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天下无商 >

第7节

天下无商-第7节

小说: 天下无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但是我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坚决不做,人家赚大钱,我也不眼红。但是认准了的事情,我这个人是碰死不回头,不管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很足,勇往直前,转个弯再走,一定要达到目的。    
    与娃哈哈的同行相比,宗庆是最平淡无奇的。可是,就在2001年,中国本土饮料业几大巨头健力宝、乐百氏等相继失利,中国饮料业跌入低谷。但是,宗庆却因为其稳健的经营风格而岿然未动。终于,2001年,娃哈哈集团的总销量超越了头号对手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销量。    
    娃哈哈稳健的经营风格,也体现在它稳定的团队上。在许多企业频频更换经商策略,更新所属员工之时,娃哈哈的经销商策略、专业化定位以及人事变动非常小。在这样一个企业里,因为其稳定的经营作风,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居高不下,独占鳌头。    
    


第四部分:广东商人开拓变通 敢为人先

    他们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他们开拓变通,开放实在,他们政治淡泊,利益至上。他们继承和发扬其先人的经商传统,言必言商,言必言利,几乎是当代最富有的人。    
    广东商人的辉煌并非自今日方始。早在明清时代,他们就位列十大商帮之中,只是不及晋商、徽商而已。当晋商、徽商相继黯然之时,广东商人不仅长盛不衰,而且越来越辉煌,最终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商帮。    
    广东商人何以长盛不衰?广东商人为什么最富有?本章将具体阐述广东商人的经营理念,进而揭开他们占据时代商界熬头的秘密。    
    开拓变通,敢为人先    
    广东人勇于开拓、善于变通、踏实肯干,他们努力寻找着发展的机遇,一旦机遇出现,他们立刻抓住不放,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广东背山靠海。大海赋予广东人敢于冒险的精神。高山隔断中原文化,广东人因此而远离政治。除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外,便利的海运、河运交通,丰富的海产、亚热带果品,都为他们从事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自西汉始广州就已成为南部中国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到了宋代,广州已成为“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明代时,广东设了“叶三行”,清朝时,这里成了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自然地理条件赋予广东人天生的商业意识,他们的商业活动从未间断过。频繁的海内外贸易,形成了广东人开放变通的性格。他们商品意识极强,不排外。以商业的眼光审视每一种新事物。    
    广东远离中原,所以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并不深。广东人出海远航,频繁的海外贸易将西方的思想观念植入他们的脑海中,也正因如此,广东被称为“近代史上思想家的摇篮”。广东人勇于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意识,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广东人勇于开拓、善于变通、踏实肯干,他们努力寻找着发展的机遇,一旦机遇出现,他们立刻抓住不放,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粤籍商人李嘉诚是当今香港首富,他的资产超过200亿,雄厚的商业资本使李氏家族成为香港商界的“领头羊”。李嘉诚的成功就在于他勇于开拓,善于变通,敢为人先。20世纪40年代,他还是香港一家茶楼的小伙计,整日为生计而奔波;50年代成了一家经营不良的小塑料厂的厂长;到了60年代,香港经济萧条,香港地产深受影响,大房地产商人们纷纷抛售楼盘。李嘉诚此时料定地产行业不会就此一直疲软下去。在别人纷纷廉价抛售之际,他却逆流而上,进军地产行业。结果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未过多久,房地产价格暴涨,他几乎是一夜间就成了香港地产业的大亨。    
    广东人重实利,只要有钱赚,他们就敢干。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人充分发挥其“敢为人先”的精神,处处走在了他人的前头。    
    他们打破了只有国家、政府投资才可修高桥、铺大路的固有思维模式,引进社会资金修桥铺路,广佛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州地下铁路应运而起。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修路的资金问题,也结束了交通的困难局面。    
    广东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首先全面改革国有企业,把提高生产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大刀阔斧的干了一番,成为社会主义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而此时在遥远的北方,人们还在为改革后的股份制企业姓“社”还是姓“资”争论不休。      
    广东人深谙坚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他们有胆识,为了赚钱,天不怕,地不怕,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他们永远敢作“吃螃蟹的第一人”。    
    


