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采访海湾战争1416 >

第14节

采访海湾战争1416-第14节

小说: 采访海湾战争141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到Ramadi和Haditha立交桥,突然拐下普通公路。司机说前方的路面被彻底炸断。武官告诉我,西方将Haditha列为化学武器基地,属重点轰炸目标。我们车队沿一条铁路缓行,前面是一个小编组站,一列球型油罐车装的不知是什么宝贝液体,正靠在站台上。车站未遭袭击,一群儿童赤着脚在站前沙地上踢足球。十字街头,一辆大拖曳车正拉着两辆轮式装甲车向北开去,装甲车上的加农炮直指蓝天。在一幅巨型萨达姆像前,几个共和国卫队拦住我们的去路,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曹武官用阿拉伯语回答说:“中国使馆!”一位民兵竟用标准的英语说:“欢迎来巴格达!”曹武官说,这座城就是安巴尔。
  16:48,我们缓缓驶上底格里斯河上的一座旧桥,桥头掩映在树丛中的57毫米单联高炮历历在目,我们已进入巴格达远郊。成行的树被拦腰斩断,露着雪白的新茬,有人正用自行车驮着树干往家运。遍地是士兵,荷枪实弹,还有戴红肩章的退伍军人和持AK-47步枪的民兵。不断有人检查我们的证件,我们仿佛在千万双眼睛中行走。
  城区一片漆黑,路口站岗的士兵问我们有没有阿拉伯大饼。
  使馆内没水、没电、没汽油。车库中所有汽车的油箱全被撬开抽干。我们摸黑卸完车上的二十吨货物,每人泡了一包方便面。武官助理小李和我两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儿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共度良宵。入夜,我不堪屈辱搬到地板上,一觉到天明。
  睁眼一看,郑大使司机老王和报务陈林已在使馆上空升起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蓝天白云,分外鲜艳。晴空里马达轰鸣,例行侦察的美军F-5战斗机正划过巴格达上空,象一只铅灰色的苍蝇。
  二十六、我们的家
  二十六、我们的家
  我们一到巴格达,头一件事是打扫卫生。由于战争停了两个多月的电,我们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四只冰箱全臭了。鱼肉化作浓血流得遍地都是,腐肉用手一触,就化作一摊烂泥,苍蝇成团地往脸上撞,有一只竟飞进我嘴里。清理足足用了一整天。
  我们院子里也落下过一枚“炸弹”。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土坑早已被人填上。可房东说这是一架无人驾驶的侦察机,宪兵在上面发现了个高级照相机。
  夜里没有电,房东送来两包蜡烛,是伊拉克自己产的,长得象我的大拇指,忽粗忽细,苍白无力,用火柴一点,噼啪乱响,黑烟腾腾,火苗忽大忽小。房东老太太笑着说她家里还有中国腊烛,可舍不得用。她再三感谢1月14日凌晨撤离前我送给她的防化服和防毒面具。
  清理完我们分社,首席朱少华和我开车出去看看其他中国单位。市中心的解放广场静悄悄的,部分商店照常营业。人们在弹坑前做着各种交易,一架带液晶后背的“佳能小霹雳”相机才30美元。
  从外观看,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完好如初。可中国民航办事处的玻璃被打碎了一块,用木板顶住。存在屋后水池中的十几桶汽油已荡然无存。我找来一根木棍捞了半天,连空桶都没有。中建公司可就更惨了,我和老朱翻墙跳进院内,养鱼池中一条黑狗朝我们呼救,可饿得已经叫不出声来。这家伙大概饿极了跳进干涸的水池抓鱼吃,可体力消耗太大,再也爬不上来。老朱帮我把这黑家伙抱上岸,弄了我一身臭泥。这黑狗长得很象我在秦岭拍熊猫时候的猎狗“魁恩”(que#n),当时“魁恩”每夜都和我一个被窝睡觉。可眼前这家伙却是一条十足的可怜虫,把吻紧贴在我鞋上,两只前爪平伸,喉咙呼呼响,不停地舔我鞋上的乌泥。我找来一盆清水给他喝,这家伙一对水汪汪亮晶晶、清澈见底的大眼睛纯洁天真,真像我北京养的老猫“大咪”。
  中建公司后院车库中的汽车油箱与中国使馆一样全被撬开,汽油抽得一干二净。2908丰田皇冠车仅剩一只车轮,它旁边的一辆“梅塞德斯300”连引擎盖上的奔驰标牌也被人掰走。
