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十年-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谈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没有多少资格,因为我来三联生活周刊比较短,加入三联生活周刊18个年头。但是我有一个感觉,三联生活周刊坎坷走过了10年,这10年可以说非常艰辛,同时也充满喜悦和收获。现在三联生活周刊可以说是中国期刊界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期刊之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好,据统计是全国期刊广告收入20强中的第17位。更重要的,从三联生活周刊一批一批的培育和走出了许多人才,这些人现在在媒体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骨干和领军人物。三联生活周刊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想可以有多方面的总结和概括,但是我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董总的一句话很全面,“没有对文化的坚守和执著,没有对事业的理想和热情,没有全体同事的团结和努力,没有朋友们的爱护和支持是不会有今天的周刊”,我觉得这段话概括得非常好。同时我在这里也做一个必要的补充,我还要补充的提到,在生活周刊创办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几位人物,一位是杨浪先生,当年三联生活周刊领导让他创办这本杂志和他不谋而合,第二位是三联书店原领导沈常吾先生,他提出要办十个刊物,但是最后生活周刊是第一个办成了,他觉得意义重大,等于向外面昭示,三联生活周刊继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位就是董总,由于她的坚韧、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由她开创的以商业投资和合作办刊的方式做杂志的模式,使得三联生活周刊走到今天,再一位就是潘总,潘总是重要的协调人,协调三联书店、协调投资者,潘总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贡献渗透在十年的历史中。最后就是朱伟,他是中国最好的期刊主编之一。三联生活周刊终于走向艺高业精的境界,正在进行着中国期刊业出色的演练,这个评价非常高,这跟朱伟的勤奋工作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感谢所有的同志,曾经为三联生活周刊努力工作的同志。
三联生活周刊已经迈入第二个十年,现在期刊界的竞争十分激烈,第二个十年如何走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全体同仁应该齐心协力,使三联生活周刊第二个十年能够走得更好。这本书我翻看了一下,很受启发,有些三联的创办人,比如杨浪先生的文章总结了很重要的经验,特别是媒体如何遵循市场化发展的途径,产品生产和市场化经营,他认为是媒体产业相互作用并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基本矛盾,他还期望三联生活周刊在进一步提升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经营业绩方面有更好的收获,他还希望三联生活周刊能成为中国期刊的世界性杂志。我想这些期望也好,建议也好,对三联生活周刊都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今天这个座谈会大家能够继续缅怀过去创业的历史,也能展望未来。像沈先生说到的,“展望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平台,使我们三联生活周刊第二个春天能够走得更好”。
谢谢大家!
第五部分:《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图)(2)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从三联书店刚开始,1993年开始计划做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到真正解决亏损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过程中,如果说没有当初社领导的坚持,尤其是董秀玉先生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不能坚持下去的话,大概不会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今天。所以我想从筹备到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来讲,这个孩子是我们董总一手养起来的,所以他最有发言权。
董秀玉:如果说我们能坚持,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当时社委会一起的决定,这么多人,我们三联黄埔一批又一批同事的努力,到今天为止也是这样。今天来之前,我在三联书店的总编那里聊天,他告诉我说,他上班一个多礼拜,看了三联的帐,情况很好,比他想象好得多。我说为什么?他说三联是一个周刊,去年虽然读书的人那么少,但是周刊弥补了所有的亏损,这太重要了。我很高兴,今天来参加周刊的会,要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为三联书店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对大家当面表示感谢。
我的文章名字叫做“期望时代大刊”,我们当初的目标还要远大,就是要做成这个时代的大刊,当然有很多困难,大家都很努力,我们昨天又撤了一个刊,我知道很难。只要我们坚持,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希望大家再加一把劲。
谢谢大家!
潘振平:第一,周刊的情况,现在从经营上来讲,前年开始摆脱了原来的亏损局面。因为这个刊物刚开始出的时候是月刊,后来到95年年底出版的时候是半月刊,一直到2001年才开始正式每周一本,开始出周刊。到现在为止,我们这本刊物开始走向正常运转的道路,后期还会有发展。
第一,从我个人在周刊这么多年,周刊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支队伍,200多人,不断出去,不断进入,这支队伍在周刊创造了这样一个业绩,这是周刊十年来发展最大的一个收获。这些人在三联书店、在出版界这样一个大舞台上进行创造活动,能够给我们的受众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报道、评论内容,这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第三,我们今天主要谈《十年》这本书。从周刊全面的历史来看,在书里还缺了一块,就是这十多年来和我们有过各种各样合作关系的人。本来我们也想把这个内容放进去,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块现在记录进去还不太成熟,包括我们现在还要官司,直到现在还有官司在身。总的来说,周刊投入和产出现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应该把编辑部以外、编刊以外的杂志经营活动,包括那些合作关系,应该进行一些梳理,可能大家会对周刊的成长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前天晚上陈钢打电话来,他说现在考虑周刊是不是作为一个媒体成长的案例,我说现在还看不出来。我想参与周刊成长的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有一个介绍,凡是在周刊工作过的人都要介绍,对周刊进行过支持的,不管现在他们和周刊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状态,他们也应该是周刊成长史上不应该被忘记的人。
最后,谢谢大家今天能够出席这个会。谢谢大家!
