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被带到刘万家的房前,敌人让大伙儿坐在这家的井前。这时有个像日本军官模样的人,先讲了一通话,然后用军刀向人群指了一下。一群日本兵便从人群里揪出10个人来,喝令他们站到大石磨盘上,同时又在井的旁边摆了一个长凳子,并让赵三提来一满桶水。稍后上来两个日本兵,先把小二拉出来,让他面向井坐在长凳子上,并蒙上眼睛。然后,日本兵把刀拔出蘸上水,挥刀就把小二的头砍掉了,跟着一脚将尸体踢入井中。下一个便挨上我了,还是蒙住眼,坐在长凳子上。就在杀我的瞬间,我把头缩了一下,躲开了屠刀。随后站起来就跑,但又被追来的日本兵抓住了,重新捆绑结实后,再次被拉到井的旁边。因我穿的棉衣领子高,一个日本兵在用手把我的衣领折下去时,我想必死无疑,也就豁出去了,一下子将他的手指咬住,那家伙痛得直叫唤。这时,又一个日本兵慌忙将我踢落到井中,接着从井上打了两枪。你们看,现在背上和眉头上的疤痕就是那时留下的。”
说到这里,张先生脱下了无领衬衫,裸露着上半身。我们看到他那魁梧的背部,确实残留着红黑色、轮廓清楚的伤痕。接着他又继续说道:“当时在我的身上又扔下9具尸体,也有未死呻吟的,压得我无论怎么挣扎,也动弹不了。敌人走后不久,赵三来取水桶的时候,我连叫了几声‘救命’,随后就失去了知觉。不知什么时候赵三找来人将我救了出去。同时也把其他尸体拖了上来,有两具尸体的头和身子还连在一起,其他的都被砍断了。”
看来写文章是很长的,但张先生的谈话仅有一个多小时。光顾交谈了,他拿出来的西瓜也忘了吃。只见他一边擦着滴滴答答的汗水,一边用手比划着表示,并把衬衣脱了又穿上,样子显得很激动。虽听不懂话里的细节,但当时的情景却紧紧吸引着我(我核对了翻译祁先生录的磁带内容,它与1956年张先生在沈阳对铃木启久原日军少将战犯的审判证言是相同的)。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又一个“三光作战”(3)
鸡冠山的洞穴张先生的家属于东峪,房后的山叫鸡冠山。听了张先生的叙述后,我们顺便去看了那个山洞。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这一带的山脉,大都是石灰岩构成的。山上岩石的轮廓线流畅柔和,宛如婀娜少女的肩膀。表土流失部分已露出了白色的石灰岩,其样子很像规整的网格一般。岩石下边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山洞,这就是令铃木少将头痛不已的抗日游击队或八路军的藏身洞。
其中,那个大山洞叫狐仙洞,大人可在洞里站立行走。据当地人说洞里可容纳300余人,而且还和别的小洞穴相连。我们前去参观时,见到洞穴的入口处及里面的洞顶已塌陷下来,不能进去。不过,在半山腰的附近有个入口,由此可知这个山洞从前确实住过人,但现在则无法进去了。
该山洞口已坍塌了一半,都长满了草。洞前竖立着一块写有“烈士洞”的石碑,上面碑文记载着建碑的由来。但石碑也倒塌了一半,看样子也没有很好地保护过。通过当地人以及陈平等先生的介绍,再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可以证实,日军于1942年4月对鲁家峪讨伐时,曾在此地杀害八路军。
当时,狐仙洞住进了八路军(十三团)的伤病员和卫生兵约30余人。袭击鲁家峪的日军和治安军(傀儡军)约100余人包围了这个山头,并支起了帐篷,架起了电话,洞前还有一部分士兵站岗。因为洞里没有什么声音,日军遂将由别处抓来的农民驱赶进山洞里,让其了解情况。这时,洞里的八路军误以为是日军摸进了山洞,便向洞外开了枪。日军一看洞内有人,便向洞内发射了毒气弹,然后引爆地雷和炸药将洞炸毁。日军还在洞外监视了两天,见洞内已无动静,才下令撤退。后来得知,洞内的人全部被杀害了。狐仙洞附近的几个山洞也遭到同样的残害。据中国方面的文献记录,在一般情况下,日军先发射毒气弹,然后用炸药炸毁山洞。对从洞内逃出来的人,或在出口处击毙,或用刺刀挑死。在此次5天的讨伐中,日军在鸡冠山杀害八路军战士72人,伤病员23人,计95人。包括上述的事件,仅在1941年至1942年期间,日军在鲁家峪就杀害了225人。
