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第16节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16节

小说: 大国崛起·俄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怎样才能使苏联迅速发展起来?

  斯大林把目光盯在工业化上,这也是大多数苏联领导人的共识,事实上列宁早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政治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但在此时,苏联政府内部就怎样发展工业化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主张从农业、轻工业到重工业,按经济规律一步步来。另一部分人主张快速发展重工业,借重工业提供的新技术设备来提升整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

  希望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布哈林认为外界的压力不像想象中那么大,要求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他说:“争论的重点是,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是否能够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

  而希望高速发展重工业的托洛茨基激烈地批评说:“撇开是办不到的!如果‘撇开’天气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间裸体走在莫斯科街头。但是我担心,如果你们这样做,无论天气和民警都不会‘撇开’你们。”他们将布哈林的主张斥责为“花布工业化”。

  对此,斯大林刚开始对“高速度”工业化持批判态度,倾向布哈林的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改变了态度。他明确提出了高速度实现苏联工业化问题。而他这种转变的论据正是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他说: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而没有这些武器就不能保持国家独立,国家就会变成外敌用武的对象。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选择了高速工业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他不认为苏联拥有按部就班慢慢来的时间。那么,怎样实现高速工业化呢?发展工业的资本从何而来?

 
计划(2) 
 


 
 2006年12月06日 15:09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斯大林眼中,既不能像18世纪的英国那样靠殖民地积累资本,也不能像19世纪的德国靠对法战争来加速自己的工业化,在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甚至无法像沙皇俄国那样通过大规模地出让经营权给外国来获得贷款进行工业化;那么苏联的工业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通过本国节约来筹集发展工业的资本。

  苏联用国家计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掌控资源;实行农业集体化,扩大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 
 
 
刀差,以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

  这就意味着农民和农业必须付出重大的牺牲来为高速工业化服务。而这无疑是与保护农民利益的新经济政策相背离。主张市场经济均衡的布哈林对此坚决反对,他提出市场“常态化”,主张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其实,早在1923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次讨论中就指出:“只有市场才能对一切行动的正确性作自动的控制,市场才能作为表示每个部门、每个生产单位、每个企业单独活动的自动计数器。”

  斯大林认为布哈林是书生之见,他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在斯大林眼中,新经济政策不能再为社会主义服务,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不能不说高速工业化很有魅力,对于许多希望祖国强大起来的苏联人来说,这实在是太具有高歌猛进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了。于是在争论中,斯大林占据了上风,而布哈林被赶出了苏联政治舞台。

  争论结束了,布哈林走了,新经济政策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计划经济。

  2、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今天的俄罗斯国家杜马所在地,熙来攘往的人们谈论着自己的利益和生活,很少有人会想起,苏联时代的这里曾经是整个国家的大脑,所有的奇迹都是先出现在这里的蓝图上,才能在辽阔的苏联大地上出现。

  这里被称为国家计划委员会。那么它是如何描绘苏联建设蓝图呢?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人类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府做出基本的决定,如是加大建设重工业,还是相对增加轻工业,是减少农业投入还是增加工业投入。苏联所有的组织——不论是农业、工业、军事还是文化组织——都必须依法向计委提供有关资源和经营的具体资料。

  国家计委以这些方针为指导,由苏联一大批最出色的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处理源源不断地汇集来的大量统计资料,由他们制订出初步五年计划。再经过评议和审查后,再起草制定最后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四易其稿,共有三大卷,1600多页。计划的内容涉及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金融、合作社、文教卫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法律效力。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的内容就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剧院里灯火辉煌,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面对苏联的壮丽前景,代表们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

  第—个五年计划期间,计划用来发展工业的投资总额为l9l亿卢布,其中重工业部门占用34。在四年零三个月内工业建设实际投资248亿卢布,比原定计划增长20。8%。
 
 
计划(3) 
 


 
 2006年12月06日 15:09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对重工业的建设投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环节。在五年计划期间新建起来的l500多个工厂中,大多数是用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大工厂。为整个国民经济重新装备建立了基础,它们奠定了苏联工业的强大基础。

  人类还从未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一个国家的全部社会生活,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方式,“计划”与“市场”一样,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直到今天,世界各国仍需要不同程度地使用“计划”这一手段。

  斯大林这样解释苏联的计划:“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都必须执行。”

  在斯大林看来,资本主义的计划因素纯属胡闹:“他们那里也有某种类似计划的东西,但这是—种臆测的计划,想当然的计划,这种计划谁也不必执行。”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甚至“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由此开始开始,市场调节这个因素被苏联大地排除出去。

  指令性渗透到苏联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古比雪夫所说的:“在我们计划制度中,我们已经走得这样远,这样深,以致我们确实没有任何经济、文化或科学研究部门还在计划之外和在计划工作范围之外”。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而就在这一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打了个喷嚏,结果全球都感冒了。从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世界的损失是1700亿美元,而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则到达了2500亿美元。

  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之中。美、英、法、德、日等国的生产急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工商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而早在1917年就与资本主义分道扬镳的苏联,却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西方的大量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苏联把握住了这个机遇。

  当时有人认为: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斯大林则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拖拉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代表符号。因为它解放的是最广大的农业生产力。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保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工厂的设备整体建于美国,大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这个工厂制造设备,调试完成后再拆运至苏联组装。

  事实上,30年代,苏联大部分骨干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罗斯福总统,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约有2万人。

 
 
计划(4) 
 


 
 2006年12月06日 15:09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与西方世界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苏联的巨大热情。

  3、现在资本家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曾经激励着苏联的一代人将宝贵的生命投入到壮丽的建设事业中。

  1935年8月30日夜间,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在6个小时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一周以后,斯达汉诺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一个工作日采煤175吨。

  此后,斯达汉诺夫不再是一个普通矿工的名字,它成为苏联工业化进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个斯达汉诺夫。在他们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保尔?柯察金和斯达汉诺夫们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乡村女教师》是一部很出名的影片,女主人公瓦西里叶夫娜以毕生精力培养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她只是苏联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员。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强盛之路都离不开教育,苏联教育事业就像一场决定命运的急行军。

  苏联1929的教育拨款比1925年增加了10倍多,而且持续增加。城市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到1939年,全国识字居民达87%,而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文盲。

  高等院校成倍增长,到1938年全苏有近700所,在校学生55万,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

  到1941年,1928年—1932年间大学生毕业的89%被提拔为领导干部。这批行政专家中包括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

  而且,苏联在文化和科技上也一再创造惊人的成就。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人,肖洛霍夫创作此书时正是在苏联在工业化道路上高歌猛进的时候。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被中国评为“感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