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031126魏晋"神韵"(上)-王毅 >

第1节

031126魏晋"神韵"(上)-王毅-第1节

小说: 031126魏晋"神韵"(上)-王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 毅,1955年5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有若干学术论文和专著、译著出版,其中《中国民间艺术论》获得第十三界中国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什么叫神韵?可能每个人都能够很恰当地使用这个词,当你看到一幅山水画,你很喜欢它,你会由衷地讲这个画很有神韵。你读到了好的山水诗,你也会使用这个词。而且不限于艺术创造的领域,有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也把神韵作为一个审美标准的。 

  那么神韵的提出,它是在魏晋南北朝,它刚提出的时候,主要是在绘画领域。在南北朝有一个相当有名的美术理论家谢赫,他写过一本书,叫《古画品录》。他把他所看到的古代那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把它分成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分成了这么几品。在评价第二品中的“顾骏之”时,他使用了这么四句话,“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顾骏之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画家,但是谢赫对他评价不太高,没有把他列入第一品,而是把他放在了第二品。为什么?就是认为他 “神韵气力、不逮前贤”。那么谢赫提出的这个神韵,这是最早的第一次出现。 

  一直到了我们今天,我们在使用神韵这个概念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谢赫所奠定的这么一种内在的要求之上的。艺术创造的高质量和艺术家的内在生命相结合,艺术作品的感人魅力和艺术家传达出来的某种内在的情思,某种内在的风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才叫神韵。神韵是个很高的要求。 

  那么神韵的提出,它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是在魏晋南北朝。而很重要的就是在人物的评价方面,当时的读书人就是魏晋名士,他们完成了一个转折,对人物的评价由政治角度、实用角度转到了一种审美的角度,这样才有神韵这么一个概念的提出。他们用神韵来评价人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背景,东汉末年以来,在世俗社会里面开始流行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人伦鉴识”。东汉以来这种“人伦鉴识”大盛,大家喜欢你评我几句,我评你几句。主要还是一种政治上选拔人才的需要。到了东汉末年在这种“人伦鉴识”的环境之中,大家就开始提出要通过人的外在可见之形,来了解人的内在不可鉴之性,这就是东汉末年以来在政治上为了选拔人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对人的外貌,人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在这些方面大家注意观察,提出了一些选择的标准。 

  当这种风气流行开来之后,就形成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魏晋名士,魏晋名士肯定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当时大家主要是强调精神自由,生命情调。欣赏别人的生命存在,欣赏别人的生命风姿,展现自己的生命风姿,自然而然从从容容这样来表现。 

  《魏晋“神韵”》(上)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王毅教授,大家欢迎。 

  王毅: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产生的魏晋名士,随口我们就可以说出一大串,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刘勰等等。那么我们提起魏晋常说的一个词就是魏晋风度、魏晋风骨、魏晋神韵,但是对风度、风韵具体的内涵我们往往了解得不是很深刻,不是很全面。那么今天我们请王毅教授为我们讲一场《魏晋“神韵”》的演讲。就是文学、艺术、雕塑等等的这种艺术样式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大的转折,出现了大的发展。那么它内在的一种机制是怎样的。我想王教授的《魏晋“神韵”》会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大家欢迎。 

