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科幻 电子书 > 太空神曲 作者:[苏] 阿·卡赞采夫 >

第1节

太空神曲 作者:[苏] 阿·卡赞采夫-第1节

小说: 太空神曲 作者:[苏] 阿·卡赞采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者】应天士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号】10196·004
【日期】1980年10月第1版
【字数】315,000
【页数】448页
【印数】1-77;000 册
【定价】¥1。04元
【文件大小】490kB
【文件格式】TXT
【安全性】已通过杀毒软件KV2008检测 '病毒库版本:2008…05…08'
【制作者】Xinty665

★ 特别感谢:本书资料由《读书中文网》 ken777 提供PDF和DOC ★

【内容介绍】
  以天文学和宇航为主要题材的阿·卡赞采夫是前苏联的一位科幻大师。《太空神曲》描写了世界大同时代的宇航探险,气势磅礴,不次于阿瑟克拉克的拉玛一。
  三代宇航人的爱情;
  失去归宿的航程有了归宿;
  太空中真空能的利用;
  打开祖先的记忆;
  冰冻大洋;
  外星智慧生物:“长生老人”和“起先是干苦力活的小爬虫,长成之后是谈情说爱的大蝴蝶”;
  袖珍地球;
  ……

  目录:

  第一部 维琳娜
  第一章 星星的召唤
  第二章 心上的冰块
  第三章 祖先的记忆

  第二部 智慧生物
  第一章 神秘的境地
  第二章 地外世界
  第三章 长生老人

  第三部 远景
  第一章 后代人的隔阂
  第二章 维琳诺莉
  第三章 伟大的力量




  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也不能完成。
    ——黑格尔



第一部 维琳娜

  我永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翻遍尘封的、读破了的书册,去寻找她神秘的故事。
    ——阿·勃洛克



第一章 星星的召唤

  绝顶聪明的人向我们说到:
  那里有光怪陆离的许多世界;
  无数太阳正在那里照耀,
  人们在那里定然是子孙万代。

    ——米·瓦·罗蒙诺索夫

  一、失去归宿的航程

  罗曼·拉托夫纪念像建立的时候,他还活着,但不在人世间。一张大理石座椅,一条大理石围带,系住一尊大理石的飞行员。飞行员仿佛正从无法返航的远方,忧戚而深沉地眺望着。
  高大的大理石像矗立在大路上,它分开迎面驶来潮水般的车流,仿佛想要阻遏住急行的人群,告诉他们:如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类摆脱大自然的束缚,挣出大地的怀抱,自由来往于广漠无垠的宇宙间……

  罗曼·拉托夫带领了一个考察组飞往火星。行程中,航船控制系统的一部喷气式推进器出了故障。因而航船就再也不能返回地球了。可是,全体乘员还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制造人工食品的设备可以运转许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宇航员们一方面深知自己必遭灭亡的结局,一方面继续向星球飞航,至于抵达这些星球则是这一辈子办不到的事了……
  罗曼·拉托夫考察组竭尽一切可能保持与地球上的联系。由于离地球越来越远,航船上远程电波发射器发出的信号逐渐衰减,甚至高灵敏度的射电望远镜也越来越难以觉察到了。
  拉托夫发回的最后一份电讯的收录人员中,有他的儿子阿尔谢尼。阿尔谢尼为了当自己渴念的信号出现时能够在场,一直没有离开无线电天文台。
  这次,射电望远镜收录到航船信号已经到了灵敏极限。阿尔谢尼猛然站起身来,他听着逐渐消逝的亲人的电波,心都碎了。射频杂音的干扰很大,无法分辨亲人发回的电波了。
  罗曼·拉托夫及其失控的航船,百般无奈地背离了原定的在太阳系中的航线,而是在火星与木星的飞行轨道之间梭巡。他要告诉地球上的人们有关对灶神星这颗小行星的观察所得,灶神星是当年行星法艾东①的巨大碎块。它和其它行星的残骸一样,仍按照原先的行星轨道环运行。
  【①法艾东传为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里奥斯的儿子,后被宙斯用闪电击毙,原因是他替其父太阳神赶车不慎,造成地球燃烧而毁灭的危险。宙斯拯救了地球。——译者注】
  罗曼·拉托夫急于告诉人们,他观察到灶神星上有砂质的荒野,清晰的干涸了的海岸线,岩壁上矿床的等边几何图形。
  “很像……城市废墟……”射频干扰中传来隐约可辨的音波。
  阿尔谢尼肃然立正,双手握紧,就跟听父亲的遗言一样,听着对人类的忠告:超强核装置的爆炸,足以引起链式反应,使大海中的全部氢原子聚变为氦,造成整个行星的海洋的热核爆发。
  爆炸了的行星,其残骸之所以未曾四散分飞,罗曼·拉托夫正是这样解释的。他设想,最初是由于行星外壳水域的爆炸,造成球体开裂,然后,由于火星、木星引力的作用,使裂开的星球解体,分成巨大碎块。他讲述这一切,是因为惦念地球,生怕地球罹此厄运。
  人们无法传送出下列消息来慰藉拉托夫:航船启程之后,人类文明社会迅速地度过了危险的发展阶段——大洋彼岸的劳动群众去除了美洲的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进入了联合世界。
  遥远的电波回响着的整个一段时间里,阿尔谢尼·拉托夫就跟塑像一般伫立在仪器旁,两眼眨也不眨地望着窗外圆榫形的巨大射电望远镜。他脑海里浮现出一间失去操纵能力的指令舱,舱内是随时会失去生命、却正在为地球命运忧虑的父亲。
  站在阿尔谢尼身旁的是他的朋友柯斯嘉·兹旺采夫,也是一位无线电天文工作者。他们两人都十分清楚:派一个救援小组给罗曼·拉托夫是不可能的。俗话说:大海捞针;但是,大海捞针比起在广漠浩渺的苍穹中去找寻这粒微尘也还容易些。