第四部分:广东商人行事果断 稳抓商机

    广东商人一旦发现市场中的商机,便毫不犹豫,立即出手,将商机转化为自己的利润资本。    
    对于商人而言,商机是利润的来源。抓住商机,便可赢得财富,反之,则无法在商界中立足。    
    广东商人非常具有商业头脑,他们行事果断,识别、捕捉商机的能力很强。一旦发现市场中的商机,便毫不犹豫,立即出手,将商机转化为自己的利润资本。    
    众所周知的粤籍巨商霍英东的商业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世纪50年代,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朝鲜战争期间,由于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对中国实行禁运。香港的各种物资,尤其是可作军用的物资,都被禁止运入内地。当时,就连可以制作枪支的无缝钢管业也被英国人列入了禁运名单之中。鉴于此种情况,霍英东当机立断,筹集巨额资金,购买各种无缝钢管,而后用转手贸易的方式经由澳门运至大陆。这样,既满足了国内生产厂家的需求,又支援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在短短的几年内,霍英东赚取了大笔利润。    
    20世纪60年代,在霍英东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造成对海沙的大量需求。而在当时,由于淘沙业投资浩大,风险十足,又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见不到明显的成效,所以这个行业基本上很少有人涉足。但是,霍英东认为,海底淘沙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建筑用沙,支援房地产行业,而且可以挖深海床,填海造陆。思及此,他便大胆果断地采取行动,他先派人前往欧洲著名厂家定制了先进的淘沙设备,然后又高价购进大型挖泥船。当这些设备购回后,所有人都替他担心,这么巨大的投资,一旦失手,足以使他倾家荡产。但是,事实证明,霍英东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准确地找到了市场的商机。随着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霍英东名下的“有荣船务公司”生意兴隆,赚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商场如战场,商人能否及时洞察市场的需求变化,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方式以及产品本身,都决定着商人是否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    
    广州市壹加壹时装设计公司,正是因为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推出新产品才发展成为一家服装行业的新秀。这家公司在经营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快”。其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都是以季甚至以月、以日计的。他们采取“排炮战术”,即公司每设计出一种新款服装,必先放一排“排头炮”,投入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状况,再根据第一炮的“轰击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他们利用每一期产品的“轰击”效应,来打造“壹加壹”品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而壹加壹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很好的品牌和消费者效应。    
    


第四部分:广东商人商而不奸 服务至上

    广东人所承诺的服务,不只讲在宣传里,而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全国各地对广东商人的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商而不奸,服务良好。    
    广东人非常重视产品市场的开发,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种类、销售方式以及售后服务。他们处处为顾客着想,以顾客利益至上为标准来维护已开发的市场。他们重视产品的市场调查,以便及时发现商机。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宣传推广以及服务质量。    
    为了宣传产品,广东商人不惜花费大笔广告费。如多数时装以及化妆品生产厂家,每出一种新的产品,都会请一位国内明星作为代言人,利用所谓的名人效应将产品打入市场。    
    他们销售产品,可以送货上门,售后免费维修。空调之类的商品可以免费安装调试。质量欠佳的产品包退包换,解决了许多顾客购物的后顾之忧。此外,他们还广泛开展邮购业务,促进业务面的扩大;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缺货商品预订,等等。    
    广东人的这些服务,不只讲在宣传里,而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广东有一家服装公司,生产了一批春款女式西装。按照宣传和销售产品的承诺,只要有问题,一经发现,厂家便以二赔一。东莞一位女士因为急着赶一场商务会议,便到单位楼下的商场匆忙买了一套该公司的西装。结果会议结束后才发现西装上衣的领子有问题,她又想起会上坐在她对面的合作公司的职员偶尔诧异的目光,便气从中来,一个电话追到了厂家。该厂家的一个中层领导接到此投诉电话,二话没说,亲自叫来该厂的设计师,为该女士重新量身定做了一套新的西装,并且设计成独特的款式。最后,这位女士不仅得到了一套没有质量问题的原式西装,还得到了一套专为她设计的西装。该服装厂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商业承诺,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第四部分:广东商人取彼之长 借鸡生蛋

    精明的广东人充分引进国内外大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依靠这些借来的“蛋”,将滚滚的财源纳入了自己的腰包。    
    广东人灵活变通,在商场上最善于取彼之长,“借鸡生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几个特区的开放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广东省得到了国家特殊优待,精明的广东人抓住了这个大好的机会,充分引进国内外大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依靠这些借来的“蛋”,广东人将滚滚的财源纳入了自己的腰包。    
    以广州为例,开放以来,在广州登记来华投资中,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979年的7。3%提高到1993年的35%左右,外资已渗透到广州的各个部门。同时,他们还大笔引进港澳台华资,利用这些巨额资本,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利润。    
    在引进这些外资作为原始的资本积累后,他们又引进了一系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他们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冰箱、空调、彩电等家用电器;引进国外款式生产服装、玩具,这些产品迅速在全国打开了市场,并占据了重要的商业地位。    
    高速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众多高级人才和大批的劳动力。广东人胸怀宽广,决不排外,招贤引士,从祖国各地吸收过来大批的人才以及劳动力。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他们为内陆人提供了诸多优厚条件。宽松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资待遇,优美的住宅环境,无一不吸引着外地人的眼光。    
    前几年,有这样一个事例。高某,河北农村户口,在北京打拼多年,在一家私营公司任职,是公司不可或缺的管理人才。经济状况好了,他将老婆、孩子接到北京,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为高某全家户口均在河北,孩子的入学问题便很为棘手。    
    正巧此时高某的一个广州客户出差来到北京,了解到高某的难处,便乘机挖角。条件当然十分可观,家属可以随到随安排,孩子入学入托帮助解决,人事档案、户口均由广州的公司给解决。高某最终随着客户到广东发展,成为了原本是合作伙伴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广东人对待人才的方式,使好多内地人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和职位,携家带口到广东发展。结果,广东人才荟萃,为广东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条件。    
    就这样,广东人“借鸡生蛋”,借来人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补充自己的不足,为自己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第四部分:广东商人惜时如金 讲求分钟效益

    广东人也并不是天生就带着钱来的。他们好多的商业巨贾都是白手起家,一点一滴拼搏直至拥有傲人的财富。    
    广东人视金钱为人生之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