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53节

现代史下卷-第53节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矿藏开采、海洋能源利用、海水资源提取、水产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 

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海洋工业体系。其中的重点油气开发在70、80年代有 

很大的发展。1961年苏联在印度洋底发现锰结核矿, 70年代掀起开发热潮; 

1967年法国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潮汐发电站,80年代美国在夏 

威夷建成了一座10万千瓦的温差发电厂。在日本,海洋农牧化、海中城市建 

设技术都有新的进展。 

     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能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 

后,有关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研究有很大发展。人们进一步开发太阳 

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风能等能源,同时加强对煤炭的液化、气化 

和石油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 

     所谓新材料技术是指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研制具有优异特性、特殊功能的 

新材料的技术。 

     70年代以来,每年以5%的速度增加新品种。1976年,西方各国的注册 

材料已达30万种,其中最受关注的有:耐热、耐磨、耐腐蚀的精密结构陶瓷, 

可用于切削刀具、连续铸钢新工艺;光电能转换效应好的非晶态硅,可作为 

廉价太阳能电池材料;高强度、低比重、抗疲劳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 

如碳纤维、芳纶等,如用于火箭发动机壳体,能增加上千公里射程,用于飞 

机外衣,可减轻重量20—30%;近年来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进 

展,由于这种材料具有零电阻和抗磁性两大特点,故为输电的理想导体,但 

超导现象只存在于极低的温度环境,1987年科学家寻找转变温度较高的超导 

材料有了突破。美国科学家获得了转变温度为98K(绝对温度温标符号,零K 

相当于摄氏零下273。15度)的超导体,中国科学家又获得100K的超导体, 

于是,国际上掀起“超导热”,各国科学家争相寻找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 

料。 

     生物工程技术。系指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加 


… Page 184…

工 (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 

跨学科技术。形成于70年代初,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 

程(微生物工程)四个部分。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 

子生物学的诞生。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起遗传作用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的每一片段都储存特定的遗传信息,称作基因。6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了 

构成DNA的64个遗传密码,各种生物的密码通用,只是构成数量不同。如果 

将DNA分离出来,并把它组合到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上去,就可改变生物 

的遗传特性,获得符合人类需要的新生物品种。197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科 

恩和博耶成功地进行了DNA重组技术的试验,他们将重组的DNA引入快速繁 

殖的大肠杆菌中,从而生产出具有某种特性的生物制品。接着,应用这种技 

术生产出胰岛素、生长激素和干扰素。这说明生物技术已发展到实际应用阶 

段。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生物技术有可能成为下次技术革 

命的核心技术。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 

     技术革命群体化 这次技术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 

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以一两种技术的突 

破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且是单一的。作为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标志的纺织机、 

蒸汽机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 

但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新技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 

然,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 

汇入这次革命的洪流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技术群。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是空 

前的。在这一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其中,除电子计算机 

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 

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这些又是技术群中的技术群。信息技 

术的核心是信息控制,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 

效手段。它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便使各种技术 

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使各种技术间呈现出极 

强的群体性。 

     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的 

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所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 

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所以,这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两次技 

术革命要紧密得多。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 

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 

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 

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 

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德国V火箭的研制、美国研制 

                                                    2 



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被认为是大科学开始的标志,而阿波罗计划则 

是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1961年经美国总统任命、在副总统约翰逊直接 

领导下完成的阿波罗计划,共得到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大学、2 


… Page 185…

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加。由此可见,大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大幅度 

地增加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并加强控制和监督。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在 

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20—30年代为0。2—0。4%,1950年上升为1 

%,1960年猛增至2。7%,1964年为3%。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学研究集 

体化、技术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按课题原则进行组织,体现了“三论”的 

准则。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战略性、 

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 

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 

会性。 

     发展进程高速化 第一次技术革命从1712年纽可门单作用蒸汽机的发 

明开始,到1784年瓦特的可作机器动力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前后共72 

年。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831年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1888年美国人 

泰斯拉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前后共57年。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正式问世,仅仅30年就经历了5代,每6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 

倍,存贮量增加 20倍。如果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 80年代生产的电子 

计算机运转速度增加 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万分之一。 

     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例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 

84年(1698—1782)、电动机为65年(1821—1886)、无线电为35年(1867 

—1902)、雷达为15年(1925—1940);而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则多在 

10年以内,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1939—1945)、电子计算机为5年(1946 

—1951)、晶体管为4年(1947—1951)、激光器仅为1年(1960—1961)。 

这说明科学-技术—生产的循环在加速。 

     正因为如此,各主要国家的科研成果和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在迅速增 

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 

率, 50年代每年增长9。 5%, 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另 

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增长一倍所用的时间, 

19世纪为50年,20世纪中叶为10年,70年代仅为5年。 


… Page 186…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作用与新产业革命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与新产业革命的开始 



     新产业革命的特征 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 

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进入70年代后,发达国家普遍感受到一次新的 

产业革命已经来临。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 

的到来——社会预测的尝试》一书,认为科技发展将使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未来社会、知识、技能、科技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经济上以制造业为主将 

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70年代末写了《未来的 

震荡》一书,1980年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提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耕 

社会、工业社会之后正进入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文明的浪潮”。1982年,美 

国经济学家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认为美 

国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时期。同年,波兰哲学家沙夫和 

联邦德国经济学家京特主编了《微电子学和社会》论文集,认为电脑将从根 

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1983年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出版《信息 

社会》一书,认为信息社会是以电脑为核心,以“智力工业”为主导工业。 

     西方和日本学者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新工业革命的论述。日本学者提出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为起点,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第一次英国工业革 

命的特点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电气化和石油化”,第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电子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三C革 

命”、“四A革命”以及生物工程、宇航技术革命等。所谓“三C革命”即 

通讯化 (munication)、计算机化(puterization)、自动控制化 

 (Control);“四A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办公 

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和农业自 

动化(Agricultural automation)。 

     欧美学者认为新工业革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以18世纪末冶铁 

和纺织机械化为代表;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蒸汽机、铁路和转炉炼钢的应用 

和普及;第三次是本世纪初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的发展;第四次始于 50 

年代,以微处理机和装有微处理机的机器的应用,以及新材料、新能源为代 

表。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工业化国家首脑会议上也曾论及第四次工业革 

命将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21世纪即将迎来的是由生物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带 

来的、利用太阳能和生物工程发展高度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革命。他把这次 

革命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前五次产业革命依次是:(1)原始社会末期火的 

发现与使用而形成的农林渔牧业;(2)奴隶社会末期铁器的制作与使用而出 

现的商品与商品交换;(3)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技术革命 

而出现的机器制造业;(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物理学的革命而创立了 

银行、金融、贸易、交通运输等业;(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今天由于 

电子技术引起的信息革命而出现的科技业、咨询业和信息业。他认为,产业 

是指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得社会生产在某一方面迅速繁荣,影响到社会 

经济生活各方面而形成的一种企业或组织,包括工、农、林、交通运输、文 

化、旅游各业。 


… Page 187…

    总之,对于新产业革命的内容、特点、概念、起止时间等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深入,确实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