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传-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争中,临阵退缩、贻误战机、焚劫掳掠者,一律枪决。有第六混成旅旅长鲍德山,第二十七师第一〇六团团长阎玉成,第十混成旅第一团团长许益三。枪毙了一个旅长和两个团长,震动很大。
对指挥不力、能力不佳、犯有小过者,给予撤职处分。有奉省军队中的第二十八师师长汲金纯,第二混成旅旅长郑殿升,第九混成旅旅长牛永福,第十混成旅第二团团长朱砚长,独立骑兵第一团团长朱益清;吉省军队中的第二混成旅旅长张九卿,第三混成旅旅长成明,第五混成旅旅长李庆禄,第六混成旅旅长高凤城,第七混成旅旅长李桂林;黑省军队中的第一混成旅旅长英顺,第二混成旅旅长张明九,第三混成旅旅长巴英额,第四混成旅旅长张海鹏,骑兵第一旅旅长马瑞禄,骑兵第二旅旅长张魁武,炮兵独立团团长吉兴等①。这些受到处分的军官遍布东三省,计有1个师长,13个旅长和3个团长。对他们的处分,也同样产生很大反响。
当然,经过整顿,受到处分以后表现好的,又有重新得到任用的。如李桂林、李明九、巴英额等又当上了旅长。而吉兴反而由原来的团长被提升为旅长。
同时,对如冯德麟、张景惠、邹芬等重量级的旧派人物则调为保安司令部顾问,使其有职无权,养尊处优。
对官佐的整顿如此,对士兵的整顿也如此。他们本着“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精神,大量裁汰兵员。把老、弱、病、残、劣的士兵,都给资遣散还乡。立有战功的老弱士兵,照顾改充辎重兵或后勤兵。总计东三省的奉军共裁减6.9万人。奉军总数大大减少了,但战斗力却提高了。
从以上举措不难看出,此次整顿力度很强,动作很大。虽然个别人有怨言,但总体上,整顿还是通行无阻的。其根本原因是有老帅张作霖的坚强支持。这个强而有力的后盾,保证了陆军整顿的顺利进行。这也说明张作霖对于新的形势,还是能够主动适应的。
惩处裁汰的同时,奉军又大量引进新式军事人才。他们求贤若渴,广揽人才。不仅在东三省招揽各种新式军事人才,还派人到关内的重镇京、津、沪、宁、汉等地,去广招各类新式军事人才。举凡航空、航海、炮术、军需、军医、兵工等人才,他们都给予高待遇、高礼遇,悉数请来,为我所用。他们很重视文凭,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保定军官学校、北京陆军大学以及各地军官学校的毕业生,都极力延揽。其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更是受到特别的重用。
奉军还规定各部队采取考试的方法提拔军官,废除原来的推荐制。推荐制的人为因素很大,不利于军官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军官的培养,也有一套科学的作法。“全军各师旅的参谋长和各团掌管教育的中校团附,全数由军校学生出身的人充任。其中保定军校各期毕业生为数最多,来自关内的各国陆军留学生和陆大出身的人次之;并且,以后遇有团营长出缺,一般皆由各部队的参谋长、团附以及讲武堂的教官和队长调充。”
军校毕业生认为到奉军来有前途。“当时北洋军阀一般都喜欢行伍出身的人带兵,学生出身的人只能用作参谋之类的幕僚,独有奉军与此不同,很多学生出身的人都直接带了兵”。何柱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到奉军来的。
经过统一整编的奉军,统称东三省陆军。共有3个师,27个混成旅和5个骑兵旅。每旅设3团,每团设3营,每营设3连,每连足额150人。整编后的奉军有17万人,比直奉一战前减少很多。但军队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士气也非常旺盛。朝气蓬勃,面貌一新。
第三,建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最早创办于1906年,即光绪三十二年。那时是奉天将军赵尔巽,为造就陆军初级军官而设立的。原名为奉天讲武堂,训练期为一年,只办一期。1907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时,将讲武堂扩大,改为东三省讲武堂,地点在小东边门外老龙口烧锅东侧。每期学期定为6个月。1910年革命军兴起,该堂即停办。1912年,巡防营改为陆军师,为整顿军队,又继续开办,办至第三期停办。曾在陆军第二十七师任旅长、团长的孙烈臣、汤玉麟、张作相等,都先后是该堂的毕业生。至1915年中日交涉起,复行停办。这是讲武堂的前身。但这两期讲武堂是短训班性质,而且都是采用旧式的军训方法。因此,影响不大。
