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毛氏三兄弟 >

第42节

毛氏三兄弟-第42节

小说: 毛氏三兄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世才、季源溥之流死不甘心,施展了最卑鄙的伎俩。他们模仿陈潭秋的笔迹伪造供词。对毛泽民则施以连续7天7夜不让合眼的“车轮战术”,企图趁毛泽民极度疲惫、精神虚幻之时,诱使他在“供词”和“脱党声明”上签字。    
        坚强无比的毛泽民,凭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闯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一关又一关。    
        盛世才、季源溥之流再也施展不出别的招数了。1943年9月27日深夜,敌人终于秘密杀害了毛泽民。同时被秘密杀害的还有陈潭秋、林基路。    
        毛泽民,这位农民的儿子,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短暂的47年的一生里,就这样走完了从韶山到天山的辉煌的革命历程。    
        他是韶山冲挺拔的青松!    
        他是天山上空搏击苍穹的雄鹰!    
    ———————————————————————————————————————    
        ①舒龙、凌步机《从韶山到天山》一文。


第二十章 辉煌与缺憾毛泽民等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

        1943年10月7日,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毛泽民等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当时,毛泽东早就看透了盛世才的险恶嘴脸,觉得留在新疆的共产党员早晚要出事,他曾向有关同志讲过这件事,要早做准备,尽快撤回。可是没有等他腾出手来,惨案就发生了,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人间悲剧。    
        消息传到毛泽东这里,毛泽东一下子愣了,他半天说不出话来,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把他埋没在窑洞里,悔恨、自责、反思交织在一身。小弟泽覃牺牲后,他与二弟互通情况时的场面还恍惚昨天,想不到泽民又匆匆去了,他是多么的伤心啊,毛氏三兄弟只剩下了一人。    
        过了好长时间,妻子江青过来喊他吃饭时,他才清醒过来,喃喃自语地道:“泽民真的牺牲啦?”    
        “你这是说梦话啊。”    
        “吃饭免啦!”    
        “这是什么事啊?”江青一脸地不解。    
        在得知毛泽民牺牲消息的最初一周,毛泽东每天吃饭很少。时局虽然困难,但他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同时,大弟泽民、小弟泽覃、小妹泽建等大批革命同志的牺牲,使他更充满解放中国的信心。正如后来所说:“很多革命先烈在我们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踏着他们的鲜血前进吧!”    
        毛泽民在新疆牺牲后,夫人朱旦华和儿子毛远新等被盛世才投进新疆第四监狱。监狱的条件更恶劣了,阴森森的不见阳光的牢房,吃的是两顿发霉的带砂子的粗馒头,没有菜。毛远新当时5岁,饿得皮包骨头,面黄肌瘦。朱旦华等人常常托看守员卖掉一些衣服被单,再买回一些食品,给孩子增加一点营养。她们集体向看守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送孩子去医院看病。在她们的不懈的斗争下,看守最后不得不同意了她们的要求,朱旦华在狱中还参加了支援男牢房的绝食斗争。身陷囹圄4年,朱旦华没有屈服,始终同大家一起,坚持斗争,患难与共,克服了种种折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气节。    
        毛泽东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商量迎救毛泽民的夫人和孩子等大批被关押人员方案。    
        朱旦华和毛远新经过党组织积极营救出狱,回到延安,改嫁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方志纯是毛泽民的亲密战友。    
        1951年,赴京开会的朱旦华带着毛远新同行。会上朱旦华见了主席,毛泽东当面还询问小侄毛远新的情况?朱旦华告诉主席说,远新随她来了,今天与康克清大姐儿子一块看电影去了。主席笑着说:“来了就到家么!我不在还有他婶婶呢?”    
        会后,朱旦华就把远新带到伯伯家。对于侄儿远新的到来,毛泽东甚是高兴,他让江青多加了两个菜,算是为远新接风。    
        朱旦华见主席这般喜欢远新,便说:“远新想回到北京念书,干脆就留在伯伯身边吧?”主席说:“我这儿可是温室里的花朵,跟着妈妈可以经风雨见世面。”    
        毛远新坚持着对伯伯说:“我住在学校,又不住这里,怎么会是温室呢?”    
        毛泽东笑说:“很像你爸爸的性格。好,在伯伯身边念书!”就这样,毛远新留在了北京,一直到大学毕业,深受伯伯的喜爱和重视。作为兄长的毛泽东,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于天山脚下的大弟毛泽民!


