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

第164节

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第1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泪回到紫禁城,去奉先殿向太祖皇帝请罪,在老朱的画像前,足足跪了一个时辰,可见其痛心疾首的程度。

  当嘉靖从奉先殿出来,便见严嵩、徐阶、李默等一干重臣,在御阶下跪了一地,目光冷冷的扫过众人,皇帝哼一声便打道回府,他已经受够了这些废物!看都不想再看他们一眼。

  皇帝远去了好一会儿,严嵩对身边跪着的李默道:“麻烦时言老弟扶我一把。”

  李默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没法当众驳首辅的面子,只好起身弯腰,将颤巍巍的严阁老扶起来,却听严嵩一边起身一边轻声道:“共度艰危吧。”

  李默先是一愣,旋即为不可察的点下头,表示同意。东南总督杨宜是他信誓旦旦举荐的人选,不说同气连枝,却也是一损俱损的。

  两人便转身往外走去,徐阶默默跟在后面,他的身后是窃窃私语的李本张治二位阁员。在前后两对人的比照下,身材本就瘦小的徐阶,显得特别孤单,也特别不起眼……其实自从张经事件之后,他便不再随便议论朝政,且再也反对严嵩的任何决定,变得如李本、张治一般,可严嵩似乎并不领情,对他仍十分冷淡。这让原本就话不多的徐阁老,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仿佛准备任命等退休了。

  内阁成员和吏部尚书回到了西苑,继续在玉熙宫外长跪,一直到晚上掌灯,黄锦才出来道:“严阁老,徐阁老,还有李部堂,陛下让你们进去。”见三人颤巍巍进去,李本张治小声问道:“公公,那我们俩呢?”

  黄锦笑呵呵道:“这个陛下没说,杂家也不知道,要不二位大人再等等,说不定待会就有谕旨下来。”说完便转身进了殿门,胖脸上显出一丝挪揄,心说:“活该,谁让你们整天装聋作哑当摆设的?”

  ~~~~~~~~~~~~~~~~

  黄锦进去时,便听到皇帝在训话,赶紧跪下听道:“仅仅二百名倭寇,历时三十余日,横行数千里,视数万官军于无物,劫掠两省九州县,甚至攻击我大明地南都,就算朕这个大明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何其壮哉地举动啊!””说着重重一捶他的紫金钵,发出“嗡”的一声闷响,让人听了心悸胆颤,三位老臣知道皇帝要骂娘了,赶紧低下头,省的被吐沫星子砸着。

  果然听皇帝愤怒道:“再看我们呢?十数万大军屯于东南,却奈何不了这么点倭寇,以至于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连同他们麾下千余名将士,成了倭寇的刀下亡魂。这就是朕耗资千万养的大明精兵,朕还敢指望他们保家卫国吗?”

  三位重臣赶紧磕头请罪,说千错万错都是我们这些人的错,陛下您可别气坏了身子啊。

  生了一天气,嘉靖已经没那么激动了,不耐烦地甩甩道袍的袖子道:“依着气,早让你们气死八遍了,说吧,这事怎么处理。”

  “严查!”严嵩苍声道。

  “严惩不贷!”李默也道。

  “怎么个查法,查什么?”嘉靖冷声问道。

  “查是谁的责任,谁的责任便追究谁,绝不姑息!”李默咬牙切齿道。

  “首辅地意思呢?”

  “老臣也是这个意思。”严嵩缓缓道:“不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抗倭永无希望。”

  嘉靖面色稍霁道:“首辅这话说对了,朕敢打赌,这次绝不是个孤立事件,肯定背后另有蝇营狗芶。”说到这,他便想起了朱纨,心中没来由的一痛……那是他平生最大地耻辱,竟然相信了一帮闽党的挑唆,将最忠心执行自己意图的股胘之臣害死,致使东南局势这才无法收拾。聪明人不能被同一个人踢两次屁股,所以这次嘉靖没有立刻下令抓这个、抓那个,而是下定决心,要彻查此事,待将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全都抖搂出来,再抓再杀也不迟。

  “派谁去查?”这才是今天问题的关键,也关系着追踪的调查结果。

  严嵩推荐刑部右侍郎王学益,作为钦差大臣南下查案,李默也不示弱,举荐自己麾下地两员御史同去。

  皇帝瞥一眼一直不说话的徐阶道:“华亭怎么看?”

  徐阶诚惶诚恐道:“微臣没有意见,只是请陛下早做定夺,好让钦差启程,早日抵达浙江,将事情查清楚。”

  嘉靖地眉头微不可察皱一下,他实在不愿看到自己寄予厚望的次辅如此窝囊,但旋即便被徐阶话中地另一层意思占据了注意力……从北京到杭州,正常要走一个月,如果再摆开仪仗,地方上迎接欢送,腊月里能到江南就不错了,那岂不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否决了从北京派官的建议,决定从南京找一员德高望重、忠诚耿直地官员,来完成这个使命,闭目寻思半晌,幽幽问道:“如果让你们评论南京的官员,会第一个想到谁?”

  “南京兵部尚书赵贞吉。”虽然不知皇帝的意思,李默实话实说道。

  “赵孟静。”徐阶轻声道,赵贞吉字孟静。

  “回皇上,是赵贞吉。”严嵩年事已高,对于“流放”南京的大员,他已经记不大清了,只有“赵贞吉”这个让他恨得牙根痒痒的名字,被严阁老时刻牢记在心。

  “很好,就派赵贞吉为钦差大臣,彻查此案,”嘉靖帝狭长双目中精光闪烁道:“另外让苏松巡按与浙江巡按协查。”

  第四卷 不为青史为苍生 第二七一章  三钦差

  谢绝了胡宗宪的留宿,沈默也没有回西溪别墅去,而是住到了人马喧腾的馆中。

  此时驿馆已是客满。好在丞与他是旧识。又仰慕解元公的大名。央着他给题了个匾额。便将住在上房的商人撵走。腾空出来给他住。彼时驿站的住客中。一般只有七成是真正的官员。其余的则是拿着上面的条子。或干脆向驿丞行贿。住进的商旅。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驿馆中呆了整整三天。沈默的报告还是没写出来。这倒不是他文思枯竭之类。而是经过反复斟酌。他觉着还是再等等。看看朝廷下一步的变化再说。

  是的。他确实答应了胡宗宪。要上奏皇帝帮其说话。但沈默深知此事干系重大。所谓“倭寇犯京”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背后也许隐藏盘根错节的干系。对于一个快要完婚的新郎官来说。他绝不希望在这时候纠缠进去。能置身事外是最好的。

  但令人无奈的是。有时候不是你找麻烦。而是麻烦找你。仅仅又过了一天。圣旨到了。命他协助钦差大臣彻查此次事件的始末。这下是彻底休想置身于外了。

  将写了一半的告进火盆。沈默叹息一声。对沈安吩咐道:“你回绍兴跟家里说。婚礼延期吧……”

