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第2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殿下的文韬武略和胸怀胆魄,已然是出类拔粹古今罕有。但是,往往圣君与暴君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历史上有才能的皇帝并不在少数,可真正成为圣君的,却是寥寥无几。终其原因,就是因为越到后来,他们越好大喜功在乎虚荣,或是麻木懈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名利与懒惰中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李泌悠然的说道,“所以,我想劝殿下一句:察纳雅言,与人为善。忠言往往逆耳,但只要殿下能够永远做到兼听纳谏,就会成为一代圣君。”
第三卷 九鼎 第303章 新的朝廷
李泌走了。留下了察纳雅言,与人为善八个字,飘然如仙的回到了他的青山白云间。对此,李世民自然是有些遗憾。但他并不太习惯总是沉湎在怀念与遗憾之中,摆在他眼前的任务,还异常艰巨,也没有时间让他开小差。
朱雀门一事以后,整个长安城中的气氛都异常的压抑,仿佛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仕人百姓人人自危,大半夜也有人在睡梦中惊叫出声来。对死亡和鲜血本能的恐惧,让所有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毕竟是近万条生命啊……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里,李世民带着朝廷官员们,都在积极处理朱雀门一事留下的后遗症。查抄闹事豪绅,缉拿同党叛逆,出榜安抚百姓。这些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千头万绪极度繁琐了。李怀光等人的军队,也至少调了一半进京城,参预办理这些事情。长安城中的一切原有秩序都被打乱了,若不是有军队在强力镇劾,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李世民自己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几乎忘了昼夜。虽然眼下局势有些混乱人心惶惶,但他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要想在大破灭后浴火重生,本来就该要经历一段折磨和混乱。新的秩序要建立,旧有的规则都要去打破。现在,就是旧的东西破灭了、而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会有这样短期的混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丰富的政治经验,让李世民临危不惧丝毫没有慌乱。在看似一片混乱的局势中,他淡定自若的指挥着大局朝自己理想中的方向,行驶而去。
半个月后,朱雀门前地血腥味似乎渐渐淡去。百姓们也开始从恐慌中回过神来。长安城中,渐渐的恢复了一点生气。
百姓总是健忘的。尤其是当他们自己面临柴米油盐的挑战的时候,就越容易忘记一些未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这么些日子过去了,长安城中的百姓们发现。那个心狠手辣地太子爷,要除掉的并不是他们这些布衣百姓,而是胆敢挑衅皇权的豪门仕绅。长安城中,其实还是和往常一样的安宁,并没有出现兵荒马乱的景象。没有一名百姓无辜被害,也没有一户人家遭了军士地洗劫。
原来,不是朱去而复返啊……长安城里的百姓们。恍然回过了神来。
那些参预了闹事的豪绅家族,从此万劫不复。一些幕后操纵指挥的大官豪绅,被御史台的人捉了起来扔进了监狱,审核完毕后斩立决,比裴延龄、窦参死得还快。他们地家资全部被罚没。有官勋名爵的一概剥夺。子孙亲戚贬为庶民。大部份的人都被贬出了长安流放岭南或是扔到前线成了劳役。
除开那些无足轻重地打手喽罗不算,在这一次朱雀门事件中遭殃的豪绅多达二三百家。长安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好几个大门阀,几乎被连根拔起从此消失在大唐的政治舞台。现在,长安城中只剩了郭家一家独秀,以及他的旁系吴仲孺。这两家子人。历来都是低调而又忠于朝廷的,更是太子的铁杆心腹,从此更是独领风骚成了长安一枝独秀的豪门巨阀。
