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毛泽东的人生哲学-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把个性解放同社会解放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的个性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取个性解放的历史。毛泽东认为,个性解放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基本途径,而个性解放基本的内容是“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62'。他指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是摧残个性的,使中国人民不能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身体也不能发展,精神也不能发展,都受到了摧残。”还指出:“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广大人民也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原因是他们没有财产。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有财产所有权,他们使大批的人破产,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破产,财产集中在他们手里,他们自己就有独立性、个性、自由,而广大人民丧失了财产所有权,也就没有个性、独立性、自由,或者是削弱了。”'63'他还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些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大绳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64'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人民处在社会最低层,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任何权利,还有什么人的尊严的价值可言呢?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改变奴役、压迫人的社会关系,就是要从这种社会压迫下解放出来,争取个性解放。所以,个性解放是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的时期,提出“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口号,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不过资产阶级的所谓“个性解放”,把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这种个性的解放所追求的是“个性绝对自由”、“抽象的个性”,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要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桎梏,人们在一定程度获得解放和自由。但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仍严重束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个性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把人的尊严变成的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65'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66'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意味着劳动人民个性的扭曲和异化,劳动者的天赋才智和兴趣受到压抑,人的尊严和权利得不到尊重,人们追求实现 价值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因此,无产阶级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消灭个性异化,就必须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三部分:毛泽东的价值观和生死观“解放个性”与人生价值(3)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解放离不开社会解放。毛泽东说:“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67'这说明,在中国,离开革命,离开民族的社会的解放,也就没有个性解放,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个性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必备条件。毛泽东在1944年《致秦邦宪》的信中写道:“我在改文中加上了解放个性,这也是民主对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68'解放个性,既是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要不是人的个性得到解放,社会本身就得不到解放,民主革命的任务也难以完成,更难以实现社会主义。要是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个性解放,不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又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呢?所以,社会主义与个性解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尊重个性、解放个性,应当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他说:“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还说:“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社会主义表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人们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健康的发展。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人获得前所未有的价值。总之,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发挥自觉能动性、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前提条件,使人的价值的实现和提高成为可能。
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影响个性解放和发展,阻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提高的客观因素。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主要是“旧社会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经济文化的落后不发达,以及现行体制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作风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等。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文化基础的这种落后,是长期历史原因造成的,正如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正常状态,造成了广大的失业群。”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思想作风上的问题,也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传统观念、思想意识和习惯势力是有关的。所有这些,无疑是限制人们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阻碍人民群众的价值的实现和提高。所以,针对这种情况,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建立时,毛泽东就强调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现在的情况,当然和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在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无疑仍是今天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获得更大发展的限制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前进,艰苦奋斗,全面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愚昧,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个性,使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再次,强调解放个性获得自由的价值目标与共产主义目标的一致性。毛泽东把解放个性,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人的价值目标,并论述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与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们打破旧式分工的束缚,“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69'人们的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发展。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特征是“自由个性”,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0'“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1'只有这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2'一旦达到了“自由个性”,对于人类来说,个性的彻底解放也就实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的彻底解放,也就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实现。毛泽东认为,到了共产主义时代,是“全世界到了全人类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73',是人的个性彻底解放的时代,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己的时代。
第三部分:毛泽东的价值观和生死观参考文献(1)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2' 转引自权延赤《掌上千秋》。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8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1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13'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1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15'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页。
'17'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18'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
'19'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2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21'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2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229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1页。
'2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4—525页。
'2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28'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页。
'2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8页。
'30'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页。
第三部分:毛泽东的价值观和生死观参考文献(2)
'31' 何其芳:《毛泽东之歌》,《时代的报告》1980年2期。
'32' 转引自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72页。
'33' 引自张贻玫:《毛泽东读史》,第96—97页。
'34'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35' 《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8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36' 《毛泽东题词墨迹选》目录第10页。
'3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9页。
'39' 《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6页。
'4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4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