电影形式,并注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创造出一系列时至今日依然觉得生动的科幻影片,如《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奇遇记》(1924)、《伟大的安慰者》(1933)、《死亡之光》(1924)等,其中尤以《死亡之光》著名。这是一部系列冒险影片,节奏极快,妙趣横生,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美感。影片描叙主人公兰需要死亡之光来保证在氦工厂的武装起义成功,而以雷夫为首的国际反革命集团则要争夺这种致命的射线。电影高潮是黑屋里的枪战,充满杂技式的特技表演。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遭到苏联评论家的猛烈抨击,说它“太不严肃了”,天才导演库勒肖夫因此而险些被砸了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