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 作者:梁晓声-第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们胯下的马,但最易受伤最易牺牲的却是它们。人类历史上曾记载过这种野
蛮的娱乐:当斗牛士胯下的马被牛角挑开肚腹倒下后,斗牛士立刻换乘另一匹马,
而那匹倒下的马则被拖入后场,如果它还没死( 它们往往不会当时死掉了) ,于
是就有所谓的兽医将它们的肠子塞人肚腹,用我们今天缝麻袋的那种针线迅速缝
合伤口。匆忙中它们的肠子难以塞人肚腹,便用大剪刀毫不心慈手软地剪断。然
后用冷水泼尽它们身上的血渍。然后向它们的身体注入大剂量的吗啡,然后重新
给它们披上漂亮的色彩美丽鲜艳的披挂,然后就有另一名斗牛场上的投标手再跨
到它们背上,用踢马刺促使它们又精神抖擞地冲上斗牛场……
当时,她看到坐在每一个教室里的那一排排穿着像杂牌军的返城待业知青们,
心中便很自然地产生了这种不美好的联想。关于古西班牙斗牛场面的情形,还是
她在中学时代从一本名叫《血染黄沙》的小说中读到的。作者有意用十分冷漠的
文字加以描写,不但那些场面,连同那些文字本身,都曾使她感到惊心动魄。那
时她怎么也想不到,后来她自己亲身参加了比古西班牙斗牛场上的情形有过之而
无不及的现代中国的“红卫兵”的浴血奋战。她的身体上因此而留下了两处刀疤。
值得庆幸的是缝合它们的不是兽医的手,也不是缝麻袋那种针线……
她正欲对那少女再发问,那少女却被女伴扯走了。她听到了她们一边走一边
说的话:
“真倒霉,今天白来了,还耽误了看一场电影呢! ”
“也不算白来,瞧瞧那些‘兵团服’们聚集在一起的种种表演,怪有意思的。”
“哎,你怎么和那个戴眼镜的小书生眉来眼去的? ”
“他扔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要和我交朋友! ”
“考场上暗送秋波,你也浪漫到顶峰啦! 早就认识? ”
“今天刚认识。我在那个纸条上写的是:你大概还没长出‘立世牙’吧? 谈
情说爱你妈不打你……”
“哈哈哈哈……”
她们的手臂互相搂着对方肩膀,边走边笑,笑得开心极了……
她还看到,当一名公安警察出现在一个教室门口时,有一个“兵团服”大声
说:“欢迎警察叔叔前来保卫我们的考场! ”
于是那个教室里的“兵团服”猛鼓其掌!
同时有人从座位上站起,带头高呼口号:
“欢迎欢迎! 热烈欢迎! ”
又一个“兵团服”也从座位上站起,走到那名公安警察面前,揖了一个九十
度的大躬,故意用一种温文尔雅的语调说:“向您唱个肥喏! 请进来,请入座。”
那名公安警察冷冷地瞧着他,带着白手套的双手摆弄着警棍。
“警察叔叔今天如果不是和我们一样来参加考试的,就该穿便衣呀! ”
“你们来了多少? 没预先估计一下,你们一个要对付我们几个吗? ”
“提醒您一句,我们可是受过军训,学过格斗的! ”
公安警察的出现,使“兵团服”们产生了一种近乎“同仇敌忾”
的心理和情绪。他们都面无惧色,相反,他们似乎更加亢奋了。他们因为上
当受骗而欲大大发泄一番的意念,有了具体发泄的明确的目标。
那个故作温文尔雅的“兵团服”掏出扁而皱的烟盒,取出一支弯曲了的烟敬
给那名公安警察,一副点头哈腰的样子,用谄媚的语调说:“请赏脸吸一支? ‘
