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

第14节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14节

小说: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丹吉尔曾经受到异族人占领:腓尼基人之后是克尔法克尔人,克尔法克尔
人之后是汪达尔人,汪达尔人之后是罗马人,罗马人之后是拜占庭人,拜占庭人之后是
维斯谷特人。最后,阿拉伯人来到这里,他们从公元7世纪到15世纪一直是这里的主人。
1471年葡萄牙占领了这座城市,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挤走了葡萄牙人,100年后英国人
又挤出了西班牙人。到公元17世纪末,摩洛哥恢复了自己对丹吉尔的统治。1912年法国
将摩洛哥变为“保护国”,在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国际自由城市”。1956年
摩洛哥获得独立,1956年丹吉尔归入摩洛哥版图,“国际共管”状态被取消,丹吉尔成
为摩洛哥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62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建立自
由贸易区。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
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格外引人注目。条条街道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
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旧城区如《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景象:房屋密集,
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
闹,如果是初访这里,简直如同进入迷宫一般,辨不清东南西北,找不着出口入口。旧
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这里历来就是商业广场。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
浓郁的薄荷香茶的味道,杂货铺里货物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更是显得五彩缤纷。
    丹吉尔作为历史古城,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很多。座落在旧城大索科广场附近
的西迪·布阿比德清真寺,顶部采用彩色陶瓷砌盖,端庄朴素,宏伟壮观。雄踞在旧城
和海港之间的卡斯巴城堡遗址,保存有古代的迎宾厅、清真寺、法庭、苏丹王宫和国库
等,是游客云集的地方。苏丹王宫已改建成博物馆,陈列着摩洛哥历代珍贵的艺术品和
文物,当年的御座大厅和豪华客厅依然保存完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海角向
南,大西洋海滩绵延10多公里,靠近市中心的海湾以及沿海峡南岸往东,游泳场比比皆
是。尽管有时大西洋水面雾气蒙蒙,风急浪涌,但丹吉尔海滨却宁静晴朗。斯帕特尔海
角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大西洋,塔身高耸,隔很远能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
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游客总是以灯塔为背景摄影留念。丹吉尔终年气候宜人,素
有“摩洛哥夏都”之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享有“非洲旅游胜地”美誉。
    丹吉尔距欧洲大陆仅11到15公里,风和日丽时,站在丹吉尔海滨,隔着直布罗陀海
峡,可以清楚地望见对面西班牙境内的山峰。丹吉尔港是非洲距欧洲最近的港口之一,
港运繁忙。
    
      马拉喀什    
 摩洛哥历史古城马拉喀什,是全国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它位于国
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20公里,东距峰顶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虽然地
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
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部明珠”。
    马拉喀什人口40余万,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都城。
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其原因是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
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沿着旧城区红色城墙漫步,眼前所出现的景象仿佛让人又回
到那遥远的中世纪时代。城内的杰马·埃勒·弗纳广场是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午后,人
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
的历史,尤其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
舞最为著名,平常在广场上自由演出,每年5月在这里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广场上,
在人群围起的一个个圆圈里,除歌舞表演外,还有惊险绝伦的杂技,扣人心弦的耍蛇,
说书人讲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精采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采声,热闹非凡。
直到夜幕低垂,人群散去,广场才变得宁静下来。广场附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
铺林立,货物充足,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
肉、烙面饼的香味,露天饭铺、小吃店布满街头,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狭窄的街巷显
得异常拥挤,完全是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新城区建于1913年,这里欧式建筑众
多,街道宽阔,浓荫如盖,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在马拉喀什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吸引游客的首推库图比亚清真寺。清真寺建于
1195年,是当年建造拉巴特的哈桑塔的建筑师雅库布·埃勒·曼苏尔主持修造的,以纪
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清真寺的尖塔高67米,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
一。同其他清真寺相比较,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
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
因而又有“香塔”之称。库图比亚清真寺另外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当年登上高塔呼唤人
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其原因是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后院里的嫔妃。其他
著名古建筑还有建于公元19世纪的巴希亚王宫、16世纪萨阿迪王朝时代的圆顶陵墓以及
达西赛义德博物馆等。城区东部的阿盖达尔橄榄园,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园长3.2公
里,宽1.5公里,是马拉喀什众多园林中最大的,园内橄榄树茂密,一望无际,其间还
有小型柑桔园和杏园,园内有6个巨大的蓄水池,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是经过暗渠引
来的阿特拉斯山上的雪水,是用来浇灌园林的。橄榄园有着大自然的朴素美,吸引着众
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城郊的阿特拉斯山,峰顶终年积雪,银光闪闪,是无限幽静美丽的
银白世界;山腰林木青苍,古树、幼苗交错生长,犹如一片闪着绿色光芒的海;山脚绿
草无边无沿,仿佛一幅巨大无比的绿色地毯,散落在上面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
白的,好像为地毯点缀的图案。阿特拉斯山间的瀑布,似白练从山上飞落而下,轻盈无
声,像飞天撒向人间的洁白花朵,秀美无比。
    摩洛哥独立以来,马拉喀什的工业发展很快,拥有纺织、榨油、食品罐头、粮食加
工等工业部门;郊区是富足的豪兹平原,阿特拉斯山上的雪水提供充足的水源,使之成
为农业灌溉发达的地区,盛产小麦、水果、椰枣、油橄榄等;交通也很便利,有铁路通
达尔贝达和拉巴特等地,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为游客到马拉喀什观光游览提供了极为便
利的条件。马拉喀什的手工艺品十分精美,人工编织的地毯更是久负盛名,成为抢手的
旅游商品。
    
