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 下 >

第5节

凋落的红颜 下-第5节

小说: 凋落的红颜 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仍然将两人贬出朝廷。李亨无奈之下,只得向父亲讨饶,请求与自己的嫡妃离异。
  然而李亨的隐忍没有用,李林甫又出了一个新花样,诬告太子妾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谋反。毫无反抗之力的李亨只得又与杜良娣离婚。宗对儿子的表态还是很满意的,对他恢复了信任。李亨终于保全了身家性命。
  天宝十一年,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唐王朝首相。杨国忠一向跟李林甫有仇,太子李亨又与杨家结了儿女亲家,照说杨国忠应该跟李亨关系很好才是。但是事情刚好相反。于是杨家的结局可想而知。除了与太子关系不好,杨国忠和另外一个关键人物的关系也非常恶劣。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生于703年正月初一,其父是个康姓胡人。“安”是他继父之姓,他对自己生父究竟如何并不清楚,只知道母亲为突厥巫师,因此他是个“杂胡”。安禄山作战勇猛,还是个语言天才,能说六族语言,只是他相貌古怪,生得又肥又白,体重达三百三十多斤。但是这么一个肥人却能歌善舞,平时走路都很吃力,跳起胡旋来酒桶般的身子却异常灵活。安禄山虽然长相难看,但是为人狡诈,善于揣摩上意,因此仍然大得喜爱帅哥美女的李隆基欢心。
  早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时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就曾经认定安禄山有反相,要借他违反军纪的机会将其除掉。岂料当时正为改立太子而和张九龄过意不去的玄宗却另有高见,说什么怎能象晋朝王衍见石勒那样,仅仅因为别人的面相就下断言呢?(真是奇怪的想法:难道王衍说错了吗?石勒不是晋朝叛臣谁是?)
  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获重新起用,任平卢兵马使。从此他四处大洒金钱,越发使得玄宗对他十分宠信。当时的首相李林甫心存私意,认为蕃将没有文才,无论皇帝如何加以重用都无法担当宰相之职,也就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因此他向玄宗上奏,请求重用蕃将。玄宗以平服四夷自许,立即同意,对安禄山屡屡晋升,最后他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全国兵力的37%。在玄宗以前,朝廷虽用蕃将,却不忘时刻以儒臣相牵制,并且随时调防,不给将领在一个地方掌兵过久的可能。然而由于李林甫忌惮儒臣,从此安禄山等人便越来越没有了约束。他竟然在同一个地方掌兵十四年之久,将国家重镇整顿成了只听命于他的私人武装。
  天宝以后,安禄山多次入京晋见玄宗。为了讨好皇帝,他先是藐视太子,说“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随后又首先向玄宗身边的杨贵妃行礼。玄宗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先向皇帝行礼?安禄山竟答:“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话一出口,玄宗大悦,不但不生气,反而命杨家自杨銛以下都与安禄山以兄妹相称。善于察颜观色的安禄山明白杨贵妃在玄宗心中的份量,又主动要求做了小自己十八岁的贵妃养子。从此更在玄宗心里身价倍增。
  然而安禄山与杨家的“蜜月期”,却在杨国忠为相之后宣告终结。也许是因为安禄山看不起自己,也许是因为两人同为宠臣争夺权力,更也许是因为确实察觉了安禄山的谋反之意,或者三者兼有,总之,杨国忠想方设法地想要将安禄山置于死地。  玄宗曾经想要让安禄山担任宰相之职,杨国忠阻止道:“禄山不识文字,命之为相,恐四夷轻于唐。”轻轻地便将安禄山晋升之阶堵死。然而杨国忠想要安禄山的性命,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他虽然屡次上奏,说安禄山谋反,玄宗都不肯相信,杨贵妃也被安禄山的珍宝所迷惑,对堂兄的话置若罔闻。到后来,玄宗甚至下令,凡是上言安禄山谋反者,一律送往安禄山处处治。
  天宝十四年正月,安禄山上书朝廷,提出要将手下的汉将一律改成蕃将。这次玄宗终于有些起疑,决定采纳杨国忠的话对安禄山加以防范,并派近侍辅璆琳去范阳察看情形。然而不知天高地厚的璆琳收了安禄山的贿赂,返回之后竟对玄宗大讲安禄山忠君为国的好话。这不但使唐王朝失去了最后一个大好机会,也使得杨国忠再一次在玄宗那里丢尽了面子。恼羞成怒的杨国忠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激怒安禄山,逼他造反,让玄宗明白自己所言非虚。——他逮捕了安禄山在长安的门客,搜求安禄山的罪证。得知消息的安禄山一面加紧谋反的步伐,一面称病不出。
  六月,仍然蒙在鼓里的玄宗为安禄山长子安庆宗与荣义郡主举办婚礼,召安禄山赴京。心里有鬼的安禄山哪里敢来!七月,安禄山向玄宗上表,说是要献骏马三千匹入朝。河南尹达奚珣心生疑虑,玄宗也终于觉得事有蹊跷,下诏安禄山,要他待冬天再献马,而且不必自备“马夫”。不久,辅璆琳受贿事发被玄宗处死。得知消息的安禄山遂于十一月伪造诏书,说自己奉旨讨杨国忠,并发布檄文声讨杨国忠祸国,随即亲自领兵十五万(号二十万),于九日正式叛乱。
