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20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你的迷轻一点,他的迷重一点,他百分之百的迷,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比他高一点点,就觉得傲慢得不得了,不行。等觉菩萨跟佛来讲,迷真的他只有一分,佛是完全没有迷,等觉菩萨一分,十地菩萨两分,九地菩萨三分,你这样算就明白了。我们今天是凡夫,比人家高多少?人家百分之百,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一定要知道,决定不可以傲慢。
学佛头一个,学对一切众生谦虚。所以自己,你看看儒,甚至於外国的宗教,我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你看把这个摆在第一节,第一节课程学什么?学谦卑,谁带头?圣母玛利亚带头,耶稣的母亲。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要学谦虚,「满招损,谦受益」。《易经》六十四卦,谦六爻皆吉,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里有吉有凶,只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谦虚,你就晓得谦是纯性德,我们常讲纯净纯善,就是谦敬。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谦敬,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别人谦敬就是对自己自性谦敬,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是不尊重自性。这个道理不但要懂,要懂得透彻,为什么?你才会做到。你能够做到,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够听得懂,你才能相信,你才能理解,你才能做到。《华严经》上没有一句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清凉大师这句话也说得好,诚为自欺,你真正是自欺欺人。
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说你能不能做到?不觉就是迷,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这桩事情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真的把它搞明了了,它是《百法明门论》里面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这是个错误的、虚幻的抽象概念。你能把它放下,性德就流露,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你要不肯放下,智慧变成烦恼,德变成造业,相变成三途六道。这是把消息透给你了,如果一下觉悟过来,原来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真的,一点都不错,一觉悟了立刻就恢复。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就不二,涅盘、生死不二,菩提、烦恼不二,入一真法界,你才真正恢复了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这首偈讲了六个慧,我们也要把佛经里面的智慧略略的说一说,大乘教里面称为般若。《智度论》上说「般若者,秦言智慧」。这个秦是中国,因为翻经是在姚秦时候翻的,《金刚经》是姚秦时候翻的。「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你看就是这个经文上所讲的,末后讲到第一、讲到胜、讲到殊胜。所以般若是可以翻,为什么不翻?这里头有个道理,第一个是尊重不翻,第二个是中国智慧不能包括般若,因为它有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我们通常智慧里头不含这个意思,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经上常讲的「二般若」,这是佛学常识,我们要介绍一下。什么叫二般若?也有几种说法,第一个叫「共般若」,共是什么?共同的,即天台宗的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这叫通,通就是共同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都说,三乘共修都能够证得,所以叫做共般若。我们通常讲阿罗汉没有般若智慧,这是大乘说的,跟大乘菩萨比,阿罗汉真的是没有,阿罗汉只有解脱,没有般若智慧。但是《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那又不一样,他有不共般若。第二个叫「不共般若」,天台宗的别教、圆教,天台讲藏通别圆,别教跟圆教,这是大乘。「唯对於别圆之二菩萨说之,不共於声闻、缘觉之二众」,所以叫不共般若。见《大智度论》。「百」是一百卷,第一百卷。《大智度论》一百卷,最后一卷讲到天台家讲的不共。我们一般讲小乘没有般若智慧,你要懂得,不共般若,小乘也有一点智慧,为什么?你看看,小乘见思烦恼断了,在《华严经》上说,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不再执著,他证的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他证得正觉,那怎么能没有智慧?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六道凡夫没有智慧,他有智慧,他的智慧比我们高,真智慧,不是假的,正觉。但是跟菩萨比他就不行了,菩萨是正等正觉,菩萨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他连分别都没有,阿罗汉还有分别,菩萨没有分别,所以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是不共般若,这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所以叫不共。到成佛了,再加个「无上」,叫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名相我们都要懂、都要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天台宗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这些话有时候听了还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你就懂了,世间般若是什么?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世智辩聪。像这些科学家、哲学家,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你能说宇宙之间现象他不了解吗?他也很高明。近代的科学确实比过去进步太多,利用高科技的这些仪器观察宇宙,讲太空物理、讲量子力学,太空物理是宏观世界,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讲到基本粒子。我们不能不佩服,跟佛法上讲的愈来愈相像,距离愈来愈近。但是怎么样?但是他分别执著完全没有放下,所以叫世间般若,佛门也称为世智辩聪,他有辩才,很聪明,叫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於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见地藏十轮经卷十)。这就很容易明了了,一个是智慧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世间;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没有了。这大家就很容易懂,我们在《华严经》也讲得太多了。所以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不是的,完全不一样,是自性流露的,不需要学的,只要把障碍去掉,障碍就是执著。所以执著放下,正觉就现前,分别放下,正等正觉现前,这是出世间的。阿罗汉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般若,不是世间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华严经》上的,实相般若、观照般若,这是三般若里面前面的两种,《华严经》上说的。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三般若?三般若里面讲就是三种般若,「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这个三般若就是三德,圆是圆满,常是永恒。这是谁证得的?法身菩萨。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自性本具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了,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成佛了,证果了,证到如来果地。修行证果没别的,就是自性本来圆满永恒的大觉现前。
