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天下无商 >

第4节

天下无商-第4节

小说: 天下无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段:一是“借资贵人”,即直接贿赂官僚权贵;一是送自己家的子弟去读书做官。    
    “借资贵人”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结交左宗棠之例。左宗棠本不喜欢徽商,胡雪岩知此并不直接与其交涉,而是借捐军款和赈灾款来曲线取左宗棠的欢心,这样过了一段时日,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左宗棠官任督帅,亲自向皇上进奏折,频频为胡雪岩美言嘉奖。 胡雪岩也因此而得官,平步青云,成为中国的头号官商。    
    然而,毕竟投靠官僚权贵有着一定的弊端,若自己有人在朝中为官,则更加好得多。于是,徽商不惜以重资举办书院私塾,输送资金捐办学校,培养众多子弟读书,其中“资质聪慧”者便让其参加科举,走向仕途,为宗族服务。一旦朝中有了自己的人,不仅使家族地位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为经商添了一道政治保护屏障。徽人子弟一旦为官,自然对家乡父老格外关照,提供诸多经商之便。子弟为官,对于形成一些行业的垄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婺源人李大祈,早年学习诗文,后弃儒就贾,经营盐业,往返于淮、扬、荆、楚之间,腰包日渐隆起。可是,他每每想起少年学业未成,不免失落,于是掏钱办私塾,延请名师教读,自己也每日督促,直至公子中举,才算了却心事。    
    在安徽,像李大祈这样的人,在徽商中实在太多。在徽州当地,“连科三殿堂撰,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类故事,多得不胜枚举。    
    


第二部分:安徽商人高效高利 注重群体效益

    徽州人注重高效高利,也更注重群体效益。徽州人往往与同乡或同宗合伙经商,相互协作,共同致富。    
    徽商在拥有了一定资产以后,就已不再满足于一些微小的利润,而是追求高效高利,将“大富”作为自己的经商目标。    
    歙县商人黄莹在经营中,不屑贪求小利,而是“务存大体”,追求高效益和高利润。在高效益的观念支配下,徽州商人经常在分析市场形势和自身实力后,进行果断决策而后牟取暴利。好多徽州商人凭着果断的决策“厚积而速成”进而成为商业巨贾。    
    为了追求高效益、高利润,徽州商人往往周游全国,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发展,哪个行业有利可图就经营哪个行业。歙县商人黄豹,少年家境贫寒。成年后辞别父母,挟资游荆襄南楚,但获利很少。见此,他便果断地从荆襄撤资转徙淮南从事盐业。结果,仅三年时间就由一个小商人变成一个富贾一方的巨商。    
    徽州商人吴氏也是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多次转徙,他经营过泉布,后来感到泉布利润不及盐利丰厚,又到浙江从事盐业,不久就成为江浙盐商的头领。当时盐业的利润以两淮为最,因为淮盐在当时产量最多、销地也最广,吴又将业务从浙江转到了淮南。    
    徽州人注重高效高利,也更注重群体效益。徽州人往往与同乡或同宗合伙经商,相互协作,共同致富。徽商程锁就曾因为家境贫寒而联合宗族“贤豪者”10人,各出资白银数百两,合伙经商。由于他们同心同德,苦心经营,最后都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商人。    
    清末名闻远近的屯溪“同德仁”药店,就是由徽商程德容、邵运仁等合伙经营的。在这种群体观念下,徽商合伙经商、结帮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可以说是,一人致富,一族受益。    
    


