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 >

第34节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第34节

小说: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保毡竞>那鸾⒁惨丫胗憷坠セ鞯纳涑倘δ凇H欢驮谡飧鍪焙颍跆锵麓锪送V棺坊鞯拿睢K淙环诺舻闹皇怯�5 艘商船改建的护航航空母舰,但这也是令人惋惜不已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美舰编队的情况缺乏清楚的了解。如前所述,栗田司令错误地判断对方是速度为30海里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舰舰队,所以,认为肯定追赶不上,遂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如果栗田舰队搜索敌舰的力量很强,判断准确,那么,再继续追击1 个小时的话,恐怕美国护航航空母舰就会被全歼。意外的遭遇( 下文详述) 挽救了狼狈逃窜的美舰编队的性命。尽管这样,美军护航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比起不堪一击的母舰来却显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追击中,日本海军方面有4 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毁。 
  关于(2) 点。在发现美舰队的同时,栗田下达了驱逐舰停止追击的命令。栗田的想法是,这次战斗,仅利用炮战足以击溃敌舰队,驱逐舰以备后用。如果允许驱逐舰全速追击,那就将面临燃料耗尽的危险,而此时此刻,燃料则是最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栗田命令驱逐舰要跟随在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的后面,把可以达到35海里以上的速度降低到22海里的经济速度( 消耗燃料最低) 南下追击。而实际上,美舰只的速度仅有18海里,毫无疑问,栗田舰队肯定能够追上目标。9 时零5 分,日舰一齐向追击中的美舰只发射了鱼雷( 因只发射了1 次,没有命中美舰,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 
  关于(3) 点。追击战中日舰队形混乱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晨6 时40分,栗田舰队在将夜航队形转换成白天防空队形时发现了敌人,不得已只好以尚未调整完毕的队形展开追击。对此,美国的战史专家评论说,日本舰队为什么不以有利的追击队形浩浩荡荡地扑向美国军舰呢?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调整队形。实际上,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是日舰争分夺秒地进入舰炮攻击圈的关键时刻,因此,各战队散开急追,仍不失一个应急的好方法。 
  不料,由于高大的风浪以及浓烈的硝烟作祟,海面上视线模糊。本来,在3000米左右的距离内是实施雷控射击的大好时机,可是,雷控射击是在林加锚地从头学起的,这一次是首次用于实战,因此,由于技术不过关,结果产生了不少失误。从理论上说,雷控射击应该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它是在瞬间利用本身发出的电波碰击敌舰,利用反射所需的时间,自动地、准确地测定距离再实施射击的。这是雷控射击的一般常识,这同用测距仪测定距离、先用炮火把敌舰夹在中间,一旦得手,便炮击其中央部以求击毁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总之,雷控射击要有熟练的机械操作技术,同时,还必须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日本的雷达设备是当年6 月才匆忙赶制出来的,这同两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雷达射击技术的美海军是不能相比的。 
  根据来自美海军方面的报道,栗田司令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放弃了突入莱特湾的预定作战计划,从而使从事登陆战的美军得以幸免遇难。换言之,虽然莱特湾海面上有美军第七舰队( 拥有战列舰6 艘) 护卫,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力已与西村舰队进行过激战,炮弹消耗殆尽,正处于爱莫能助的境地。这时,如果日本舰队突入莱特湾,美舰船将有被全歼的可能。据说,莱特湾内的美军商船大部分没有卸载完毕,而且,麦克阿瑟将军也正在莱特湾指挥作战,因此,美军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 
