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76-医经国小 >

第10节

576-医经国小-第10节

小说: 576-医经国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 
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属性:木郁达之谓吐越。火郁发之乃汗泄。夺土下利令无壅。金泄渗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 
尔。治之大体须明此。 

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属性: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备三法焉。国中与末。乃更变权。初治之 
道。 
猛峻可先。缘病新感。大剂急蠲。中治之道。宽猛济兼。缘病少久。得中药然。去邪养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药必宽缓。性味平善。广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体。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适大小制。各安其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之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气。惟标与本。先受为本。次者为标。或为兼证。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病为标。病气为本。 
受病经络。脏腑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神亡命失。 

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属性:夫抑火升水。养阴退阳。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渍形为汗。润肠为下。温经散寒。补中 
益气 
。调经破血。痛随利减。风从汗出。发表攻里。敛表渗泄。双解独攻。应变从权。治由有五 
。其细味之。和取从折。属其备兮。如假小热。以凉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为热势大 
。寒药以取。取之不已。更用从之。因热既甚。从以温药。从之不已。以法折之。为恐冲逆 
。味随所为。寒因热用。或更发之。折之不已。求属衰之。求属之法。同气同声。法制之体 
。五治所因。经言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此之谓也。 

卷之五治法第五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属性: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 
迟。 
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 
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务取品味。数多过制。越 
此反不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种内。相须者止二十种。其单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 
。畏者七十八。相恶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杀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药治某 
病。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其意则得之矣。 

卷之五治法第五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属性:十剂补泻宣与通。滑涩燥湿重轻伦。泻为泄实治闭满。补即能调虚损人。宣非泻剂乃越吐。 
通因开流轻义匀。滑知养窍濡结燥。涩以酸同收敛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湿润干枯涸揭皴。 
重当镇坠抑而减。轻为熏扬泄汗陈。十剂由来三法中。发汗燥涩轻可 。下本重湿通滑泻。 
吐唯宣剂旨须论。三法用之犹有补。驱邪扶正益天真。 

卷之五治法第五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属性: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审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第一看他神气 
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 
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 
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 
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多少不同论。饮食稍通容易治。 
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属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卷之五治法第五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属性: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 
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真脉。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卷之五治法第五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属性: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 
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直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 
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 
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 
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
属性: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阴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 
从。 
热寒二气相包裹。风从火龈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卷之五治法第五
辨证用药例略
属性:一首。集见此事难知。元戎。保命等书。大抵医之用药。必本七方十剂。旋为增损。求 
合圣 
贤之旨。以自通变。今不得已而逐证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执也。故附东垣先生立方本 
旨于后。可以求其旨趣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风用药。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 
为良。内经言针法多于用药是也。其要并见针灸四书。资生等经。故不复赘云。 
伤寒杂病殊非定。阴阳内外先明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 
中气冷。水浆不入。面上恶寒如刀刮。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 
〔伤食〕口无味。液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者。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发表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 
内外俱伤也。凡诊则先扪手心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 
证脉伤寒无所疑。攻里解表须详订。 
〔表〕实。麻黄汤。虚。桂枝汤。○表里俱虚。汗之则愈。 
腑脏之表。桂枝麻黄各半汤。 
腑脏之里。芍药甘草附子汤。 
〔里〕实。大承气汤。虚四逆汤。 
〔中〕实。调胃承气汤。虚小建中汤。○表里俱实。下之则愈。 
六腑之表。承气汤。五脏之里。承气抵当等汤。 
〔表证当汗〕脉浮。宜急汗之。用麻黄汤。脉沉。宜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证当下〕脉浮。宜缓下之。用小承气汤。脉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三阳〕证。汗则当急而下当缓。 
〔三阴〕证。汗则当缓而下当急。 
热在表。黄芩。○寒在表。桂枝黄 附子。 
热在里。大黄。○寒在里。干姜。良姜。吴茱萸。附子。○伤寒中风。发表攻里。本自 
不同 
。如麻黄汤。太阳经表药也。五苓散。为太阳之里药也。六经皆有表里药也。因病有内外虚 
实邪气深浅不同。亦不能拘。而随病变为治也。如伤寒论方证及诸变病方。分见保命集中。 
桂枝汤二十八证。方有一十四道。麻黄汤十证。方五道。葛根汤四证。方三道。青龙汤五证 
。方二道。茈胡二十证。方五道。承气汤一十七证。方三道。陷胸汤十二证。方三道。泻心 
汤九证。方五道。抵当汤六证。方三道。栀子汤五证。方二道。发黄四证。方三道。五苓十 
五证。方七道。干姜四逆十五证。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脉为人之司命。故以脉为主。多 
从脉而少从证也。举脉证交互二法。亦当临时消息。从标本之化为法可也。详见云岐子脉诀 
。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桂枝汤岂应。 
〔伤寒〕发汗之剂。各随经用之。如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葛根汤之类。止 
汗之剂。如太阴桂枝汤。少阴四逆汤之类。 
〔杂病〕发汗之剂。随病用之。如风证小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 
不换 
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经用之。则无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剂。如二建 
汤。麦煎散。知母茯苓汤之类。阳证忽得脉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如伤寒少阳证。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者。忌发汗。忌利小便 
。忌下。宜小柴胡汤。渍形而汗解也。谓不可犯经禁。 
阴证如见脉沉迟。正阳回阴当用意。 
用正阳散。附子干姜之类。温之。或灸之。 
脉病当分何一经。如渴便从所制例。 
太阳病渴。脉浮无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汤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茈胡加栝蒌根之类。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可少少与之。 
结胸审用陷胸三。虚痞泻心分五剂。 
伤寒心下硬满。状若柔 。宜大陷胸丸。头痛项强反下之。心中懊 。邪动于膈。故阳 
气内陷。心下结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汤。如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表证未罢。宜小陷胸汤 
。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阳不和而痞。附子泻心汤。阴盛阳虚而痞。半夏泻心汤。甘 
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选而随证用之。非泻心之热。泻心之痞也。 
四时腹痛证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 汤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