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的童话 作者:杨昊-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了时间。
这实在是一条难得的经验之谈啊!
在这方面我是急需转变的。我的贪心很大,想把所有的书全都读完,到了不求甚解的地步。这就是浪费时间,花两小时读完一本书,毫无收益,等于没读。读书也要有分析地读,不能迷信,更不能走极端。
时间对谁都是一样的。但怎么利用时间,其结果却是不同的:当你用时来度量它,它过得很快;当你用心来主宰它,它就过得很慢了。你想,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六十分钟能做多少事?一千分钟能做多少事?这样做的话,你肯定能珍惜利用好每一分钟的。
6、11多云间睛
创 举
古人伟大的创举,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
那为什么在那时很难想到呢?是不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而从来没有想过改变传统的思维呢?这也许就是伟人们都有一颗童心的原因。如果现在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而没有人能解答,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按着传统的思路去思考,而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旧框框里呢?这也许就是伟人们爱转换思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原因吧。
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找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沿一个路子探索下去。人们常常提到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就是指这一种大胆的猜想吧。但这种猜想也不会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大多数都被否定了。这就像是在草丛中探路,开始能走下去,接下来说不定就会碰上一个水潭,一窝毒蛇,这条路便走不下去了。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一万次——惊人的数字,惊人的忍耐力!他能忍耐住这种困惑并保持下去,一直到探到问题的实质。他不轻易地下出定论,也不会因为头疼的问题而放弃。他们有种精神在支持着他们。这是种乐观的充满信心的状态。
他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从不放弃,从不厌倦。而我们现在就已经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煎熬,遇到一个问题,回避一个问题,扔掉一个问题。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也就扔得越快,最后几乎没有解决哪一个问题。
6、22晴
行 动
一个认识到了应该怎么行动、怎么做的人,心里却不愿这么去做,这是最愚蠢、最不能原谅的事情!这时,定是这个人心里头有某种极为有害的误区或丑恶的东西露出了马脚,在干扰着他前进的步伐。
一定不要从主观上保护它,要正视自己的优劣,将弱点转变过来。立即行动,不要再胡思乱想。给自己找理由只是回避问题,浪费时间。
6、23睛
思索经验
在经验或道理方面,我奇妙地发现人们总是在自己探索,而发现的却又与古人们的发现十分相似,但如果要得出这些经验却非易事。
别人在诉说自己的经验时,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引导着你结合着生活中的事实得出结论。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别人的经验是很难理解的。也许直到某一天,因为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你会突然明白。
我们可能有时候并不明白或感觉没有用,但到了某一天就会想起它而感到大为惊奇。多看书是有好处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耕耘不论收获,知识到了用时自然会有用。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前人的经验,而总是在古人的起点上起跑,该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
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伟人们的肩膀上!
9、9晴
一点感触
你会做的,别人肯定也会做。
要想超过别人,就要做别人不会做的。
别人跑三步,你要跑四步、五步。
只有在顶峰上艰苦努力才能赢。
4、29睛
最年轻的院士
七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饭,脑子中还萦绕着昨晚院士的讲座,没心思学习,还是记下来吧。
昨晚七点,薛其坤院士来到蒙民伟楼演讲。我对他早有耳闻,四十多岁便当了科学院院士,论文一百多篇,被引用过上千次。虽然课程重,但我还是忍不住早早跑来听了。
我早到了一个小时。在和旁边的同学们聊天中,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最小的。来的人都是硕士、博士之类。不过大家都还是一副孩子气,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隔阂,聊得很高兴。来得太早了,坐在第三排应该可以看清楚薛院士的脸吧。
薛院士开场说:“很高兴研究生会给我这个机会。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非学术性讲座,也是挺紧张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别听我的。我讲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本来准备讲半小时,不过刚才主办方的同学一再嘱咐我说一定要讲两个小时,那我就多聊聊。”接着,薛院士先讲起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两次考研失败,七年读研坎坷,七年留学苦乐,七年创业历程。”大幕上的这段话,就是他一生的概括。薛院士在整个讲演过程中始终掩不住笑容,亲切的话语中时时透出幽默。“七年研究生,每天只是修器材,没写出一篇文章。虽然也锻练了不少,但实在让导师看不下去了。于是,推荐我去日本留学。出国前,导师就给我说了:‘你要去的是seven-eleven的实验室。’你们知道什么是七至十一吗?过去的餐厅是早七点开,晚十一点关门,简称七至十一。我要去的就是这样的实验室。我想我也不怕吃苦,于是就答应了。你们知道吗?出国前我过得可是十分奢侈的物质生活。像什么吸烟、打麻将都是干过的。每天宿舍过道里的麻将桌不停。人歇桌不歇,轮番上。出国可好,早上七点必须到实验室,要是迟到了,导师的脸子一下就掉下来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谁也不敢晚上十一点前出实验室。我在国内不管多忙,中午都是要打个盹的。可是日本那没有中午觉。实在困的没法,我就尽快吃完饭,然后在饭馆的餐桌上放一张餐巾纸,爬在上面睡上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回实验室。我们的导师更是……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到实验室。就这样度过了我的七年留学生活。现在,别人问我有什么优点,那就是一点:吃苦耐劳。现在每天都是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二点到一点回家。有人可能想这是不是不正常?我就爱做实验,这样我快乐。我不管别人怎么想。了解我的人也都知道我,其实没什么优点,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家伙吃苦能力异于常人。”在薛院士的畅谈中,我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薛其坤院士更像一位学长,而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科学院士。