第二十章 辉煌与缺憾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

        毛泽东与江青婚后不久,江青调动了工作,从鲁艺转到毛泽东办公室附近任军委档案秘书。他们还搬了家,由凤凰山迁到杨家岭的三间新窑洞里。窑洞在山脚下,砌上了石头,刷上白灰。前面是木结构,窗上糊纸,可以透进少量光线。门外有一小块碾压过的地,摆着简单的桌子、石凳。三间房分为起居室、毛泽东书房兼卧室、江青卧室。地上铺砖,桌椅是木料的,甚至没有油漆。房内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婚后一段生活是比较平静和谐的,有材料说连“江青”的名字都是由毛泽东给起的。    
        1940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李讷诞生了。    
        转战陕北期间,江青对毛泽东还是很关心负责的,那时,她比较能接近群众,经常给工作人员剪头发,讲点文化科学知识,教教针线活等。江青喜欢打扮,也会打扮。转战陕北期间,她不再是长发披肩,而是梳成了两条小辫子。她的着装非常得体,总要显出娇好的身段才行。江青在处处表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她品质和性格上的缺点和弱点。如她的骄傲、风头欲和顽强的自我表现欲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她和毛泽东的感情。    
            随着战争环境的改善,毛泽东和江青的婚姻生活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变化,两人的争吵有时也表面化了。1947年“三查”、“三整”运动开始后,有的同志反映江青在上海的历史有问题,江青获悉后,找毛泽东诉苦,抱怨有人在故意整她,希望毛泽东能替她说句话。毛泽东不答应,江青缠着不放。毛泽东严厉地说:“历史就是历史。既然你在上海那么革命,还要我讲什么话!”江青见毛泽东不帮她说话,恼羞成怒,便与他吵了起来。江青的无理取闹激怒了毛泽东,他朝江青吼道,“你给我滚出去!”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江青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陕北杨家岭时,生活条件艰苦,她只能讲究一下咸淡。后来条件好起来,能吃到猪肉和鸡,江青开始注意起饮食搭配,讲究起饮食结构起来了。比如毛泽东要吃红烧肉,江青便悄悄减少肥肉增加瘦肉,并把干青菜烧进去。对江青的做法毛泽东基本上能接受但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江青在自己注意改变饮食结构的同时,也竭力想影响毛泽东,毛泽东喜欢吃辣的、咸的菜肴,但江青反对,终于江青和毛泽东在饮食问题上闹起了矛盾。毛泽东对江青说:“吃不到一起可以分开,今后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的事不用你管。”    
         在饮食问题上,毛泽东与江青有分歧;在作息上,两人也有不同。毛泽东极少按大自然的规律起居,而江青却是按时作息,其结果常常是睡觉了,毛泽东还在办公;江青起床了,毛泽东刚吃“晚饭”,所有这些均直接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在为人处世上,毛泽东和江青也有差异。江青喜欢嘀咕人,火上加油的事经常干。毛泽东对谁发火,江青嘀咕谁;毛泽东对什么事不满,她就跟着嘀咕什么事。为此事,毛泽东特地提醒江青:“你这个人哪,跟谁也合不起来!”“你跟什么人也搞不到一起,你这个人就是到处树敌。”毛泽东曾告诉身边的工作中说:“江青是刀子嘴,是非窝,尽伤人。等我死后,人家非得把她整死!”①于是他们夫妻俩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毛泽东在女儿李敏面前曾流露出对江青的极为不满来,他说离婚该找那个部门呢?他沉默了好半天,又对女儿讲:“我们家有左、中、右三派,我和你是属于一派。”    
        李敏听了这话,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爸爸太理解她了。因为家庭人口不多,只有李讷和她。显然左、中、右的分法也是有所指的。    
        毛泽东紧紧把女儿李敏搂在怀里,为她揩去了眼泪。然而李敏知道爸爸内心的痛苦。一个伟人也有情感,也有七情六欲,也有难言之苦。    
        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逝世前两三年内“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那个思绪之鸟的翅膀,扇动得并不轻松……    
    如此情调,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得出毛泽东在细听的时候,斜躺在床上闭目遐想的情态。悲壮和忧思,正好交织出他迟暮之年的独特心曲。    
        光是听读,似乎还不够味,还不能排遣胸中块垒。他想听曲子。于是,文化部抽调岳美缇、蔡瑶铣、李炳淑、李元华、杨春霞等京昆演员和歌唱演员,以及刘德海、王范弟、闵惠芬、张晓辉等民乐演奏家,为毛泽东录制配乐演唱的古诗词。由于响彻中南海红墙外面的声音是“万寿无疆”,人们根本不知道毛泽东已重病缠身,故这项工作是在极其秘密状态下进行的,甚至连参加者都不知道这项特殊任务的目的何在。在录制完成的磁带纸盒上,印制着毛泽东的一句语录:“努力学习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实为掩人耳目之所为也。    
        所录作品,多为沉雄悲壮的风格,如岳飞的《满江红》、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张元翰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等等。再就是悲秋伤春和别情离意的缠绵悱恻之作,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白居易的《琵琶行》、洪浩的《江梅引·忆江梅》、秦观的《鹊桥仙》等。想来,这些篇目都是毛泽东自己圈定的。    
        其中,他平时最爱听的南宋张元翰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全词为: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渡。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雁不到,书成谁与”?古人的感慨里,传达着何等的无奈?毛泽东的共鸣中,传达着何等的信息?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97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元老董必武逝世那一天,他整天都在听这首词,不时地拍床击节,随乐咏叹。不久,又让演唱人员重新录制,说是最后两句太伤感了,改唱为“君且去,休回顾”。    
        或许是出于同一种心曲,这年的7月,他在接受摘除白内障手术的时候,特意让工作人员播放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歌曲声中被送上手术台,被送下手术台。    
        红墙外面的人们自然不很清楚,他们心目中这位神圣诗人的思绪之鸟———是飞向历史,还是飞向未来?是飞向政治,还是飞向人生?是飞向思想,还是飞向感情?是飞向社会还是飞向个人?    
        不过,在毛泽东走向他生命尽头的最后一年,人们还是捕捉到了一些信息。    
        1976年元旦,毛泽东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作了最后一次不凡的亮相。    
        1975年除夕的夜晚,他在中南海里那间堆满线装书的书房里会见了来自大洋彼岸的两个年轻人,他们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谈的却是哲学性的话题。这两个在西方文明背景下长大的年轻人走出户外后的体会是:“十里之外就能够呼吸到毛泽东的个性。”    
        与这个消息在元旦这天一同播发的,还有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直到这年9月毛泽东逝世前,如果文化界还有什么共识一致的盛事的话,恐怕就是学习体会这两首词的全国性热潮了……    
        不管情愿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