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隋唐乱 >

第39节

隋唐乱-第39节

小说: 隋唐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毕竟经历过太多的风浪,他清楚越是形势不利之时自己就应该越发冷静,大唐臣子们因为冀南战事失利而起的颓唐情绪还需要他来扫清。李世民强自压住怒气,慢慢回复了平日的从容不迫。“屈突通何在!”李世民说话的声调不再高昂,显得柔和平稳。
  兵部尚书屈突通连忙应声站出。
  “屈爱卿,朕要在三天之后率北衙七军亲征冀东,你这就去准备吧!……”
  屈突通恭敬领命。
  李世民希望自己的亲征能迅速平定冀东,收拾长孙无忌的残局。可是,偏偏天不从人愿,这位几乎是百战百胜的皇帝没能在冀州大地上再次体现他那卓越的军事能力。当屈突通还在为北衙军准备补给装备的时候,冀东传来紧急战报:平冀军南军副帅杜伏威部阵前倒戈,并与冀东叛军联合击溃了长孙元帅大军,平冀军南军行军元帅长孙无忌被俘!
  李世民大为惊怒,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浙西又有急报传来:驻扎江淮的杜伏威旧部也跟着杜总管反出了唐廷!此时江淮地区自浙西起已经与冀东连成了一片。李世民没有时间去惊怒了,他担心江淮之乱会引起其它地区的叛乱。于是李世民立即取消了亲征计划,坐镇京师长安掌控大局。同时令兵部尚书屈突通领北衙七军中的左羽林军前往与江淮相邻的鄂州、洪州、福州提调协调驻军,严防叛军攻取其地。
  ******************
  “这征战几时才能休啊!”李靖站在高山之上向南眺望。武德元年他就离开了长安领军卫戍北疆,冬去春来几番轮回,此时已经是贞观二年,转眼四年了!
  “眼见天下就要太平,却又出现冀州战乱,老天!你怎的让中原百姓如此多灾多难?”李靖收回远眺的目光,举目望向远处冀州军的大营。“元霸,没有想到我俩居然会兵戈相见!”
  ……
  “元帅,京中有监察使到!”亲卫的禀报打断了李靖的沉思,李靖轻叹一声策马下山。
  一到军营见到监察使,李靖心头火起。只因这位行军监察使正是李靖的死对头,原尚书右仆射裴寂!
  大唐立国之初,李靖因智谋才华过人,被皇帝李渊受命为尚书左仆射。而裴寂则因为是皇帝李渊最为信任的老友,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其时秦王李世民为尚书,总领尚书省政务。但是因为秦王李世民与赵王李元霸终年征战在外,不能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因此按照朝廷定律,李靖这尚书左仆射就实际负责起了尚书省的政务。这其间,身为尚书左仆射的裴寂自持其为皇帝好友,并不听从李靖号令,可李靖偏偏又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因此与裴寂的关系越搞越僵,最终连皇帝李渊也无法为二人调和,而这也成为了李渊将李靖调至北疆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靖此时心情不爽,不为死对头裴寂前来,他只为李世民明明知道自己与裴寂矛盾颇深,却偏偏要裴寂前来监察自己而怒!
  李靖忍着不快与趾高气昂的裴寂见了面。
  裴寂见到李靖他心里乐啊!行军监察使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裴寂拥有了为皇帝监视李靖的权力,当然,还有不定时地记录下李靖和其部下的言行、并将记录送与皇帝李世民参阅的任务,而李世民将会根据这些来决定远方将士们的擢迁谪黜、甚至生死。正是有了这权力和任务,裴寂相信李靖不敢拂逆自己的意愿……因为裴寂确信,不论是李靖还是他的部下,他们都不愿裴寂为远在长安的皇帝呈上前线将士作战不力,甚至私通敌军的奏折————即使奏折上都是些子虚乌有之事。
  如今的裴寂知道自己不用行军打仗就已临驾大军元帅李靖之上。
  半闭着本就不大的眼睛,裴寂捋着下巴上稀疏的一缕胡须。“李元帅,”裴寂慢悠悠地说道:“陛下要老夫问问你,怎么都两个月了大军还在雁门没挪窝啊?”
  看到裴寂的得意模样,李靖冷哼一声,道:“北平罗艺部能征善战,是一支劲旅。而且他们对此地地形极为熟悉,之前我军前锋就是因为贸然深入以致被歼……”
  裴寂半闭着的小眼睁开,打断李靖话语:“因此你军就止步不前吗?……李元帅,你可知平冀军南军已经溃败,若你北军一味在此畏死不前,老夫在陛下那里不好交待啊!”
  听得裴寂那毫无顾忌的苛责,李靖心头怒火燃起,但他还是强忍怒火道:“裴大人,我军非是畏死不前。我已与太原李王爷部约定,由我军在雁门牵制罗艺部,而江夏王所部则全力攻击冀北叛军。待江夏王所部拿下冀北后我军就可与其夹击罗艺,继而攻克北平!”
  “哦,原来如此!”见到素来目中无己的李靖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裴寂心头更是得意。“我还以为李元帅与冀州某人有旧,不愿伤了颜面呢!”
  李靖霍然站起,怒极反笑。“哈哈哈!裴寂,你以为作了个监军就可以随意欺辱我李靖了吗?”随即,李靖收起笑容沉声道:“少在我面前胡言乱语!我怎样行军打战不要你来指手划脚……”李靖狠狠瞪了裴寂一眼,“裴大人,在前线要一个人死去是件很容易的事!”言罢,李靖冲帐内亲卫吩咐道:“将裴大人请出去!”
  两名亲卫一左一右将面色苍白的裴寂架出了帅营。
  随着裴寂被架出帐外,李靖颓然坐倒在大椅上。裴寂的到来让他知道皇帝已经对他已经有了猜忌,而他如此对待裴寂,不知裴寂又将如何在皇帝面前捏造他的不是。自己为了大唐立国呕心沥血,这些年更是毫无怨言地在荒凉贫瘠的北疆戍卫边防,这无数的功劳和常人难耐的艰辛竟然换不来皇帝的信任,李靖此时隐约觉得……为朝廷征战已没有意义! 
 