迎春’牌的,大众档次,不至于玷污了您的嘴唇吧7 ”
那名公安警察挥落了他的烟,喝道:“老实点! ”同时用警棍向他当胸捣去。
他一把抓住警棍,并将它夺了过去,像公园里淘气的猴子从观看者过分大意
伸入笼子的手腕上夺下了一只手表似的,饶有兴趣地欣赏起来,并问:“这是什
么玩艺? 捶衣服用的,还是捣蒜汁用的? ”
那名公安警察恼怒了,重新夺回“武器”,使出擒拿本领,将那个“兵团服”
重重地摔倒在地。那个“兵团服”的头砰的一声磕在讲台角上,双手抱头半天没
爬起来。
一个声音高叫:“敢打我‘兵团战友’者,绝无好下场! ”
紧接着另一个声音也高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他妈的,让那小子低头认罪! ”
于是所有的男“兵团服”们纷纷离开座位,扑向那名公安警察,将他逼到了
墙角,一顿拳脚相加。
女“兵团服”们则一齐上前劝阻,叫嚷着,呼吁着:
“别打他,别打他! ……”
“正义在我们一边,要和他们讲道理! ”
那名公安警察一边挥舞警棍进行被迫自卫,一边吹响了警哨……
冲突就这样开始了,这样发生了。
而另一个教室里,正传出一个女“兵团服”慷慨激昂的演说:“如果历史像
台历一样可以随手重翻,如果现在不是八十年代而是六十年代,如果这里不是什
么‘师资培训班’的考场而是高考考场,我们之中将会有多少人已从北大毕业,
已从清华毕业,已从复旦、南开、航空学院、军事工程学院这一类全国一流的大
学毕业了? 我们之中又将会有多少人已经成为硕士、博士、研究员、工程师! 可
是在我们失掉了人生这一切进取机会的今天,在这名日考场的地方,欺骗却仍在
进行! 我们已经天真地虔诚地奉陪张铁生之流演过同样主题的戏剧了! 今天我们
罢演了! 导演在哪里? 编剧在哪里? 请他们出来吧! 让他们亲手为我们卸妆! 我
们的脸并不是什么低劣的戏剧油彩都可以任人往上乱涂乱抹的! ……”
2
“我们呐? 我们六九届真正上过几天学? 我们真正学到过什么文化知识? 现
在却来考我们根本没学过的课程! 我们不要t 知识青年‘这个称呼! 把这个称呼
扔到历史的公共厕所里去吧! ……”
一个男“兵团服”激昂慷慨的大声疾呼打断了那个女“兵团服”
滔滔演说的慷慨激昂……
这一切浮现在眼前的情形和回荡在耳畔的声音,并没有使晚报女记者头脑中
重叠着的那一层层思想混乱交织。相反,像暴雨前翻涌的雷云,更能显示出天空
的本质。她不是只会摆弄线团的小猫。在她这一行中,她起码是一个熟练的抽丝
女工。她的经历教会了她怎样思考,她的职业引导她怎样分析。
握在她手中那支被时代所淘汰的钢笔,在标题下写出了第一行字:
历史与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引用这句名言作为她这篇“纪实”的首语,她自认为含意是深刻的,对写好
这篇“纪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思想的闸门一经提起,笔下的词句源源流淌。
为了突出那句名言,她另起一行继续写:
所谓返城待业知青大闹考场事件,昨天和今天在全市引起了……
她停笔思考起来:广泛、充分、严峻、不容置疑、令人震惊……
许多词在她头脑里闪现,都令她觉得不够准确,都被她一一用冷静的思考从
头脑里抹去了。
最后她选择了“种种”两个抽象而具有囊括性的字。对! 种种!
