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宗实录》页3035~3042。
关于明军在是役的损失,《武宗实录》页2970记:“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明史》卷307页3471记:“死者数百人。”
《武宗实录》页3151、3463;《明史》卷190页2220;《国朝献征录》卷15页10、51。
《武宗实录》页3215、3305。
《武宗实录》页3160~3161、3198、3208;《明史》卷190页2220。
《武宗实录》页3271、3404、3471;《明史》卷307页3472;《皇明经世文编》卷171页1~9。舒芬,见《明史》卷179页2102,《继世纪闻》卷95页2。
《武宗实录》页3285;《明史》卷307页3472;《继世纪闻》卷95页2。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慈圣太后(8)
《武宗实录》页3318~3322、3324~3326、3329~3330、3332~3344、3347、3352~3354、3363;《明史》卷16页114、115。受杖而死的人数则史籍记载各有不同。又,江彬掌握秘密警察及警卫军,见《继世纪闻》卷96页1~2。
《武宗实录》页3602、3606;《明史》卷16页115。
对于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万历曾经表示不同意,见《神宗实录》页4187;钱穆著《国史大纲》册2页502亦曾对此现象有所指摘。对正德的态度,黎东方著《细说明朝》即持同情的看法,见该书页293。
正德登极时的三位大学士为刘健、李东阳及谢迁,见《明史》卷109页1372。《明代名人传》对此三人均有传。
《明史》卷190页2217、卷307页3472。《世宗实录》页122~123记抄出黄金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此数字过于庞大,恐难尽信。
万历中年以后日形消极,沉潜于释道经籍,见《神宗实录》页6107~6108。对万历的性格持另一看法者为鹿善继。此人为户部官员,因截留万历的金花银作辽东军费被降级外调,但他仍然说皇帝对臣僚过于宽大。见鹿著《认真草》卷1页10。
这在《赐闲堂集》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卷40页7。
《神宗实录》页2402、2795、2870、2929、2981、3147、3215、3241、3463。
《神宗实录》页3664~3668、3680、3690~3691。
《神宗实录》页2772。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活着的祖宗(1)
解职归田23年以后,申时行在原籍苏州度过了他按中国习惯计算的80寿辰。万历皇帝已多年不见他的老师和首辅申先生,他特派专使赴苏州祝贺存问,随带纹银50两、绣蟒彩缎一匹、其他绸缎4匹作为贺仪。当时申时行的健康情况已经不佳,但仍然挣扎着北向行礼如仪。他在秦本里表示感谢说,祝贺寿辰的圣旨已经供奉保存,以为子孙传家之宝,银缎则全部壁还,因为他无颜接受这样隆重的礼物。他身为皇帝的蒙师和首辅,但是未能克尽自己的职责。如果不是这样,何至理应继承大统的皇长子到现在还没有在翰林院的官员那里就读?又何至京内外大量的缺官无人递补?据说,万历读完奏章以后感到怅惘,但仍然无意于接受这含蓄的劝谏。申时行把他的书房命名为“赐闲党’。上天已经赐给他闲暇,他就用来游山玩水,写字吟诗。可是很显然,不论是站在太湖之滨看着无情的浪涛拍击已被港蚀的崖岸,还是坐在书房里用典雅的韵文描写着烟雨零零的江南暮春,他都没有能忘情于世事。这23年中,他留下了一大批作品,在身后由家人结集镌版,是为《赐闲堂集》书中诗文内容涉及的各方面很广泛;但是一有机会,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总是很自然地在笔下流露。诗文中有不少暧昧、隐晦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然而我们并不能草率地认为他的著作有意欺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他的一生功过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这种看法具有信心。