 
 
  
 第三卷 冀州风云 第十章 冀州战事(4)
 
  贞观二年八月,因冀南战事失利,冀东叛军陆续收复冀南各地。大唐皇帝李世民既担忧其时在冀北与叛军作战的江夏王李道宗部会遭到冀东、冀北叛军的夹击,又不愿如此灰头土脸地收兵认输,要知道,这不但关系着大唐的颜面,还关系着大唐的安定……岭南、剑南、陇右这些归附大唐不久的地区正牢牢盯着冀州战事呢!
  大唐要退兵,这是无可奈何之事,李世民已经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投入冀州战事。但是,大唐也不能就此退兵,至少也得给李元霸一个教训,同时也让那些心怀叵测的观望者知道大唐还是有实力的!
  冀南的捷报已经传到了冀北,罗士信在接到捷报之后总算松了一口气。老实说,以冀北军那几万人马与李道宗所部十万兵马对抗是弱了一些,毕竟李道宗部与东突厥作战多年,就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比平日训练严格的冀州士兵低,更别说其部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了。罗士信已经向战时统领大元帅苏定方求援多次,可身在北平的苏定方手中只有罗艺的五万罗家军和不到三千的近卫军。此时不论是为战事考虑还是为避免其猜忌,罗艺的军队都是不能轻易调动的,而苏定方与手下的近卫军也必须留在北平监管罗艺,因此罗士信得不到援军,只得拼了老命苦苦支撑。现在好了,冀东军队立即就会挥师北上驱逐唐军,罗士信的压力将会大减。
  “战事快要结束了!要是李道宗聪明,他应该在作撤出冀北的准备了吧?”罗士信想到。
  的确,李道宗在接到冀南失利的战报后立即就有了撤退的念头。这两个月里与冀北军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李道宗使出浑身解数也破不了冀北军坚守的赵郡。现在冀东的李元霸腾出了手来,李道宗可不愿意被罗士信、李元霸前后夹击。可是,还没等李道宗撤军的命令发下去,皇帝李世民的一纸诏书就到了。诏书命令李道宗扎营原地,在北平与冀州军队对持的李靖会分兵五万配合他与冀北军作战。
  李道宗遵从皇帝旨意驻扎原地,但是他不明白:此时冀南唐军兵败,纵观战事全局唐军已经势弱,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国内的安定!撤军固守边界与冀州和谈才是当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还要进击呢?难道皇帝陛下拿不下冀东和冀南,就想拿下冀北、北平?如此一来不就是逼着李元霸与唐军决战到底吗?冀南战事损兵二十万,而国内各地及边防防务抽调的兵力已到极限,要再战下去就只有自己与李靖部那不到二十万的军队……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一连串的疑问搞得李道宗这个政治盲头直发晕,他平日里只知道打仗,如何能领会皇帝李世民的意图?……李道宗却不知李世民心中有一个尺度。依照这个尺度,李世民既可小小地教训一下李元霸,向大唐国内的那些心怀叵测者示威,又可让李元霸在不痛不痒之际下不了一战到底的决心,从而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继而促使双方和谈。而双方结下的所有恩怨都会留待将来了结————在将来任何一方强大到足以毫无顾忌地侵略另一方的时候作个了结。
  李世民相信,李元霸会坐下来同自己和谈,毕竟以冀州的实力与大唐抗衡还是很危险的……即使大唐兵败冀南。