  然而,上述这种看法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说美第七舰队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是不妥当的。第七舰队时6 艘战列舰仅在当天黎明时分向“扶桑”和“最上”发动了短时间的雷控射击( 对此,美舰准备得相当充分) ,炮弹肯定还有剩余。“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号战列舰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4 艘战列舰上的14英寸大炮还能出色地投入战斗,因此,美军决不会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说法,只能使人认为,这是一种夸大敌军失败的报道。这些胜败之论都是假设的。总之,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虽说对方是势力薄弱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但也应该将其全歼以解心头之恨。 
  与此相比,美国一方对此问题的争论则更为激烈。   
  (二十九)美军将领至今仍争执不休——中计的哈尔西司令 
  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海面突然出现,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栗田认为,美军对日本舰队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的。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军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一严重的过失在美国已经成为海军作战失败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争论课题。 
  原来,同栗田舰队突然相遇的是斯普拉格少将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该编队误认为栗田舰队是美国舰队而悠然自得地向萨马岛方向驶去。即便不知道日本舰队已在锡布延海海面被击退,但是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这就是,有哈尔西在,日本舰队是绝对不会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换句话说,假设日本舰队一旦试图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立即会遭到美国海军的鱼雷、炸弹、炮弹的三重攻击,因此,日本舰队是不可能进入菲律宾群岛东部海域的。 
  也就是说,舰队司令金凯德已经和哈尔西司令达成了协议,圣贝纳迪诺海峡由哈尔西负责警戒,自己则专门从事莱特湾的兵力输送和给养的补充工作。然而,当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航行至莱特湾附近海面时,远远看到的不是哈尔西舰队而是栗田舰队,因此,斯普拉格见状后自然气愤至极,而且这一气愤逐年增长,直至今日(斯普拉格的护航航空母舰是金凯德舰队的一支) 。 
  栗田舰队能够突进莱特湾,无疑使美国海军大为丢丑。如上所述,栗田舰队已经在锡布延海受到相当惨重的打击,终于决定返航退却,在这种情形下,就美国人的一般常识而言,即便美机空袭已经停止,栗田也决不会再次反戈,向充满危险的目的地进击。但是,对于经常违背军事常识而作战的日本军队,美方有丰富经验的将军应倍加小心才是,当时,如果向栗田舰队5000米的上空进行持续两小时的跟踪侦察,在接近黄昏时机,就完全可以抓住反戈一击的栗田舰队的动向,或许,会将栗田舰队的重新反扑行动延迟到第二天,直到日本基地航空部队前来协助为止。但是,当美军侦察机飞走之后,空袭已经停止了1 个多小时,栗田据此判断,美机动部队肯定已在相当遥远的海面,且栗田又深感到自己突进莱特湾的责任重大,因此,毅然决定全军调头再次进击。至于美国海军方面,竟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卷土重来,从而放松了对至关重要的海峡进行警戒,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另外,当夜幕降临之后,海峡一线完全应该使用潜艇进行巡逻警戒。从昭和18年年底开始,美海军使用潜艇作战的技术已经大大地提高了。进入昭和19年,日本的驱逐舰不断遭到美潜艇袭击而葬身海底,为此,日本海军官兵议论纷纷,认为这简直是老鼠捉猫,心中愤恨不平。在6 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的潜艇部队也遭美潜艇攻击而支离破碎。在日本舰队突进莱特湾这一重大战役中,美国海军没有使用潜艇,尤其是在锡布延海海面以及圣贝纳迪诺海峡海面竟丝毫没有发挥潜艇威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关于美国舰队因麻痹疏忽而造成的失误,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从单方面来看,可以认为小泽舰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成功。这也表现了美军作战上的失策。在这个问题上,从美军方面而言,美舰队指挥官对下列两点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1) 对日本机动部队实力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2) 率舰队倾其全力进行远距离迎击战,结果在光天化日之下使栗田舰队获得了12小时纵横驰骋,自由行动的时间。 
