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胡适传 >

第14节

胡适传-第14节

小说: 胡适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前例的。    
    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刊物上公开披露胡适的学位问题,宣布胡适到1927年才拿到博士学位!文章里有不少闪烁其辞的话,不免令人疑窦丛生。消息传出,便成了大新闻,并引起疑胡和卫胡两派的一场笔战。纽约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后改称《北美日报》),首先发表潘维疆、胡祖强的三篇文章,并用特大字体标题:“胡适非真博士”,作头条新闻刊出,说胡适冒称博士,且“冒称一生”云云。于是系铃人唐德刚不得不出而解铃,投书该报,提出批评,谓“胡适乃真博士”!⑦接着,台北的《传记文学》也发表了汤晏、夏志清等人的文章,起而卫胡。⑧其中夏志清的文章主要还是针对唐德刚、汤晏二人,批驳他们所谓胡适晚十年才拿到学位,是考试“砸锅”,是“规定住校年限不足”,或“捞鱼摸虾”搞文学革命,或“谈恋爱”,不务正业,等等说法。夏君认为只是个“手续问题”,并请已退休的哥大丁龙讲座教授富路得先生出来作证。富氏在答复夏志清的信中说: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真博士,还是假博士?(2)

    事实很简单。数日前我已将全部事实真相提供给唐德刚。缘于胡适攻读博士学位时,曾有一项规定,要求每位博士候选人要向学校当局呈送论文副本一百份。我想胡适当时认为,对他来说,在中国同侪中展露才华,远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论文更重要。因之,1919年他撰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一卷《中国哲学史大纲》。至1922年,他又出版了《先秦名学史》(上海亚东图书公司出版),但他当时没有想到将副本呈送给哥大当局。迨至英国政府聘他和丁文江博士担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工作时,他又要去美国。于是,他电请他的出版商将他所需要的论文副本一百份寄往哥大。    
    当我获悉胡适将返美时,即征得教务长武德布立奇的同意,约请他在哥大作九次演讲(六次对中文系,三次对一般听众),他接受了约请。到那年毕业典礼时,他顺理成章的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也有幸,陪他一同走上讲台。当时我认为,迄今我仍如此认为,胡适觉得哥大这项规定至为幼稚,他毕竟已经展露了才华,何必为此而烦心呢。不过,后来当他晓得他要返回母校时,他又改变了他的想法。    
    富路得于1978年8月15日⑨1927年,富路得先生是胡适取得学位,领取文凭,接受加带的见证人,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从我们现在的和旁观的人看来,所谓“胡适的博士问题”,并不是什么“真假”    
    的问题,只是晚了10年才拿到。不论1927年胡适取得学位,是“拍拍肩膀,握握手”,或由“杜威玉成”,总是由校方正式授予的博士,怎么假得了呢?在西方今日多如牛毛的博士队伍中,胡适的博士头衔难道比谁逊色吗?更何况他一生还获得那么多的名誉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就是得到世界承认了的!⑩然而,胡适的博士学位毕竟又早用了10年。即使是由于夏、富二氏所说的“手续问题”,胡适本人也应该明白。明知博士尚未到手,不加澄清,反而自称博士,并且白纸黑字印在书上,就涉及读书人的“诚实”品格了。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有人要作《西江月》词,讥笑他“哥伦比亚读未终,先把博士使用”,怎奈他何!有人要说他“难免有‘欺世盗名’10年之‘罪’”,也不能指为诬蔑。这博士学位问题之所以成为话柄,不是也可以见出胡适青年时期性格的某一侧面吗?    
    ① 参看《藏晖室札记》卷十六,“二六 博士考试”(1917年5月27日追记),上海亚东图书馆版,第143页。其中记主试者六人:    
    ProfessorJohnDewey(杜威)    
    ProfessorD。S。MillerProfessorW。P。MontagueProfessorW。T。BushProfessorFrederichHirth(夏德)    
    Dr。 W。Foley② 胡适自己在《藏晖室札记》卷十六“二六 博士考试”中,记为“考过”,而不是“通过”。1919年9月7日,仍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的好友朱经农致信胡适,说:    
    今有一件无味的事体不得不告诉你。近来一班与足下素不相识的留美学生听了一位与足下“昔为好友,今为雠仇”的先生的胡说,大有“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的神气,说“老胡冒充博士”,说“老胡口试没有Pass”,说老胡这样那样。我想“博士”不“博士”本没有关系,只是“冒充”两字决不能承受的。我本不应该把这无聊的话传给你听,使你心中不快。但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种谣言甚为可恶,所以以直言奉告,我兄也应设法“自卫”才是。凡是足下的朋友,自然无人相信这种说法。但是足下的朋友不多,现在“口众我寡”,辩不胜辩。只有请你把论文赶紧印出,谣言就没有传布的方法了。    
    胡适没有采取自卫手段刊布论文。1920年8月9日,朱经农致胡适信中又提起这件事,说:“你的博士论文应当设法刊布,此间对于这件事,闹的谣言不少,我真听厌了,请你早早刊布罢”(以上两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一版,上册,第67页、110页)。对于这等关系个人名誉的大事,朋友如此着急,而胡适却不能自卫,可以推断“昔为好友,今为雠仇”的人说的话,“口试没有Pass”云云,大约是言之有据,而胡适却有难言之隐。    
    ③ HowardP。Linton;p;ColumbiaVniversityMasters’andDoctoralDissertationonAsia;1875—1956。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Libraries;1957。④ Tung…liYuan;p;AGuidetoDoctoralDissertationsbyChineseStudentsinAmerica;1905—1960;Washington;D。C。1961。⑤ 参看唐德刚文:《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回忆胡适之先生口述历史之三》,载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4期。    
    ⑥ 唐德刚的《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一至之三,原载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2至4期,后来续至10篇,集为《胡适杂忆》一书,1981年11月,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周策纵、夏志清二先生序,附录周策纵致唐氏信,即《论胡适的诗——论诗小札之一》。    
    ⑦ 纽约《星岛日报》所刊的三篇文章是:潘维疆的《胡适的博士头衔索隐》,胡祖强的《从胡适博士头衔被考据说起》,潘维疆的《胡适博士头衔索隐补述》,分别见1978年4月17日、5月13日、5月29日该报。唐德刚信载该报同年6月7日。    
    