她接着写:
引起了种种关注和震动。有人说,这一事件证明,当年“红卫兵”的遗风,
还没有从一代人身上肃清! 促使笔者写此篇“纪实”的职业责任之一,正是要从
道义上驳斥此类说法。一个人不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因为当你第E…次涉过一条
河时,第一次没你双腿的河水早已流向远方。一条河永远是它本身,也从来都不
是它本身……
她越写越快:
一代人也不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第二次扮演同一类角色。
因为当他们第二次登台时,历史这位编剧早已把他们第一次扮演过的角色取
消了。社会的舞台永远是它本身,也从来都不是它本身。昨天,出现在一中考场
上的,不再是当年叱咤政治风云的“红卫兵”,而是目前沦落于生活最底层的待
业者。他们的愤怒不是“红卫兵”的呐喊,而是待业者的冲动。三十七名返城待
业知青的被拘捕也绝不是这一事件的结束,也许正是序幕……
写到这里,她放下笔,轻轻舒了一口气。她将坐酸了的身子靠在椅背上,一
手拿起那页写满了字的稿纸,默读起来。默读完一遍后,她放下稿纸,又拿起笔,
将“所谓”两个字勾掉了。“所谓”两个字显然对昨天的“大闹考场事件”带有
彻底否定的意思,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正是要从道义……”虽然她认为
“道义”两个字是有力的,但犹豫了一阵,还是将“义”字改成了“理”字。
“道理”——温和一些。主编是个温和的老头儿,老夫子。所以晚报上几乎从来
就没出现过什么稍欠温和的文章或词句。“一代人也不会。……”
似乎有些绝对,社会学家的语气。会不会,谁知道呢? “七八年来一次”,
谁又敢断言说“不会”? 于是她将“会”字改成了“愿”字。
“不愿”——完全准确。她自己不愿,他们也不愿。她了解他们,如同了解
自己一样,因为她和他们是同代人。在社会的舞台上同台演过同类角色,而且当
年比他们演的还英勇悲壮些。后来,她也和他们有过同样的经历。所不同的是,
他们是一批接一批地去经历。
她是独自一人去经历……
她又默读了一遍,觉得没什么再可改之处了,便点着了一支烟。在报社和其
它地方,她从不吸烟。在家里,却经常吸烟。大概只有她的丈夫知道她是个吸烟
的女人。
她一手夹着烟,一手拿着那支钢笔,在手中转动着。
笔帽破裂了,用胶布粘着。她有不少笔,丈夫在她的生日,为了讨她欢心,
给她买了一支相当高级的金笔,她一次也没用过。丈夫以为她过于珍视那支笔,
舍不得用,受宠若惊。其实她对它和对丈夫那张扁平的脸同样不感兴趣。报社几
乎每年发一支笔。钢笔,圆珠笔,软木笔,吸墨毛笔,一大把,全插在笔筒里。
笔筒就放在桌上,那些笔她也没用过。
她只用手中这支笔。
这支笔是她偷来的。
她瞧着它,心中不禁想:世界上究竟会有几个人像我一样对一支自己偷来的
笔爱不释手呢? 又会有几个女人像我一样去偷一个男人价值一块三毛七分的钢笔
呢? 她当初偷它时,它就是一支旧笔了。正因为在他手中由新而旧了,她才偷它,
而不偷他别的什么。不过那时她还不是个女人,是个女中学生;他还不是个男人,
是个男中学生。
他这支钢笔上一堂课还使用着,下课后放在文具盒里,再上课时却不翼而飞
了。全班大哗,使教那堂历史课的老师到底也没讲明白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功过。
因为他们班级是全校的优秀班级,一个学生居然在教室里丢了一支钢笔,而且丢
得那么不可恳议,便成了全班的耻辱。班主任老师开座谈会、分析会、调查会,
与可疑的同学个别谈心,都没能使她主动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老师丝毫没怀疑
她,哪一个同学都没怀疑她,他也没怀疑她这个“同桌”。直至老师要召开全体
家长会议,在欲请每个同学的家长协助“破案”的情况下,她才不得不向老师
“坦白”交待。
“可是为什么? 究竟为什么你要偷他这么一支旧钢笔呢? 你自己有好几支笔
呀! ”她的偷盗行为简直令老师感到匪夷所思。在教员室里,班主任老师当着其
他几位老师的面“审问”她。她还曾因“拾金不昧”受过表扬呢!
“我爱他。”她惭愧地回答,却并不觉得羞耻。
其他几位老师,仿佛听她说了一句“我要杀他”似的,一位位大惊失色,对
她这个全班全校学习成绩一贯最优秀的女学生侧目而视。
那时老师早已知道她“爱”他,并且因为她犯了“爱”他这种十分严重的错
误,找她谈过几次话了。
但老师对她更加匪夷所思了。
“我知道,你爱他。你爱他,或者不妨让我们这么理解,你以为你爱他。反
正都一样,对于一个女中学生,都是荒唐的,莫名其妙的! 不过你可不可以向我
们解释一下,你爱他,为什么偷他的笔呢? 难道你更爱他的一支旧钢笔不成? ”
四十多岁正处在更年期的女班主任老师认为,一个女中学生是根本不可能
“爱”上一个男中学生的! 这种古怪的感情不过是一种变态的友谊。与蚕蛹不是
蚕,也就根本不可能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