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

第11节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11节

小说: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说,亚丁城得名于亚丁港,亚丁是阿拉伯语的一个词根,
意为“马鞍”,这是因为亚丁湾是由两个死火山熔岩形成的半岛组成的。由于昔日火山
的爆发,火山熔岩形成了两个酷似马鞍形的火山口,伸进了印度洋,海水平静温顺地躺
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海湾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亚丁湾形成了一个天然良港,加
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之一。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往来,一般都要经过亚丁,溯红海而上,经埃及到达地中海各国。在火轮取代帆船的时
代,亚丁就成了一个加煤站。近代的亚丁港始建于1888年。20世纪以来,随着内燃机逐
渐取代蒸汽机,燃料油逐渐取代煤,世界航海事业迅速得到发展,而亚丁处在欧、亚、
非航线上,是离波斯湾大油田最近的国际驰名港口,过往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随着港口
不断扩大,亚丁城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亚丁城不仅得名于亚丁港,而且是随
着亚丁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关于“亚丁”一词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古地理学者称它为“阿丹”,中国的古
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中皆有“阿丹”的记载,意为“快乐之地”,
是指游人在经过印度洋遥远的航程,在精神上处于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来到亚丁后得到
休息,漫游名胜古迹,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其快乐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也可以解释为
旅行者在远涉印度洋后在亚丁作短暂停留,从而带着快乐的心情开始新的航程。
    另一说亚丁来源于阿拉伯的“伊丁”,其意为“乐园”、“天堂”,是指这里风景
优美,佳景处处,犹如乐园、天堂一般。
    历史上的亚丁城曾经饱经沧桑,多次遭异族人占领。公元前24年,罗马帝国侵占这
里。1538年,土耳其帝国占领亚丁。从1839年起,英国殖民者将这里变为殖民地长达一
个多世纪。1967年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成立,亚丁被定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
和国,亚丁城成为亚丁省首府。
    亚丁人口约40万,全市由克雷特(老亚丁)、霍尔穆克萨尔、小亚丁和人民城等7
个区组成。克雷特区的沙姆桑山与对面小亚丁的白立格山峰峦对峙,形成一个近似椭圆
形的海湾,青峰连绵,建筑别致,海面辽阔,海水碧蓝,景色迷人。为了发展旅游业,
在霍尔穆克萨尔区附近辟有人工岛休养地,岛上建有别墅式花园房舍,宏伟壮观的现代
化的金色海岸旅馆格外引人注目。
    据中国古籍记载,公元15世纪初,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3次访问
亚丁(当时称阿丹),这说明中国人民同亚丁城交往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开罗    
 埃及首都开罗,座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大约14公里的地方,是非洲最大的城
市、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世界驰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开罗发展到今天,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国名将阿慕本·本
·阿斯统兵从西奈半岛进军到尼罗河流域,在今天开罗市南部的福斯塔特安营扎寨,并
以此为据点,挥师出征,统一了埃及全境,将当时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镇福斯塔特定
为埃及首都,这便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老开罗。城市名称“开罗”来自拜占庭的福萨敦要
塞,在拉丁文中有“护城之河”之意。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朱哈尔将
军在古城以北破土动工,兴建了新开罗城,取名为“胜利之城”,定为国都,并先后修
建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其中最闻名的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当时它不仅是供祈祷用
的寺院,而且成为埃及各地穆斯林前往学习教律的学校,是世界上一所最古老的伊斯兰
教大学。开罗这个名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胜利者玛尔斯(战神),据说建城的第一
个夜晚,天空出现火星,即战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罗城曾屡遭战争破坏,但幸
而被保存下来。公元13世纪后,开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
成为与伊拉克的巴格达齐名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公元16世纪初,开罗被奥斯曼帝国
占领,18世纪末被法国占领。
    开罗市人口1200万左右,市区横跨尼罗河两岸,包括河中岛屿,多座桥梁将河两岸
城区连为一体。开罗是一座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的城市,西部以先后建于20世纪初
的现代化建筑为主,反映出当代欧美建筑风格;东部有250多座清真寺,以古老的阿拉
伯建筑为主。进入开罗城,环顾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高楼大厦,新市区和扎马利克岛区那
些各式各样的别墅式房舍,大街上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货物,那些别具匠心的广告牌和
招贴画,加上那些外观宏伟、装饰华丽的高级宾馆以及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等,完全是一
派欧美现代都市的景象。其实,开罗这座历史名城并没有完全欧美化,当你来到老城区,
到大街小巷走一走,就会见到另一番情景:到处可见戴着缠头、白色或白底红顶的帽子,
身穿长袍的阿拉伯穆斯林,每逢祈祷之时,他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脱掉鞋子,向着麦
加圣城的方向虔诚地做着祈祷。无论是在宽敞幽静的住宅区,还是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
都可以看见在低层房屋之中有不少笔直而呈圆形或方形的建筑高高耸立,顶端都有一个
球状屋顶并带有一个多节的小柱,柱上有圆环,上粗下细,建筑物外面都设有阳台,这
就是伊斯兰教的宣礼塔。
    直到今天,宣礼塔上传出的呼唤祈祷声和《古兰经》的诵读声,依然响在人们的耳
边,使开罗在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气氛中保持着浓厚的古代东方宗教色彩。开罗素有“千
塔之城”称号,这塔便是指宣礼塔,说明开罗城内清真寺数量众多。在阿拉伯语中,宣
礼塔称之为“弥沾恩”,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公元7世纪起,随着伊
斯兰教在西亚、非洲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