  阿尔谢尼沉痛地忍受着这种不幸的折磨,他既不能恸哭还活着的父亲,但又不能指望何年何月能与父亲晤面。对于在航程中失去了归宿的亲人的绵长思念,使他经常沉浸在深思中,显得孤僻,甚至,变得沉默寡言。他知道父亲的理想——进行星际探险——于是便立誓完成罗曼·拉托夫未竟的事业。柯斯嘉理解这一切,并且相信,阿尔谢尼决不会说空话。他很快就感觉到,自己的这位朋友在收到父亲有关灶王星的电讯之后,正在构思什么。
  无线电天文台领导人伊格纳契·谢苗诺维奇·施洛夫教授走进屋来。这位教授高高的个子,身材笔直,就是肩膀不如阿尔谢尼的宽厚。他的灰白的脑袋略微朝后仰着,就像是要在交谈者的头顶上寻找什么。
  柯斯嘉·兹旺采夫,是个十足的促狭鬼,戏谑地将教授比之为古俄罗斯目空一切的安德烈依·比尔沃兹汪尼大公,此公因为颈椎骨粘连的毛病,脖梗从来不能向前弯。
  “阿尔谢尼·罗曼诺维奇,”施洛夫教授用低沉的胸腔音凄然地开了腔,“还能收到令尊发回的信号吗?何等深切的哀痛,他的英名必将永在人间。”
  柯斯嘉用那双茨冈人一样的乌黑眼珠子向首长扫射了一下,但是,首长继续说道:
  “难道说,这样的牺牲还不能说服人们,使他们相信人类登临其它天体全无任何必要吗?如若把用之于宇宙火箭的装备和器材,全交付给我们,无线电天文工作者们,那么,我们向全世界揭示的有关宇宙的情况,肯定远胜于宇航员们。”
  “请原谅,”阿尔谢尼委婉地说道,“无线电天文学是我深信的。不过,我父亲提到了法艾东的情况。可能,智慧生物用核战争毁灭了这个星球。”
  “兄弟文明星球的毁灭!”施洛夫叹息一声,“老生常谈罗。不过,这个消息总算证明了,无法返航的人们目前处境还没有什么危险。”
  “对的。我们最好能把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提高到几十亿倍。我有个设想。”
  “噢——噢?”施洛夫警觉起来,然后展颜一笑,说道,“很高兴,因为悲痛没有使你挫伤。专题讨论会上我们再商量吧。”
  施洛夫教授是位曾经提出过多项科学设想的著名学者。但是,当别人提出设想时,他总是受不了。教授一面按章办事地检收着其他星球世界可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一面又认为高度的文明世界不可能不以定向射线发出信号,像某些人的预计那样,决不至于各向同性地四散发射。因为这样需要的能量得像神话般的巨大。有一种假定,认为文明世界有三种类型:达到地球文明水平;全部掌握了自己星球能源的;能够使用银河系中各星球的全部能源的。这类奇特的论述很使施洛夫恼火。
  教授诲人不倦地阐述,“智慧生物”的文明世界和我们相距之遥远,是用接近光速飞行的宇航船也无法登临的。至于地外文明星球将其能源用多少于自身的需要,又用多少于智慧世界之交往,对于这样的问题,教授断言:“不论多少,超不出这个星球本身所有!”并且引证了格鲁吉亚古代诗人肖泰·卢斯达维奇的诗句:“从瓦罐里能够喝到的,超不出它里面所有的。”