第五部分:《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图)(3)
杨浪主办《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号图片
朱伟:我介绍一下“十年”这本书的编辑过程。
我们最早想十周年的时候把三联生活周刊所有工作过的同志召集回来,做一个纪念活动。三联生活周刊到现在为止预期的目标,虽然说外界说我们已经变成一个大刊,但是从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讲,我们觉得三联生活周刊目前离大刊还有相当的距离。从经营的情况来看,我们在目前各个刊物的比较下,三联生活周刊从去年的经营情况来看,编辑部大概50个人左右,创造纯利润600万左右,人均利润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跟董总期望的,比如说三联生活周刊要做成广告收入一个亿的目标,现在应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后来我们觉得还是低调一点,在十周年的时候请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过的同志回忆一下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
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和各位同事付出的辛劳、酸甜苦辣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想请大家写一点关于三联生活周刊的记忆,集合起来可能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后来我跟潘总交流,他说这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正史,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野史。三联生活周刊的12年,从无到有,经过了那么多的坎坷,董总的文章中谈到“我们感谢所有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作用的同志”,包括许多跟我们有过经营合作关系的公司,包括我们现在一直在担任三联生活周刊代理的天依发广告公司,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是他们的主营业务。这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其实主要的编辑是闫琦,我们约到的稿子比现在要丰富得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做了一些筛选。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的情况。三联生活周刊从第一代陈钢真正启动运作,到现在为止12年。这个过程中,这本书中有一个大事记,把基本的脉络整理出来了。陈钢先生曾经出过五本征求意见稿,这是中国期刊历史上没有过的。当时董总非常有魄力的,整个编辑部空转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现在回过头看当年三联生活周刊陈钢时期的运行,包括对记者的培训,对整个期刊的成长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一代的记者,各自都在各个媒体重要的岗位上,他们现在的基础训练基本上都是陈钢先生领导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苗炜他们说陈钢对于整个记者的训练,三联生活周刊的传统是陈钢奠基的。真正面市是杨浪先生开始,真正从新闻和文化的结合是杨浪先生做尝试,具体地做了四本杂志。生活周刊前期的奠基,为什么有媒体说三联生活周刊在发展中比较有骨气的一本杂志?我想跟前期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杂志编辑已经没有这样的机遇,没有这样的领导有魄力,使得一本杂志前期还没有真正面市的时候就有那么长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在充分准备以后,先培养人,先做结构上的准备,我觉得这是三联生活周刊成长的一个特别好的基础。像盖楼一样,如果没有地基,不可能有今天,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筹备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取得这样经营上的业绩,我们从人均利润上,每一个人的人均利润超过十万,纯利润。这样的基础跟当初三联书店的领导确定的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从期刊经营上来讲,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比较早的走市场化的道路,包括我们,如果说前期的磕磕碰碰比较多的是在跟我们投资和经营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磨合,我觉得这也是三联生活周刊成功的一个很值得总结的经验。我们的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前卫的,或者说是跟市场结合得比较紧的结果。三联生活周刊在我上任,我是1995年9月份正式当三联生活周刊的执行总编,到现在为止,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到现在十年不到,虽然说现在生活周刊渐渐长大了,但是如果说没有前面那么长时间的奠基,后面这个楼是盖不起来的。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三联生活周刊所有的同仁,对我们的前辈们为三联生活周刊的前面做出很大努力的同志致以深深的敬意,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从1995年开始出版,1996年开始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2002年开始以周刊的形式出版。我们从半月刊转周刊的时候,当时也是我们董总一个非常坚决的决策,其实我们在1999年下半年的时候,关于是不是从半月刊转为周刊经过过激烈的讨论,当时的条件是不成熟的,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整个编辑部的准备方面,但是董总说现在周刊如果再不做就完了,一定要抓住时机上。我们后来顶住了一切压力,当时发行和广告全部都不支持,我们在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大的前进,变成了周刊。我们幸运的是,变成周刊以后,2001年当年,我们的广告和发行都上升了,而且上升的幅度很大。实际上三联生活周刊走出困境是从2001年开始,真正变成周刊开始。但是变成周刊以后投入很大,变成周刊以后一年投入1000多万,当初所有的广告其实不能支撑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2001年的广告,天依发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广告是700万到800万,但是我们开始起步以后,到2003年,天依发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广告一下跃升为1800万,2003年三联生活周刊从经济上彻底走出困境,到今年为止,在全国的周刊中,全国现在大概有很多家周刊,从经济实力来讲,三联生活周刊是最具经济实力的,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从今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从今年开始增加了印张,使它变成最厚的作品,现在是120页篇幅,我们希望不断地增加篇幅,使得它能够变成一本真正综合性的权威的周刊。董总给我们定的目标,基础目标,一个亿的广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比较遥远,但是我们周刊的同仁们还是有信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达到我们周刊的创始人、策划者给我们提出的基础目标。
下面我们请周刊的老同志代表杨浪发言。
第五部分:《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