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悬疑电子书 > 大宋冼冤录 >

第4节

大宋冼冤录-第4节

小说: 大宋冼冤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褛,面黄肌瘦。这时一个老艺人边雕刻边叹气,埋怨官府要砚多而付钱少。有的年轻艺人还大骂官府没良心,不管砚工死活。他们的话,包公一一记在心里。回到衙门,包公立即派包兴去找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个张考文做了10年书吏,专用端砚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他一听包公问起端砚的事,顿时眉飞色舞,以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样货色,便阿谀奉承地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他说:“今年上边要的贡砚我已准备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数。这块砚请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将陆续送上。”包公一听,心里全明白了。本来上面规定,端州每年只送十块贡砚(据宋元丰王存着《九域志》称,“端州岁贡砚十”),而地方官吏层层加码,扩大贡砚数目。这沉重的压榨剥削,害苦了砚工,中饱了私囊。他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吓得张考文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包公让张考文把历年经办贡砚的情况作个说明。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贪官、劣绅借进贡端砚为名贪污勒索、加重砚工负担的实情招认出来。包公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开明士绅也表示拥护。经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也成为沙滩。
  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在广州至肇庆必经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8226;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
  包公审石头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包公巧断赖银案
  包公管理河东盐政,事事躬行,一点也不含糊,断案如神,很受解州的百姓普遍爱戴,他巧断赖银案的故事,至今还在盐湖周边的百姓口中流传着。 那天一早,敲过升堂鼓之后,包公来到大堂办公,不一会儿,就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气喘吁吁进了大堂,双膝慢慢跪下来连喊“包大人,我真好冤枉啊”包公抬头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开外, 福眉善眼,穿戴整齐,便问道:“老人家状告什么人,请站起来,喝点水,慢慢地讲。”老者叩头站起说:“我叫胡明礼,是十里铺盐店的掌柜。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连襟邱家坡的邱贵,他要去陕西耀州城贩瓷碗,没有本钱,向我借纹银三百两,说好用三个月即还,我念他是拐弯亲戚,便应诺解急。次日一早让我店里学徒娃湖诚信送三百两银子给他,也没有拿回收据,眼看就八月底,还不见邱贵还银,虽然已愈期近两个月,念沾亲带故,不愿上门催讨。前几天,街头相遇,提及借银一事,邱贵说他已还多月,并说是同解州铁家巷张小能相伴来还的,我听此话,简直活见鬼了,犹如五雷轰顶,还银不还银不是大事,借银再受讹诈,我受不起这个罪,今兴讼公堂,请包老爷公断。”说罢从袖筒里拿出诉状呈上。 包公细把诉状过目一遍,看胡掌柜也不是胡说之人,就立发传票,传邱贵张小能上堂,公差将邱张二人带上堂来令两边跪定。包公审视二人一阵后觉得不是善茬,就问那年约四十的胖子“你可是邱贵?”胖子爬跪半步答道:“正是小人。”“今春三月可曾向胡明礼借过白银?”“借过纹银三百两”“有无借据”“因是亲戚未立借据”“有无用期?”“原说三个月。”“可曾归还?”“上月十五一次还清。”“还银以何为证?”“我约解州张小能一起送银给胡掌柜的。”包公沉思片刻,将诉状再翻一遍,转脸问张小能“你是张小能?”“是”。“张小能,你可知,作伪证要受重罚?”“小的明白。”“何时谁约你?送银给谁?”“七月十五,邱贵约我携银送给十里铺胡记盐店胡掌柜。”“送银给胡,交银时可有什么见证人?”“别无他人。”包公追问“张小能,还银约你作伴,你可知是何人送银子给邱贵的?”张小能迟疑一下才回答“是胡记小学徒娃胡诚信”“你怎么知道的?”“是邱贵说的”“你们送银,胡诚信可在?”张小能稍忧虑,邱贵接答“未见胡诚信。”包公惊堂木一拍“本职不曾问你,休要插话”看了冒虚汗张小能一眼“我再问你,你真的相伴邱贵还银给胡掌柜”“真的”包公再问“还银多少?”“足色三百两。”包公转向邱贵“是足色三百两?”邱贵答“是”。 包公问胡明礼“胡掌柜,你一把年纪,怎不念亲戚关系,兴讼公堂,他们口口声声相伴还银给你,这难道有假不成?”胡明礼听了连喊“冤枉”就要下跪,包公示意阻止,胡明礼肯定地说“青天大老爷,他们确实没有还银给我。”邱张二人偷偷暗笑。 包公说:“原告被告,你们说的都是实话?”三人一一说是。 包公当堂令手下人取来两张席,一筐萝卜,两把刀子,把邱贵张小能分别围在堂下左右,各给几条萝卜一把刀子,大声宣布“邱贵,张小能,你二人各将还胡三百两的银子实数,按所还时的重量、数目,用萝卜切割成形,以供老爷核对。” 半个时辰过后,两人各从席筒里出来,捧出各自削成的萝卜元宝,包公让摆在公堂上,让人观看,邱贵的是十两的二十个、五两的二十个。张小能的是十两重的十五个,五两重的三十个,都是三百两。包公当众质问“即是两人同去还银,为何数目和重量都不一样?”回到座位,把惊堂木一拍怒声而喝:“邱贵,张小能,本案已明,还不从实招来”
  邱贵到这个时候把案情全讲出来。原来是张小能给邱贵出的赖银主意,企图从中渔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责四十大板当堂判决,邱贵立即还清借银三百两,追加利息五十两,张小能教唆犯罪,罚白银一百两交官,另罚劳役一年。 审理完毕包公退堂,此案审得明白,判得公正,后人有顺口溜称赞: 赖银不想还,受罚又挨板。
  包公巧断案,清名世代传。
  智断牛舌案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保证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报复性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买肉。果然包拯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第一部 狸猫换太子
  序章
  深秋时分,天气已经很凉了。
  在开封府外灵山的小道上却有一个衣衫单薄的女子,步伐艰难的一步一步的向开封府走来。她大约二十多岁,容貌秀丽,一双大眼睛因为惶恐让人觉得份外怜惜,她走几步就不时的回头去看,好象后面有什么吃人的猛兽在追她似的,她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沾湿了她的头发。在这寂静的山道中,她那沉重的喘息声越来越响了,四周似乎都是这可怕的声音。
  女子来到一个转弯处的山坡上,吃力的坐了下来,实在是走不动了,她捶了捶腰,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僵硬的馒头,用力的咬了一口,抬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到了开封府的影子,嘴角间竟然露出了一丝笑意。她把馒头塞进包里,浑身不知从哪里生出了一股力量猛的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朝开封府走去。
  “哎呀!”女子走到下坡处,一个脚步收不住,突然感到自己撞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她一下子惊得魂飞魄散,怔在那里话也说不出来,连包袱掉在地上也没发现。
  “姑娘,你没事吧?”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在问她。
  女子听出男子的话中没有敌意,偷偷的抬眼望去,发现站在她面前的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