马兰峪的“集团部落”在鲁家峪的实地调查一结束,我等一行立即转往马兰峪。马兰峪距遵化县城西北约25公里,是低丘陵地带。它是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一处极为平凡的村庄。只因清东陵在此,故而闻名于世。马兰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偏西数公里处就是清东陵,它恰好位于丘陵与平原区的结合部。陵区内分别建有顺治、康熙等几位皇帝及他们的皇后、贵妃的陵寑。近代史上曾辉煌一时、阴险狡诈的西太后也葬在此地。清东陵西南125公里处便是北京。近年来,这里已变成了闻名遐迩的观光旅游地。
当然,我们不是来观光的。来此的目的,只是为了实地调查一下,当年日军推行“无人区”政策下的“集家并村”或称“集团部落”的真实情况。
据日方的文献记载:设立“无人区”的目的,是为了封锁伪满洲国边境。为此,特在长城线内侧马兰峪至建昌(迁安北20公里)附近,划定了宽46公里,长约100公里的带状区域,作为“无人区”,并将“无人区”中所在的村落全部移出。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第2卷第232页。为此,日军从1942年9月实施了“冀东(一号作战)终期作战”行动。此次行动的重点之一,便是设立“无人区”。与此同时,为了彻底封锁抗日根据地,还构筑了200多公里长的封锁沟。马兰峪恰好处于“无人区”的最西侧。不仅如此,在实施“一号作战”行动的前后,日军已将“无人区”向长城线的南北两方扩展开来。
马兰峪的幸存者闺子金(右、满族)和萧广(左)
我们在乡长的带领下,来到乡政府的一间屋子里,拜访了两位当年的幸存者。他们是闺子金先生(75岁)和萧广先生(74岁)。闺子金先生红脸堂,留着长胡须,看样子像是满族人。与同席的乡长谈话中,果然证实了我的判断。因这里有清东陵,越过长城便是旧日满洲地带,故而此地满族人居多。他们两位相继给我们讲了下述情况。
“这一带的村庄分散得七零八落的,”闺说,“1941年旧历六月,那年我9岁,日军便在此搞起了‘集家并村’,当时的‘集团部落’在六合村,人们都被集中到了那里。那一年雨水很多,我清楚地记得,刚搬进‘集团部落’不久,那间新搭的小屋便倒塌了。为了重建小屋,又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1942年的时候,日军又下令在‘集团部落’周围用土和木料筑起了围墙。墙高约1丈至15丈左右,一个围子内,只有一个门。在接到搬入‘集团部落’的通知后,谁要是磨磨蹭蹭的,他的家当即就被点着。原来的房子都被烧光了。凡到‘无人区’打柴的,都要被杀死,种地也是在围子附近。另外,敌人还让村民在马兰峪村的周围转着圈挖了宽8尺、深15丈的封锁沟,并由青壮年轮流站岗放哨。如果八路军来了,就得大声吆喝。封锁沟每隔一段还设置了瞭望塔。”
这里所说的“集团部落”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圈”。日军为了切断当地居民与八路军、游击队的联系,便强令那些居住在山间僻壤的百姓离开家园,并将不愿搬迁的百姓家的住房、食物、家畜及其他生活用具全部毁坏、烧光。然后,把那些百姓驱赶进“人圈”,以便于日军的监视和集中管理。
但日军也清楚,他们把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赶出家园,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强烈反抗。曾任当地最高指挥官的铃木启久少将在回忆录中写道:“部队用武力强制居民撤离,引起了他们的怨恨,八路军则借用‘三光’政策来进行反宣传活动。”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又一个“三光作战”(4)
另外,据直接参与“无人区化”和“集团部落”建设的日军部队的《联队史》记载:在52天内,参与劳动的人员为1957万人次。在长城一带“无人区”建起了76个“集团部落”,可容纳123户村民6454人。同时还建起了临时性“集团部落”28个,可容纳2342户,计12 063人。由此看来,日军对“无人区化”的实施规模之大、决心之彻底,就可想而知了。但它与中国方面的调查、研究后所发表的数字仍有很大差距。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第2卷第223、243页。