“不吃苦是不行的。有的实验必须在很安静的环境下做。什么时候最好?那就是深夜两三点。为了得到一个数据,那就是要连夜地做实验。我导师的女儿在哈佛医学院。为了做手术,要两天不喝水不上厕所。美国的医生收入很高,他们拿这么高的收入必定要有绝活,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
屏幕又换了一页:“1.吃苦耐劳;2.乐观向上;3.与人为善;4.实事求是”。薛学长继续畅谈:“我从美国导师那学来的最大一个优点就是永远用positive的一面看问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乐观向上。现在有些学生和同学相处不好,经常有些小矛盾。你如果天天脑子里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你也没心思去搞研究了。要与人为善,时时为别人着想,关系和谐你才有精神去好好搞科研。”
薛院士这么朴实、这么亲切,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身边一位同学说:“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是近七年在写论文,还写了一百多篇含金量这么高的论文。平均一月一篇啊。太不可思议了!”我说:“对啊,他这么牛,还一直不抬高自己。太强了。”
在最后的问答时间里,我冒昧地问:“从颓废的青年时代到痛苦的留学生活,最后您对科研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请问薛院士,是什么让您产生如此大的转变?”薛院士的回答很直白:“就是那几年的留学生活给逼出来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有这个条件也不容易。”
我想:也许就在这种紧张充实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归属,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也许就是在科研的路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成就感让他越来越勤奋。曾听人说:不爱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爱吃苦的人吃苦半辈子。在薛院士身上体现得很恰当呀!四十岁就作出了这么大的成就。
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考了三次才上了研究生,七年的读研生活没写出一篇论文,是什么让他成为了中国三位年轻的院士之一?我想:可能就是因为珍惜时间,不怕吃苦。别人一天中,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远少于他。他的一天等于别人的两天、三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所以,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完了别人可能要到九十、一百岁才能做完的事情。这种勤恳与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由他那种对科研的热爱和非凡的吃苦精神筑成的。
我想人都有惰性,很多时候上进也只有逼才能逼出来。七年seven-eleven的生活使薛院士养成了seven-eleven的习惯,把每一天都利用得充实非凡。
思绪在飞,薛院士在一片掌声中被众多fans们包围了。美好的一个夜晚呀!
5、2 晴
清华园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正是自己备战高考的日子。那时,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清华”两字的身上。虽然自己的向往如此强烈,可是对清华却一无所知,正如自己对大学一无所知一样。现在,我已圆梦于清华,并在清华生活了三年。清华对我来说早已失去了当年那种朦胧感、神秘感。她是我熟知的乐园,我的另一个“家”。
在清华,时时都会感觉到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时代跳动的脉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权威,商界精英,政界巨要经常在这里作报告,开学术会议,等等。清华是世界的学术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在世界各国友谊交往中的门户。各种信息冲击着我们尚不成熟的心智。我们在观察,在学习,在思考,在沟通与交流中成长。
我们就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学习。学习的负担与压力同样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再有徐志摩当年泛舟于康河之上的闲情逸致,不再有钱钟书当年读遍清华图书馆藏书那么多的时间。每学期学完七八门功课,进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动辄就写几千字的实验报告,这些就是我们最普通的生活。学校的活动确实丰富:英语角,英语电影,话剧,心理讲座,学术报告,学生节演出,各类文艺汇演,各种社团活动,各种体育活动。唯一能够局限我们的只有时间了——因为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也只能选择十分有限的活动。
学习相对中学更加自由、自主。课程要自己选,如果某门课选择人数超出名额还要抽签。遇上大师的课,早早地去教室占座;上课遇见讨论,老师很尊重学生的看法;遇见无聊的课程还是挡不住地要睡觉;作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成就感一点点地溢出心扉。早中晚上课前道路的严重拥挤,以及其他时间里在静谧的路上偶尔碰上个熟人的现象,也许只有在清华才能有吧。
上生物课时,老师说:“全北京市植物种类排名中,清华算第二。那第一呢?是北京植物园。”在外人的印象中也许只有朱自清的那篇《荷塘月色》。当听到这句话后,不知会产生何种想象呢?
清华的全称是清华园,清朝时是一座花园。它的旁边就是圆明园。我想以前应该是一体,现在二者中间隔了一条马路。一边的圆明园,记录着曾经的耻辱;一边的清华园,预示着现在的繁荣与未来的富强。
每天早上起来,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将西山的额顶抹上一缕金丝,各类鸟雀时时处处地鸣叫,让人对新的一天充满了期待。慢慢走近,它们却不躲闪。如果运气好,遇上鸽子,还可以给它喂些食。早晨,在工字厅门前的林地里,老人们经常带着自己稚气的孙子在溪边草地上撒食,看各种雀类前来吃食。老人孩子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看着他们这些老人、孩子与鸟雀间如此相处,传递着爱与温暖,心里默默有种感动。这样成长的孩子将有着怎样的童年回忆呢?记得杨振宁曾说童时在清华园里嬉戏玩耍的时光是自己最美的回忆。如今,杨振宁等世界级的大师就在清华讲课,开创了大师给我们本科生讲课的先河。
当然,清华的大师何止一个杨振宁!清华的名胜又何止一两处工字厅、荷花塘!在清华,随便碰见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学生,可能就是哪个省、区、市的高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