      巴马科    
 马里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巴马科,位于国境南部尼日尔河上游西北岸,地处热带草原
区,宽阔的尼日尔河从城市南侧静静地流过,北面是青翠的山峦,市区终年绿树成荫,
风景秀丽。
    巴马科这个名称,在马里班巴拉语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巴马”意为“鳄
鱼”,“科”作河流讲,合起来即“鳄鱼河”。据说,500多年前班巴拉族人迁徙到这
里时,发现尼日尔河里的鳄鱼成群,时常伤害人、兽。一位名叫迪亚拉·穆萨的勇敢猎
手,杀死了那些凶恶的鳄鱼,使人们在河岸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一个村落,并给这个村
落命名为“巴马科”。另一种解释是,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班巴,“科”是“子孙”之
意,巴马科则解释为猎人班巴的后代。
    关于巴马科城形成的历史,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500多年前,巴马科一
带森林密布,狮狼出没,人烟稀少。
    居住在马里西部临近毛里塔尼亚边境的尼奥诺城的一个青年猎手,因与兄弟不和,
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今天巴马科这个地方,觉得是一块渔耕狩猎的好地方,便定
居下来。这位青年猎手待人热情,慷慨大方,经常接济贫困之人,于是很多人慕名迁来,
同他为邻居住在一起,形成村镇,成为巴马科第一代居民。
    巴马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曾经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黑人王国——
马里帝国(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的中心,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之前,是当时横贯撒
哈拉沙漠贸易的货物集散地之一。1883年,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占领后,便由一个商镇逐
渐成为法国殖民统治中心的所谓法属苏丹的首府,也是法国殖民者在非洲的一个立足点。
1904年,同塞内加尔的铁路修通后,巴马科的城市建设获得了迅速发展。
    今天的巴马科,城市人口70余万,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市区呈狭长形,掩映在
高大的非洲“火焰树”和芒果树丛中。尼日尔河河水清澈,在阳火照耀下碧波粼粼,河
上的轻舟来往如梭。一座800米长的巴马科大桥,将市区南北两部分连成一体。大桥北
侧是以刚果民族英雄卢蒙巴命名的广场和通往市中心的大道。桥南是城市新建区。市内
以自由广场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高大的芒果树郁郁葱葱,犹如搭上了绿色
篷帐。市中心的商业区,有现代化商场、超级市场,也有传统的非洲市场。大街上,男
人们穿着又长又大的阿拉伯式长袍,以白色和蓝色为主,而且尽管气候炎热,他们仍戴
着呢绒帽子。妇女们喜欢穿花花绿绿的印有人物或田园风光图案的非洲式连衣裙,袒露
双肩,脚上穿着红色或绿色拖鞋,也有的上身穿西服,下身穿裙子,脚登高跟鞋。马里
妇女喜爱头上包着花头巾,戴着金黄色耳环,其直径足有二三厘米,也有戴鼻环的,不
过直径比耳环小得多,那些有身份的妇女,大都要戴金项链和手镯。
    巴马科的房屋多是平顶长窗,用红颜色的砖砌成,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色彩,又
反映出强烈的西非地区的特色,小巧美观。一幢幢白色的别墅和高层欧式建筑掩映在绿
树鲜花丛中。市内最高的建筑是塔尖高耸的巴马科大清真寺和17层的友谊宾馆。巴马科
市区,几乎家家都爱栽种紫藤花作为篱墙花,在强烈的阳光下,这种花的颜色分外鲜明
耀眼。据说,这种花最早引自于中国,因此马里人把它叫做“中国的骄傲”。城区西北,
丘陵中有一座库巴罗小山,高约480米,曾是法国总督府所在地,现在总统府和国家机
关设在这里。山上树木茂密,花草芳香。从山顶眺望,巴马科全城景色可以尽收眼底。
山下有一座动植物园,园内有奇花异木和珍贵的动物。城内有一所艺术中心,收藏着马
里历史上的许多珍贵文物,同时展出有牙雕、木雕、角雕、鳄鱼皮袋和金银饰器等艺术
品。
    马里独立以来,巴马科市的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城东的工业区里,有机车修理、
纺织、发电、食品等工厂。巴马科的手工艺品以制作精细而闻名,如木雕、象牙雕、金
银饰物等,异常精美,享誉西非,是游客争相购买的纪念品。
    
      廷巴克图    
 马里历史名城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中游北岸,是古代西非和
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相继成为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
都市,在阿斯吉亚王朝(1493年至1591年)时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
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使这座城市声
威远震,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地之一,市区
多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遗址,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
产保护名录。
    廷巴克图,又译为“丁布各都”,亦称“通布图”,为1087年图阿雷格人所建。图
阿雷格人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为了寻找水源,他们赶着牛羊、
带着骆驼,驮着帐篷和其他生活用品,常年往返于阿鲁万纳和尼日尔河沿岸之间。据传
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
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
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
“廷—布克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