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香港骑士曾荫权 >

第8节

香港骑士曾荫权-第8节

小说: 香港骑士曾荫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
  曾荫权在一次接受报章访问时称:“81年,我获送往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及公共行政学,一晚,外面下着大雪,午夜梦醒与太大说起,若当时有人给我一碗道地的云吞面,我愿出价100美元。 
  他对云吞面的情义结,在于他一家在港已有三代,想尽快回港,云吞面更令他加深对香港的归属感。 
  在一次曾荫权陪同董特首观赏立法会议员与记者同乐日的足球赛时,也不忘显露其“爱国热心”。 
  他以一身“机师”装扮出现,惹起传媒注目,又大谈中国空军抗日战争的故事。 
  被记者问及他的机师装束时,曾便说联想起一段历史,就是二次大战爆发期间,中国空军从云南飞往缅甸,为当地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远征军和盟军作补给时,飞越喜玛拉雅山一个名为“飞驼峯”的险要山峯,“在这裹有很多飞机跌落去(坠毁)。” 
  曾荫权又提及当年自组飞虎队,赴华参战援助中国空军的美国将军陈纳德,他说:“陈纳德当年专搞这些(作空军增援部队)”莫非语有所指,形容他要攀上的另一个高峰同样险要非常,随时有坠机之虞?在他身旁的立法会议员刘炳章听罢此故事后,即笑说:“你曾荫权没有跌下来呢!” 
  在香港特区成立一周年,身为首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究竟感想如何?从他在香港回归一周年撰写的文章,就可瞧出端倪。 
  在这篇题为《足以自豪的一年》的文章中,曾荫权表示在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看见国旗及区旗缓缓升起,标志香港特区正式成立,是最叫他感动的时刻:“当时我和同僚及司法机构法官肃立在交接仪式礼台上,见证这庄严时刻的来临。仪式宣示了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同时亦标志著港人治港的开始,我们原有的社会制度、法制及生活方式保持不变。” 
  回顾过去一年,最令这位财政司司长有强烈感受的,是香港的成就和顺利回归祖国,同时他能贡献自己服务特区政府和市民,实在令他觉得自豪。 
  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缓缓升起,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成立。特首董建华偕一众政府高官,在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及各国政要嘉宾面前,肃立宣誓,表明效忠特区政府。过渡为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也要开始迎接“易主”后的连番新挑战。 
  七月四日,曾荫权出席简报会演说,声言希望香港尽快成为“亚洲曼哈顿”,因为香港的银行、金融、运输及电讯等服务业,与美国曼克顿一样具国际竞争力,有信心香港在特区政府领导下,绝对有能力为内地、亚洲及其他地区,提供多元化商业服务。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一节、考取公务员  
      
 
 