  正对总统府的“七·一六”钢索桥被整个摧毁,自由者桥却完好无损,可在它不到八百米处的共和国桥被炸成四段,坠落江中。事后听一位朋友讲,横穿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上共有十座大桥,其中三座被摧毁。
  与中国使馆毗邻的阿富汗使馆外的空地挨了一颗炸弹,铁网围墙被撕开七八米大的大口子,树木焦糊,扭曲的弹片嵌进树干。中国使馆曹彭龄武官和我在树干上剥下许多弹片。
  街头静悄悄,汽车很少,大都静静地停在路边,开动的几乎全是军车。自1月17日战争爆发以来,伊当局下令停止向市民供油,每辆车每20天可凭卡购买汽油30升,这仅够我们奔驰油箱的一半。黑市汽油每升7-10伊第,比官价汽油贵九十倍。
  汽车靠边,人们纷纷以自行车代步。连巴格达市中心富人区——曼苏尔区的富豪子弟也开始学骑自行车。我为了照相而去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一起骑车兜风,发现他们中除伊拉克自产的“巴格达牌”外,还有不少中国的“飞鸽”和“金鹿”。“斋月十六日”大街一家自行车店的普通中国造26飞鸽男车售价竟达四、五百伊第,合官价美元一千五百多块,而稍好些的台湾造变速轴的自行车售价则在两千官价美元以上。(官价1伊第=3。228美元)
  粮食因短缺已不得不实行配给制,黑市议价粮比入侵科威特前上涨了几十倍。拉希德大街上的白面(精制面粉)黑市价每公斤七伊第,比8月2日入侵科威特时的每公斤0。054伊第上涨了一百二十九倍。在巴格达最繁华的拉希德大街的萨达姆像下,黑市交易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四百克装Nido奶粉原价0。6伊第,黑市价9伊第。二。五公斤装奶粉原价3。6伊第,黑市价50伊第。
  自来水奇缺,新华社只有花园里的自来水才细水长流,用它冲完的胶卷挂着一层莫名其妙的白霜。外国记者一度居住的拉希德饭店一层大厅的公厕全上了锁,唯有靠近餐厅的厕所开着。我进去撒了一泡尿可是没有水冲。富人居住的曼苏尔区二楼以上断水,只有一楼的水管才有涓涓细流。在市中心的拉希德大街,人们手端塑料盆、水桶,围着街心细细的自来水管排队取水。中东的烈日高悬当头。据当地德高望重的哈尔米医生讲,由于缺少消毒剂和杀菌剂,巴格达的自来水已不符合卫生标准,无法饮用。随着夏季来临,巴格达白天气温可达40-50℃,伊拉克南部一些区盛夏时最高气温达70℃,那时缺水现象将进一步严重。拉希德饭店的喷水池现已干涸见底,亭亭玉立的阿拉伯少女喷水雕塑锈迹斑斑。
  入夜,我们驱车横穿巴格达,但见点档灯光寥寥无几,不足巴格达全市人家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这些灯光,还有许多是私人小发电机自己发的电。由于巴格达南郊的都拉炼油厂和都拉发电厂被彻底摧毁,巴格达成了黑暗之城。据曼苏尔区一位着军装配手枪的负责人讲,政府正设法集中巴格达附近的中小电厂向巴格达供电,但由于能源不足,情况仍很紧张。拉希德大街的发电机市场由此兴隆起来,一台四千瓦的二手本田柴油发电机卖价八千伊第(合两万五千官价美元)。
  阿卜杜。瓦哈卜广场的黑市美元一日一变。战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丹麦人w曾用5。56的价格抛出美元,而今已上涨到6。68。而官方规定1伊第为3。228美元倒挂竟为18倍。
  1月13日我曾光顾的乍巫拉影院已经关门,往日流行的欧美片和电视连续剧已经绝迹。巴格达电视台只播放一套节目,信号极弱,仿佛下小雨,除政府声音外,全是阿拉伯历史剧。
  原来16版的官方《共和国报》已减至8版,纸张质量低下,油墨淡,照片模糊不清。英文的官方报纸《巴格达观察家报》Baghdad Observer已经停刊。
  全城已经没有电话,因为所有的通讯中心电话局全被美军摧毁。与外界联系全靠架在拉希德饭店的三部卫星电话,分别属WTN,AP和VIS NEWS(Reuter,NBC,BBC)三家所有。对外开价一分钟15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