  ~~~~~~~~~~~~~~

  再过一日,沈默正在屋里读书,便听外面有喧哗声,隐隐好像有“钦差”之类的字眼,他心中一动,命铁柱出去观看,才知道是苏松巡按到了。

  沈默便搁下书吩咐道:“更衣,去拜会一下未来的同事。”

  他这边刚刚着正衣冠,就听到亲兵进来,呈上拜帖道:“大人,苏松巡按王大人前来拜会。”

  沈默赶紧道:“快快有请……哦不,还是我亲迎吧。”便匆匆出去。在小院里见到一位二三十岁,面色白净、蓄着乌黑短须,相貌十分儒雅的官员。

  “在下苏松巡按王用汲,见过解元郎。”见沈默出迎,那官员笑吟吟的拱手道,声音柔和而干净。

  沈默赶紧还礼:“久仰润莲兄大名。今日终的一见。实在是幸会幸会。”

  王用汲字润莲,闻言微笑道:“解元郎过誉了,区区不过一介小吏,哪来的大名?”

  温润如玉的君子总是讨人喜欢,沈默也不能免俗,不由对其心生亲近之情,连忙将他让进屋去、请其上座,王用汲固辞不肯,两人只好东西昭穆而坐,沈默吩咐上茶,对王用汲道:“润莲兄一路辛苦,来的好早啊。”

  王用汲温和笑道:“解元郎不是来的更早吗?”

  沈默摇头笑道:“润莲兄还是叫我拙言吧,最近听着解元两个字就犯晕。”

  王用汲颔首道:“拙言兄,我是前天接到圣旨,生怕落在赵部堂后面,这才抓紧时间赶过来的。”说着呵呵一笑道:“据说老先生是个急脾气。”

  沈默笑道:“好像有所传闻。”时候铁柱奉茶。王用汲接过茶盏轻一口道:“这次的差事,拙言兄怎么看?”

