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藏地密码7 >

第44节

藏地密码7-第44节

小说: 藏地密码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来。
  古格壁画有何内容
  古格王朝的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走遍古格王国遗址,发现古格壁画中,最珍贵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贵族、僧侣、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画。人们从画中可见当时古格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这也是其他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
  除了释迦牟尼、古格王、王妃等壁画内容外,在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强烈泼辣。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罚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她们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一幅画面中,上下看各有两人和两个动物图案,而从左右看每边又都是两人和两个动物,可见当时人们已具备相当高深的艺术水准。还有一幅描绘女性的画面中,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客颜甚佳,身上佩有各种极小的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
  古格遗址的防卫线
  从古格的遗址上来看,依然能够看出古格王朝当年的三道防卫线。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防线,以那布沟以东土峁上的3座碉堡和一道曲尺形防卫墙作为故城东部的防守据点,以掌握小范围的制高权。都城北部的扇形开阔地上分布着东西和南北两条防卫墙,横向拦阻北面的侵犯之敌,并可以与那布沟东据点形成互为掎角之势,有效控制那布沟。城堡土山西南山下有3座小碉堡和两段短防卫墙,扼守西侧的努日笼沟,崖壁还有一条暗道通向山顶。
  第二道防线布置在城堡东北部和东部建筑密集区的外围,临崖建造的碉堡、防卫墙与其他建筑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东北部分上下两层,西北部因坡坎较多分为5层,对城中建筑最密集的地区形成多层次主体防卫,并控制着各区间的通道和上山的主干道。
  对于现代人来说,神奇的古格王国遗址仍有许多谜团需要解释。
  第三道防线设在山顶,是全城的核心和最高点,它四面临崖,只有一条隧道与北侧山坡台地相通,另一条暗道通向西南侧山下。山顶周围的防卫墙使本来就险不可攀的王宫区更加易守难攻,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个全城的制高点协调指挥各区防守,并对山坡和山下的入侵者实施强有力的俯攻。
  古格王朝有些什么兵器
  从故城的遗存来看,既有近距离格斗所有的刀、矛、剑、盾牌、人用甲胄、马用甲胄,也有远距离作战所用的弓箭、火枪等,可谓一应俱全。由此,也可见古格地区战争频仍,武器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古格的玛尼石墙
  札布让所在的土山脚下还残存着一道长长的“玛尼石刻墙”。在这道高低不平的断壁残垣上,镶嵌着4502件雕刻在天然卵石上和石板上的线刻造像,上面精心雕刻出各种佛、菩萨、天王、度母、高僧、法王等形象,线条流畅而富于弹性,造型生动而各具个性,显示出很高的石刻艺术水平。
  庞大的东嘎…皮央石窟群
  在托林寺北面约40千米处的东嘎乡境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东嘎…皮央石窟群以及象泉河南岸的吉日、岗察、芒扎等石窟地点,这是古格王国佛教考古的一个新的重要收获。
  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石窟群现存石窟总数近千座,包括礼佛窟、禅窟与僧房窟、仓库窟与厨房窟等不同类型的石窟。测量与观察表明,洞窟的平面形状有单室、双室、三室以及多室联建等不同的形制。