  曾荫权最初并不想当公务员,就是因为公务员的薪水虽然还不错,但要想发达,却不太可能。更别想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相对普通的打工阶层,香港公务员的薪水确实算是高的。但这种高,也并没有高到可以令你发财当大老板的程度。就以曾荫权当政务司司长的薪水来说,年薪超过700万港元,而且,这个薪酬标准,还不是当初公务员的标准,而是问责官员的标准,公务员的标准要低许多。 
  为什么公务员的薪酬比问责官员低?这里有一个原则,公务员是终身制的,干到一定年龄退休之后,还可以享受退休薪俸,生老病死都有保障。问责官员则不同,担任某一个职务,才有相应的薪酬,一旦你失去了这一职务,便什么都没有了。因此,当问责官员,薪酬虽然高出许多,却也有相当风险,如果你在这一位置仅仅只是坐了几个月,随后因事被免职什么的,你就失去了一切。拿梁锦松为例,他曾经是商界要员,年薪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后来担任财政司司长,如果是高级公务员,即使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也能享受一份公务员薪酬。但后来转了问责制官员,不久以后又辞职了,政府便不再支付他任何酬金了。 
  700万年薪,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仔细算一算,每月差不多只有60万元,缴纳有关税项之后,也就50来万,而此外,政府不给他任何补贴,所有一切与政务司长任内相关的开支,均需要他自己掏。例如他的私人秘书,司机,日常的汽油费包括部分出差费用等,就算是他出于工作的需要宴请某些官员,费用也得由这份薪酬包干了。内地便有很多人感叹,到香港固然是一件好事,却不愿和香港人接触,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不招待饭的。某些职衔稍高点的官员招待饭,那也差不多就是公务员便餐,和他们平常上班时吃的差不了多少,既没有酒,也没有七大碟八大碗。有一名内地公务员回来后谈曾荫权请客的情况,竟然是请进自己的家里,由妻子亲自下厨,整了一顿家常便饭。他们当然不可能像内地的人那样,叫上一大群去高级酒楼大吃大喝一番,真的那样,他们每个月的薪水,很快就花光了。 
  因为他确实在辉瑞制药公司干得不愉快,看不到前途,加上父亲一直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公务员,一年后,曾荫权下定了决心,参与了当年招考公务员的考试。 
  年轻时的曾荫权,还是颇有野心的,他希望凭着自己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对于当公务员,兴趣不是太大。可整个香港,想当公务员的人还真不少,竞争异常激烈,加上他的心理准备不足,这一年竟然名落孙山。 
  这次落榜,反倒是激起了曾荫权的斗志。在他看来,以自己在华仁书院良好的成绩以及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的过去,要考上公务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结果,看到和自己一起报考的人高高兴兴地由政府分派了工作,他还是只能每天去推销阿斯匹林,心里颇有些懊恼,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挽回这个面子。 
  1966年,他第二次参加了公务员招考,这次他是有备而来,事前做足了各项准备,结果是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67年1月,他正式成为港英政府的一名公务员,被分派在市政局处理牌照事务。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二节、下个目标:政务官  
      
 
 
  既然选定了公务员,以曾荫权那种要强的性格,自然不甘一辈子当一名行政官,如果仅仅只是给自己定下这样一个目标,当初,他恐怕就不会考公务员了。 
  跨入公务员队伍之后,他迅速给自己确定了更高的目标:考政务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荫权默默地准备了整整4年。 
  经过两次考试,在1971年他通过了政务官考试,正式成为香港政府一名高级公务员。曾荫权成功考取二级行政主任(ExecutiveOfficerII,EOII)职系,在当时市政事务署工作,专责牌照事务;两年后升为一级行政主任,派往新界区。 
  刻苦耐劳的他又获得上司推荐,考取政务主任(AdminisuativeOfficer,AO),成为公务员职系中的“天之骄子”,被派往当时的离岛民政处。 
  这一年,曾荫权27岁,在香港政府的政务官中,确实是年轻的新生代。而在整个政务官队伍中,没有大学文凭的,非常之少,曾荫权成为其中的一员,自感压力巨大。踏进新办公室大门,曾荫权兴奋万分,充分证明自己经年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他第一天上班,便跟副布政司祈连桐会面,短短一席话,对他日后的为官历程留下深远的影响。 
  曾荫权记得,当时祈连桐对他说:“后生仔,当政务主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说心中所想的事。虽然你在说之前,要考虑客观因素,而且上司未必接受你的意见,但没有人是可以阻挠你说话的。”此番鼓励言词,令曾荫权明白到做政务官必须敢言,成为他一直在官场奉行的金科玉律。 
  理民府是香港当年的一级政府机构,香港回归后,这一机构更名为地政处,相当于目前国内的国土机构。离岛即远离香港主要街区的岛屿。香港的离岛很多,比较著名的离岛有长洲、昂船洲、坪洲等,长洲因为是天后庙所在,所以成为香港最有名的离岛,也是所有离岛中比较大的一个岛。除此之外,香港周边还有很多离岛,居民数量也相差很大。离岛不是区,而是区下面的一级政府机构,相当于中国内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农村的乡一级机构。由此可知,27岁的曾荫权,当上了港英政府最低一级的官员。官阶虽低,可毕竟手握土地使用权,所以,权力不小。离岛居民建房用地,生产用地,商业用地等所有一切用地行为,均在理民府的管辖范围。此外,由于离岛的土地辖权不像市区那么明确,土地纠纷相对要多一些。虽然职位低,要处理的事情,却琐碎而且麻烦。 
  如果换个人,很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次流放。毕竟,在所有考上的政务官中,曾荫权的学历是最低的,将他放到离岛去当政务主任,远离了市区远离了家人,即使是休息日,也常常不能回家,自己的整个生活,全都困在了离岛之上,这不是歧视他学历不高吗?但曾荫权并不这样想,在他看来,进入离岛工作,是自己的一次机会,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了解民情,积累更多的基层工作经验。至于自己的学历不够,在安排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他也非常理解。毕竟,这个社会,是一个实力社会,你有怎样的实力,便可以担当怎样的职务,在你实力不够的时候,你就得尽一切可能增强你的实力,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原则。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三节、遇上伯乐——夏鼎基   
      