第三部分:西乞医国术1910…1917真博士,还是假博士?(3)

    ⑧ 汤晏的《胡适博士的学位的风波》,载《传记文学》第33卷第1期,并附录了唐德刚致《星岛日报》主编信《胡适乃真博士》。夏志清的《胡适博士学位考证》,载《传记文学》第33卷第5期。    
    ⑨ 富路得(LutherCurringtonGoodrich)先生这封信的原件曾影印制版,附印于台北《传记文学》第33卷第5期所刊夏志清文,并由夏氏中译。(原件尚有一行:SubjectDr。HuShih’sph。D。degree。中译为:关于胡适博士的哲学博士学位问题)    
    ⑩胡适一生所得荣誉博士学位,据胡颂平先生所作《适之先生的博士学位及其他》、《适之先生博士学位补遗》(载台北《传记文学》第2卷第3期及第3卷第2期),共35个,按年代先后排列如下:    
    1935年香港大学法学博士    
    1936年 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博士    
    1939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    
    1940年 美国韦斯尔阳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克拉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卜隆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柏令马学院博士    
    美国宾州大学法学博士    
    1941年 美国加州大学法学博士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文学博士    
    美国森林湖学院法学博士    
    美国狄克森学院法学博士    
    美国密达伯瑞学院法学博士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佛蒙特州大学博士    
    1942年 美国达脱茅斯学院文学博士    
    美国第纳逊大学文学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罗却斯德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奥白林学院法学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妥尔陀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东北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法学博士    
    1943年 美国伯克纳尔大学文学博士    
    1945年 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    
    1949年 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文学博士    
    1950年 美国克莱蒙研究院文学博士    
    1959年 美国夏威夷大学人文学博士    
    《西江月》词,系张子英作,转引自《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本第五章注九。说“胡适难免有‘欺世盗名’十年之罪”的,是“庸椽楼主”,他在1979年5月4日《中国时报》上发表《胡适的博士问题》一文,对夏志清的文章有所批评。    
    


第四部分: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 1917…1921《新青年》、北大、陈胡(1)

    当袁世凯请出孔子的幽灵,准备窃国称帝的时候,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卷首发表陈氏的《敬告青年》一文,便向全国青年“谨陈六义”,倡导科学与民主,①反对宗法传统旧文化,举起了新文化的旗帜。    
    胡适当时尚在美国,即与陈独秀书信往还,并向《新青年》杂志投稿。1916年9月,第2卷第1号《新青年》上便登载了胡适的第一篇文字,是用白话翻译的俄国泰来夏浦的小说《决斗》,这是《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不久,胡适又陆续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一系列文章和通信,成了《新青年》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与陈独秀虽未谋面,却志同道合,成为神交了。    
    这年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先生虽是科举出身,点过翰林,却是革命元勋,且思想上能毅然冲决樊篱,接纳新潮。民国元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便明令停止祭孔尊孔。接掌北大以后,又锐意改革,采取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并广延“积学而热心的教员”,来校任教,掌管校务,力约当时著名的新人物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    
    1917年1月,陈独秀正式就任北大文科学长,也把《新青年》从上海迁来北京编辑。他把主编《新青年》与改革北大结合起来,并帮助蔡先生罗致人才。在给胡适的信中,陈独秀写道:    
    蔡孑民先生已接北京总长(按,此系“北大校长”之误)之任,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归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均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他处有约者倘无深交,可不必应之。中国社会可与共事之人,实不易得。恃在神交颇契,故敢直率陈之。②    
    这年7月,胡适返抵国门,8月即北上,也进北大当了教授。    
    当年的北大,还在景山东街,即是马神庙的“四公主府”。第一院沙滩的红楼尚在建造中,第三院的译学馆是大学预科。文理本科全在这马神庙的“四公主府”。    
    这里的正门尚未落成,平常总是从西头的便门出进。进门往北一带是讲堂;往东一带平房是教员休息室,每人一间,人们叫它做“卯字号”。卯字号里聚集着陆续进入文科的许多名人。其中有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的故事。前者指的是陈独秀和朱希祖,他们二人是己卯年(1879)生的“老兔子”;后者指胡适和刘半农、刘文典三人,是辛卯年(1891)生的“小兔子”。③胡适当年还不满26岁,真是翩翩年少的教授哩。    
    胡适进了北大,便直接参与《新青年》的编务活动,与陈独秀一起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也向蔡先生推荐人才。蔡元培曾说:    
    北大关于文学哲学等学系,本来有若干基本教员,自从胡适之君到校后,声应气求,又引进了多数的同志,所以兴会较高一点。④    
    与胡适、陈独秀同年进北大的,有周作人、刘半农等人;先后进北大的还有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陈大齐、朱希祖、刘文典、沈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