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京
〖〗1933。9。
〖〗1934。9。
〖〗1936。6。
1937。1。〖〗940
621〖〗系入伍生团正取生。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十一〖〗南京〖〗1934。9。〖〗1936。1。〖〗1937。8。
1937。10。〖〗605
664〖〗系入伍生团正取生。1937年春,教育长张治中辞职。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1937年5月陈继承继任教育长。续表
期数〖〗本校
驻地〖〗入校
时间〖〗升学
时间〖〗毕业
时间〖〗毕业
人数〖〗重 大 事 件十二〖〗南京〖〗1935。9。28。〖〗1937。1。28。〖〗1938。1。20。〖〗740〖〗日军占领南京,军校西迁。本期毕业于武昌。十三〖〗南京〖〗1936。9。1。〖〗1937。11。1。〖〗1938。9。16。〖〗1412〖〗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军校由湘入川。本期毕业于四川铜梁。十四〖〗四川铜梁〖〗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8。1。
1939。9。
1939。1。〖〗669
1510
1520〖〗系第1总队。毕业于铜梁安居镇,与成都分校合并。
系第2总队。毕业于铜梁。
系第3总队。是成都分校学生,毕业于成都。十五〖〗成都〖〗1938。1。〖〗1938。1。〖〗1940。7。21。〖〗1831〖〗招考于武昌,毕业于成都。内有代训空军生272人。十六〖〗成都
铜梁
成都〖〗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40。12。
1939。10。
1940。4。〖〗1694
1629
1165〖〗系第1总队。内有代训空军生97人。驻成都南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七〖〗成都
铜梁
成都〖〗1940。4。15。
1940。5。6。
1940。7。13。〖〗1940。4。
1940。5。
1940。7。〖〗1942。4。
1941。11。20
1942。2。15。〖〗1527
1374
1030〖〗系第1总队。驻成都西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八〖〗成都〖〗1941。4。1。
1941。11。25〖〗1941。4。
1941。11。〖〗1943。2。
1943。10。8。〖〗1215
1237〖〗系第1总队。驻成都草堂寺、青羊宫等地。
系第2总队。1943年5月教育长陈继承外调,万耀煌继任。驻南较场。十九〖〗成都〖〗1942。12。25〖〗1943。12。〖〗1945。4。14。〖〗1900〖〗本期学生多招收于被日军占领区。续表
期数〖〗本校
驻地〖〗入校
时间〖〗升学
时间〖〗毕业
时间〖〗毕业
人数〖〗重 大 事 件二十〖〗成都〖〗1944。3。20。〖〗1944。8。20。〖〗1946。12。25〖〗1116〖〗并入昆明第5分校。1945年秋,撤总队制。1946年元旦改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一〖〗成都〖〗1944。5。
后陆续入校〖〗1944。5。
后陆续升学〖〗1947。8。28。
1948。6。16。〖〗550
5488〖〗系步兵第1、第2大队。
1946年4月,教育长万耀煌外调,军校第1期毕业生关麟徵继任。本期内多含西安督训处生。二十二〖〗成都〖〗1947。7。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6)
1948。7。〖〗1947。12。
1948。12。〖〗1949。3。
1949。7。〖〗1538
1839〖〗系第1总队。恢复总队制。1947年冬,蒋中正免兼校长,关麟徵继任。
系第2、第3总队。其中第3总队865人。二十三〖〗成都〖〗1948年8月后陆续入校〖〗1949年10月仓促升学〖〗1949年12月4日仓促毕业 〖〗1473
712
820〖〗系第1总队。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陆军总司令。
系第2总队。1949年9月20日军校第1期毕业生张耀明任校长。
系第3总队。
本期为在大陆最后一期,12月中旬结束于四川大邑县一带地区。本期学生大部起义。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古汉台望江楼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有10多处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当山分校等。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共约有12。5万余名毕业生。加上黄埔总校的52400多名毕业生,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共约有毕业生18万余人。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争论,再加上国共两党的政治争端,军校迁往台湾后的冠名问题,更使这一概念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本书采用的即是这种广义上的“黄埔军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时代还有一个曾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也冠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这就是汉奸汪精卫政权拼凑的伪中央军校,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军校怪胎。汪精卫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一个“中央陆军军士教导团”。其成员多是从南京、北平等地骗来的无业游民,还有一批从各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人数有2000多人。这个“教导团”当然不能满足汪精卫的胃口。不久,汪伪政权又在工兵学校旧址挂起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牌。汪精卫依照蒋介石好为人师的样子,也兼任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的招牌是打出来了,而且机构很庞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育长、教务处长、政训处长、总务处长、入伍生团团长、教官等,几乎和黄埔军校类同。学校有了,却没有学生。按原设想,汪精卫要在沦陷区招收1000名高中毕业的男青年为他的开门弟子。为此,学校各部门在南京、北平等地纷纷设立招生处,各显神通,然而报考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眼看报名截止日期已到,万般无奈下,汪精卫只好让“军干教导团”的学兵前来应试充数。放榜之时,考生的成绩低得惊人,100分为满分,而能达50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0分算及格的变通办法,勉强凑够人数。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7)