真正有全国影响的东北讲武堂是指张作霖于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后,为了整顿东北军队,在1919年3月所成立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这个讲武堂是奉军自办的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张作霖认识到,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有赖于军事学校,有赖于军事教育。因此,他对独立开办军校,极为重视。解放前,中国有四大军官学校,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黄埔军官学校和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是其中之一。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13年中共训练了11期学员,学生八千九百余名。在东北军,上自最高统帅张学良,下至连排长,绝大多数都是从东北讲武堂毕业的。
现在着重说一说,直奉一战后,张作霖狠抓讲武堂训练的情况。这时适逢讲武堂的第四期。第四期是1922年10月召集的。因为直奉之战,奉军战败。为此,张作霖听从有益的意见,对讲武堂加强了管理,进行了改革。在组织体制、主要领导和学员招生等方面,均作了较大改变。堂长仍由张作霖自兼。在堂长下增设一名监督,由张学良兼任。并由中、日两个陆军大学毕业的福建人萧其煊以教育长的名义代张学良负责。将原来的9个区队改为3个中队,下辖10个分队。取消总队长一职,增设步、骑、炮、工、辎各科,由资深的中队长兼任术科教官。学习时间明确规定一年。
鉴于前三期学员全部是从部队抽调的在职团以下行伍出身的军官,文化程度较低,学习困难。在第四期学员的招生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张学良接受郭松龄的建议,在社会上招考了一部分中学生。同时,还从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第一期学员中,考选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学兵一百一十余名,连同从部队调训的在职行伍出身的军官335名。这样,学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规定凡由社会上招收的中学生和由教导队考选的学生,毕业后须先到部队当3个月见习教官,然后才能任少尉军官①。
关于在军士教导队招生的情况,当年亲自参加报考的教导队军士张国威有一段形象真实的回忆:“总值官杨焕彩宣布说,本队附魏益三命令,接旅部(指二、六旅司令部)电话说郭旅长的指示,现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四期要开学了,由教导队学兵中有初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历者,可报名应考第四期讲武堂为学员。有考试的学兵,可即日由各连报名。学兵们听到这个命令,真是从心眼里高兴。大家都说,讲武堂是培养陆军军官的学府,我们能考上,毕业后不就是陆军军官了吗!当时各连报考的学兵计有数百人。经郭旅长自己出题,自己批阅试卷,录取者只有五十多名。郭旅长又亲自点名后,进入讲武堂第四期受训。”②张国威就是经过这个考试而进入讲武堂的,毕业后当上了陆军军官。这个规定对军官军事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期干部的质量也比前三期好。各中队长和部分教官是聘请在保定陆军学校任教多年的军官,如杨正治、戴联玺、何柱国、毛福成等,他们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第四期毕业生的质量要好于往届。由于狠抓了军官的培养和训练,使部队的军事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第五期举办的中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一次战争,奉军官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这就从一个重要方面印证了东北讲武堂的举办是成功的。