  安禄山兵变的消息传来之时,玄宗正和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避寒,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那个看起来忠厚老实、粗粗笨笨的“胡儿”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当消息终于被确定后,玄宗不禁大怒,他决定任命太子监国,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安禄山。随后他将这个打算说给身边的杨国忠和杨贵妃听。杨贵妃不懂国事,象往常那样表示赞同。然而杨国忠听了却大惧,当场虽不敢出声,下来却对几位国夫人姐妹说:“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随后他让几位国夫人去向杨贵妃详谈,杨贵妃终于明白族人这些年来都干了些什么,与姐妹们抱头痛哭之后,她做出了此生最后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将在不久后夺去她的性命):请求玄宗放弃“禅位”的念头。为此,杨贵妃向玄宗苦苦哀求,以至于“衔土以请”。玄宗终于屈服了。
  天宝十五年正月,起兵两个月的安禄山攻下洛阳,就地自称大燕国皇帝。六月十日,同为蕃将却忠于朝廷的哥舒翰在玄宗的催促下冒然进兵,结果败于安禄山军,哥舒翰本人被俘,潼关失守。
  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及部分皇族成员踏上了西逃的路途。几乎就在出发的同时,又一个政变的计划开始酝酿:护驾的西右龙武将军陈玄礼托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随行的太子李亨:将士们认为天下大乱祸起于奸相杨国忠,计划杀杨国忠以谢天下。然而无论是玄宗贵妃,还是杨氏族人,都对这件事毫无知觉。第二天的傍晚,这支狼狈而浩荡的队伍抵达了陕西兴平县西马嵬坡准备休息。杨国忠做为宰相,担负着安排众人食宿的责任,于是二十一名吐蕃使臣便在驿馆门口拦住了他,向他提出优先落实的要求。陈玄礼觉得这正是一个好机会,命手下部众大呼:“杨国忠连蕃人谋逆!”众人一边喊着,一边拔出刀剑,奔向杨国忠父子以及茫然不知所措的杨氏族人。很快,曾经权势薰天的杨国忠、曾经脂光粉艳的诸位国夫人都成了一堆肉泥。——万春公主的丈夫杨炪是杨国忠的儿子,当然也难逃一死。武惠妃的小女儿太华公主在这场变乱后失去了记载,可能也死于乱兵之中。倒是她的丈夫杨锜逃得性命,后来又娶了守寡的侄媳妇万春公主。
  能被找得到的杨氏族人都被杀得七七八八了,士兵仍然围着驿馆不肯散去。玄宗令高力士出去询问,陈玄礼这才向身在驿馆中的玄宗奏报:“杨国忠谋逆已被诸将诛杀。但是贵妃仍在皇上身边,众人恐惧,因此不肯散去,请陛下割爱。”听了这话,玄宗流着眼泪说:“贵妃身在深宫,怎么可能知道宰相之事?”高力士所想的只是玄宗的安全,他劝道:“国忠负罪,诸将讨之。贵妃即国忠之妹,犹在陛下左右,群臣能无忧怖?伏乞圣虑裁断。”身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众口一词,玄宗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他不得不传下了赐死杨贵妃的诏命,并将她送至马道北墙口。事已至此,杨贵妃知道再多说也是无济于事,对玄宗说了最后一句话:“愿大家好注,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玄宗此时已是穷途末路,只能回答:“愿妃子善地受生。”
  随后,杨贵妃被高力士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三十八岁。
  杨贵妃死后,陈玄礼仍然不肯解围,直到玄宗召他亲自验尸,他才放心地撤去兵将。然后向玄宗“请罪”。玄宗表示“释之”,不做任何追究。当然事实上,他已经没有追究的能力了。安禄山早年在玄宗面前逢迎之时,多次与杨贵妃见面,对杨贵妃的美貌明慧非常动心。听说她的死讯,安禄山叹惜数日之久。
  据说,天宝年间曾流传过术士李遐周的诗句:“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还有民谣说“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直到此时,方才一一应验。
  马嵬之乱结束之后,玄宗继续向蜀地逃去。出发之时,当地百姓请命,要求留下太子李亨领兵破安禄山。玄宗无可选择,只得应允(长江后浪推前浪,防不胜防)。
  半个月以后,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他一生忌惮儿子夺权,最终还是输了。
  为了不让父亲咸鱼翻生,李亨表现了格外的“孝心”,当玄宗于八月抵达蜀地之时,侍奉的宫女不过二十四人,“护扈”的官吏军士倒有一千三百多人;一年后,当李亨终于收复两京,迎请“太上皇”李隆基回銮时,他的“孝心”更是有增无减:到扶风去迎接老父亲的是足足三千精骑。
  玄宗黯然地开始了他的“上皇”生涯。这时候,他回想起了梅妃江采萍,派人四处寻找她的消息,结果做了一个梦,梦里梅妃诉说自己在长安陷落时死于乱兵,葬在池东梅树旁。后来果然在温泉池边的梅林中掘出了梅妃的遗体。宦官为了安慰玄宗,便拿出梅妃的写真画像给他。玄宗对像叹息,题诗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更让玄宗难以忘怀的当然还是杨贵妃。
  据说玄宗曾梦至“东虚府”的“太一玉真元上妃院”,在院中与杨贵妃隔屏而坐,问贵妃“碧海无涯,仙人路绝,何计通耗?”杨贵妃回答说:“若遇雁府上人,可附信矣。”不久,果然有一个蜀地道士杨通幽求见玄宗,说自己“有李少君之术”。玄宗大喜,立即命杨通幽寻杨贵妃的魂魄与自己重会。道士没有将魂魄带来,倒是带来了半副金钗钿合,还有杨贵妃与玄宗天宝十载七月七日“愿世世为夫妇”的私语。——这个传说直到几十年后,仍然使白居易心旌动摇,写进了他的名篇《长恨歌》之中。
  诗人的想象是美好的,然而李隆基的晚年却是孤独寂寞的。
  乾元三年七月,玄宗被肃宗张皇后和李辅国合谋软禁于甘露殿,九天后,身边跟随多年的近侍高力士流配巫州、王承恩流配播州、魏悦流配溱州。
  上元二年(公元762)四月,七十八岁的“上皇”李隆基在窘迫中逝于西内神龙殿,比他的儿子早死十三天--一千二百多年之后,历史又再次重演:慈禧太后与光绪也前后脚的工夫离开人世,成为又一桩宫闱迷案。
  