生当末世而身居首辅,他的困难带有时代性,其中情形特别,不是从组织上和技术上可以解决的。他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资遵循,他只能依靠道德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应付一切。其中有内外参差之处,已不待言。在退职闲居以后,这位昔日的首辅对自己的过去毫无忏悔之意。他的思想平静,他的良心没有遗憾,因为形格势禁,他只能用调和折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他自信他在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诚意,这一大前提使他们心无愧,至于成败利钝,那又并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他当然听到过别人的批评。有人说张居正虽然刚愎自用,毕竟还有所成就;而忠厚长者申时行的记录却如同一张白纸。对这些抹杀事实的意见,申时行自然不为所动。在他看来,以道德力量作为施政的根本,关键在于防止坏事发生,而不在于琐屑地去解决问题。如果真像批评者所说他的施政记录是一张白纸,这反倒证明了一切都已纳入规范,机构运转正常,因此无事可记。然则申时行自己明白,他没有能达到这个最高目的。至少,他这个皇帝的最高顾问,没有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去解决继承问题。他竟为此而去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说有些人犯了错误,那他申时行的差失,也不会比旁人更严重,最低限度不会与二辅许国的错误相提并论。他身居首辅,处心积虑地想在幕后不动声色地解决这个难题,而许国偏偏不能体恤时艰,将折冲于博温之间的底细,全盘托底公布,以致弄到不可收拾。申时行虽然号称谦虚抑让,但毕竟没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境界。他无意于接受那些在他看来是不中肯的批评,否则,他又何必把过去的事实和自己的看法来回反复地写入自己的诗文里,而且嘱咐儿子们在他身后结集刻印?显然,他期里后来的读者稍一思索,
就能理解他施政措施的真正意义,并且承认他的成就超过了表面上的平凡。
今天重读《赐闲堂集》入恐怕多数读者可以承认,申时行在文渊阁的八年半时间里
并非完全尸位素餐。他在行政上的成就,往往得力于微妙的人事安排。这样的方式本来
就带有间接性,而他在执行时既不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也不多加渲染,这样,他的成
绩就很少为人所理解,也更少为人所仰慕。举一事即可为证:假如他真是除了忠厚和平
以外就一无可取,那么在他执政时期发生的黄河泛滥问题,一定比实际情形要严重得多。
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就是我们帝国的一大难民由于河水流经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
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沉积于河床;河床过高,一旦遇到洪水,就极易冲决河堤,造成严
重的水灾。每次决口,生命财产的损失均不可胜记。
可是对于这一问题,中枢的唯一办法,就是责成总理河道的御史妥善处置;其中技
术上的问题和人力物力的动员,都需要这位钦差大臣在他职责范围之内就地解决。根据
过去的经验,大规模整理河道,地区往往涉及数省,有时填高凿低,等于改造地形。在
这样巨大的规划之中,自然会有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时尚未开工,争执已起。所以
中枢虽不直接领导工程的设计和进行,但是它所采取的立场,却必然对全盘形势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如果一个总理河道的御史执行他的规划尚未及半,突然被参免职,而他的