  美军搜索机曾于24日下午3 时左右报告说:“日本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在南下”,对报告中的“强有力”这一点,恐怕哈尔西司令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究竟有无可能拥有“强有力”的航空母舰舰队呢?若冷静地对此稍加分析,无疑应该持否定态度。4 个月前,6 月19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舰队击沉了新式精锐航空母舰“大凤”号,进而炸沉了“翔鹤”、“飞鹰”,日本的航空母舰仅剩下了“瑞鹤”1 艘。对此,哈尔西应该是一清二楚的。即使日本方面加上几艘速度不快的由战舰改装的第二流的航空母舰,哈尔西也没有必要将其主力孤注一掷,全线出击。再说,派遣他麾下的4 群航空母舰中的一半力量远距离北上迎战,也是一种浪费。 
  按照作战常规,完全应该分出一半兵力,以莱特湾为基点在萨马岛海面游弋警戒。这种对复杂的海战实施简单的作战,不能不认为这是美军的一个失败。 
  “栗田舰队失之交臂”这一来自美国方面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换言之,即“栗田舰队突击莱特湾未遂而退却,客观上帮助了美军。假如栗田真的按预定时间突进莱特湾,美国陆海两军蒙受的损失将是难以估计的,甚至,美军的整个登陆作战也许会遭受挫折——哈尔西几乎铸成大错”。 
  另一方面,按哈尔西的话说,栗田舰队没有配备航空母舰,没有配备航空母舰的舰队不能算作主力舰队,主力舰队应该是机动舰队。所以,全力以赴地歼灭小泽舰队是符合一般作战常识的。至于说到小泽舰队的实力,那种认为侦察机可以接近到能够辨认出日本机动部队甲板的程度,也是外行人的想法,是要遭到有海战经验的人嘲笑的。而且,认为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了的日本航空母舰已经竣工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击溃了日本的机动部队,那么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无疑将百分之百地掌握到美国海军手中,因此,恩加诺海面海战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这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美军把握住“主要目标”,并向着“主要目标”长驱直入。对其他小股敌舰队置而不顾是美国海军的一贯战术思想。况且,美国的航空母舰群正注视着没有突进莱特湾的栗田舰队。如果栗田舰队真的突进莱特湾,一定会把它全部消灭,等等,真是不一而足。 
  双方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恐怕10年以后,仍旧是无休止地争执的题目。但是,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被小泽的“诱饵”舰队所引诱,放弃了对要塞圣贝纳迪诺海峡的警戒,这在莱特湾海战史上却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事实。结果,美国虽然在战略上以强大的优势兵力压倒了日本,但是,在战术上美国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战胜日本舰队,这样说,并不是日本方面在强词夺理。   
  (三十)回顾莱特湾的失败——“是否作战方法不当” 
  莱特湾海战,日本方面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栗田舰队和小泽舰队的损失总计如下: 
  战列舰3 艘、航空母舰4 艘、重型巡洋舰9 艘、驱逐舰13艘、潜艇5 艘,大小共34艘舰只。 
  美海军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只损失了4 艘一般舰只综合有关资料,莱特湾大海战日美双方的损失是:日本——损失母舰4 艘、战列舰3 艘、重型巡洋舰6 艘、轻型巡洋舰4 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 艘,损失飞机约400 架,伤亡人员7400余人。美国——损失轻型母舰1 艘、护航母舰两艘、巡洋舰两艘和驱逐舰3 艘,损失飞机100 余架,伤亡2800余人。。其悬殊之大令人吃惊。这是在战争中罕见的奇怪现象,就好象西村舰队在莱特湾入口处遭到美海军报复性的炮击一样,日本海军全盘承受了美海军为雪珍珠港之恨而进行的沉重打击。而且,珍珠港是日本海军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对美军进行的出其不意的攻击,莱特湾海战也是由日本发起的攻势,结果却复仇不成反遭溃败,准备充分的进攻结果却一败涂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充分训练之后进行远征的“棒球队”,以34:4大败而归,真可谓前所未有的“大溃败”,帝国海军竟会是如此软弱无能的部队吗? 
  不!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罪于以必败为结局的战争本身。从这点来看,日本海军在莱特湾的失败又是不足为奇的。正如读者已经知道的那样,该作战命令就曾明确地指出了这次战斗的战场就是“舰队的葬身之地”。让大舰队赤手空拳地驶向1000海里的敌军阵地,最后全军杀入,这是从一开始就违背作战常识而制定的自杀性的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