  若最终结局真能如李世民所想,那么此举应该说是皆大欢喜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李世民错误地估计了李元霸,他对自己这个四弟明显认识不够。李元霸虽然有智计,但严格地说他并不具备政客应该有的一个基本素质————冷酷无情!李元霸终究还是性情中人,比不得李世民绝情,同时他更是一个霸道的人。李元霸的霸气和他的热血不但注定了李世民此次的计划将会失败,而且李世民还会为他的错误判断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一切只因为。。。。。。李世民认为恰到好处的教训尺度在李元霸看来已经超过了他能忍受的极限!
  *******************
  八月初六,李靖帐下大将杜君绰、郑仁泰率军五万作出后撤的模样离开了雁门。这五万大军一路急行军,自苇泽关悄然入了冀北与李道宗部会师。而此时与李靖对持的苏定方、罗艺因为冀南大胜的缘故所以对此情形并不重视,他二人一致认为唐军即将退兵,那五万军不过是唐军开始分批回师了。
  与此同时,李元霸派出的八万援北大军也在一路急行北上。
  八月初九夜,杜君绰、郑仁泰的五万大军悄然抵达赵郡城外。当晚,唐军连夜在赵郡城南门外堆筑土山准备攻城,其间虽有无数唐军被冀北军强弓手射杀,但唐军筑山之举仍是不止。罗士信见此次唐军有大援前来,并且似有决一死战之心,当下便命军士挑土垒高城墙对抗唐军。
  李道宗见到冀北军垒高城墙与自己相抗,连忙命人尽力加快筑山的速度,同时命杜君绰率其部使用云梯攻城。冀北军兵力本就与唐军相差太多,此时只得停止垒墙与用云梯登城的唐军作战。
  眼看着唐军的土山越筑越高,渐渐超越了城墙!
  李道宗见筑山成功,立即命令唐军将几台抛石机拉上了土山,三台抛石机开始发射巨石。巨大的石弹往往一发就可击毙冀北军一、二十人,随着唐军士兵源源不断地向土山上运送巨石,卒死于飞石之下的冀北军将士越来越多,罗士信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退下城墙。而唐军乘机擂鼓呐喊,攻城之势更猛,转眼间就有无数唐兵借着云梯爬上了城墙。
  既然城已经守不了了,倒不如冲出去杀个痛快!退下城楼的罗士信跳上战马,振臂高呼道:“有种的便随本将军出城一战!”言罢也不理会众将士反应,罗士信打马奔向城门!
  城门大开,罗士信冲出,身后无数冀北军将士追随!
  城外唐军见城门洞开也杀将过来,两军转眼就已短兵相接。战场中,不时有唐兵被冀北军锋利的横刀砍落马下,也不时有冀州士兵的胸膛被唐军马槊刺穿。罗士信的黑色战袍已经被鲜血染透,但淋漓的鲜血在黑衣上却显不出刺目的鲜红色来,只在罗士信的白银甲上留下了丝丝血迹。
  挺矛奋力刺出,长矛从一名唐军士兵胸前穿过,随即又抽出长矛,格挡住了另一名唐兵当头劈下的马刀……罗士信不断的重复着这些动作,他的双臂已经开始酸软、麻木。
  不知拼杀了多久,罗士信吃力地挥动长矛,挑开了面前的一名唐兵。举目四顾,冀北军将士已经所剩无几,无数唐军正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包围圈,而更多的唐军已将涌进了城门!
  就在此时,“嗖!”长刀划破空气的凌厉声音传到了耳边,罗士信本能地回矛一挡,“苍啷”一声响,丈八长矛的刺尖竟然被这一刀削落!罗士信既惊又怒,这长矛可是跟随了自己一十八年啊!将长矛重重插在地上,罗士信抽出了马鞍前挂着的横刀。“他奶奶的!竟敢毁了我的兵器,来比比看谁更锋利!那小子……吃我一刀!”奋起全力,罗士信挥刀向来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