这是一场血淋淋地大清洗。仕绅阶层本来是皇权的根基与臂膀。可是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说。当这个根基和臂膀生出毒瘤要威胁到整体的安危的时候,也是有必要对它下一剂猛药来治上一治的。这一剂猛药,就像是将毒瘤连着皮一起撕了去,露出鲜血淋漓地白肉来,然后再敷上药慢慢康复。一路看中文网对于贵族豪绅,历来执掌皇权的人都是又爱又恨。这些人是皇帝最得力地帮手,是政权的根基和重要依靠。可是,往往这一个阶层的人。又都喜欢尾大不掉,认为自己不可或缺,皇帝和朝廷都离不开他们。而且,常常聚众寻衅反对朝廷,最大的武器就是他们自以为的法不则众。没有想到。这一回他们遇上了一个黑面阎君,不管三七二十一杀干净了再说。许多人临死也没有想通。为什么这个新上位的太子,偏偏就敢干出这些连皇帝也不敢干的事情。
不管事情的起因、经历如何,结果就是,新任的太子在朱雀门一事后,竖起起了无上的权威,无人敢于侵犯的绝对权威。连与他最亲信的人,也打从心眼里对他生出了几分惧怕。
正当李晟与伊慎,与李希烈在汴州一带打得不可开胶胜负难判的时候,朝廷上的格局也出现了一片混沌状态。破而后立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混沌期,正在此时。
由于许多的官员不是在裴、窦的贪污案中落马,就是在朱雀门一案中被诛,所以朝廷出现了许多职务的空缺,自然有些事情也无人料理。李世民一面整改班底调集人手接手各项事宜,一边紧锣密鼓的要重新组建起大唐的三省六部。
现有的朝廷官员,和东宫崇文馆的十大学士,成了李世民相人的首选。在与武元衡、陆贽、薛存诚和李勉等人连续商议多日,并听取了十大学士众多意见之后,终于将三省六部的人员组合,整理出了一个大概。
中书省,专为皇帝起草诏书与赦令,并负责在旁边身边举荐人才、提供计策,是皇帝最亲密的幕僚团。放眼朝中,除了李勉,没人再能担当起三品中书令这一重要职务了。现在大唐的中书省,形同虚设。起草诏书与赦令的职责,全由翰林院学士代笔完成。原中书令李怀光,根本就没在朝中管过什么事情,只是个加衔的虚职。李世民决定,任命李勉为中书令;同时为了照顾李怀光,加他为冠军大将军,同样也是三品的武散官。这样也就不会让他有什么失落感了。另外又在原来皇帝的幕僚团、翰林院学士中挑选出名望卓著的姜公辅,与大儒孔巢父一起担任中书侍郎。东宫崇文馆中,也有几名学士被选入了中书省,出任中书舍人。这些人,将成为李世民身边的智囊团与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过。他们的实际权力,和另外两个省地官员相比,要弱一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玩弄书本和笔头。
门下省,这是李世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部门。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暂时没有特别适合的人选,于是空缺。由左谏议大夫陆贽、右谏议大夫薛存诚。二人一起主理门下省事务。陆势还另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宰相。王丕与王叔文,也被调入了门下省,出任门下侍郎。这四个人,成了李世民今后最重要的四名谏官。细下一观察。这四个人对他,从来都不是低眉顺目十分的顺从。由此也可以见得,李世民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时常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自己身边当谏官。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谏官二字地意义所在。
中书省与门下省。都是与皇帝很亲密的部门。连办事衙门都设在皇宫之内。太极殿两旁,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衙门所在。另外,弘文馆就是宰相们日常议事的地方。就在门下省的旁边。那里,也如同是大唐地大脑,每天处理的事情,都是关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时候是在太极殿,其他的许多时候,也是往弘文馆里跑地。
尚书省,就是实际执行皇帝和朝廷各项指令的职能部门。六部,也分列于尚书省之下。如果说宰相和中书、门下的那些人是大唐地大脑。那么尚书省,则是中枢神经和四肢了。他们将职能执行得如何,将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吏部暂时可以说,是现今大唐最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治民先治吏,现如今朝廷蒙生巨变。官员零落参差不齐。如何任免和选用官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吏部尚书的人选,除了武元衡,李世民不再作他想。这个,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初,长孙无忌也就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由此可见吏部的重要性。由于武元衡毕竟还很年轻,刚刚才虚岁三十,资历和名望还有些不足,所以暂时也不好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后在吏部做出了足以服众地成绩以后,宰相之职是少不了的。