  沈默也喝口茶,微笑道:“我阴差阳错当上了这个浙江巡按,但实在太过年轻幼稚,早已打定主意,紧跟赵部堂和润莲兄的步伐,你们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王用汲苦笑道:“拙言兄太谦虚了,不过也真真道出了我辈的心声。”说着叹口气道:“不瞒你说,我是跟着俞总戎进剿过那股倭寇的……”

  沈默面色一紧,沉声问道:“抓到活口没有?”

  “捉到了。”王用汲压低声音道:“一个剃着倭人发式,穿着倭人服装的汉人,被火铳所伤,昏迷了过去,等兵士们取首级的时候,才发现他没死。”

  “人现在在哪?”沈默直起身子问道。

  “已经被曹巡抚收押了。”王用汲轻声道:“但当时我检查过他的全身。”

  “怎样?”

  “双手虎口有老茧,脚掌狭窄,脚趾并拢,且面容身上都没有海风吹出的那种水锈。”王用汲轻言细语道:“据此判断,觉着他是个陆上的高手,应该不是在海上讨生活的。”

  “嗯,浙江胡中丞也说过。有岸的向导与他们勾结。”沈默点头道:“其余的倭寇呢?”

  “还逮到两个倭人。不过伤势很重。恐怕救不过来了。”王用汲印象深刻道:“这是一群亡命之徒。除非伤重昏迷。不然就会继续作战。直到最后也没人投降。”

  ~~~~~~~~~~~~~~~

  “依润莲兄看。这些倭寇是什么来头呢?”沈默轻声问道。

  “俞总戎说,这些倭人全部手持倭刀,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怕沈默不了解。王用汲还解说道:“倭刀虽然质量很好。把把都是宝刀。但工艺极复杂。价格及其昂贵。即使在日本。也只有一种人会使用。那就是诸侯的武士。这些人自小习武。专学杀人的法子。异常毒辣厉害。”

  沈默微微点头。没有打断他。听王用汲道:“但俞总戎说。这种人在日本也是极为稀有的。据说最强大的诸侯。叫什么信长的。手下也不足一千。”说着不可思议的对他道:“这次居然有足足二百这样的武士跑到大明来送死。实在是莫名其妙啊。”

  沈默却知道。那些人肯定不是武士。因为在日本。武士都是有组织关系。有田的户的上,人物。断不会撇家舍业的组团来大明。那些人只能算是曾经的武士。他们依附的侯战败后。土地也没有了。只好扛着武士刀四处流浪。便有一个很拉风的名字。叫浪人。

  不过虽然是浪人。依旧是稀有品种。一下聚起二百个。恐怕只有王直王老板能做到……但是,他肯定不会舍的。

  所以究竟是谁的“好事”,沈默也真的猜不出来。但他能肯定的是。这背后的主使不是那些海寇巨枭们,原因同上。

  两人谈论半晌,没有头绪,只好暂且按下,一切等赵部堂到了再说。可一连过了两天,钦差大人的仪仗却始终没有出现,就在两人有些着急。忍不住写信去南京询问时,一个布衣老头来站找他们,递上了一份名刺。

  一看上面的名字,沈默两个赶紧换官服,跟着老出了驿站,七扭八捌的到了一间极不显眼小客栈中,见到了同样不起眼的赵尚书。

  ~~~~~~~~~~~~~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嘉靖十四进士,授翰林编修,在国子监教书育人数年后,擢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因为罪严嵩,廷杖谪官。再累官至户部侍郎,又忤嵩夺职。几年前经其老师徐阶举荐,帝允复起,但仍被嵩从中作梗,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闲散搁置。

  直到张经去职,才接任南京兵尚书,掌管南京及应天府一带防御。赵老夫子对军事乃是外行,但依然加强军纪训练,使腐朽不堪的南京驻防兵战力稍有提升,并始终保持警惕性。这才在上月倭寇逼近城下时,及时反应,关闭城门,没有被攻进城内,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的奇耻大辱。

  但眼睁睁看着倭寇远遁,便已经让生性要强的赵老父子险些气晕过去,从那天起,赵贞吉就开始骂娘,从赵文华杨宜,到胡宗宪,曹邦辅,都被他格了老子。

  所以当接到上。命其为钦差大臣。彻查此案时。赵老夫子别提有多激动了。上午接旨。下午便丢下手头的差事。仅带一名老仆一个护卫。三人同乘一辆马车。心急火燎的往杭州去了。

  他微服简行。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