继任者又采取完全相反的主张办事,则百万生灵,就可能牺牲在这种官僚政治之下。
首辅申时行所赏识的治河专家是潘季驯。这位专家提倡“河道紧缩说”。黄河所以
为害,原因是河沙淤集,河道不通。对于这一点专家们都无异说,但在解决的方案上则
有截然不同的主张。有人建议加宽河道,他们认为河道宽则水流畅。潘季驯则以为河道
宽则流速小,流速愈小则泥沙沉淀的机会愈多,经过若干年月之后,河床就会愈积愈高。
他主张,应该选择重要的地段把河道收紧,同时把附近的清水河流用人工疏凿引入黄河,
以增加黄河的流速,照这样的办、法,可以不需要经常疏浚而可以“自浚”。“建堤束
水,以水攻沙”,就是他归纳上述方针而概括成的八字箴言。他又建议,河堤不能几十
里、几百里相连不绝,应该预先在河水汹涌的地方留出缺口,而在缺口之后筑成第二、
第三道的“遥堤”,和第一线的河堤之间构成“含水湖”。大量河水在缺处突破第一线,
流至造堤,流速已经降低而储蓄在这些人工含水湖中,就不致扩大其危害。
在河堤合龙和迫使河水改道的工程中,潘季驯使用“柳银”作为有力的工具。这种
柳辊通常长150尺,圆周20尺,制作的方法是先用植物和泥土像织地毯一样构成长块,
再用大树和绳索造成中心卷架,然后把这块“地毯”卷在架上,用大树枝和大绳索四周
捆紧。这一用泥土、树枝制造的大圆柱体遇水可以膨胀,因而不致被急流冲走。每一柳
辊由成百上千的民工拖运到选定的地点,当地尚有上装大石块的舢板,早已准备停当。
柳辊就位,舢板凿祝。随着一声号令,大批的民工,把他们已经摆在肩上的泥土以最快
的速度堆放在这仓促抢护而成的士堤上。待到决口堵塞,再逐步把堤坝加固。很多地段
日后还加砌花岗石,远望一线白色,颇为美观。
对这样规模浩大的工程,中央政府无力支付所有的费用。通常发给的款项,仅能在
初步设计时作筹组全局的办公费。兹后总理河道的御史被派为当地的总督,有的还带有
尚书、侍郎的头衔,以便于他在许多府县征用人力物力。所有的民夫、工具、粮食、医
药和交通、通讯等等都要就地通盘筹措。所以,这一位总理河工的大臣除了工程经验之
外,还必须要具有操行无可疵议的记录,这才能深受众望,动员这许多府县的地方官,
指挥如意。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活着的祖宗(2)
潘季驯过去治河多年,无论经验或者声望都符合上述条件。他在1584年已官至刑部
尚书,当时为了代张居正的家属求情,触犯圣怒,因而被革职为民1587年黄河几处决堤,
开始的时候委派了一个没有多大声名的官员采取了若干紧急处置。1588年,在讨论总理
河道大臣一职人选的时候,潘季驯的名字有人提到,但没有人敢向皇帝作坚决请求。正
好这时候皇帝自己提出这一职务应当由“老成才望”的人充任,所以申时行才示意给事
中荐举起复潘季驯,事情得以顺利通过。申时行还怕有人议论,又正好万历召见他面询
其他政务,他就在谈话中插进了“皇上留意河道,拔用旧人,一时在任,皆称措练”这
些话。这谈话纪录一经给事中办公室抄写公布,潘季驯之出任“总督河道兼理军务”一
职,也就等于出自皇帝自己的主意,反对他的就不能随便议论了。自此在申时行任首辅
的年月中,潘季驯一直负责治河,成绩卓著。而到申时行离开文渊阁以后不久,他也被
参劾而再度罢官。
在文渊阁的八年半中间,北方边防没有发生重大事件,也是申时行引以自豪的政绩。
其实当时危机并未消失,只是依靠他处理得当,才未酿成大变。
1590年,本朝的一员副总兵李联芳在甘肃、青海交界的地方陷于蒙古军队的埋伏,
力战身亡。北京的文官大部分主张应当兴兵讨伐。这时候万历皇帝已很少在公开的场合
之下露面,由于这一重大事件,他破例举行早朝,朝罢以后继续和各位大学土讨论对付
的办法。万历同意多数廷臣的意见,认为应当采取强硬态度,然而申时行则持有不同见
解。
申时行的看法是这样的:50年前,北方蒙古各部落在俺答的号召下组织成一个同盟,
势力所及,东西连亘两千里,与本朝军队屡屡作战,杀伤军民不计其数。到了1570一
1571年冬天,俺答改变宗旨,愿意约束各部不再犯边,而以赏赐给他的津贴和互市的权
利作为交换条件。廷臣讨论之后鉴于和平的局面对本朝有利,所以接受了他的提议,还
封俺答为顺义王,其他部落首领也分别给予不同的名义。
俺答对这修好的条约忠实履行不渝。他去世以后,儿子黄吉台尚能维持现状,到了
孙子接力克,就已经没有约束各部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