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开罗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古老神奇的狮身人面像,景
色旖旎的尼罗河风光等。城内驰名世界的古老的阿拉伯市场——卡内卡利里市场也是游
客喜爱光顾的地方。这座阿拉伯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由纵横交错的窄街小巷构成。小
贩的吆喝声,艺人的敲打声,顾客的喧杂声,整天不绝于耳,场面热闹非凡,真是别有
趣味。珠宝首饰、金银器皿、刻铜挂盘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肉食摊、
水果摊、蔬菜摊、粮食摊等,一个连着一个,望不到尽头。漫步在这人流拥挤的阿拉伯
市场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环顾眼前的清真寺尖塔,嗅着空气里飘散的浓郁刺鼻的
烤羊肉的香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亚历山大    
 埃及最大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以西一条狭长地带上,西
北临地中海,东南靠迈尔尤特湖,东西狭长的城市宛如一位淡汝素裹的少女侧卧在地中
海滨,显得异常娴静美丽。因受海洋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海辽阔,沙滩
美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古迹众多,四季花开,万木常青,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亚历山大的古称为阿荔散,它的阿拉伯语名称为伊斯堪达利亚。亚历山大建城至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征服埃及后,在北
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一座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里,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几个
时期,自建成到公元641年一直是埃及的首都,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为地中海东
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虽几经地震的破坏,公元16世纪起也曾一度衰落,
但都得到恢复,并慢慢发展起来,而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继续挥师东进,横扫千军如卷席,打败了赫赫有名
的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先后在西亚、东亚、北非各地建立
了数十座城市,均以亚历山大命名,而唯有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最负盛名,这是因为它不
仅是一座美丽多姿的海滨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古城。在亚历山大大帝建立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和
地中海著名港口,成为欧洲与东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从而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亚
历山大文化”,即人们常说的“希腊后期文化”,对人类的科学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
的贡献。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便是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化高
度发达的典型代表。
    亚历山大时期,埃及是当时地中海沿岸的最大粮仓,为了便于粮食大量出口,亚历
山大大帝下令修建一条长1850米的海上防波堤,将距城北约2公里的法罗斯岛同城市的
大陆连为一体,形成区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东西两个天然港湾,供船只停泊和修理之
用。为了适应海上贸易集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需要,于公元前280年在法罗斯岛上动
工兴建亚历山大灯塔,前后历时20年。塔高约135米,分为4层,采用右灰岩、花岗岩、
白色大理石砌成。底层高60米,呈正方形;
    第二层高30米,为八角形;第三层是圆形“灯”体,由8根圆柱支撑着;顶端安有
金属巨镜和建有一个巨大的火盆,金属巨镜白天反射阳光、夜间反射月光为过往船只导
航,在没有阳光和月光的时候,火盆里燃起熊熊烈火指引航船进港。亚历山大灯塔是非
洲大陆上最古老的一座灯塔,也是世界最早的航海灯塔之一,集中体现了“亚历山大文
化”的精髓。然而,十分可惜的是,亚历山大灯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和人
为的原因,这座古老的灯塔没有保存下来。公元7世纪时灯塔的灯体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公元1100年和1435年两次地震,灯塔被彻底毁坏。昔日亚历山大城的“明珠”,已经沉
沦海底几百年了。后来,在城区外按原样复制了一座灯塔,虽然比原来缩小了,但前来
凭吊、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了却亲眼一睹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心愿。
    亚历山大人口约30万,市区高层建筑、超级市场、各式酒楼比比皆是,竞相争辉,
繁华热闹。长约26公里的海滨大道被誉为这座城市特色的代表,一面是浩瀚辽阔的地中
海海面,一面是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草争艳,景色迷人。海滨大道的东
端是蒙塔扎宫(也称夏宫),西端是蒂恩角宫(也称冬宫),两处都是花木丛生的风景
区。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于1952年在蒂恩角宫被迫签字退位。城南还有著名的庞贝柱和
陵墓等多处古迹。海边沙滩绵延30多公里,是游泳、划船和日光浴的好去处。
    
      突尼斯    
 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位于国境东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湾,属地中海型
气候.风景秀丽,古迹驰名,是举世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国际会议中心,也是阿拉伯国家
联盟所在地。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城市,蓝色的地中海,绿色的城市,星星点点的清真寺
屋顶显露出明显的白颜色,犹如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提起突尼斯城,人们会联想到北部非洲的历史。公元前1000多年,以航海经商著名
的腓尼斯人在突尼斯海滨建立迦太基城,并发展成为强盛的迦太基帝国,突尼斯是当时
迦太基城近郊的一个海滨村镇。后来,迦太基城被罗马人烧毁,公元698年倭马亚王朝
在突尼斯城城址大兴土木,建设新城,并建设港口,船坞,迦太基城的居民迁此居住。
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的哈夫斯王朝正式定都突尼斯,并兴建宏伟的宫殿、大型水渠
工程以及阿拉伯市场,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使突尼斯城成为当时马格里布地区的文
化中心。183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这里。1957年成立突尼斯共和国后定为首都。
    “突尼斯”这个名字,据说来源于腓尼基人所崇拜的“塔尼斯”女神的名字。塔尼
斯女神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被誉为光明的象征,普遍认为女神能够给人间带来繁荣与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