  礼佛窟内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内容题材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荼罗以及动物、植物和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等十余种,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些壁画多是用当地所产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当中还含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胶质,虽经过高原长年的风水侵袭,仍不失其艳丽的色泽。
  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150座,可分为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东嘎村北面断崖上,石窟分布由西向东分为三区。第一区洞窟分布略呈“U”形,由50座洞窟组成,依据各窟之间相对关系可分为第1~11号和第12~50号两组;第二区洞窟共有51座洞窟,依其相对位置关系可分为第1~28号和第29~51号两组;第三区洞窟系东北方向的后山区,共由第1~39窟组成。
  东嘎第二地点位于东嘎东面山沟中,两地点直线相距约30千米。洞窟开凿在山崖北面峭壁上,从西向东共有9座洞窟,编号为第1~9号窟。
  东嘎第一地点一区第1、2号窟及第二地点第1号窟均是较大型的礼佛窟。其中,东嘎第一地点一区1号窟平面形制为方形,单室,进深与面阔均为6。65米,通高5。64米,其外缘近于方形,窟内未开凿佛龛塑像。东嘎第一地点一区2号窟平面形制亦为单室,方形窟,进深与面阔均为7。3米,顶部式样为一多重同心圆形套顶,通高5。51米,顶部外缘为方形,中套四重圆形,向上隆起呈圆形的窟顶,呈一坛城状。窟内北、东、西三面壁上开设长条形佛龛,其中北壁佛龛设在后壁距地表高1。85米处,高1。6米,与后壁等长,龛内原有泥塑佛像8尊,今残存头光与背光贴塑。在窟内还发现泥塑残佛头像2尊,系原塑像的残部。窟内中央有两座方形塔基,表明原来在窟内还建有佛塔供养,今塔身已残。东嘎第二地点1号窟的平面形制是近方形的单室窟,进深3。7米,面阔4。2米,窟门前设狭长甬道通向窟室,甬道宽4。1米,长2。2米。窟室顶部做成覆斗形,高5。3米。在窟内中心设一圆形坛,未开凿龛室塑像。在东嘎石窟群礼佛窟中还发现有一些形制较小的洞窟,基本特点也是方形单室窟,一般均绘有壁画,有的在窟内两侧壁或后壁上开设有龛。其中,东嘎第一地点一区3号窟为一近似方形的单室窟,进深4米,面阔3。2米,穹隆形顶,中间部位向上隆起略呈半球形,窟内四壁原遍绘壁画,今仅残存若干局部图案。
  皮央石窟群位于东嘎第一地点西北部。皮央,汉语中亦译为培阳、皮旺、其旺等,系一处由寺院建筑、城堡遗址与石窟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教遗迹。皮央石窟共有四区,编入洞窟872窟。
  皮央石窟分布大体上可划分为前山区与后山区。前山区为第一区,洞窟基本上呈由北向南直线分布,其编号顺序从沟谷北端开始向南,共编为第1~433号窟。后山区编为第二区和第三区,其中第二区洞窟的走向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略呈“U”形分布,共编入洞窟145窟;第三区从谷底部折向西侧,直至皮央遗址的最西端,共编入洞窟247窟。
  在皮央遗址的山顶,还分布着一些洞窟,编为第四区,包括第1~37号窟。此外,还有若干位置分散的洞窟未全部编入。皮央第一区第90号窟平面近似方形,窟门后接甬道,甬道宽1。4米,长1。6米,窟室进深4。85米,面阔5。15米,顶部式样为穹隆顶式,高3。8米,窟内两侧壁的前壁上各设一立像龛,龛内绘制千佛像等。在窟内后壁上原塑有佛像3尊。第79号窟也是在侧壁上设有龛室的洞窟,洞窟平面为方形单室,前设甬道,窟室进深4。2米,面阔3。52米,甬道凿成斜坡式样,甬道顶比窟顶低平,在门楣处形成转折的线条相连接,门楣下方绘制壁画。窟内左、右、后三壁上均开有龛,其中后壁龛内残存供置佛像的圆形穿孔,说明该处曾供置佛像。在该区较晚期的洞窟中,还出现了一种窟顶呈两面坡式样的洞窟,如第351号窟,平面形制为方形单室,进深2。35米,面阔3。4米,窟高2。5米,顶部做成两面坡式,上绘各种图案。
  独一无二的古格王宫
  古格王朝的古格王宫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王宫。
  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有房屋40余间,均为土木建筑结构,平顶。但除了夏宫、冬宫、国王的集会议事大厅和寺庙,所能见到的全是坍毁了的场院和房基。夏宫建在地面,规模很小,面积勉强及得上城里一室一厅的房间,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壁残垣。冬宫修在地下,现保存完好。它是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了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山顶上有一些开式暗道通往冬宫宫区,宫区中间是廊道,两边各有数十间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窑洞。