第四,树立奉军典范。为了提高奉军整体素质,张作霖很重视在奉军中树立典范。这个典范,就是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的部队。郭松龄曾任东北讲武堂教官,深受当时在讲武堂当学生的张学良的爱戴和尊重。1920年,张学良毕业后,即调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1921年奉军扩编,张学良任奉军第三旅旅长,郭松龄任第八旅旅长。三、八旅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张学良放手由郭松龄统一负责,实际上郭松龄就统辖了两个旅。三、八旅在郭松龄的苦心训练下,成了两支劲旅①。在直奉第一次战争中,由于三、八旅的顽强作战,阻止了直军的追击。他们的顽强作风和抗击能力,给全军树立了榜样。但在杨柳青和山海关两个战役中,三、八旅损失很重。战后,东三省陆军统一军制,张作霖出于对长子张学良的信任和厚望,把三、八旅整编为二、六旅,仍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分任旅长。挑选精兵强将,调配新式枪械,充实两旅,使这两个旅成为奉军的模范旅。两旅的训练和管理,张学良仍然完全交给郭松龄负责。张学良对郭松龄言听计从,尊崇备至。这两旅后来在直奉第二次战争中,确实表现突出,战功卓著。而他们本身的榜样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
张作霖的整军经武除上面谈及的几点外,还有建立和扩大兵工厂,以及建立空军和海军等,下面将要谈到。
扩兵工厂
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张作霖处心积虑地扩建兵工厂。1919年春,张作霖偕参谋长乔焕章、实业厅长谈保隍亲自实地踏勘。决定奉天东塔以东八百余亩归航空处及飞机场占有;东塔以东约一千八百余亩为兵工厂基址。在该处建立了东三省兵工厂。
兵工厂的建设,大体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8月至1924年,为初建期;1924年后为扩建期。1919年秋,派原奉天省军械厂厂长陶治平负责建厂筹备工作。陶治平于1921年首先建成了无烟药厂、枪弹厂和枪厂等三个工厂。因此,陶治平被委为兵工厂总办。1923年陶治平去职,由韩麟春继任。1924年韩麟春转任他职,遗缺由督军署总参议杨宇霆兼任,改称督办。从此,兵工厂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1929年杨宇霆被杀,由臧式毅接任。不久,臧式毅调任辽宁省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兵工厂被日军占领。
1923年增设了炮弹厂。1924年后,杨宇霆又大力扩建了炮厂、火具厂、铸造厂、制酸厂、木工所,达到了建厂的最高峰。计有8厂、4处,以及统计委员会、兵工学校、兵工医院等17个单位。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职员由一百余人,增加到一千余人;工人由300人,增加到2万人,最多时达到2.5万人。
对兵工厂的扩建,张作霖给予大力支持。杨宇霆由于兼任督军署总参议,有很大的决策权。兵工厂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花钱多少,在所不计。
建厂初期,人才匮乏。张作霖命令大胆聘请外籍技术专家。聘请的外国专家有日本人、德国人、奥地利人、俄国人和瑞典人等,他们都得到了重用,担任顾问、技师或技士等职。他们主要负责安装各种机器、设计制造机器配件和工具模板,以及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等,起了很大作用。
张作霖对所用的人十分信任,有一次,他直接约见药厂负责人叶禾和枪弹厂负责人吴伯琴。他们二人不知何事,结果是当面鼓励他们好好干,并当场开给他们二人各5万元的支票。张作霖用人就是这样,不惜花钱。
此外,为了培养自己的兵工人才,设立了兵工学校。学员分为初中、高中、专门三部,采三三制。初中毕业后,派到厂里任三等技手,服务3年。高中毕业,派厂为练习生,可升一等技手。专门部毕业等于大学毕业,任一等技手或技士。这个制度,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以后,虽然外籍专家有所减少,但由于中国技术人才的成长,兵工厂未受任何影响,反而有所进步。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兵工厂发展很快,全厂装备大小机器约计在万台以上,可谓应有尽有,品种齐全①。此时该厂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的兵工厂之一。
由于投入巨大、经营得法,军工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枪弹厂的生产能力,大概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1920年4月至1923年12月,六五、七九步枪弹由日产1万发,扩充到10万发。第二期1924年日产15万发。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