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120节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120节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
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
立T波相连。由于急性损伤性阻滞,可见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
Q波。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此期若治疗及时
而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死的范围趋于缩小。
    2.急性期  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动态
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
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
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
同时并存。
    3.近期(亚急性期)  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
征。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
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理论上异常Q波
将持续存在终生。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
能明显缩小。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典型,异常Q波甚至消失。
    需要指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测水平、诊断手段及治疗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
展。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实施有效治疗(溶栓、抗栓或介入性治疗等),已显著
缩短整个病程,并可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的部位主要根据心电图坏死型图形(异常Q波或QS波)出现于哪些导联而
作出判断。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多与冠状动脉分支的供血区域相关,因此,心电图的定位
基本上与病理一致(表5一l一1)。前间壁梗死时,V。~V。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图
5一卜39);前壁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或QS波主要出现在V。、V,(V。)导联;侧壁心肌
梗死时在I、aVI。Vs、Vs导联出现异常Q波;如异常Q波仅出现在V。、V。导联称为
前侧壁心肌梗死,如异常Q波仅出现在工、aVL导联称为高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
死时,在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图5—1—40);正后壁心肌梗死时,V,、
Vs、V。导联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而与正后壁导联相对应的V。、V。导联出现R波
增高、sT段压低及T波增高。如果大部分胸导联(V。~V。)都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则
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5—1—41)。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尚未出现坏死型Q波,可根据
ST—T异常(ST段抬高或压低,或T波异常变化)出现于哪些导联来判断梗死的部位。
藿嚣霪。;,、I    i{《§{,《{    ;g{;    jj{{    ,  、;;{l{i    ;j#4g*≈
,鎏∞琴0;;。0蠢零}
墅斟u目哪磊皑虿1』珊g  l p’【一§囤
冒雪熏簟雪雾
堑銎U日哪蟊雪疆磊i珊霉  0p一卜g囤
堑鸷U目哪磊吲蝉珊母  6£一卜§国
墨融啦i鞲
鼍攀黔
表5…1…1  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攀攀辫j瓷溅§
    (四)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1?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非Q波型心肌梗死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
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
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需要根据临床表
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梗死既可是非透壁性,亦可是透壁
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不同部位的梗死向量相互作用发生抵消)、梗死范围弥漫或局限、
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如右心室、基底部、孤立正后壁梗死等)均可产
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2.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以不出
现Q波,而非sT段抬高梗死有的可出现Q波,心肌梗死后是否出现Q波通常是回顾性
诊断。为了最大程度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近年提出把急性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
抬高和非sT段抬高梗死,并且与不稳定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sT段改
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类突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Q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
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小梗死面积。另外,sT段抬高梗死
和非ST段抬高梗死二者的干预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选择正
确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作出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
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变。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如不
及时治疗都可演变为Q波型或非Q波型梗死。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时,可见升高的sT段持续存在达半
年以上。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
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图5—1—42)。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
梗死图形常被掩盖,按原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鬻黼鬻瓣霾震
戮赫剩溯羹熏
图5—1—4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
501
廷瀑淤|jI蠛禚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单纯的ST段抬高还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早
期复极综合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异
常Q波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发生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或Q
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心脏横位可导致Ⅲ导联出现Q波,但Ⅱ导
联通常正常。顺钟向转位、左室肥大及左束支阻滞时,V。、Vz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
非前间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此外,右
室肥大、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
别。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第六节  心律失常
一、概述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
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产生可由于:
①激动起源异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窦房结起搏点本身激动的程序与规律异常,另一类
为心脏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部位,称为异位节律,异位节律又分为主动性
和被动性。②激动的传导异常,最多见的一类为传导阻滞,包括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另
一类为激动传导通过房室之间的附加异常旁路,使心肌某一部分提前激动,属传导途径异
常。③激动起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同时存在,相互作用,此可引起复杂的心律失常表
现。心律失常目前多按形成原因进行分类(表5—1—2):
心律失常
    r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l    f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激动起源异常1异位心律{主动性:』慧要兰薹::薏::萎萎委葚:萎篆;
    l    【    l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激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个部位)
    r窦房阻滞
    I房内阻滞
病理性传导阻滞:100次/分,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图5—1—43)。窦性心动过速时,PR间期及QT间期相应缩短,有时可
伴有继发性sT段轻度压低和T波振幅降低。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
亢进、贫血、失血、心肌炎和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作用等情况。
┏┳┳┳┓
┃Il瓢_『j}0≮H.:{。^}j兰k卜卜k           ┃              ┃    ┃兰_}兰叫j薯爿崮一薹譬{三三}曼;目.每斗|。j叫毫薹三举举                       ┃
┣╋╋╋┫
┃j.…1t:江u孚纠:i扛矧≤:掣。目奠        ┃:::■—:= ┃    ┃三兰_j刊:…二。{曼妊茎孽习三拄士喜一一之:b÷L爿喜净毒一:#                   ┃
┃:b㈠II_㈠kk.t。l曼nbh』,,_上:i l’曼 ┃■i羔         ┃    ┃一{兰.j{爿.÷三三b辋马三寻三i暑兰南三Eil;j卜:;■}_f?}::l一.4一h越=4一 ┃
┣╋╋╋┳┫
┃万习网网;五冉砌A试8少文^{一              ┃k辩爹         ┃雌  ┃17水式f目,^武删再茂^7#交 ┃磅陵n蚓渊臣墅』键≥                               ┃
┣┻┻╋╋┫
┃霹Ej一:Ijj三一iil一!..it牛鬈刊i可量:FEi}三                  ┃囊}薯}三生目曼E薯习兰b    ┃生I:聿苎巨釜当妻甚譬篓三生拄                     ┃
┃##:『_再÷卜卜㈦。一卜{爿一。r书:高}                          ┃吾{剖型刊割;’;臣量司一 ┃一}量巨{到≤#i。巨;妻皇簪                        ┃
┗┻┻┛
    ’    图5—1—43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传统上规定窦性心律的频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