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羊行天下 >

第10节

羊行天下-第10节

小说: 羊行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价格,相互调剂,互通有无。绒线号称“软黄金”,它的价格波动还受国际市场羊毛价格的影响。于是在所谓的集聚时间内,沈莱舟几乎天天到场。当时兴圣街的各绒线店老板们牢骚很多,因为价格由上面定下来,货色品种及货物能向商店提供多少也是由上面定下来的,商店一点主动权也没有,这样自然获利不多,有些小店还关门了。沈莱舟除了空泛地安慰大家几句之外,也拿不出什么办法。但他对国家的大势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国民党时代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共产党执政不过一年,就将飞涨的物价稳定了下来,民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从心底里拥护共产党的政策。
  也是在这一年,沈莱舟由陈俊明与吴振珊(当时为棉布同业公会理事长)两位先生介绍,加入了民主建国会。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向“最可爱的人”捐钱捐物,捐献飞机大炮,连周恩来总理也在中南海亲自为志愿军炒米粉充军粮。沈莱舟几次召集绒线行业的同仁开会,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捐献,他自己积极带头,代表恒源祥捐献1000磅纯毛绒线。他还将这些绒线扎上红色锻带、精心布置,在恒源祥的橱窗里展览陈列了一个星期。之后他陆陆续续多次捐献,总数达5万磅之多。不久,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他又带头认购了10万多元,这在当时来讲,是很大的一笔数目。沈莱舟先生的种种爱国举动,受到了市有关方面的多次表扬。
  也是在抗美援朝的岁月里,沈莱舟先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沈莱舟的四儿子沈光茂从上海华东纺织学院毕业了。
  沈光茂是沈莱舟最喜欢的一个孩子。沈莱舟属马,沈光茂也属马,比自己的父亲整整小了三轮。沈莱舟自己从小就到上海当学徒,没有读过什么书。他的大儿子沈玉丞和二儿子沈辑丞读书时期正逢抗日战争,断断续续,也没受过什么系统的正规教育,唯独这第四个儿子学业优良,系统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他身上寄托了沈莱舟先生毕生的希望。沈光茂读的是纺织机械,父亲就希望他学成以后能够在技术上将自己的几家厂管理起来,实现自己毕生追求的“实业救国”的梦想。但沈光茂思想进步,在学校里便是学生会的干部,抗美援朝战争一爆发,他就积极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冲过鸭绿江,为国保家乡”,这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一首歌,激励了无数热血儿女。沈莱舟虽有些不舍得,但倒也没有什么非常激烈的反对意见。但他的夫人王敏珠坚决不同意。王敏珠生育了9个孩子,唯独生这个儿子是难产,九死一生,耗费了她许多心血。她一再对光茂讲:你如果不想在大陆读书,我可以送你到香港去读书,或者到英国去深造,圆你父亲毕生的梦想。但要去朝鲜,万万不答应……结果母子俩僵持了好一段日子,待沈光茂一毕业,他坚决响应国家号召,要求到东北去参加建设,最后进了大连光洲纺织厂当工程师。这一下王敏珠没有什么话可讲了,临走前母亲替他买了许多衣物和食品,但他一样也没拿,两个大皮箱里装满了各种参考书籍。这也是那个时代青年独特的一种思想品质,只讲奉献,无所索求,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沈光茂思想单纯、待人热情,他孤身一人前往东北,结果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惊梦1(2)



