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45节

现代史下卷-第45节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近苏联。同时苏联也需进口罗马尼亚的农产品,并力图使罗马尼亚在政治 

上靠拢自己,也愿改善关系。1976年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并于11月24日 

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党两国之间兄弟合作和友谊的联合声明》。此后, 

两党两国关系基本正常化。特别是,两国经济关系发展很快,换货量迅速增 

加,并扩大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其中罗马尼亚还参加建设苏联境 

内的一些重要项目。在罗“七·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罗苏贸易 

额比前5年增长17倍以上,大大超过了其他东欧国家对苏贸易额的增长速 

度。 

    这时期罗苏关系虽已得到改善,但双方依然存在不少分歧。尤其是在华 

约组织内部,围绕着增加军费以及军队指挥权等问题,罗马尼亚仍为维护自 

己的民族利益,多次与苏联激烈交锋。 

    在经济上成为亲密的贸易伙伴,在政治上各持不同见解,甚至互怀敌意, 

这是整个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之一。七八 

十年代的罗苏关系明显地带有这一特点。 



         四、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及其内部矛盾的加深 



    经互会的三个时期 经互会于1949年1月成立后,初期只是一个由苏 

联和东欧7国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1961年后,由于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 

系破裂,阿尔巴尼亚未再参加经互会活动。1962、1972和1978年,蒙古、 

古巴和越南相继加入,使它成了一个共有10个正式成员国、跨欧、亚、拉美 

三大洲的国际性经济组织。从1964年起,南斯拉夫在专门协定的基础上参加 

经互会一些机构的工作。中国在1956—1961年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经互会的 

例行会议。后来,老挝、朝鲜、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也门民主 

人民共和国、尼加拉瓜和阿富汗也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经互会的一些会议。1988 

年6月,经互会同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了联合声明,相互承认并建立正式关 

系。但随着东欧各国和苏联形势的变化,经其成员国达成协议,经互会于1991 

年6月宣告解散。 

    在经互会存在的41年中,经互会首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轮流在各 

成员国首都举行,由东道国主持。其总部设在莫斯科,苏联起着主导作用。 

经互会的经济合作活动大体经历了经济恢复、计划协调、经济一体化及科技 

发展等几个时期。 

     1949年至50年代中期为第一时期。这时期主要是利用商品交换和科技 


… Page 157…

资料交换及技术援助的形式,帮助解决各国恢复经济的困难。当时在东欧各 

国的外贸中, 70%是同苏联或在相互之间进行的,而且基本上是以货易货, 

贸易结算通过“转账卢布”进行。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为第二时期。这时期的主要合作形式是协 

调国民经济计划并推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到 1961年底,各成员国已在 

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矿物肥料和部分机器设备等方面实现了生产专 

业化。 

    从70年代起进入第三时期,主要合作形式是推行“经济一体化”。1971 

年经互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发展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要”,规定在15—20 

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的“一体化”。1975年又规定 

在1976—1980年由成员国联合投资约90亿卢布共同建设10个大型项目。此 

后,又相互协议建设了一些联合投资项目。为了缩短同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 

1985年12月经互会会议要求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长期科技合作,规定在2000 

年前,各成员国要在经济电子化等最先进的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社 

会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一倍。 

    经互会成立后,对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据1982年《经互会统计年鉴》公布的材料:在 1960—1981年 

间,苏联社会总产值增加 2。36倍,保加利亚增长3。87倍,匈牙利增长1。92 

倍,民主德国增长1。89倍,波兰增长1。64倍,捷克斯洛伐克增长1。63倍, 

罗马尼亚增长1。56倍,蒙古增长2。32倍。到80年代初,经互会已成为世界 

上一个强大的经济集团,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10,国民收入约占全世 

界国民收入的1/4,工业总产值约占1/3,农业总产值约占1/5。 

    但是,经互会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苏联的经济和技术占绝对优势。 

随着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成员国之间,特别是东欧各国与苏联 

之间的矛盾也在加深。其中以燃料原料的供需矛盾和外贸价格的矛盾最为突 

出。东欧国家缺乏能源,按经互会协议,苏联应按固定价格充分满足它们对 

能源的需求。但从70年代中期起,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苏联 

为了赚取外汇等原因,压缩了对东欧国家的石油供应,并将其出口东欧的石 

油价格不断上调,而东欧各国向苏出口的机械及农副产品的价格则远低于世 

界市场。结果,使有些国家开工不足,交通运输困难,对苏贸易出现很大逆 

差。为此,东欧各国与苏联经常争吵。此外,在关于相互供货的质量和时间 

问题、共同开发和建设联合项目以及合作体制问题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矛盾。 

而且,苏联还往往利用其他成员国在经济上对苏有较大的依赖性,迫使它们 

在政治上也向苏作出某些妥协或让步,这使各成员国更为不满。因而这时期 

的经互会实际上已出现松散倾向。1990年1月,在第45次经互会会议上各 

成员国虽就彻底改造经互会取得了共识,并决定重新制订经互会章程,但为 

时已晚。 

     华约组织的历程 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5月正式成立后,原8个成 

员国中的阿尔巴尼亚也于1961年8月起停止参加它的任何活动,并于1968 

年9月宣布退出。中国曾派观察员参加其政治协商会议,但从1962年起未再 

参加。从1976年起,蒙古、越南、老挝派出观察员参加会议。 

     华约组织的主要机构最初只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和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前者是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经济等 