结束了在乡政府的采访,主人带我们来到乡政府后面的小山坡上,指着远处的一座建筑说:当年那里是东陵办事处,通称为“东府”,住着日军,现已改为医院了。我站在高处眺望了一下马兰峪的全景,这时主人又告诉我,前面左边那条路直通遵化县城,而右边那条弯弯曲曲的路则通往东陵。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双手比划着当年封锁沟的地点和范围。
我站在那里,眼前仿佛出现了从丘陵和山区中被驱赶出来的大批中国农民走进“人圈”的情景。
初听“集团部落”一词的人,或许会联想起清晨,人们随着日出而到墙外去耕作农田;日落后,又返回围墙内歇息,那种宛如田园牧歌一般的生活。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在严密的监视和命令下,“人圈”中的百姓,必须无偿地完成日军规定的生产任务,而过的却是非人道的奴隶生活;住的是小窝棚,铺的是破草席。缺吃少穿又无药,饿死、冻死、病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这些情况将在第二部陈平的论文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水泉沟的“万人坑”——夏之离宫,承德的悲痛水泉沟的“万人坑”第二次实地调查是在1988年11月中旬,地点:承德市。同行者仍是陈、姬田、祁3个人。
虽然是11月中旬,但承德已披上了冬装,充满取暖煤烟的气味,而且煤烟像浓雾似的包围了整个城市夜空。到了白天,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烟雾散去,这个山城的真实面目才显露出来。当初冬的夕阳西斜时,晚霞洒在周围的群山、市区的草木及家家户户的房子上,放出熠熠的光辉,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夜幕再降临时,整个城市又笼罩在充满煤烟味儿的夜雾中。
承德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尤其是避暑山庄和点缀周围的寺庙群,更是闻名遐迩。尽管如此,据说这里的夏季也并非那么热闹非凡。这反而愈加凸显出这一夏日行宫的肃穆与壮观,不禁使人感到它确实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杰作。然而,令前来参观的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座壮观的夏宫背后,竟有一处“万人坑”。它记录了承德人民的一段血泪史。
表土被雨水冲刷后露出了白骨,此现象在水泉沟万人坑一带随处可见(蹲下用手指着白骨的为笔者)避暑山庄宫墙的背后,即市区西北角,有个叫水泉沟的小村子。现在已变成了郊外住宅区,区内建有老人俱乐部。而在日中战争期间,这里也仅有30户人家,极为荒凉。此地虽称做水泉沟,但它的周围却涵括了两边的数道小山梁和谷地,约15公里长。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山坡上走去(水泉沟东边共有7道小山梁,日军占领时,从沟口往里依次编为“天、地、元、皇、宇、宙、宏”,其中第四道小山梁为“皇”字,俗名老阳坡,约30多亩,是承德监狱的刑场兼墓地,意为在这里杀人是“为天皇收回不良臣民”。姬田先生考察的即是这个地方——主编校),路两边荆棘丛生,狂风吹过不时卷起阵阵黄土。在较平坦之处,似人骨的东西随处可见。仔细环视四周,整个斜坡上,到处都是七零八落的人骨头。尤其是被雨水冲刷出的水沟旁,离地面十多公分的松软新层面上,显露出很多似大腿骨、肋骨及头盖骨之类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称为“万人坑”的地方,也就是当年日中战争期间的抛尸场。
1933年3月4日,日本军占领了承德。其后,在当地设立了伪满洲国西南地区防卫司令部。1935年时,又设立了承德宪兵司令部。此后又设置了伪满洲国民政部警务司(后改为总务厅警察总局)和保安局等机构,同时还扩建了承德监狱。凡军、警、宪部门抓来的中国人,都被关进了这所监狱。这些中国人或被当即处决,或让他们在狱中痛苦地死去,然后再将这些尸体用卡车拉走扔到水泉沟。另外,监狱方也将活着的中国人用卡车拉到这个叫老阳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