  在萨东大街路口,两个神色诡秘的青年拦住我,问我支持美国还是支持伊拉克。我说我听不大懂,我是个摄影师,不懂政治。但我是伊拉克人民的忠实朋友。这两人一听恶狠狠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应该知道,我们库尔德人快饿死啦。”
  市内所有的路口,都有安全警察、士兵、共和国卫队和民兵把守,盘查过往车辆。我们由于是中国人而倍受礼遇,获免检待遇。警卫拉希德大街拉菲丹国家银行的士兵见我们重返倍感亲切,拥抱不止,索要上次我给他们拍的照片。
  入夜,美国飞机轰呜而来,吵得人睡不着,没有地面武器还击。
  二十七、我拍劫后巴格达
  二十七、我拍劫后巴格达
  3月18日,我们重返巴格达的第三天。
  一大早,我象饿红了眼的恶狼,坐在中国驻巴格达使馆门口的马路牙子上等出租车。可巴格达的出租车好象全跑到爪哇国去了,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连个车影子都没有。自从1月17日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就宣布停止对市民供油。一时间,汽油就成了抢手货,每升油价从当时的0。09伊拉克第纳尔,上涨到黑市的每升7-10伊拉克第纳尔,上涨了约90倍。往日街上四处可见的出租也立即凤毛麟角起来。骑自行车成为时髦,连巴格达的富人区曼苏尔区的富豪子弟也学起自行车来。中国制造的飞鸽、金鹿和伊拉克国产的巴格达牌自行车四处可见。“斋月十六日”大街自行车店的普通飞鸽26男车竟开价四五百伊拉克纳尔,合官价美元一千五百多块,而稍好一些的台湾产变速跑车每辆则约合两千美元以上。
  直到中午11点,我总算到了闻名遐迩的拉希德饭店。两个月前还婷婷玉立的喷水池已干涸见底。池中翩翩起舞的阿拉伯少女雕塑早已锈迹斑斑。饭店大门口一扇铁门紧闭,客房大厦的玻璃自动门被一扇仅可一人通过的三合板木门取代。所有的玻璃全贴上了“米”字形防空胶条。饭店里没有电,当然就也没有电梯,312房间NBC 的不干胶纸依然五彩斑斓,可屋内已易主人,几个伊拉克官员正坐在里面喝茶。116房间居然还住着个巴解记者,正在吃午饭,桌上地下摆满了各种方便食品。
  伊拉克新闻部的“小胡子”见我一头撞进来,不由得大吃一惊:“唐,你怎么又来了,不是所有外国记者全离境了吗?”我说我是上个主麻日(3月15日)随中国大使一起重返巴格达的。这家伙一听竟有些肃然。我说作为人民中国“新华”的摄影记者,我有义务拍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苦难,并将其展示给世界人民。“小胡子”一摆手:“我明白了,你得等我去请示一下。你知道,现在全城没电话。”
  我一个人被“晒”在大厅里坐等,又冷又饿憋得够呛,连推了几个厕所全锁着门,靠近餐厅的厕所终于没锁,但“解决”完后才发现,没水冲。
  踱出大厅,美联社记者正跷着大腿用卫星电话发稿。目前与外界联系全凭拉希德饭店的三台卫星电话,而这三台电话归财大气粗的美联、路透们所有。我挺在行地问“美联”,一分钟多少钱?他翻了翻白眼,“至少一百五十美元,但不能传图片。”我冲他随手摁了下快门,拍了张这小子的尊容。
  返回大厅,“小胡子”还没回来。我半躺在大皮沙发上养神,仰面朝天数着天花板上的吊灯,尽量提醒自己要耐心等待。猛然一阵香风拂面,不知何时对面坐了两位阿拉伯少女,我们彼此一家,各想各的心事。这时又过来一个小伙子,坐在我旁边和那两个姑娘套磁。大概想露一手,他竟用英语问我:“日本人?”我摇摇头。“朝鲜人?”我又摇摇头。“台湾人?”我朝他大喊:“怎么你没见我身上的五星红旗吗?!”小伙子并不生气,面带微笑地问我在这儿干什么?我告诉他我在等新闻部官员,他将带我去拍照美国人轰炸民房的现场,那位官员让我等着“Shiway-Shiway”(阿语:一会儿),可我已坐了两个钟头。小伙子一听说:“那边是主管阿拉伯事务的头儿,你为什么不直接去请示大人物呢。”
  这个大人物身着笔挺的灰西装,五十岁上下年纪,头戴阿拉伯花格头巾,两撇胡子挺象阿拉法特。我用英语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一遍。他听后大吼一声。“小胡子”变戏法似地跳了出来,连说“Nam Nam”(是,是)。
  “小胡子”把我交给一个高个、戴眼镜、花白头发的斯文男子。“小胡子”一走,斯文男子就问我饿不饿,我硬挺着咕噜作响的肚子说不饿。他拍了拍他的肚子:“可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