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

第2节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灾难性的。有人说这 
… Page 7…

推动了历史进步。但马克思说,东方只见政权变更,而没有社会发展式进步。在 黑格尔看来,历史应是发展的,发展的本质在于质变和飞跃。但在东方更多的是 朝代更替,这里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变式的飞跃。没发展,也就没有历史。 因此,生存不应是历史的本质,它更不应是中国未来命运的本质。     我们研究中国朝代的更替,会发现它有其特殊规律。自然经济下的小农社会,  自已是自己的“市场”,即自给自足。这样就很难形成商品性的生产及由此产生 的利润。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新产业和新投资。由于没有新产业投资,它就没有办 法利用剩余的生产力。当生产发展好一点的时候,其产品不能转化为利润及相应 的投资。这样当这些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形式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土地购买力量。 因为在完全的自然农业经济下,只有农耕土地而非新经济产业是货币的最保险的 银行。这与发展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提必然要有相互不间 断衔接的新产业生长点。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发展决定生存,不发展就会死亡。自 然经济的优势是生存能力,劳动在很简单的条件下严重依赖自然生产资料,即所 谓靠山吃山,因而劳动也最容易形成。一块地,一个简单的劳动工具就会种出粮 食并有少许贮存。自然经济有一种很强的生存优势,但发展能力非常脆弱。由于 没有新产业投资,其剩余价值就如溢出水池的水,如果没有新的水池与之衔接, 这些不断增升的水必然外溢并把这个水池基础泡烂和冲垮,摧垮以后再重新建设。 因发展而灭亡是自然经济运动的重要特征,也是只见古代中国王朝更替而不见其 间发生质变飞跃的原因。      自然经济在中国的命运在邓小平时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邓小平提出建立 市场经济的目标,从此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利益需求及 国家安全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市场经济必然是世界性的,我们加入WTO,参与了全球化,这时不参与世界 
… Page 8…

市场,不参与世界资源分配的国家,就根本无法生存。这样就带来安全环境的新 变化,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障国家民族利益在不被国际资本侵蚀的前 提下参与全球化并获发展。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不再与土 地和人口相联系了,而与利润、利益相联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 人没有祖国”,这是因为利润没有国界。利润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是来自世界的。 国家利润总量往往标志着它在世界资源分配中的相应份额——国家利润越多,其 在世界资源分配中的份额越大。如果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安全的概念往往 在于保障国家地租和赋税的稳定和扩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安全的概 念则表现为来自海内外的国家利润的持续稳定和扩大。前者是由土地和人口总量 规定的,是有限的和不能发展的;后者是由生产和技术决定的,是无限的和发展 的。发展,这个随全球化进程不断滚动的概念,必然要波及并拉动全世界。           四、拿破仑的意义是历史性的,更是世界性的     这里会有同志问:西方同样也经历了自然经济阶段,为什么西方就走了一条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中国和西方相比,西方经过了一个几百年的大动乱即史书上说的“黑暗时期”, 如果要说起来,这也要感谢我们的秦王赢政和汉武帝刘彻先生。在古罗马征战地 中海的时候,商鞅变法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正是在这样强大的国力 军力的支持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商鞅变法把井田制推翻,将 军功与土地分配挂勾,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军立功的热情。他给小农分了土地,得 到土地的农民子弟又参军保卫自己的土地,所以秦国的战斗力特别强。汉朝中期, 中国北方匈奴南下,汉武帝集中了全国的力量把他们赶走了。游牧人在不可能向 寒冷的西伯利亚后退的条件下,他们便往西寻找生存空间,这就象多米诺牌一样 带动了整个中亚东欧的民族大动迁,由此引发的历史结果是在公元5世纪末罗马 
… Page 9…

帝国被冲垮。此后,欧洲就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此时的世界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就在西方被民族迁移冲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我们中国却整体上处在一个上升阶段。不仅如此,中国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农 民大起义而不倒,这又得益于西方的百年大混乱。欧洲此间宗教冲突、民族屠杀, 各国间的王位争夺战争,他们顾不上我们。所以我们还经得起内部折腾,倒下去 还能起来。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功后,事情就不一样了。到清朝 末期,西方人过来了,如狼似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20世纪 初可能就被西方人肢解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资本出现造成的 经济全球化现象。资本使社会剩余产品有了新的投资场所。整个社会不以权力为 中心,而是以资本为中心。一切都在追求资本,什么有利润就生产什么,一切都 随利润兴起或衰落。      资本一旦出现,世界就分成了两部分:价值与使用价值、资本与劳动、生产 与消费、中心与外围。一方发展的前提是另一方的不发展。这样,本来是统一的 东西在这里成了对立的,比如生产一方必然要压低消费一方来降低生产成本,这 样才可使利润最大化。但是本国消费压低到极点了,就会造成社会动乱。马克思 1853年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表达过这个规律性的现象。他说:  “欧洲从十八世纪初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不是以先前的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为 伏笔的。1789年的革命是这样,1848年的革命也是这样。”在19世纪40年代, 引起整个欧洲动乱的就是这个原因。资本中心国家要把国内保护好,就得将市场 危机转嫁出去。危机转嫁的早期对象就是欧洲大陆,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就是法 国。法国及整个欧洲大陆是英国最早用以转嫁危机的“南方世界”。如果说英国 是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的话,那么法国就是多极化的起点。 
… Page 10…