在过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现,所以我们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现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所以产生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低级宗教、多神教、泛神教,这个误会太严重了。我们有机会要时时刻刻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跟我们一样父母所生,他有父亲、有母亲。而且生在贵族,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太子的身分,十九岁舍弃王位出去参学,学了十二年,这十二年当中还学了六年苦行,禅定,到三十岁。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哲学他统统学过,学了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因为印度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学术的成就是其他地区赶不上的,这是因为他的方法正确,他们修禅定,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很多人修学。修四禅,他能到四禅天,修四定,他能到四空天,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的状况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是婆罗门教说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他们讲的。他们见到了,当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见到之后当然就会有问题出来,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也没人能解答。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什么叫更深的禅定?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一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现前,问题全解决了,六道怎么来的清楚明白了,六道之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见到了,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老人家开始教化众生,三十岁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是人,他不是宗教。
孔子一生教学五年,完全放下,一心一意教学只有五年;耶稣教学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这是伊斯兰教,他教学二十七年。所以在世界上无论在宗教界、学术界,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天天教,没有中断过,这要知道。你知道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什么身分?要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教育家,他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四十九年没有收过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经典里面有婆罗门,像《华严经》上有遍行外道,这都是当时的其他宗教,只要肯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他统统教、统统学,并不劝你改变你的宗教。因为这个没有关系,无论信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学佛是学智慧,智慧从哪来?智慧从禅定、从清净心来,清净心从哪来?清净心从持戒来。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整个宇宙你才完全通达明了,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佛经是哲学。我学佛是老师介绍的,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我是学哲学进来的。进来之后这学了五十六年,才知道佛法的经典,一切经里面所讲的我把它归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都可以说是圆常伦理(圆满永恒的伦理)、圆常道德、圆常因果、圆常哲学、圆常科学,讲绝了,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讲到究竟圆满,永恒不变,这是真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你看现在世间人完全不知道。这不知道不能怪别人,怪什么?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认真学习,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怎么能怪别人?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教导我们的做出来,做出来就是证果,你能做出来那你有受用。
过去方老师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心。我们有欲望,什么欲望?追求最高的享受。是不是求到了?求到了,我觉得我在这个世间,学佛五十六年,没有白过,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感激老师,要不是老师介绍,我们对佛教有严重误会。因为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碰,根本没有接触的意念。幸亏遇到方东美先生,那是当代的一位大哲学家,他晚年在大学教学,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讲佛学。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岁过世的,我跟他的时候,大概那时候他是四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在台湾大学教学,他就完全用佛经,讲了三个大单元,第一个大单元是讲「魏晋佛学」,第二个讲「隋唐佛学」,第三个单元讲「大乘佛学」,最后在辅仁大学讲「华严哲学」,二十五年讲四个大单元。我感觉非常惋惜,他过世太早了,他讲到华严哲学的时候可以说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如果他能够多活五年,那他对於现代的佛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刚刚契入的时候,他走了,就是众生没有福报。我们继续他的大业,也要费半个世纪才产生影响力;换句话说,迟了五十年。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话,那个影响就不一样了。
一觉,这个一字用得好,一就觉,二就迷了。所以佛法里面有说,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什么叫悟?一心,一觉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觉悟了。一念是什么?起个妄念,起个妄念就迷了。这个妄念是什么?叫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迷了。一心,一觉有三德,这三德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所以讲三般若。什么叫实相般若?实相是真相,你对於宇宙真相明白了。这里有个简单解释,「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所以学佛证什么?就是证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就是证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懂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通达明了这个智慧就叫实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刚经》上有一句名言,讲什么?讲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你就证得了。我们今天这个信心叫露水道心,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学生说的,信心若有若无。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