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为历史流泪 >

第12节

为历史流泪-第12节

小说: 为历史流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摩苏尔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部约400公里处,那里是目前反美暴力活动最频繁的“逊尼三角地”的最北端。这个所谓的“逊尼三角地”北起巴格达以北400公里的摩苏尔,西至巴格达以西110公里的拉马迪,东至巴格达东北60公里的巴古拜,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被称为“抵抗之都”的费卢杰,还有经常发生炸弹袭击的萨迈拉、拜拉德、哈勒迪亚等城镇均坐落于此。目前,伊拉克境内绝大多数反美武装袭击都发生在伊中北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三角地区。    
    在为一次次的伤亡叹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逊尼三角地”为什么成为战后伊拉克抵抗势力的核心呢?    
    这个题目布置了,大家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些主要的观点,认为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这一地区前伊拉克军队人士集中、美军占领者对逊尼派的强硬镇压以及逊尼派阿拉伯人对占领当局扶持起来的临时管理委员会不满有关。    
    在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军当局解散了40万伊拉克前军队以及国防部、新闻部及前政权的情报部门等核心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相当多的人都和萨达姆一样来自这一逊尼派聚居的三角地带。例如,费卢杰之所以被称做“抵抗之都”,与大部分前伊拉克情报人员来自费卢杰镇不无关系。这些前军队和政府的职员被解雇后,绝大多数找不到适当的工作,难以维持生计。在反美武装势力的积极招募下,很多人很快就加入了暴力袭击行列。    
    同时,据有关部门估计,伊拉克战争及此前长期的制裁还使伊拉克的工业基础几近瘫痪,有超过800万的人失去了工作。作为战争和长期经济萧条的结果,目前伊拉克的失业率超过了50%。战后,除了一部分为联军和外国商人工作的人之外,普通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下降。这些也都促使一部分人聚集到美军比较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进行抗击美军的暴力活动。    
    在战后初期,伊拉克的暴力活动主要是抢劫成风、治安混乱。但随后,暴力活动迅速转向反美和抵抗,目前更有将目标扩大为所有外国人和为联军工作的当地人的趋势。这一转变与美军以占领者姿态对当地人尤其是逊尼派阿拉伯人进行粗暴镇压有关。由于从一开始美军就对包括萨达姆家乡在内的逊尼派三角地进行重点防范,频繁搜捕、宵禁,他们滥伤无辜的行动激起了更多当地人的反美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当地逊尼派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提到,不少人是由于无法忍受美军在搜索行动中侮辱性的言行而拿起武器的,有人参加反美暴力行动则是为了给被美军误杀的亲朋好友报仇。


第三部分第36节 逊尼三角地之谜(2)

    “萨达姆残余势力”    
    美军习惯于将这些抵抗势力称做“萨达姆残余势力”,但在包括萨达姆在内的绝大部分美军通缉的前伊政权高官相继被擒获后,这一地区的反美袭击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袭击的激烈度和命中率却有增无减。这说明,反美武装分子的抵抗并不是出自对前政权的忠心和幻想,而是出于对被占领这一事实的激烈反抗。    
    对美国扶持的伊临时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强烈不满也是“逊尼三角地”反美暴力如此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拉克民族、教派构成复杂,但主要有三大派: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主要为逊尼派的库尔德人。由于萨达姆本人是逊尼派,所以自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以来,从官方言论到媒体报道都将逊尼派穆斯林与伊拉克前政权联系在一起,美军对待逊尼派的镇压尤为强硬,逊尼派感觉他们在新政权中成为被打压和排挤的对象,所以反美情绪在逊尼派中日益高涨。    
    然而,前萨达姆政权实际上并非宗教政权,更谈不上是“逊尼派政权”,因为萨达姆选择官员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宗教派别,而是根据对他本人的忠实程度,很多什叶派甚至基督教的人士也位居高官。    
    由于缺乏准确的人口普查,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的数量到底是多少,以及应该在新政权中有多大发言权,这些问题一直争议很大。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逊尼派阿拉伯人约占伊拉克人口的20%,什叶派占60%,库尔德人占20%。按照这个比例,在美军主导建立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中逊尼派占有5个席位,什叶派占13席,库尔德人占5席,另外两个席位分别归属基督教徒和土库曼人。但是逊尼派阿拉伯人认为,他们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被严重低估了,他们在临管会中的席位应该更多才对。    
    此外,他们认为美国人选择的5名代表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这种被“忽视”和“边缘化”的感觉令不少逊尼派穆斯林感到失望,也促使他们加入抵抗者行列。


