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第13节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13节

小说: 大国崛起·俄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3年,23岁的列宁来到彼得堡,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他把彼得堡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新途(2)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也因此被官方密探所关注,并再次被捕。在一间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大部分书稿和许多小册子。为了写书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来写作。当看守进来的时候,就把“墨水瓶”连同“牛奶”一口吞掉。

  1897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之后,流 
 
 
亡海外。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火星报》,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报纸运回俄国后在工人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被称为多数派,也就是布尔什维克。虽然当时还是个小党派,但日后这个名字却成为影响俄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名词。

  在30年时间里,列宁曾经三次被捕入狱,两次遭到流放,两次流亡国外,但他从没放弃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寻,1917年,他亲手为这片辽阔的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在彼得堡涅瓦河边,有一艘世界知名的战舰。这是一艘创造了历史的战舰,它的名字是阿芙乐尔。89年以来,它的炮口一直指向冬宫。

  1917年11月7日,随着它发出的一声怒吼,俄罗斯人民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不过,这声炮响险些被否决,历史的这一页也差点没翻过去。

  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行了四年,俄国人民困苦不堪。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沙皇王朝,双头鹰国徽黯然坠落。

  此时,俄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国两政。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后者握有实权,却自愿让出权柄,甘居次要地位。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俄国人民失望了。临时政府虽然隔三岔五颁布一些改革法令,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兑现承诺。

  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面包、土地;临时政府对世界大战的热情却丝毫不逊于沙皇政府,对土地改革则提不起什么兴趣。

  临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鸿沟日复一日地扩大。

  怎么办?

  正如19世纪俄国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的名言:“人民已经起床了,准备上路,但在等待什么人——等待着领袖,领袖出现了。”

  1917年4月16日晚,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彼得格勒芬兰车站,等待着领袖归来。

  从国外归来的列宁被千百双手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各个地方射出光线,集中在他身上。列宁发表了他回到俄罗斯的第一次演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第二天,他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临时政府所进行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要想结束战争,就必须将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列宁的话在苏维埃内部引起争论,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许多人认为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第二次革命是不可能的,应该允许临时政府继续执政,以苏维埃对其实施监督,督促它改革。

  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政党,它的党员数量很少,政治影响也不大,拥护者主要是一些产业工人。因此,列宁夺取政权的主张在苏维埃内部,特别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看来是非常不切实际而可笑的。

  1917年6月16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讨论临时政府问题。

  孟什维克的代表策烈铁里认为没有一个政党愿意为国家命运承担责任,他说:“在俄国没有一个政党会说:把政权交给我们手里,走开吧,让我们来代替你们的位置,这样的政党在俄国是没有的!”

 
 
新途(3)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一片赞同声中一个声音异军突起:“有!有这样一个党,我们的党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是列宁让历史在这里凝固了一下,但是随后爆发出来的是满堂哄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大会,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其实,即使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只有很少人支持列宁的主张,在斯大林和加米涅夫主办的《真理报》上,对临时政府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以妥协居多。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在历史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时,能够把握历史并坚定走向未来的只是少数人,在历史的关节点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焦急地等待着揭盅的那一刻,并通过嘲笑那些目光独到者来证明自己并不那么迟钝。

  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证明了列宁的眼光。

  7月,临时政府还在声称:“完全遵守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并下令俄军出击,军事冒险遭到惨败,十几天内损失6万多人。

  人民忍无可忍。50万士兵工人走上街头中,群众的口号已经从“拥护临时政府”变成 “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最后是“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就在沙皇向人民开枪的地方,临时政府的枪也向人民打响,示威群众遭到武装镇压,鲜血横流。临时政府悬赏重金通缉列宁,矛盾已不可调和。

  局势还在进一步恶化,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叛乱,临时政府束手无策,是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成功地瓦解了叛军,让叛军不战自溃。

  到了秋天,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工业产量比上年下降23,国家每年的债务利息几乎等同于战前国家预算。

  粮食每周都在减少,首都居民的面包从每天1磅半减为1磅,后来减为34磅,半磅,14磅。到最后,有时连这点面包也没有。为了那可能发放的面包,人们必须在凄风冷雪中连天连夜地排队,大多数妇女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当权者和奸商,据一位外国人记载:

  “投机商人趁混乱之机大发横财,却把钱花在奢侈无度的盛宴,或用来贿赂临时政府的官吏。食物和燃料被囤积起来,或者秘密运往国外,送到瑞典去。例如,在革命的头四个月中,有人几乎是公开地洗劫巨大的彼得格勒市仓库中所储备的粮食,到后来,两年的谷物储备减少到还不够供给全城居民1个月的食用……”

  人民在思考,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抢夺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这与俄罗斯人民有多大关系?却要他们来承受饥饿和伤残的代价。

  人民也许并不真正明白布尔什维克的理论,但他们打心眼里赞同布尔什维克停止战争、分配土地的主张,于是两三月前还力量薄弱的布尔什维克悄然长大,不久前还遭到嘲笑的意见现在却吓得当权者瑟瑟发抖。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法带领人民摆脱困境,甚至无法控制局势。“大难临头”的气氛笼罩着俄罗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临时政府被抛得越来越远,它无能为力地看着远处的时代风暴渐渐逼近自己。

  要想马上结束战争,必须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政权,然而除了列宁,很少有人能从混乱的局势中看到这个历史的机遇。

  9月27日,列宁要求立即进行武装起义,他认为“必须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甚至制订了起义的具体计划。然而,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提议,大多数委员没有发现这历史性的时机,仍寄希望于合法斗争。

  眼看着千载难逢的起义时机一分一秒地过去,而中央委员会仍然无动于衷。9月29日,列宁再次向中央委员会提出起义,并以辞职作为最后的通牒:要么中央委员会同意立即起义,要么列宁退出中央委员会。

 
 
新途(4)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从未如此强硬地向党中央施加压力,他的信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同志们,布哈林后来回忆道:“信写得非常坚决,我们都惊呆了,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把这个问题看得如此严重。”

  然而,党中央虽然同意退出议会,许多人仍然不相信起义能够成功,提议再次被搁置。

 
 
 
  10月23日,在彼得格勒卡尔波夫长河沿岸街32号楼31号,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会议,被通缉的列宁冒险出席会议。

  列宁耐心地分析了形势,严厉地警告中央委员们:拖延就等于犯罪,等待就是自取灭亡。会议以10票对2票通过了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提议。

  其实,这次会议能够召开本身就意味着起义成功的概率。会场属于布尔什维克敌对阵营的一位负责人,然而这位负责人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位布尔什维克,更想不到敌人会在自己家里做出推翻临时政府的决议。若干年后,这位仁兄回忆道:“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居然在我家里欢聚一堂,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3、胜利进军

  当然,在列宁看来,起义不是玩笑,起义是艺术。列宁在短短的两周内就带领布尔什维克做好了起义的全部准备。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大炮发出的吼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群众潮水般冲向冬宫。

  攻占冬宫后不久,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涅瓦大街上看见几个兴高采烈的士兵。他问:“你们是哪一方面的?是临时政府的吗?”一个士兵微笑着回答:“临时政府早已经完蛋了。”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也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胜利在起义前就已经注定,民心决定了一切。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赢得了两个压倒多数:一是人民用选票把60%的苏维埃代表席位交给了布尔什维克;二是军队中,布尔什维克赢得了绝大多数支持。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每5名士兵中,就有4名拥护布尔什维克。

  拥有8万水兵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喀琅施塔得发表声明:“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据说,当时派出一支500人的队伍就可以攻占起义大本营斯莫尔尼宫。然而,临时政府连这样一支军队也拼凑不出来。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有它的内在逻辑性,是时代在短短七八个月内推动人民将俄国这艘巨轮的船舵交给布尔什维克和他的小个子领袖。

  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人民的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胜利进军”

  由此开始,苏联人民要面对的,将是无数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所以,新生的苏维埃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对此,列宁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眼前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还从来没有真正地实践过。所以,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为此,俄罗斯各民族仍将在血与火中苦战5年,以血肉抵挡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的入侵和干涉。支撑他们取得这一胜利的,是对公平、正义、进步的社会制度的向往。

  政权属于苏维埃;和平和土地属于人民。

  起义的第二天,苏维埃颁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新途(5) 
 


 
 2006年12月06日 15:08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第二项法令是土地法令,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

  在俄国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