  王毅: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魏晋“神韵”》,就四个字。提起魏晋我们马上想到鲁迅先生有过一篇著名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风趣,看过的同志一定会记忆犹新的,它主要谈的是思想史,是文人心态。然而就审美而言,在当时也就是在魏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述。比如像风韵、韵致、风神,甚至单独的一个“韵”,所有这些表述合在一起,最终就构成了神韵这么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基础性的、核心性的概念,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源远流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的一个审美标准,一种审美评价。什么叫神韵?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很恰当的使用这个表述。你看到了一幅山水画,你真喜欢它,你会由衷地讲这个画很有神韵。你读到了好的山水诗,好的诗歌,你也会有这样的表述,好的音乐,都会这样的。而且不限于艺术创造的领域,有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也把神韵作为一个审美标准的。比如说一个人他梳了一个发型,他穿了一身服装,很妥贴,给人一种气质很优雅的感觉。我们正面看见他,我们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有时候我们心理会产生一种感觉,有一种神韵之美,很多这样的。照相馆,这个相片照得好,一个人的肖像照得好,我们会说他这个相照得很有神韵。广告,一幅广告做得好,卖房子的,甚至卖烟的,或者卖别的东西,这个广告真是达到了艺术上的高质量的话,我们也会说这样的东西有神韵,使用的是非常多的,非常频繁的。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我甚至还见过一家理发店就叫神韵理发店。如果这个理发师他手艺高的话,他懂一点美学的话,他知道神韵真正意味着什么的话,他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那么这个神韵的提出,它是在魏晋南北朝,它刚刚提出的时候,主要是在绘画领域。在南北朝南齐有一个相当有名的美术理论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做“谢赫”,他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太有名了,叫《古画品录》。他把他所看到的古代那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把它分成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分成了这么几品。在评价第二品中的“顾骏之”,在评价这么一位画家的时候,他曾经使用了这么四句话,“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用了这么四句话来评价顾骏之。顾骏之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画家,懂一点中国绘画史的同志会知道,我们中国的国画最早的题材是人物,首先是画人物的,画帝王将相,画功臣或者是给寺庙画宗教人物,慢慢才发展到画山水或者画花鸟,慢慢地才走过来,最早是人物画。顾骏之就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人物画家,但是谢赫对他评价不太高,没有把他列入第一品,而是把他放在了第二品。为什么呢?就是认为他是“神韵气力、不逮前贤”。那么谢赫提出的这个神韵,这是考证出来的中国美学史上、艺术鉴赏史上首次使用神韵这个词儿,这是最早的第一次出现。为什么谢赫用这么一个表述来批评他不太满意的顾骏之?我们大家要知道中国国画的操作手段是用毛笔,用线条来勾勒形象,你画一个人,用毛笔、用线条来勾勒一个形象的话,你首先应该做到画得像,比如画肖像画,对人的面部,对人的眼睛,人身上其他的部位,线条的勾勒得准确,不能很不成样子。在这一点上,谢赫肯定了顾骏之“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在这种使用笔画线条来勾勒人物这一方面,顾骏之做得相当出色,比他以前的人做得更为精细,更细腻,更到位。但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神韵气力没有以前的人好,“不逮前贤”。用毛笔来做画,在局部在细节问题上,能够做得相当出色,但是不能给人一种神似的感觉,没有把人物那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内在的生命灵性,那种飘逸感和力量感勾勒出来,所以谢赫不满意。这个人画得倒是挺像的,但是看起来没有我所期待的那种神采奕奕,灵动飞扬。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所以我不能把你放到第一品之中去。应该说,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来讲,在人物绘画上不但要做到形似,而且要画出内在的神采,内在的生命活力。这是谢赫提出神韵这个概念的一种基本强调。不过问题还不限于这一方面,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作家使用毛笔来勾勒线条的话,这个线条你是把它画得劲健有力,很飘逸,画到这么一个状态还是断断续续地画一点添一点,断断续续地把它接下来,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线条?在这一个问题上,事实上就涉及到了画家本人,画家主体,他的品味,他的心境,他自己那种内在的生命活力,他的个人风采。所以这应该说是神韵要求的另外一层。不但要把你画的形象,画得既形似又神似,同时应该把画家自己主体的生命活力,个人风采也随之显示出来。我觉得,这样来理解谢赫提出的神韵这么一个审美标准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 

  一直到了我们今天,我们在使用神韵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基本上就是谢赫所奠定的这么一种内在的要求。艺术创造的高质量和艺术家他的内在生命相结合,艺术作品的感人魅力和艺术家传达出来的某种内在的情思,某种内在的风采,和这个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才叫神韵。可见神韵是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今天讲一座城市有神韵,桂林这样的城市有神韵。漓江,这样的城市有神韵。湘西凤凰城,沈丛文的老家,这座城市有神韵。我们说一座山有神韵,黄山有神韵,我们说一条河有神韵,漓江有神韵。所有这些大家品味一下,事实上都是把这些对象,不管它本身是生命体还是无生命的东西,我们都在强调它一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内在的生命活力的美给我们欣赏者留下了无尽的情思。我们使用神韵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信你品味一下,你事实上在要求这个东西的。在《古画品录》这本书里边,除了评顾骏之使用了神韵气力这么一个表述之外,另外谢赫还分别用这样的表述评价了其他的九位画家,像“陆绥、毛惠远、晋明帝、张墨、卫协”等等,我做了一个统计,就是在《古画品录》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或者是肯定,或者有点惋惜地说这个画家没能做得到,把神韵气力放到一块,或者是分开来讲,一共在九位画家的评价上使用。另外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上的重要的原则,就是所谓的绘画六法,六种。画要画得好,有六方面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有六种规律,那么这六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就叫气韵生动。大家想一想画画得好不好,艺术创造的质量高不高,别的在谢赫看来都不太重要,重要的就是神韵生动,这种神韵既是画家所描绘的这个对象本身的,而且还是你画家自身的。没有你自身的气韵生动,没有你自己的内在风采,没有你自身的那种生命活力,你想把对象画得气韵生动,你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谢赫在评价一个叫“陆绥”的画家的时候,他讲过这样的话,他表扬了他了,他的话是这样的,他说“体韵遒举、风采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他讲他画画得好,画出来的这个人物的韵味,他的那种神采简直就是栩栩如生,后面两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你这个画家拿着毛笔蘸满了墨汁,在你画的这个人物身上,这个地方点一下,那个地方挑一下,那个地方拿一道线,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不是那种冗长的、软弱无力的苍白的、没有质量的线条。而是这种很奇特的、很有力度的,很飘逸的线条,这个评价应该说是相当高的。 

  概括起来讲,人的生命意识和艺术创造的内在融合,而这种生命意识又像是盐化到水里头一样,我们吃起来有点淡淡的盐味,但是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咸盐粒子,达到了这么一个境界。你看一座城市,看一幅画,读一首诗,听一首音乐,看一个雕塑,看对面的一个人,你感觉到了这一点,不是很强烈,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种内在的生命情韵。这个时候有可能使用神韵这么一个表述,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们轻易不会拿它来评价,我们可以说你漂亮,你美,你好看,不错怎么怎么样,一旦我们使用神韵这个标准的话,事实上已经表明我们由衷欣赏,深深感动了,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下面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神韵它提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是在魏晋南北朝提出了神韵这么一个概念?它提这个关键是什么?这个关键,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在人物的评价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