  王宫内每间房屋的面积在12~18平方米之间,多数是一层建筑,但也有两层或三层的。这一部分的建筑物多已残破,但从格局看,仍透出当年颇具匠心的设计理念。王室成员居住的宫室在山顶南部的东面,面积虽然不太大,但却小巧别致。在王宫的西部,有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是王室建筑中最大的建筑物,估计这是王国用来议事的大厅堂。厅内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处理过的,这也是藏族人常用于处理室内地面及屋顶的建筑工艺,目前在许多藏区依然保存着这一方式。
  古格王国的王宫
  古城的围墙,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墙上有4000余件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的玛尼石刻,经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脱落于墙脚。多少年来,大自然给它印上了五颜六色,更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魅力,像是一个大型玛尼石刻展。另一种石刻是刻在椭圆形的鹅卵石上,因这里离狮泉河很近,河里卵石应有尽有。
  整个王室建筑都在山顶上,四周全部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只有一条长约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连接半山腰与山顶王室区。立于山顶纵览全城,东西两侧的山沟、北部开阔地带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尽收眼底。
  古格王宫的佛堂为什么能保存下来
  为什么古格王朝的王宫、民居、军事设施均被破坏殆尽,独独留下几个佛堂呢?据说,因为拉达克人原也是佛教徒。事实上,拉达克王与古格王谊属同宗,他们的开国君主分别是吐蕃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所生的兄与弟。在毁灭了古格的一切之后,拉达克人心存敬畏地止步于神佛之前。这样,不曾遗下国史的哑迹般的古格王朝,才有如沧海遗珠,将独特的佛教艺术保存到了今天。
  古格时期的达巴遗址
  达巴遗址是一处规模十分宏大的遗址,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分布在两座山脊之上,两山之间有山谷相隔,地势十分险要。
  以山谷为界,遗址分为A、B两区,由数个群落构成。A区包括佛殿、民居、碉堡及防卫墙,集军事、宗教、聚落于一体;B区则是居民区,山体朝南的一面从上至下开凿有5层以上的洞窟,总数有200多眼,远远望去,密如蜂巢。
  达巴遗址的洞窟形状有单室、双室以及三室以上的不同式样,洞内用土坯砌出灶台、壁炉,洞窟的壁上开凿出灯龛和壁龛,不少洞窟的壁上都遗有一层厚厚的黑色烟炱,表明这里曾经有人长期居住过。遗址中有一处位置最高、保存最好的碉楼,残高达10米,原有5层,墙体上开设有射孔,碉楼的每一层都不设楼梯,只在石墙上留出几个脚窝以供上下,而一旦有敌来犯时,每层都有盖板石,可以逐层退守。古格人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
  在古格王国遗址里,昔日的建筑仍然依稀可辨。
  军事性强的多香遗址
  多香遗址地处古格故城西南约30千米处的多香河东侧台地小山上,通高120多米,建筑遗址73处,碉堡16处,佛塔15处,洞窟170多孔,另有防卫墙2道等。整个遗址呈南北西分布,山腰部是大量的民居、僧舍、窑洞,可供200多户人家生活起居,山脚下的台地和山坡上,主要是佛教建筑群,包括佛寺与佛塔,佛寺中还残存壁画痕迹与残破的塑像。
  这些碉堡就是古格王国的军事设施。
  多香遗址具有很明显的军事性质,出土了大量古格时期的兵器及器物等。
  古格王朝为什么衰落
  有资料记载,在公元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初近60年的时间里,古格已经日渐衰落。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古格王赤扎巴德为首的古格王室与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
  而外部又战事不断,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资财,尤其是古格与邻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