雪域女神——文成公主(附金城公主)
  
一、 藏族的源流传说
  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的贡布日山,是西藏能够通知世事的“神山”之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猴就在这里跟随观音菩萨潜心修行,当神猴修得人身将成正果的时候,罗刹魔女却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一定要和他结为夫妻。神猴不情愿,罗刹女便以种种方式相求,甚至以作祸凡间相胁。在观音的点化下,神猴最后终于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婚后,他们生下了六只小猴,并教给他们种种植五谷之法,小猴吃了五谷,便逐渐化身成人,便是藏族的先民。贡布日山下的泽当镇也就因此得名(泽当:猴子玩耍坝)。 
  此后,藏族先民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藩邦。又过了很多年,在被沃地方有一位名叫“恰姆增”的妇女生下了她的第九个儿子“乌贝惹”。他相貌英俊才能超众,指间生有蹼,被乡民驱至蕃地,恰在此时逢诸藩邦寻找共主,他遂被奉为吐蕃王,是为“聂墀赞普”,乃第一代藏王,从此开始了悉补野王世系。悉补野王世系传到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的时候,已经是公元七世纪,虽然大部分藩邦都已归附,但统治仍然未稳。囊日松赞用武力在极快的时间里征服了很多藩邦,但征服民心却遇到了障碍,最后被反抗者毒杀。他死后,他的儿子松赞干布继承了赞普之位。
  
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