 
   
  曾荫权对待工作勤勤恳恳,正因为此,业绩引起了港英政府一位高官的注意,他就是当时任财政司司长的夏鼎基。就是这个关键的人物,改变了曾荫权的命运,后来被曾荫权称之为伯乐。  
  在香港现行财政体系中,夏鼎基占有很重的分量,一般的香港人认为,夏鼎基对香港今天的自由经济秩序的建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最为著名的理财思想,是“积极不干预”政策,这一政策,后来被诸多的香港人捧为金科玉律,且认定不变的定律。夏鼎基在香港人眼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他确立了一系列理财原则,还在于他不计国别不计身份不计民族,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华人高官。这些人包括了后来在香港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曾荫权、任志刚等人。  
  正是协助夏鼎基工作的这段时间,曾荫权的财理能力开始突飞猛进。  
  与行政主任不同,政务主任掌管政府的政策制定工作,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便调任不同部门,面对其它工作,可谓极具挑战性。曾荫权任职中离岛,这是香港公务员的一种轮岗制,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公务员都不肯前往条件比较艰苦的离岛或边远地区任职。三年之后,轮岗到期,曾荫权回到政府等待重新分配。香港政府有很多部门,此时,曾荫权有可能被派往任何一个部门。  
  对于曾荫权的新工作有调配权的,在当时的港英政府有几个人,一个是布政司司长,一个是财政司司长。布政司司长对于一个普通股级干部的任免,大概也不会操太多心。财政司长理论上和其他司长是平级的,但职权上,这个职务名列于香港所有官员的第三位,仅次于布政司长。所以,财政司长对公务员的人事安排,有着相当大的权力。  
  当年的财政司长夏鼎基对曾荫权在离岛时良好的工作记录非常满意,他指名将曾荫权留在了财政司,直接在自己的手下工作。一般人认为,在财政司工作,对于一名公务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机遇,多半都属于内定的重点培养对象。曾荫权在官场平步青云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步的。  
  说起这位恩师,曾荫权满怀尊敬与感激之情。而且的确,这段“学师”的日子中,他从夏鼎基身上学会了不少东西。  
  他清楚记得,财政司办公室位于布政司署五楼,有一张大班椅。每年圣诞节翌日,就是开始制订财政预算案的时间,办公室顿时变得热闹不已,除夏鼎基会端坐在办公椅上,其他财务部的官员总会分坐左右,开始忙碌的“度桥”生涯。  
  对于素有学者风范的夏鼎基,财政预算案俨如他的“学术著作”,就连在立法局宣读的演辞都由他亲笔撰写。而曾荫权这“小徒弟”只扮演“斟茶递水”的小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