1941年9月28日,南京伪政权的“黄埔军校”开学。汪精卫俨然以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正牌”自居,升青天白日旗,唱黄埔军校校歌,只是改动了几个字,所立校训改为汪精卫亲笔书写的“智深勇沉”。课程设置和黄埔军校一样,有学科、术科等,教材多是黄埔军校的老课本,也有从日本翻译来的“新”课本。武器器材则由日本人提供,大多为日本明治年间的产品,这些即使在国民党军中,也大多属于淘汰的武器。军校第1期毕业,第2期的招生与其说招生,不如说是“抓生”,大部分学生都是招生委员们,分赴苏、浙、皖3省通过拉壮丁的形式抓来的。后来的第3期也是如此。第3期还没有毕业,日本宣布投降。汪精卫的伪中央“黄埔军校”也就寿终正寝了。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1)
1949年底,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岛,立即着手恢复黄埔军校建制。选定1947年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所在地高雄县凤山为黄埔军校校址,把原成都陆军军官学校迁至于此地,通常称为凤山军校,是台湾当局的军事高等学校。
初到台湾时的蒋介石1950年10月,蒋介石在台湾凤山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中将为校长,接续大陆时期黄埔军校的期数,招收第24期学生。就原台湾凤山国民党第4军官训练班设施复校,将原第4军官训练班特科总队及第19期学生总队改编为学生干训两总队,原教导营改为教导第1营。并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1951年4月入学,训期约两年。8月,将国民党金门怒潮军政学校之官生改编为军校教导第2营,续黄埔军校第24期。在建立总队的同时,又建立各种短期培训班。
也许是巧合,黄埔军校学生每逢“4期”时都有大的社会动荡、军校变化等异常事情发生,如第4期、第14期学生就是在风云突变中完成学业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 )第24期即为复校第1期。开学那天,蒋介石训话说:“当年我们以一个黄埔军校打败了军阀,又几乎打败了共党,还打败了日本。今天我们也同样要以一个黄埔军校来光复大陆。只要黄埔军校办好了,国家就有希望。”这是那几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在退守台湾大败之初,蒋介石的确也想不出更多的道理来说服人。他没有多讲话,而是带头振臂高呼口号,以振奋士气。
1952年3月,第25期学生入学。1953年9月,第26期学生入学。从1950年复校,到1953年第26期入学,可谓是台湾黄埔军校时期的初创阶段。
1954年10月,军校招训第27期学生。自本期始,军校改行新制教育,延长学制为4年。以普通大学学期为模式,以哲学、科学、兵学为教育主要内容,以“造就文武合一、术德兼修之现代军官”为目标。并采取美式教育,课程以美国西点军校为蓝本,分军事教育与学年教育。军事教育又称夏季训练,即于每年夏季实施10周的军事训练;学年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相同,尤以理工学科为重,并授之政治思想教育等。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基层工作,除颁发军校毕业证书外,并授予理工学士学位。1961年至1974年间,军校仍标榜传承“黄埔革命精神”,坚持“军事训练第一”,希望把军校培养成“以枪杆子为主体”的军事学府。1966年11月17日,专修军官班第1批学生入校学习。
黄埔军校自1927年变质,特别是迁台后,教育质量大大下降,由往日名扬四海的黄埔鼎盛时期,渐渐跌入了默默无闻的惨淡经营境地。特别
蒋介石题写校名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大门(2004年摄影)
是在办第31、第32期后,由于接受了美国顾问团的教育方法,原黄埔特色渐渐被冲淡,声誉每况愈下。国民党要人蒋纬国在1980年10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感叹道:“由于美军顾问团来后,才取消原制而重新接受美制。现在我可以说,打从接受美制之后,我们的建军就一落千丈,这是令我痛心万分的事。”(台北出版《近代中国》第25期)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台湾政治出现新的变化,军校教育也出现相应的变动。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军民合一,军事教育内容大为弱化、减少,加强了民用、通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以往的军校教育不同,后来的军校教育改变,主要是回归大学法,4年8学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分4年制大学部和3年制专科部。大学部招收17至22岁高中毕业生,培训4年,毕业后任用中尉,服役10年,期满后除志愿留营者外,还应延长服现役3至5年。专科部招收18至25岁高中毕业生,培训3年,毕业后任用少尉,服现役4年。
1975年入校的学生,修业期限延长为4年3个月,第1至第7学期全部学习普通学科,第8学期才实施步兵班、排战斗教练及步兵连编制兵器训练。1978年专科班第1期入学,修业年限两年6个月。1991年,为符合大学法之规范,学年教育改为4学年8学期,军事教育利用寒、暑期实施。除共同必修课程外,适度增加专长课程,“以符建军实际需要”。1994年,军校在台湾招收第1期女生。1997年10月,招收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