第二部分:安徽商人仁心为质 诚信至上

    如果经商者一味抬高市价,使顾客感到吃亏,那么顾客就不会来买你的东西,最终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讲求“仁心”,追求高尚品质。    
    徽商多数人在商业竞争中,不贪心,薄利竞争,甘当廉贾。赚钱、求利、致富是商人的目标,但徽州商人往往痛恨那些趁人之危,玩弄伎俩的不公平交易。他们认为:人人都有占便宜的心理,如果经商者一味抬高市价,使顾客感到吃亏,那么顾客就不会来买你的东西,最终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决不是一方盘剥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一味贪图大利,敲诈顾客,虽然能够得来暂时的利益,但是却毁坏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    
    清代婺源茶商朱文炽,他在广东经营茶叶贸易,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后,他总是不听别人的劝阻,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    
    康熙、乾隆年间的盐商吴鉼,“平生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己”,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就竭尽力量帮助他人。他不仅将“仁心”作为对自己经商的要求,而且将其作为“家训”传给子孙后代。    
    安徽休宁的商人吴鹏翔曾做胡椒生意,与人签约后买进了800斛胡椒,但有人辨别出这批胡椒有毒。原卖主惟恐奸情败露,央求吴鹏翔退回原货,中止双方契约。然而,吴鹏翔竟不惜成本,将这批有毒胡椒付之一炬,以免卖主他售而害人。    
    徽州商人汪源茂曾有一位朋友,以汪氏的名义将数百两银子存在一家店中生息。后朋友暴卒,店伙未悉其中原委,将银子本息交给了汪源茂。但汪源茂不肯受,招来朋友之子,将银两悉数还之。    
    詹谷,安徽人士,曾在崇明替人经营一家店肆,该店主人是徽州人,后因年老归家,暂将店务全盘托付给詹谷。当时由于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交通梗塞,主人一去十年未返。等到战乱结束时,主人之子来到店中,詹谷立即将所有经营盈利的小册子交给主人之子,丝毫未贪。    
    清末徽商的顶尖人物胡雪岩以商进仕,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经商注重诚信,更加将徽商的声誉远扬各地。他曾在杭州开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以经营汤剂组片业务为主,该药店与北京同仁堂药店并驾齐驱,蜚声中外。该店将“忠诚不欺”作为立店之本,胡雪岩亲手撰就80字《戒欺铭》,该铭文被制为“戒欺匾”,挂在胡庆余堂药店里,以警示药店同仁在经营过程中恪守“以义取利”准则。为了将诚信不欺的经营方针落在实处,胡庆余堂药店在每年入伏头一天,免费向杭州市民供应大量药茶。这些药茶清凉解暑,当地老百姓纷纷前来饮用,经证实,这些药茶确实有很好的疗效,自此,慕名而至药堂者络绎不绝。    
    


第二部分:安徽商人德才为本 任人唯贤

    商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网罗人才,徽商往往不惜重金将一些行业英才招致自己门下。    
    自古以来,许多贤哲之士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商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人才的竞争。贾而好儒的徽商深谙此中道理,在任人方面很是慎重。    
    徽商选才,首先以德才为本。“仁德”是选人的首要条件。他们坚信,忠厚诚信,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仅能够在经营中“铢两不私”,更能与人坦诚,在同仁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样才能将经营做的恰到好处。除了“仁德”以外,“才”也是徽商选人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网罗人才,徽商往往不惜重金将一些行业英才招致自己门下。清末徽州著名的胡开文墨业即是如此。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在承顶其岳父濒临倒闭的“汪启茂墨室”之初,并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将资金用来聘请能工巧匠,努力创出优质产品。当时徽州著名的墨模雕刻家王绥之等均曾在墨庄效过力。他们精心制作的“圆明园”、“黄山图”、“西湖十景图”等为胡开文墨业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使胡开文墨畅销国内外。    
    徽商用人,除了德才兼备的条件外,大多采取任人唯贤,各尽其才的原则。尤其是那些大商人,他们往往聘请极为得力的助手为自己经营业务。这些助理在经营中拥有充分自主的权力,特别体现在管理中。歙县商人许翁在江浙两省设有典肆40余所,每个典肆均聘有管事经理,许翁自己则常年居住在家乡。许多徽商都只管坐镇总店,而分店都交由代理人或副手打理,这些代理人和副手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上一般不受老板限制,有着充分的决策自主权。    
    