  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开始了,1952年的小年夜,这一天沈家的上上下下都记得非常清楚。下午沈莱舟难得清闲,独自一个人到街上去买鞭炮。沈家有一个习惯,农历初一排场很大,除了家里的儿辈、孙辈要到沈莱舟这儿来拜年,他的亲朋好友、甚至恒源祥的许多老职工都会上门来贺岁拜年。沈莱舟也依照老习惯,每个人都会大大小小地发一个红包。拜了年放鞭炮也是“传统项目”,孩子们都会从沈莱舟那儿拿了鞭炮在弄堂里放,炮竹声声,喜气洋洋,一直要闹到晚上吃饭……
  沈莱舟买了鞭炮,走到东湖路新乐路口的“马和记”牛肉面馆门口,不由得吃了一惊,只见四周墙上都贴着醒目的大字标语“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马和记是黑联络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沈莱舟只觉得一阵冷风忽地朝他吹来,他神情恍惚,三步并着两步急忙朝家里走去,结果不知道在哪儿绊了一下,将脚也崴了。
  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说是脚病,其实更多的是心病。虽说解放了,但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是相当宽松的。资本家有几个钱,就喜欢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同时对时局作些评点议论,久而久之就将这种聚会方式固定了下来,起名叫“礼拜天俱乐部”,地点之一是东湖路沈莱舟的寓所,还有是长乐路上的刘园唐家,固定的成员也有20来人。当时,资本家这种形式的聚餐活动非常多,三五知己,亲朋好友,吃吃饭,议议国事,发发牢骚,大家都不已为然。“礼拜天俱乐部”的聚会场所之所以都设在长乐路东湖路一带,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东湖路新乐路口子上的那一家“马和记”牛肉面馆。
  “马和记”牛肉面馆是一位姓马的回族兄弟开的,店里只卖一样东西,就是牛肉面。一小盘白切牛肉,一碗汤面,往你面前一放,可和着吃,也可分开吃,下面的是高汤,卤汁随意添加,味道极为鲜美,吸引了众多食客。有拖黄包车骑三轮车的车夫,也有坐着豪华轿车来的老板阔少,大家同坐一条板凳,吃完跑路,互不相干,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沈莱舟他们的俱乐部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便是喜欢吃“马和记”的牛肉面,这么多食客走进沈家或唐家,家里的车夫佣人就会开着车去买上一锅子的牛肉面,带回家来分而食之……自然酒足饭饱,牢骚也是有的,但不过就是几句牢骚罢了,发完了一走了之,谁也记不得自己还说过点什么。
  沈莱舟后来听自己的小儿子沈光权讲,“马和记”的老板被捉了进去,理由是他用马肉和驴肉冒充牛肉欺骗顾客。其实谁都晓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马肉和驴肉都比牛肉要贵,而且很难买到,有谁会“以贵充贱”做赔本买卖呢?但此刻沈莱舟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因为他自己还有一家公司在“五反”中出了大事情。
  前已说过,沈莱舟在恒源祥的二楼还开了一家叫源兴祥的贸易公司,做点小生意,公司由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刘新罗当经理,沈莱舟虽是董事长,但由于业务不大,他对公司的一切基本上都不知晓。刘新罗做生意很有一套,但路子不正,行贿受贿吃拿回扣样样都干。五反时工作队一进驻,他就跑了,跑得音信全无,一两年连个人影都找不到。源兴祥的职工们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于是将一切账都算到沈莱舟头上,弄得沈莱舟灰头土脸,焦头烂额!其实他对源兴祥的事真的是不知晓。他一会儿听说刘新罗在东北,一会儿又听说他逃到了天津,沈莱舟私下派人去寻找,也没找到,还倒贴了不少车钱。而这时候恒源祥的“五反”运动也已开始,沈莱舟终日里提心吊胆,担心恒源祥再会出些什么问题。
  市有关方面的领导非常体察各行各业头面人物的微妙心态,特意选择了303个资本家的代表人物,采用极其温和的“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自查,各厂各店职工的揭发与他们并不见面。同时有关方面还定下一条明确政策:资本家同仁相互之间聚餐吃饭不能算什么问题,发发牢骚也是人之常情,要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一下沈莱舟算是吃了定心丸,他带头一口气交代了自己偷税漏税的一些问题,故意夸大其词,将自己违法所得的金额交代为8万元人民币。结果人民政府经过反复核查,砍去一半,核准为4万元,收缴国库。源兴祥定为犯法户,关门大吉。后来刘新罗回到上海,还被关了几年。考虑到源兴祥的因素,恒源祥被定为半守法半违法户,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在政府核定的5项标准中位处中游。