第三部分第37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1)

    在巴格达买枪比买米方便    
    在这个枪支泛滥的国家,一些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还购买了冲锋枪。枕边放着一枝冲锋枪睡觉,这是绝对难忘的人生体验。    
    大年初五。    
    最近有些劳累过头,失眠也更为严重,这才注意到其实原来每天晚上都会传来枪声,有时候还比较密集。    
    枕着冲锋枪睡觉    
    在这个枪支泛滥的国家,一些中国公司的留守人员还购买了冲锋枪。枕边放着一枝冲锋枪睡觉,我无法描述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但这却是绝对难忘的人生体验。    
    这一天,两名曾为中国使馆工作的当地司机找到分社,询问中国使馆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他们的英文好得出奇,也很注意形象,你很难把他们和普通的伊拉克人及司机职业联系起来。实际上,很多当地邻居都提醒我说,要对他们“提防些”,因为这些战前萨达姆时代为外国使馆工作的人,很多都可能是情报部门的人。    
    熟悉的当地朋友说,在萨达姆时代,7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情报人员或者秘密警察;你上街买一本外文字典,会有人记下你的名字和住址,调查你是否里通外国。很多人怀疑,战后一些外国机构之所以被劫掠得如此之惨,不知有没有当地内部人的串通?    
    还有一个曾经在北京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伊拉克人也找到这里,询问我们最近有没有人从北京来,国际台还有他200美元工资,如果有人来的话给他捎来。我答应留下他的电话,有人来时就通知他。200美元还要跨国讨要?但这却是普通伊拉克人两个月的工资。有了这200美元,家中就能添置一台崭新的彩色电视机。目前,相当多的人家还在使用黑白电视机,而且只能收看联军控制的伊拉克电视台一个频道。那些有钱购买卫星天线的人家则担心色情节目泛滥,这也成为战后人们文化生活一个新问题。    
    发电机再次成为我头疼的问题,使我根本无法专心于新闻报道与策划。阿德南说:“你的前任在短短的5个月里,已经为修理发电机花了1000多美元。”他找到我,结结巴巴地说,发电机噪音异常,肯定是发动机出毛病了,他已经请了工程师,如果修的话要500美元到1800美元,如果买新的,要7000多美元,问我怎么办。我们在这里本来人力就极为有限,但却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和财力来解决这些在别的地方想都想不到的问题。这是战争所赐,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应付。


第三部分第38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2)

    月季花不小心开了一朵    
    最近在我的个人主页“雨窗在线”上,我又放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是分社的院子。我描写了院子里的青草、椰枣树和依旧果实挂满枝头的橘树,还有最近刚刚开放的一朵娇艳的月季花。分社的同事看到了,都不相信我们院子里的花已经开了—由于紧张和忙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到院子去散步了。其实我们很少到院子里去,只是偶尔去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但是更多更频繁的,是去检修发电机—这里拍拍,那里踢踢,发电机又工作了,可是晚上刚躺下,它又坏了,顿时一片黑暗,继电器的滴滴声四起。这时候如果恰好碰到外面打枪,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大年初五,我们已经无心过年了,可是一个中餐馆的老板要请大家一起聚聚。我只好请小李和雇员留守,用无线步话机联络正在外面采访的摄影记者,一起去中餐馆。路上交通依然极为堵塞,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下班高峰的北京。在有的路段,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还一起设立临时检查站盘查车辆,更是令人们怨声载道。    
    现在,美军已经改变了行动方式,往往让当地的伊拉克警察在外围值勤。表面上是为了树立他们帮助伊拉克人维护秩序的形象,实际上很多人怀疑他们把伊拉克警察当人体盾牌。伊战结束后,伊拉克警察伤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军伤亡的人数,除了装备和防护措施差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危险的事情往往都是当地警察冲在前头。