第二部分:安徽商人善抓机遇 敢为人先

    生意场上的胜败就在于你“敢”与“不敢”。“敢”是因为有勇有谋有胆识,“不敢”是因为无勇无谋无胆识。    
    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生意场上的胜败就在于你‘敢’与‘不敢’”。这里所谓的“敢”与“不敢”乃是以胆识和谋略作为后盾的。“敢”是因为有勇有谋有胆识,“不敢”是因为无勇无谋无胆识。敢为人先,也正是在这“敢”与“不敢”之间的差别,产生出的结局就会截然相反:一胜,一败。    
    胡雪岩能在商场上迅速占据重要的地位,几乎处于不败之境地,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他“敢”字当头,有勇有谋有胆识,敢为人先。    
    有一次,胡雪岩得知青帮要替太平军护送上海购来的一批军火。由于当时战火纷起,军火买卖的利润相当可观,回扣也相当巨大。胡雪岩早就有意涉足军火生意,只是一直苦于无从下手,如今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可以捷足先登,虎口夺食,把这笔生意夺来自己做。对于一般人而言,绝对不会也不敢去冒这种大风险。但是胡雪岩当机立断,决定大干一场。他以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告诉了好友王有龄。正巧此时抚台黄大人要王有龄从海运局拨一笔款子购置500条毛瑟枪以加强浙江绿营兵的装备,王有龄正为此时而煞费心机,刚好胡雪岩就自动找上了门来。胡雪岩心里盘算出此笔生意的回扣必定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便立刻启程连夜奔赴上海,唯恐动身晚了贻误良机。胡雪岩算定太平军购军火不会很快,洋商必定讨价还价,延宕时日,把太平军逼到最后关头以敲一笔高价。据可靠消息,太平军欲购500支枪,由于数量巨大,洋商需从国外运货,而这其中大概就要一个月的时间。    
    胡雪岩到了上海,求见上海青帮首领廖化生,说明来意。廖化生说:“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非你莫属。”胡雪岩却谦虚的说:“靠单枪匹马,万难成功,还要老哥鼎力相助,事成之后,老哥可分三成利润,算是合伙生意。”    
    廖化生见胡雪岩如此慷慨谦虚,当即喜出望外,答应愿意为这笔生意贡举手之劳。胡雪岩便让廖化生派一位懂行的弟兄陪他。廖化生当即派了一位在洋行当通司的弟兄给胡雪岩,这位弟兄名叫欧阳尚云,不但外国话说得流利,更是深谙洋商的底细。胡雪岩见此人聪明伶俐,反应灵敏,暗忖今后得好生待他,以便为己所用。    
    胡雪岩从欧阳口中得知,太平军向英商麦得利所购500支毛瑟枪,因现货不全,需要向英国国内催运,大概要20天后才能交货。胡雪岩久经商战,当即下定决心在这20天内令麦得利改变主意,撕毁与太平军的签约,把生意转给自己做。    
    胡雪岩让欧阳约见麦得利,在与麦得利会晤中,胡雪岩抓住要害,说麦得利这样做明显是帮助太平军与清政府作对,如果清政府一旦得知此事,必定派兵截获这批军火,那时,不但血本无归,而且还要受到政府追究责任,加以惩罚。利弊如何,麦得利是聪明人,自然也就知晓。但是麦得利又说这样撕毁条约会蒙受巨大损失。胡雪岩便说自己可以出高价代表浙江地方政府买下这批军火。就这样,没费多大力气,麦得利就毁掉了与太平军的约定,而转与胡雪岩做上了这笔生意。20天后,军火到货,胡雪岩没费什么力气就赚到了五千多两银子。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胡雪岩有胆识,敢冒着常人都不敢冒的风险去做生意,才会获得生意上的巨大成功。因为“敢”,胡雪岩的生意才一直红红火火,居于商界不败之境地。    
    


第二部分:安徽商人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徽商深刻认识到了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在商界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    
    自古云:“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徽商深刻认识到了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在商界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高手”。    
    胡雪岩曾联合信和钱庄的张老板筹划了一桩长远的以钱生钱的生意,即接受失败逃亡的太平天国兵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