     1786年的时候,法国跟英国做了一个交换,当时签了一个“伊甸条约”。但 到1789年法国就进入国家动乱期。当时那里的情况跟我们今天进入WTO 的情况 一样——高势能的资本冲击使法国也出现国家风险,整个政权发生动摇,大部分 农民失业。当时法国人不理解,曾经非常辉煌的法国怎么就被英国赶上了呢。开 始法国人看不起英国人。1066年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还从法国出发下海 征服英国并自立为英王。现在英国人怎么就一下子发起来了,法国人捉摸不清, 就去研究它。开始法国人简单地认为,人家有钱。法国人想,我拿我的农产品跟 你工业产品交换,有了钱以后我再买你的东西,买得多了我不就与你一样“富裕” 了嘛。其实不是这样。关键在于英国产品成本低,产品的附加值高,法国正好相 反,所以一交换,法国农业产品不堪重负,农民迅速解体。      法国农民解体后蜂涌进城,这和今天中国的情况大体相似。进城以后,找不 到工作、又没钱,就闹革命。这样便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 法国大革命实质是脱离土地的流民革命。拿破仑连同《拿破仑法典》正是从农民 和土地问题入手来解决法国社会矛盾的。到19世纪50年代,在拿破仑三世的 时候,法国还为就业问题所困扰。当时组成劳动工厂,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但失 业的人数太多,已超出国家承受的极限。找不到工作,人就会有怨言,说政府腐 败,要换政权,要搞革命。于是社会就开始动乱。有意思的是,国家不幸诗人幸。 凡是社会动乱的时候,理论思潮就特别发达。这叫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发 展规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正在向近代化转型,此间欧洲出现一大批文学 艺术巨匠。俄国农民大苦难时期,出现了托尔斯泰。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 出现了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权宣言》。当时人们都觉得,只要解放了人, 整个问题就解决了。社会舆论全部参加这场运动,开始是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 到最后就是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反腐败很厉害,是用断头台的方式来“反腐倡廉” 的。人们痛恨商人和高利贷者,于是罗伯斯庇尔把大商人丹东杀了。法国当时是 
… Page 11…

喊人权喊得最厉害的时候,而同时也是杀人最多的时候,断头台就是法国大革命 时的产物——这是个悖论——法国大革命时的人是最热爱自由的,但最残酷的事 情恰恰也是那时发生的。狄更斯《双城记》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当时人的所 有怨恨一古脑全推到“腐败”和“奸商”身上,其实这里有情绪化的成份。当时 法国的问题是生产和劳动发生结构性矛盾了,是外国资本进来之后,对整个国家 经济及其经济基础的冲击的后果。农业产品没有竞争力,这对小农业为主而工业 又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就是一场就业灾难。没工作,人少了可以,人多了就会闹 事。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与法国当时的情况非常相似。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进 入WTO后,中国的农业受到的冲击将是不可想像的。外国粮食进来了,中国农民 种的粮食、水果、蔬菜之类,若无国家特别扶持,仅成本一项就没有办法与西方 竞争。中国八九亿农民,种地不挣钱、进城又没工作,大量劳动力一旦失去就业 机会,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当时只有拿破仑意识到问题的要害。他说:“在世界当前的情况下,任何国 家要想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一败涂地。”拿破仑采取的方法是从外围打击英 国,推动资本多极化。这是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南方地位的法国和处于北方地 位的英国第一次发生的“南北冲突”。拿破仑知道对资本中心的冲击应该是从它 的外围开始,英国是靠外围国家来供养。拿破仑直接出兵埃及。他知道卡住了埃 及就中断了英国和它的殖民地的联系,而没有印度就没有英国。拿破仑被授权组 成一个远征军,直接到中东地区,但他在地中海上被纳尔逊率领的英国海军打败 了。      海上的失败只有以大陆的胜利来弥补。1806年拿破仑颁布“米兰敕令”,封 锁欧洲大陆,不准大陆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交换。同时他推动法国的民族资本在 欧洲全力扩张。《拿破仑法典》给整个欧洲的农奴予以土地,使之成为自由农民, 
… Page 12…

为欧洲、特别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力资源。《拿破仑法典》解决 了法国破产农民带来的就业问题,这跟中国战国时的商鞅政策一样:小农的战斗 力是与土地结合在一起的,谁给农民土地谁就有兵源。农业破产使拿破仑有了丰 富的兵源,而拿破仑给破产农民以土地,就得到农民的忠诚。农民参军消耗了一 部分社会“闲杂人员”,而资本家在欧洲扩张,又增加了国内就业。这两方面解 决了法国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拿破仑的欧洲政策与后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 很相似:军队先行,商人紧跟。企业加产品强力扩展市场。拿破仑用暴力强行建 立以本民族资本为中心的国际市场。虽然拿破仑失败了,但是法国生产力没有垮 下去。拿破仑战争后,法国挤入以英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中心。这是所谓“北方国 家”的原始成员。后来的德国、美国,都是沿这条路线挤入国际资本中心,成为 国际资本俱乐部的成员。      美国的发展道路对我们中国也有可借鉴的地方。美国最早是英国殖民地,英 国将北美洲当作英国资本发展的“外围”地区,是英国的“奶牛”。在英国人眼 中,北美只能生存但不能发展。      当时的北美之于英国的形势,有点像今日中国之于美国的形势,英国绝对不 想在它的西侧有一个强国出现。但是北美人民不愿作英国的“奶牛”,于是他们 拿起武器反抗英国的压迫,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811—1814年,美国又跟英 国打仗,英国败了,美国这才彻底独立。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想肢解美国,它支 持南方独立。当时英国统治世界的方式,首先不是人权,也不是所谓民主价值观, 而是将有可能成为重要对手的国家肢解。明治时期日本军人和政治家也意识到这 一点。日本强大后,先占领朝鲜,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