第三部分第39节 硝烟笼罩的生活(3)

    CNN记者之死    
    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2004年1月27日说,伊拉克中部城镇哈勒迪亚当天发生美军车队遭遇炸弹袭击事件,3名美军士兵在袭击中死亡、另外1名美军士兵受伤。驻伊美军一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袭击事件发生在当天中午,遇袭伤亡的士兵隶属于美军第82空降师。来自当地目击者的消息说,美军士兵在遇袭后曾展开搜捕行动并开枪打死打伤各一名当地伊拉克人。哈勒迪亚位于巴格达西部约70公里,也是目前反美暴力袭击最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的一部分。    
    同一天,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个摄制组在伊拉克南部巴比伦省的公路上遭遇伏击,一名伊拉克籍新闻工作者和一名司机遇难,另外一名司机在袭击中受伤。    
    来自CNN现场记者的消息说,他们是在伊南部小镇希拉完成采访任务向北返回巴格达时遭遇伏击的。一辆老旧的欧宝汽车从后面赶上CNN车队,一名枪手从车顶天窗用AK…47冲锋枪向CNN雇员乘坐的两辆汽车开火,伊拉克籍制片人德雷德·穆罕默德及一名司机身中数枪身亡,乘坐另外一辆车的摄影师苏考特头部被子弹擦伤。    
    据悉,乘坐第二辆车的CNN著名记迈克尔·侯莫斯(Michael Holmes)以及另外一名制片人、一名安全问题顾问及另外一名司机均没有受伤。在受到袭击后,没有受伤的CNN人员随即把伤员送到驻伊美军第82空降师医院救治,但当警察找到另外一辆汽车时,车内已经为CNN工作整整一年的两名当地雇员已经遇难。    
    这是2004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境内的针对媒体的首起严重袭击事件。2003年9月25日,一个美国电视台的摄制组在巴格达某宾馆遭遇炸弹袭击,一名索马里籍雇员遇难,一名伊拉克籍雇员和一名美国记者受伤。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有多名新闻工作者被联军炮火误伤身亡。    
    媒体尽管各有立场,但总的来说是冲突中独立的见证人,是一个社会良心与良知的代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攻击往往被认为是格外严重的事件。打开CNN的英文网站,同事李骥志看到死者的照片很惊讶,说见过这个人,印象还非常好。我请他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写篇专稿,也算是对遇难媒体同行的悼念。他很快写完拿给我看。    
    他写道:“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但是他工作时的干练和热情,尤其是那阳光般的笑容,无论谁见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年底,一批伊拉克警察经过联军的短期培训毕业,媒体记者闻讯赶到位于巴格达东部的伊拉克警校进行采访。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前,我试图从一位美军发言人那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情况,但是发言人忙于应付别的事情。正在无奈间,一旁的穆罕默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用标准的美音和最简练的语言把有关情况给我解释得清清楚楚,连发言人都插话赞叹不已。当时,我谢过穆罕默德,还以为他是CNN派到伊拉克的美籍记者。    
    “后来,和我一同到现场的摄影记者黄敬文不小心碰到了正在监视摄像师拍摄效果的穆罕默德,自己却没有注意到。穆罕默德揉了揉左臂,对站在黄身后的我扮了个鬼脸,笑了笑说:‘他真敬业。’    
    “经过短暂的攀谈,我才知道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是CNN的小头头了。我想赞叹他英语说得‘漂亮’,想了一堆词汇都觉得不恰当,最后居然随口用了一个‘beautiful’。在我感到有些尴尬的时候,他又善解人意地笑了。”    
    小李说,在两军交战中阵亡可以理解,被美军炮火夺走生命至少算是死得明白。人们可以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