兵部,这个地方的官职任命,曾让李世民头疼了好一阵。四大元帅,谁都可以担任此职。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书,都有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三人的感情。为此了兵部尚书这一个职务的斟酌,李世民可是没少费工夫。他甚至还当面问过李怀光、浑二人地意见。二将自然是各自推托,都不肯担任,一力举荐马燧或是李晟来担任。后来,李世民再征询了李勉和名大学士的意见,终于敲定了人选李晟。用李怀光地话来说,那就是要说打仗,咱四人谁也不怕谁。可是要说担任兵部尚书处理军国大事还要玩弄笔杆子,这个人选非老蒜头莫属。与此同时,马燧自然也是不能怠慢的。李世民想得很清楚了,由于在一百多年前,自己曾亲自挡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近百年来,这一职务很多时候都是空缺的。现在,李适当皇帝之前担任过,但也是虚职;自己还是汉王时也担任过,也没有管过什么事情。所以,尚书令这一职务,不如就按照惯例将它空缺着。只任命尚书左右仆射,来共同履行尚书令的职能,统率六部。马燧,远在河北自然是无法来朝处理六部的事宜。不过,这个左仆射的职务,也是非他莫属了。这样一来,位居六部尚书以上的马燧,也成了理所当然的宰相。这样的待遇,应该能让马燧和他手下的十万大军满意了。至于右仆射一职,暂时只作空缺的好。否则,马燧不在,右仆射就会一家独揽形成一言堂。另外,由于兵部尚书不在朝中,可是兵部的事务却是需要人料理的。因此,也只好委屈一下李怀光和浑,各自担任起兵部侍郎的职务,暂时挑起兵部的各项责任来。待到李晟得胜归朝,那他就是出将入相了。
吏部和兵部这两个顶重要的尚书敲定以后。其他四部的人选就好选定了。杜黄裳曾在刑部和御史台都干过,熟悉大唐律法,而且为人办事也很稳妥。由他来出任刑部尚书一职执掌刑罚,比较合适。
礼部尚书,最主要的职能就主管朝廷中地礼仪、祭祀、宴餐和贡举。要一位熟悉宫庭礼制、出身显赫的人来担任比较合适。韦执宜的家族曾出过十四名宰相,他本人也是学富五车名声在外,是长安很有名气的才子仕人。让他来出任这个文化与教育部长。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工部的人选就更好敲定了。贾耽与李吉甫都精通于地理学。贾耽年近五旬,出身仕族名声显赫,其为人品行和才华颇受朝臣的敬重。由他来出任工部尚书,想必也不会有太多人持有异议。年仅三十岁的李吉甫出任工部侍郎担任他地副手,也有利于学习和培养人才。
户部尚书的人选。曾一度在好几个人选中来回徘徊了一阵。后来,李勉出面给李世民举荐了一个人王锷。此人在大唐的各个地方出任过不同大小的官职。但无论到哪里,都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且极善理财。由他来执掌大唐的国库,为大唐地经济出谋划策精打细算。想来也是十分合适的。李勉提出这个意见后,众人皆无异议。而且李世民相信李勉,是他举荐的人才。定当不会出错。于是,一纸文书让正在担任鸿胪寺少卿的王锷,平步青云做到了户部尚书,成了大唐的管家。
至此,三省六部地主要人选,全部敲定。一个新的政治班子,出现在了李世民的身边。从整体框架上看,有孔巢父这种名传天下地鸿儒。也有李勉这样人皆仰望的泰斗。有武元衡这样的青年才俊,也有贾耽这样的老而持重之辈。有敢作敢为直言不讳的陆贽与薛存诚,也有积极创新追求突破的王丕和王叔文。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王锷,也有出身显示的望族名仕韦执宜。各色人等,各个阶层地人才。搭配得十分合理。
一个暂新朝廷,即将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以这些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为主。搭配了一些原有的职官仕人,这个新的三省六部,给人耳目一新地感觉。没有人再怀疑这批人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虚职散官。其中,左谏议大夫陆贽、兵部尚书李晟,还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令李勉和尚书左仆射马燧一起,出任宰相。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四个宰相当中,李晟与马燧都不在朝中。李勉年岁已高,也不会处理什么重大事宜。也就是说,曾经一举霸占大唐所有权力地宰相,职权已经被分化了,被三省六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