惊梦1(3)



  经过“三反”、“五反”运动,1953年迎来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一个高潮,各行各业供销两旺,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绒线价格虽然提高一成,但全毛绒线和好的花色品种依然供不应求。单单这一年,恒源祥就足足赚了20万元人民币,1954年春节,沈府上下笑逐颜开,沈莱舟给上上下下都发了一只大红包。以后他多次提到这一年,将1953年称为“难忘的1953年”!①
  1956年1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当时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曹荻秋与沈莱舟亲切握手的情景,曹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热情地向沈莱舟表示祝贺,祝贺上海市绒线行业在整个上海市的商业系统中,第一个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大合营。
  其实,对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俗称公私大合营),从1955年就开始了。当时许多民族资本家走上公私大合营的这一步是自愿的,但也有人心存忐忑。然而沈莱舟的心却是真诚的,他是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的政策,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企业交出来,一心一意地走公私合营之路。这里面是有历史原因的。
  1955年初,市有关方面提出了要对8个工业行业进行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沈莱舟代表裕民毛纺织厂参加了毛纺业召开的会议,随即提出愿意将由他控股的裕民厂、恒丰厂、以及恒源祥染织厂一并交给共产党,进行公私大合营。经过反复的酝酿讨论,经过市纺织局的批准,公私大合营成功;由于裕民厂厂房大,经济宽裕,产品销路好,于是就由裕民厂牵头,将恒丰厂、茂新绒线厂、恒孚毛纺厂、振兴毛纺厂等统统合并到裕民厂里来,成立公私合营裕民毛纺织厂。沈莱舟担任裕民毛纺织厂的总经理,他的二儿子沈辑丞担任私方副厂长。同时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就连沈辑丞每个月的工资也有400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沈莱舟心甘情愿地把厂交出来,除了他出身贫苦等诸多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创办的恒源祥染织厂经营不善,从来也没有赚过钱。就是在“难忘的1953年”,恒源祥各绒线字号以及沈莱舟先生参股经营的12家厂,大赚特赚,但染织厂依然不行,一度处于倒闭边缘,沈莱舟从其它厂家或店里赚来的钱,倒贴到了染织厂里,弄得他经济相当拮据。但染织厂是由沈莱舟先生夫人的一个亲戚经营的,开办之处便说好是为了帮助王家的亲属。于是沈莱舟对这家厂开也不是,关也不是,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1955年,沈莱舟应中央统战部及全国工商联之邀,到北京开会,他连续2次见到了刘少奇。当时的政治环境很宽松,沈先生带了夫人王敏珠以及最小的儿子沈光权一同前往。当时会议的安排也很宽松,据沈光权回忆,当时沈莱舟经常到北京的琉璃厂去闲逛淘宝。有一次他在琉璃厂看到了一只珐琅质的西洋座钟,是清宫里流出来的宝贝,非常精美,沈莱舟极为喜欢,店主开价600元人民币,沈莱舟带着夫人孩子去看了几次,斟酌再三,最终还是没有买下。沈莱舟毕生喜爱收藏,在收藏上舍得花钱,他曾收藏有400多幅字画,各种扇子、扇面多达2400把。但沈莱舟先生待人又非常慷慨,他曾在解放初时将自己珍藏的一棵翡翠白菜敬献给国家。而现在为了一口珐琅座钟却看了又看,舍不得花钱,可见其经济上的尴尬。因而当大合营时,他每年单单从一个裕民厂就能拿到几万元的定息,沈莱舟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一再对子女讲: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有财不长福,你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年纪大了,是该享享清福了。
  1955年秋天,当时的上海嵩山区有6家中小型绒线店,以同泰昌的周永华和杨建章为首,联合成立公私合营商店,这件事对沈莱舟触动很大。11月3日,他在报上又看到北京天坛商场公私合营的消息,像做生意一样,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商业系统公私大合营是大势所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个。于是他就以行业公会会长的身份,召集各区各店同仁商议大合营。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争议讨论,大家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在195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