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体中70%~80%的磷以磷酸钙(calcium ph()sphate)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只有少
部分存在于体液中。血液中的磷有无机磷(inorganic p}losphate)和有机磷(organophos—
phate)2种形式。血磷水平受年龄和季节影响,新生儿与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较高,故血
清磷水平较高。另外,夏季紫外线的影响,血清磷的含量也较冬季为高。血磷与血钙有一
定的浓度关系,即正常人的钙、磷浓度(mg/d1)乘积为,36~40。
血磷检测的适应证:①骨病。②慢性肾脏疾病、透析病人。③甲状腺手术后。④慢性
乙醇中毒。⑤需要加强医疗护理的病人(胃肠外营养、机械通气)。⑥肾结石病人。⑦甲
状旁腺疾病。③拟诊Vit D缺乏(吸收不良综合征)。⑨肌无力、骨痛。
【参考值】 O.97~1.61mnlol/I。。
【临床意义】血磷增高和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7、4—7—18。
表4—7—1 7血磷增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内分泌疾病
排出障碍
吸收增加
其他
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肾衰竭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
摄人过多Vit D,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导致血清钙、磷均增高
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Addison病、急性肝坏死等
表4—7—1 8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机制
原 因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转入细胞内
其他
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活性Vit D缺乏、长期应用含铅制剂等
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
静脉注射胰岛素或葡萄糖、过度换气综合征、碱中毒、AMI等
乙醇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Vit D抵抗性佝偻病等
i 一、血清铁检测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血清铁(serLlm iron),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
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血清铁检测的适应证:①转铁蛋白测定的参数。②铁吸收实验参
数。③急性铁中毒。
【参考值】 ①男性:11~30弘m01/L,女性:9~27弘mol/L。②儿童:9~22肛l〃nol/L。
【临床意义】血清铁增高和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9:
表4—7—1 9血清铁增高和减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增高或减低 机 制
原 因
血清铁增高
血清铁减低
利用障碍
释放增多
铁蛋白增多
铁摄人过多
铁缺乏
慢性失血
摄入不足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铅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等
铁剂治疗过量时
缺铁性贫血
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
①长期缺铁饮食
②机体需铁增加时,如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妊娠期及哺乳
期的妇女等
;4al§a{§i薏j§j§、
霞雏霉霪萎潘霪,凄漫墨鬣譬懑漫鬻{;鎏疆湛透孽l§;
眵纛麓羲懿麟i_攀
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血浆中一种能与Fe”结合的球蛋白,主要起转运铁的
作用。体内仅有1/3的Tf呈铁饱和状态。每分子Tf可与2个Fe”结合并将铁转运到骨髓
和其他需铁的组织。Tf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所以Tf也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另外,Tf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考值】 28.6~51.9肚mol/L(2.5~4.3g/L)。
【临床意义】
1.Tf增高 Tf增高常见于妊娠期、应用口服避孕药、慢性失血及铁缺乏,特别是缺
铁性贫血。
2.Tf减低Tf减低常见于:①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营养不良、
重度烧伤、肾衰竭。③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④急性肝炎、慢性肝损伤及肝硬化等。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
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能与1/3的Tf结合,2/3的Tf未能与铁结合,未与铁结合的
Tf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每升血清中的Tf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re’ty,TIBC),即为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
【参考值】 ①男性:50~77t~mol/L。②女性:54~77肚‘mol/L。
【临床意义】
1.TlBc增高 ①Tf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②Tf释
放增加: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
2.TIBc减低 ①Tf合成减少:肝硬化、慢性肝损伤等。②Tf丢失:肾病综合征。
③铁缺乏: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
四、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fs)简称铁饱和度,可以反映达到饱
和铁结合力的Tf所结合的铁量,以血清铁占TIBC的百分率表示。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
检测的适应证:①可疑的功能铁缺乏。②可疑的铁过度负荷。
【参考值】33%~55%。
【临床意义】
1.Tfs增高 Tfs增高常见于:①铁利用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②血色病(hemochromatosis):Tfs大于70%为诊断血色病的可靠指标。
2.Tfs减低 常见于缺铁或缺铁性贫血。Tfs小于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
铁性贫血,其准确性仅次于铁蛋白,但较TIBC和血清铁灵敏。另外,T“减低也可见于
慢性感染性贫血。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
铁蛋白(ser Llm。ferritin,sF)是去铁蛋白(apoferritin)和铁核心Fe”形成的复合物,
铁蛋白的铁核心Fe”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贮备铁的能力,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
相对稳定性。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
血清铁蛋白测定的适应证:①缺铁性贫血。②贮存铁缺乏。③长时间口服铁治疗的监测。
④贫血的鉴别诊断。⑤缺铁易发人群的监测(孕妇、献血者、幼儿和血液透析病人)。
攀簿jj临戮攀戮攀辈鹾i象◇
⑥铁过度负荷。⑦长时间铁转移治疗的监测。
【参考值】 男性:15~200pg/L。女性:12~150肛g/L。
【临床意义】
1.SIF’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②铁蛋白合成
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恶性贫血(peI’niciotls anemia)。④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2.SF’减低SF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若SF
低于15弘g/I。时即可诊断铁缺乏。SF也可以作为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如果SF
大于100肛g/I,,即可排除缺铁。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
在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在铁络合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当铁缺乏时,
原卟啉与铁不能结合形成血红素,导致红细胞内的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cyte protopor—
phyrin,FEP)增多,或在络合酶作用下形成锌原卟啉(zonl’c protoporphyrin,zPP)。
【参考值】①男性:O.56~1.00~mol/L。②女性:O.68~1.32肚tool/L。
【临床意义】
1.FEP增高 FEP增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
蛋白尿(PNH)以及铅中毒等。对诊断缺铁,:FEP/Hb比值更灵敏。
2.FEP减低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等。
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临床上常需要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
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鉴别。几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见表4—7—20。
表4?7—20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心肌缺血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指标变化较多,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等,但反映心肌缺血
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应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②心肌损伤后迅
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③检测方法简便快速。④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所证实。
一、心肌酶检测
(一)肌酸激酶测定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l…Iatase kinase,
CPK)。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
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肌酸激酶检测的适应证:
1.怀疑有心肌疾病 ①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和CK—MB活
性)。②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病人(检查CK和CK—MB活性)。③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
(检查CK和CK—MB浓度)。④对心绞痛病人危险分级(检查CK浓度和肌钙蛋白)。
⑤心肌炎。
2.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3.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4.监测癌症病人的治疗。
【参考值】 ①酶偶联法(37℃):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②酶偶联法
(30℃):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③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3~
135U/L。④连续监测法:男性37~174U/L,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①男性肌肉容量大,
CK活性高于女性。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③黑
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
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
(1)AMI:AMI时CK水平在发病3~8h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h,3~4天恢
复正常。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心肌再次梗死。因此,cK为早期诊断
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诊断时应注意CK的时效性。发病8h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
排除AMI,应继续动态观察;发病24h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的CK应达峰值,如果
CK小于参考值的上限,可排除AMI。但应除外CK基础值极低的病人和心肌梗死范围小
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等,此时即使心肌梗死,CK也可正常。
(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时CK明显升高。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
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时CK明显增高。
(3)溶栓治疗: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因
此,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
早期判断再灌注。如果发病后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后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
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
引起CK增高。
2.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①cK—MM(CK。),主要
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l,MMz,MMa亚型。MM。是CK—MM
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②CK—MB(cK。),主要存在于心肌中。③cK—BB(CK?)
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较
少,cK—BB含量极微。检测CK的不同亚型对鉴别CK增高的原因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 ①CK—MM:94%~96%。②CK—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