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元曲300首 >

第9节

元曲300首-第9节

小说: 元曲300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作者简介]朱帘秀(生卒年不详),排行第四,人称朱四姐,晚辈尊称为朱娘娘。元时著名杂剧女演员。与元代散曲家关汉卿、卢挚等均有来往。后嫁与钱塘道士洪舟谷,不知所终。现存套数一套,小令一首。

[写作背景]见卢挚《寿阳曲。别朱帘秀》

[注解]

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翰林院的别称。

篷窗:此指船窗。

随大江东去:随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暗寓对离人的依恋之情。

[译文]眼前是横挡的重重青山,弥漫着千万缕烟雾。看不到你憔悴的面容,分别后我独倚篷窗活活地受苦。恨不得跳进大江,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
101、凭栏人。寄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作者简介]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先世为柳城人,后迁居洛阳。累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工散曲,与卢挚并称于世。清人辑有《牧庵集》。散曲现存套数一套、小令二十九首。

[写作背景]我国古代,战争频仍,徭役苛重。每逢在下丧乱,自然有不少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即便恭逢“太平盛世”,又有多少征夫游子,流离异乡。他们或为谋生,或为服役,或被当权者所驱逐,不得不离乡背井,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我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民间的或文人拟作的怨女、思妇的作品。姚燧这首散曲,继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妇、怨女怀念征夫游子的题材,表现了相近的社会背景。

[注解]

君衣:远行在外者冬天御寒的衣服。

[译文]想给你寄冬衣,怕你不想回家,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要挨冻。是寄还是不寄呢,让我特别地为难。

102、阳春曲    姚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写作背景]姚燧一生仁途坦坦,文名籍籍,故时而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但他生活在元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内部倾轧,民族关系上的隔阂与岐视,造成了多少宠辱、荣枯的变化。所以发而为诗,又有“取谤因仇恶、贪权失丐闲”的感慨和“荣悴不齐谁使尔,欲将斯理问高空”的惊惧。这说明,他宦海浮沉,已备尝了政治风波的滋味。这种感受,便成为写出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思想基础。

[注解]

风月:指光阴岁月。

儿曹:儿孙辈。

人海:指人类社会。

风波:喻人事的复杂和仁途的艰险。

[译文]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有人问我人事如何?人海无边的辽阔,哪一天没有风波。

103、普天乐    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写作背景]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注解]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

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仨sa),语尾助词。

[译文]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104、满庭芳    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写作背景]姚燧[满庭芳]为二首此选其一。据曲中景象及第二首曲词亦有“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可见裁定的是江南见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愈花甲的姚燧出为江东廉访使,先后在江南各地为官达七、八年之久,此曲词很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注解]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译文]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105、鹦鹉曲。山亭逸兴    冯子振

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溜樵父。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幺]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作者简介]冯子振(1257-1337后),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官至承事郎、集贤待制。善草书。诗文曲皆工。散曲现存小令四十四首。

[写作背景]大德六年(1302)冬,冯子振留寓京城,与几位朋友在酒楼听歌妇女御园秀演唱白贲的《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不安排我处。”曲辞优美,旋律动人,只可惜没有人能够和韵作新辞,因为这支曲子的韵律要求很严。第二句“父” 字很难下语,末句的“甚”字必须去声,“我”字又必须上声,否则,便不可唱,若勉强唱去,则吐字不真,听不清楚。在座诸公知冯公之才,便举酒索和。冯子振一时兴发,按原韵和作三十八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登临感兴,吊古伤时,笔锋所及,顷刻成篇而不失韵律,其胸中才气,笔底波澜,为古今所罕见。此首乃发笔第一篇。另本有作者自序即可见之。

[注解]

嵯峨:山势高峻。

不唧溜:不伶俐,不精明。

烂柯:据《述异记》载:晋王质入山斫柴,见二童子下棋,他一旁观看,看完一局,他的斧柄已经腐烂,他回家后才知已过一百年了。

青蚨:即钱。晋干定《搜神记》,青蚨为虫名,形如蝉,生子于草叶上,若取其子,母即飞来。如用青蚨母虫的血分别涂在钱上,用其购物,所付母钱、子钱都能飞回。

[译文]家搬到嵯峨的峰巅居住,是一个并不地道的山野樵夫,每日里与围棋为伍。相伴的是不开花的千年老树,风雨摧折枝叶扶疏。老朋友曾劝我再回归宦海,我说那里远远不如我这山居。你看这门前万叠青翠山峦和满空缤纷彩云,是不要花钱买的最的美的住处。

106、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写作背景]此曲由农夫眼中看出,口中说出,这种设身处地,直接反映农家生活与农民的思想情绪的作品,在整个元人散曲中诚属不多,难能可贵。因诗人体察农夫生活的艰辛,理解他们的心愿,才能对他们有如此真诚的同情。