  阿尔谢尼·拉托夫的设想总算引起了施洛夫的兴趣。
  “考虑得很不成熟,”阿尔谢尼谦虚地说道,一面在讲台的深色玻璃板上画着草图。放大了的图形立即在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映现出来。“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是设在哥斯达黎加的阿列西波火山口上的那台,直径——三百公尺,它散发出的吸收射线的光束,控制了一部分空际。若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伊格纳契·谢苗诺维奇不是很赞成宇宙航行。可是,如果让宇宙航行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呢?”
  施洛夫仿佛使足了劲,才使灰白脑袋点了一下。
  阿尔谢尼·拉托夫简要地说明了自己的设计,那是在近地宇宙空间建造一架抛物面向空碟形全球天线,天线由金属线编结成。轻盈的、延展在地球整个半球上空的天线,一昼夜中将随同地球绕行一圈,装置的方式是使其处于能与地球同步运转的定位空间。全球天线随着地球转动着“侦察”整个太空。
  天线抛物镜面的焦点上设置检波舱,宇宙间各种无线电信号全将传送到那里。
  “星盘,”柯斯嘉·兹旺采夫庄严宣称,同时,晃动起黑中透蓝的鬈曲成团的长发。他爱用一种,正如人们常说他的,“楔形文字”表达思想,并且随意加入一些意思相近但纯属他本人生造的字眼。
  人们纷纷向阿尔谢尼提问。他逐一作了解答,并且在讲台的深色玻璃上绘出一幅幅示意图,图形随即在屏幕上放大出来。全球天线的金属线由一系列宇宙火箭牵引,它们沿天线外延作盘状飞行,火箭身后将是一道道极其纤细、如同熔化了的银色金属线。轻盈的、延展在整个半球上空的这些金属线编织成巨大的天线镜面。全球天线,是仅从其大小尺寸来说的;至于灵敏度,它将比一百公尺直径的射电望远镜要强百十亿倍……
  施洛夫教授满意地连连点头,此举顺带驳斥了有关他本人颈椎骨的奇谈怪论——说到底,如此宏伟的设想,出自他所领导的无线电天文台,他也感到心满意足了。
  “智慧生物如果发来信号,那么,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爆发式的汩汩声,电波脉冲,”阿尔谢尼·拉托夫继续说道,“发报人把电讯,比方说吧,压缩成百万分之一的信息,长时间地把能量集中到发射这信息上。这也不需要整个银河系的巨大能量了。全球天线甚至可以检收到功率相当于地球上普通发报器发出的信号。”
  阿尔谢尼·拉托夫的计划是很宏伟的,施洛夫以自己的全部威望支持他。
  阿尔谢尼·拉托夫在专题讨论会结束后走回自己的实验室时,写诗成癖的电子控制技师瓦里亚·波列夫追上了他。  瓦里亚身材纤瘦,颇有点女性的风度,留得长长的鬈发一直披到肩膀上(柯斯嘉戏称他为“王子”)。
  “王子”拦住了阿尔谢尼:“全球天线!不仅是宏伟工程,而且是壮丽的诗篇!聆听着宇宙的声音——”于是乎,他诗兴大发:

  那明丽的花园,令人神往的一切如此静寂,
  连老虎也正匍伏憩息。
  鳞状的茎秆顶端倏忽一闪,
  绽放的罪恶之花突然出现。
  那里是凉爽而松软的林间小径,
  临晚的时分格外清新。
  那儿一片青蓝色的羽鳞,
  ……

  “肥厚多刺的飞龙正曲身爬行”。阿尔谢尼微笑着说完最后一句。
  “你怎么会想到这么一句的?”
  “因为你的诗跟勃洛克的作品一样。”
  “不对,我歌颂的是地球上空的无线电天线。”
  “我可从来没有想到鳞状的茎秆,罪恶的花瓣。”
  “那么,你想些什么呢?”
  “以后我会告诉你的。”阿尔谢尼口里答应着,心里想念着自己的父亲。

  近地宇空全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