重大问题,由缔约国党的总书记、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按 


… Page 158…

规定它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并轮流在各国首都举行。实际上,会议并未 

定期召开,并多数在莫斯科举行。后者是军事指挥机关,设在莫斯科,其总 

司令始终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担任。1969年3月增设国防部长委员会, 

作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负责协调各国的军事行动,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 

以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和编制、装备等问题,由苏联国防部长担任 

主席。1976年10月又设外交部长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各国的外交政策。 

     华约组织的主要活动,是通过上述各种机构在缔约国中推行“军事一体 

化”。其中包括武装力量一体化、武器装备一体化、军工生产一体化和军事 

建设规划一体化等。 

     为推行武装力量一体化,华约组织特别建立了两支部队。一是联合武装 

部队,由各国拨出一部分军队联合组成。其中,波兰2个师,匈牙利4个师, 

捷克斯洛伐克8个师,民主德国6个师,保加利亚3—4个师,苏联若干师。 

这支部队在发生战争时受联合司令部指挥,平时则分别仍受本国国防部领 

导。二是一体化部队。这是在70年代再从各国拨出一部分军队组成的,无论 

战时或平时它都受联合司令部指挥,该部队的组成包括苏、保黑海联合舰队, 

苏、波、民德波罗的海联合舰队,以及苏、捷、匈、民德一体化空军等。此 

外,苏联还与各成员国先后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在各国派驻大量苏军。据 

称,驻在民德、波、匈、捷4国的苏军共有30个陆军师和4个航空集团军。 

其陆军师均为坦克和摩托化部队,计驻民主德国19个师共23万人,驻波兰 

2个师4万人,驻匈牙利4个师6。5万人,驻捷克斯洛伐克5个师8万人。 

驻民德、波兰、匈牙利的苏军是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留下的,驻捷克斯洛伐克 

的苏军是1968年侵捷事件时进去的。苏联在保加利亚无驻军,但在保储存有 

大量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华约武装力量经常在缔约国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甚至干涉各成员国内政。1968年侵捷事件就是这类最突出的事例。 

     很明显,华约组织一系列机构的建立及其军事一体化的推行,不仅加强 

了它在与北约对峙中的军事政治实力,有利于保证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东西方 

对抗中的安全和发展,而且也加强了苏联对它的控制,日益成为苏联对东欧 

国家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为此,苏联与其他成员国之间既存在着一种联系 

日益紧密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不断产生矛盾和分歧。例如苏联侵略捷克斯洛 

伐克时,罗马尼亚立即公开声明,华约组织不能以任何理由、在任何情况下 

和以任何形式对某一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军事行动。1978年后,罗马尼亚军队 

已不再参加联合军事演习。 

     1985年,为期30年的华约期满,又续约20年。但随着东西方关系日趋 

缓和,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新领导后推行“新思维外交”,华约成员 

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某些调整。华约组织一般不再直接干预各国内政,并允许 

各国在外交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1988年底,苏联还决定削减驻各国 

苏军。随着东欧各国政局的巨变,1991年3月31日,苏、波、匈、捷、保、 

罗达成关于解散华约军事组织结构的协议。7月1日,华约组织政治协商委 

员会会议签署议定书,宣布停止华约的效力。此后,苏军从原华约其他成员 

国分批撤出。 


… Page 159…

         第三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一、美苏关系的缓和与争夺 



    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美苏双方关系开 

始出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他说:“随着斯大林的 

逝世,一个时代终止了”,他要苏联新领导机构正视他们面对的“自由世界”, 

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这时的苏联也开始逐渐改变斯大林的对外战略,实行对外政策的调整。 

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并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 

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在1956 

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得到了确认,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赫鲁晓夫 

断言,情况已经根本改变,“今天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拥有实实在在 

的手段,不容许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他提出,“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 

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同时强调,“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 

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将有重大的意义”。赫鲁晓夫曾经坦 

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 

起来,那末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 

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总之,赫鲁晓夫追求的目标就是 

和美国平起平坐,让美国承认苏联有与美国同等权利去主宰世界。 

    赫鲁晓夫提出这一对外战略的背景是,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国际力量对 

比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遭挫折,苏联正好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苏联国民 

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为增强,有可能从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 

政策。特别是环顾全球,当时唯苏联有资格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进行谈 

判。1953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结束了美国核垄断地位,这也使苏联 

有可能就裁军、欧洲诸问题发动“和平攻势”。 

    但赫鲁晓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