[注解]

扶犁住:把犁为生。住,过活,过日子。

最:正。

懊恼杀:非常懊恼。

恰待:正要,刚要。

渴煞:十分渴望。

玉虹:彩虹。俗谚:“晚霞日头朝霞雨。”截断玉虹,即谓残霞无情断雨。

甘霖:好雨。

[译文]年复一年在牛背后耕作扶犁,近日里可使农夫懊恼之极。稻苗肥壮正等着杨花吐穗,苗都要枯死了,却是响晴的天不下一丝雨。可恨苍天不顾人们渴雨的急切心情,让残霞把要下雨的白虹冲断,云朵向南飘去。农夫们注视着那片白云,盼望能在人间降下三尺好雨。
107、寿阳曲    贯云石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

[作者简介]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海涯,因其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人。文武双全,官至知制诰同修国史。后辞归江南,卖药杭州。散曲与徐再思(甜斋)齐名,世称“酸甜乐府”。任二北辑有他二人的合集《酸甜乐府》。现存套数八套,小令七十九首。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曲,在曲中作者寄寓了因离人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伤感之情。

[注解]

悠悠:远远地。

想头儿一夜:第一夜。

[译文]新秋刚到来的时候,心上人也匆匆离别。在一弯残月映照下,顺着长江流水,画船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这离别的愁苦煎熬整整折磨了我一夜。

108、红绣鞋    贯云石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写作背景]贯云石代沉醉在爱情欢会中的青年男女立言,以女性的口吻与处境落墨,赋予必要的性格因素。此曲在《乐府群珠》传本中题为“欢情”,基本上是合乎实际的。

[注解]

云窗:镂刻有云形花纹的窗户。

月枕:形如月牙的枕头。

四更过:意为即将天明。

夜如梭:喻时光犹如梭织,瞬息即逝。

闰一更儿:延长一更。

[译文]紧紧挨着紧紧靠着在云窗下同坐,互相看着互相笑着枕着月一起高歌。细心听着一一数着悉着怕着,四更已敲过。四更过了,欢情还没有过。欢情还没有过,夜过得却快如穿梭。天啊,再加上一更该多好。

109、金字经    贯云石

哦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第四声。情,夜深愁寐醒。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写作背景]贯云石妻子石氏出身于北京名家,其父石天麟与五代时的后晋皇室有渊源关系,贯云石婚后不久,就辞母别妻,前往远在江南的永州任职。多年后在京上 “万言书”进呈仁宗,但所言六事都易引起误解,招致谗言,于是,他上书称病,要求辞去翰林侍读学士之职。他虽正当二十九岁的有为之年,皇帝却准予了他的辞职请示。于是他打点行装,再度南游,直到三十九岁死,都未能再返大都。由于以上的经历,此曲中所写的离情是有溜之大吉的现实基础的。贯云石无论在京任翰林学士之时,抑或南游杭州之日,都曾与歌伎交往,同她们平等相待,怀有真情。如果曲中的离情是因她们而发,也不足奇怪,尽管对曲中情事难以考索,但所流露的真情却足以感人。

[注解]

蛾眉:美人的代称。

《阳关》第四声:《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府为送别之曲,名《渭城曲》,因反复诵唱,故又称《阳关三叠》。第四声指该曲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女人虽能克制感情自己珍重,但到离别之时也泪水如倾。就不要再唱那《阳关》曲的第四声。只因为离情,愁苦萦怀直至深夜睡了又醒,萧索冷落。人更感孤零,月到中天已二更。

110、清江引    贯云石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写作背景]昆曲是作者延祐二年(1315)之后隐居杭州时期所作。它揭露了官场险恶祸福无常、生命难保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作者远害全身而又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注解]

争:怎。

[译文]奔竞功名就好像马车直下陡坡,其中的惊险有谁能看破?昨天还是高官显宦,今天却遭遇横祸。怎如我避开官场是非,纵情山水过这种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111、殿前欢    贯云石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写作背景]这支散曲成功地描绘了暮春时节清晨的一个小小院落。

[注解]

天阶:原指宫殿的台阶,此处是泛指。

十二阑干:十二是虚指,意谓所有的阑干。古人好用十二地支的数目来组词,如“十二钗”、“十二楼”等等。

[译文]隔着帘栊,一次又一次听到风儿送来卖花女那如歌的卖花声。走出闺房才发现夜来下过一场小雨把台阶冲洗得干干净净。在安闲幽静的庭院里,翠袖中微感寒冷。穿过花间小径,倚遍所有的阑干来欣赏春景,只见盛开的杏花舞动着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